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西省名人>南昌市名人>南昌县名人

熊大闰

熊大闰人物照片

南昌名人熊大闰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天文学家、中科院院士

熊大闰,1938年9月16日出生于江西吉安,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 。

1962年熊大闰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恒星研究室工作;1978年开始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助理研究员、研究实习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03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熊大闰主要从事恒星对流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恒星结构、演化和脉动稳定性的理论研究 。

熊大闰人物经历

1938年9月16日,熊大闰出生于江西吉安,籍贯江西南昌 。先后就读于南昌实验小学和南昌第一中学 。

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

1962年,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恒星研究室工作。

1978年12月—1980年8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助理研究员。

1962年9月—1978年12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实习员。

1980年8月—1986年6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

1986年6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 。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2002年7月,参加在瑞典大学城乌普沙拉市举行的国际天文联合会第210号会议(IAU Symposium 210)“恒星大气模型”,并在会上作了题为“对流与恒星结构、演化和振荡”的特邀报告 。

熊大闰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在恒星对流理论以及与之有关的恒星结构、演化和脉动稳定性问题的研究中,摒弃传统的混合长的对流理论,发展了一种独立的非定常恒星对流的统计理论和一种非局部对流的统计理论,并成功地将它们用于变星脉动和大质量恒星演化的理论计算,解释了变星脉动不稳定区红端边界,克服了传统理论在大质量恒星演化计算中著名的所谓半对流区的理论困难。较之传统理论,新理论得到与观测更为相符的结果 。

主要贡献

1、发展了一种独立的非定常的恒星对流的统计理论。随后又将该理论推广到不仅可以处理恒星径向脉动,而且可以处理恒星非径向脉动更为一般的非定常对流理论。这是目前国际上唯一可用于处理恒星非径向脉动的对流理论。

2、应用以上他自己发展的非定常对流理论,进行了变星脉动的理论计算。解释了变星脉动不稳定带红端边界。该问题是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变星脉动理论最重要而未获解决的困难问题。

3、发展了一种独立的恒星非局部对流的统计理论。随后又将该理论推广到化学非均匀化学组态,得到一组计算化学演化的完备方程组。此乃是国际上唯一可处理恒星内部化学元素非局部对流混合的较严谨的非局部对流理论。

4.利用他自己发展的非局部对流理论,计算了大质量恒星主序后早期演化,消除了著名的所谓半对流理论矛盾。较之传统理论,在H—R图上,新理论预期恒星演化迹更亮,主序带更宽。这将有利于消除或减缓传统理论和观测之间亮星在H—R图上的分布以及主序带宽度的矛盾,也可能解释著名的造父星质量矛盾。

5.利用他的非局部对流理论,计算了太阳对流区结构。正确预期了太阳大气的温度分布、太阳大气湍流速度场和温度场以及通过对流不稳定区边界,湍流速度和温度关联改变符号等观测事实。传统的非局部混合长理论结果同观测是矛盾的。此外,新理论所预期的太阳对流区深度同日震学的要求亦大致相合。并可能用于解释太阳大气锂和铍的丰度。K. G. Petrovay曾称它是现存最好的太阳对流区模型 。

研究项目

研究时间

研究名称

备注

1974年—1977年

非定常多流理论研究

主持

1977年—1981年

变星的脉动理论研究

主持

1977年—1980年

非局部对流理论研究

主持

1980年—

恒星的结构演化和振动研究

主持

科研成果奖励

2006年11月,熊大闰先后获得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197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1年) 。

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熊大闰认为:“在科学上要有所作为,要具备科学的洞察力和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而要能将自己有限的才智充分发挥出来,则需要专心致志,潜心学问。”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1991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2年

王丹萍科学技术奖

2003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熊大闰人物评价

熊大闰在恒星对流理论以及与之有关的恒星结构、演化和脉动稳定性问题这一研究领域,提出独立的“熊氏对流理论”,解决了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该领域内诸多国际性难题 。(中国科学院暗物质与空间天文重点实验室评)

熊大闰院士在恒星物理,特别是在恒星振动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北京师范大学评)

熊大闰补充介绍

  熊大闰,天文学家 1938年9月16日生于江西吉安,籍贯江西南昌。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天体剧烈活动的多波段观测和研究”首席科学家。

  在恒星对流理论以及与之有关的恒星结构、演化和脉动稳定性问题的研究中,摒弃传统的混合长的对流理论,发展了一种独立的非定常恒星对流的统计理论和一种非局部对流的统计理论,并成功地将它们用于变星脉动和大质量恒星演化的理论计算,解释了变星脉动不稳定区红端边界,克服了传统理论在大质量恒星演化计算中著名的所谓半对流区的理论困难。较之传统理论,新理论得到与观测更为相符的结果。 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熊大闰”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