泰和名人曾鹤龄介绍
曾鹤龄(1383一1441年),字延年,一字延之,号松臞,江西吉安府泰和(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人。明朝文学家,北宋农学家曾安止后代。
永乐十九年,状元及第,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修撰、侍讲,迁侍读学士、奉训大夫。参与编修《成祖实录》、《仁宗实录》、《宣宗实录》,实心任事,屡受嘉奖。为人坦荡直率,事亲至孝,持身甚谨。
正统六年(1441年),去世,终年五十九岁。著有《松臞集》二十八卷,存于《四库全书》。
曾鹤龄人物生平
曾鹤龄,字延年,一字延之,号松臞、一号臞叟,北宋农学家曾安止后裔。
曾鹤龄自幼聪敏异常,小时候在家中接受启蒙教育时,便不用大人督责,自觉刻苦钻研。后来,与其兄曾椿龄一起主攻《尚书》。二十岁出头,就与曾椿龄参加永乐三年(1405年)乡试,兄弟同时考中举人。次年,本拟趁热打铁,同兄长一道进京会试。考虑到父母年迈,身体欠佳,放心不下,便主动留下来侍候父母,放弃赴京参考的机会。其兄曾椿龄会试时,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
本来曾鹤龄打算参加下一届科考,不料曾椿龄得病不起,英年早逝。因此,上要赡养父母,下要供养兄长的遗孀、幼子和自己的妻子,一家重担全落在曾鹤龄一人身上。他不得不再次放弃应试的机会。再往后,父亲去世,守孝三年,里里外外都得由他一人操持,更分身不得。待到侄子长大成人,他已近“不惑”之年,但他还是辞别老母,赴京参加永乐十九年(1421年)会试,此时离他中举已经16年了。主持会试的考官是本县的杨士奇,赏识朴实之作,看了他的卷子后十分高兴,就取在前列,而后通过殿试而大魁天下。
曾鹤龄状元及第后,历官翰林院修撰、侍讲,至侍读学士、奉训大夫。参与编修《成祖实录》、《仁宗实录》、《宣宗实录》,实心任事,屡受嘉奖。
正统三年(1438)戊午科乡试,他以翰林侍读学士的资格出任顺天府考场正主考。不料初试之夕贡院失火,部分考卷已被烧得残缺不全。怎么办?有关部门怕说失火烧毁考卷而受处罚,主张悄悄收拾一下,录取时对被烧试卷酌情处理。曾鹤龄则力排众议,坚持道:“必更试,然后涤百弊,以昭至公,不然虽无私,亦欺朝廷矣。”最后将他的意见上报朝廷,结果朝廷采纳了曾鹤龄的意见,获英宗下诏:“更试”。大家都佩服曾鹤龄为考生负责的精神。
他是明代的文学家,供职翰林院达20年之久,在文学上颇有成就,“文章之美,中外称之”。他的诗歌蕴藉旷达。如《罗知洲之交趾分韵得北字》:“惆怅杯酒间,踟蹰衢路侧。迩别情所难,况君运行客。行客适何许,南交已绝域。山川阻且修,匹马独登陟。丈夫四海志,万里犹咫尺。苦辛谅不辞,所思在明德。俯视川从东,仰睇星拱北。还朝会有期,侧伫听消息”。这首诗虽是迎送应酬之作,却感情真挚,热情洋溢。尤其是后半首,一转惜别之情,而为热情鼓励,使人满怀信心。他的文章也很美。《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其“诗多牵率之作,命意不深,而措词结局,殆非所擅长。文侧说理明畅,次序有法,大底规模欧阳,颇近王直《抑庵集》,而着则不及。”
曾鹤龄为人坦荡直率,事亲至孝,持身甚谨。正统六年(1441年)三月二十日得病去世,终年59岁。明英宗朱祁镇命令礼部侍郎王直往祭,归葬于泰和县水南象山。著有《松臞集》二十八卷,存目于《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曾鹤龄补充介绍
曾鹤龄自幼聪敏异常,尤精《尚书》、《诗经》。永乐三年(1405),与兄同领乡荐,次年兄弟二人本欲同考进士,但考虑到父母年迈放心不下,他主动放弃应考机会,在家侍养双亲,其兄曾椿龄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便请假回乡照顾父母,让弟弟参加考试。不料椿龄回乡后竟一病不起,英年早逝。曾鹤龄上要赡养父母,下要供养兄长遗孀、幼子和自己的妻女,他不得不再次放弃应试。后来父亲去世,家种事务都由他一人操办,但他始终坚持读书。家用不足,他便设帐授徒自给,直到侄儿和儿子都已长大成人,他才辞别0,赴京参加会试,此时离他考中举子已经16年了,他的孝悌之名远近闻名。
会试途中,曾鹤龄与浙江多位举子同舟。这些举子皆年少狂生,见曾鹤龄独坐简默,便举书中疑难之题问他。曾鹤龄见他们本无诚意,便逊谢不知,众举子窃笑道:“夫人也,偶然与荐耳。”遂以“曾偶然”呼之。待到考毕发榜,同船的举子皆落第,曾鹤龄区独居榜首,时年39岁。曾状元乃寄诗一首:“捧领乡书谒九天,偶然趁得浙江船。世间因有偶然事,岂意偶然又偶然。”
据说曾鹤龄大魁天下,确为偶然。此科廷试毕,卷首本为刘矩。但成祖说他晚上梦见鹤翔殿上,于是名考官们便阅各卷,直到找出曾鹤龄之名,遂置第一,而刘矩位列第二。
正统三年(1438),曾鹤龄预修《实录》成,进侍讲学士。在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时,初试之夕,试院起火,部分试卷被烧。其他考官都十分惧怕,不敢请旨另试,主张悄悄收拾一下继续后两场的考试,录取时对被烧的试卷酌情处理即可。曾鹤龄毅然坚持“必更試,然後百弊滌,至公著。不然,雖無所私,亦招怨謗。朝廷何惜一日之費以成此盛舉哉!”主考官只得将两种说法上报,英宗下诏“更试”,大家都十分钦佩曾鹤龄对考生负责的精神。
曾鹤龄供职翰林院二十年,文章之美,中外称之。他是明代的文学家,教人写文章要正己然后正人。他为人坦荡直率,毫不做作,处事接物,井然有序。他事亲极孝,举家和睦。稍有余资,便接济族人亲故。他持身审慎,与人交往,初期似乎不易接近,时间越久,越见亲密。
正统六年(1441)曾鹤龄病逝任上,享年59岁。曾鹤龄的孙子曾追为成化十四年(1478)探花,祖孙鼎甲,传为佳话。
著有《松坡集》、《臞叟集》,后合为《松■集》。
“曾鹤龄”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