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名人汪大渊介绍
汪大渊,字焕章。南昌人(今南昌市青云谱区施尧村汪家垄)。元朝时期的民间航海家。
至顺元年(1330年),年仅20岁的汪大渊首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远航,历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横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莫桑比克,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经澳洲到加里曼丹、菲律宾返回泉州,前后历时5年。至元三年(1337年),汪大渊再次从泉州出航,历经南洋群岛、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非洲的莫桑比克海峡及澳大利亚各地,至元五年(1339年)返回泉州。
汪大渊人物生平
汪大渊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从小聪明好学,深得父母钟爱,望其长大成才,故取《论语》中“焕章”。
他先游历了当时中国南方最大的商港、也是当时世界最大商港之一的泉州。看到各种肤色和操各种语言的人们,摩肩接踵;看到琳琅满目的中西奇货,堆积如山;港湾里停泊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大小船只;特别是那些中外商人、水手所讲的外国风情,是那样的生动、有趣。这些都深深地打动了汪大渊的好奇心,后来促成了他两度远洋航行的壮举。
至顺元年(1330年),年仅二十岁的汪大渊搭泉州远洋商船,从泉州港出海。一行人直抵作为中转站的海南。然后穿过西沙群岛,先后经过交趾和占城,到达当代的柬埔寨海岸。在吴哥王朝尚存的阶段,汪大渊目睹了风格奢华而诡异的佛教寺庙。君王的宫殿前都放着金象、白象、金孔雀、玉石猿猴等宝物,令人感觉眼花缭乱。
出于维持贸易需要,许多南洋君主都对主要的货源提供者给予特殊关照。作为唐人的汪大渊就发现,这里的情况和占婆类似,即使自己杀人也不用偿命。但土人杀死自己或同伴,则需要一命偿一命。所以有很多人为躲避蒙元灭宋战争,提前离开了故乡,在这里当地入乡随俗。本地女性也保留了南洋地区的原始习俗,需要在成年后去附近寺庙破处。男子也会向外来宾客兜售妻子,并以行情看涨为荣。
随后,汪大渊离开这片男性乐土,访问了民风彪悍的暹罗。再从泰国湾搭乘小船,来到了当代的新加坡岛,以及更靠南方的加里曼丹。这些民船都会配备家丁武装,在遇到袭击时进行抵抗。通过弓弩和原始火器,将经常出没的马来海盗射退。
在加里曼丹的渤泥和文莱,一行华人依旧得到当地部族的热情款待。也是在加里曼丹岛上的勾栏山,汪大渊和同伴找到了之前的元朝远征军残部。他们可能来自于南宋故地、中原或者塞北。如今却在热带气候和疾病的折磨下,被周遭土人包围。除了勉为其难地谋生,再也没有机会看到江南和者塞北的故土。
在随后的苏门答腊之行中,汪大渊访问了盛极一时的三佛齐王国。
在旅程中,汪大渊也看到一些当时人还不太重视的资源。比如在小巽他的松巴哇岛,海边的泥土中会冒出黑色粘稠液体。可以被加工为墨水,也能做取暖燃料,乃至用于猛火油柜的制造。当代的我们知道,这种黑色液体就是石油。印尼也依旧是东南亚最丰富且重要的原油产区。
当然,有的地方貌似温柔乡,其实对外来者非常危险。比如水质较差的东帝汶地区,不仅疟疾丛生,而且是结石病多发的地带。当地的土人酋长经常驾船载着妇女寻欢作乐,但却很容易造成传染病流行。外来商户极其容易受到感染,并在回程途中成批毙命。
离开南洋腹地后,汪大渊的小船利用印度洋冬季风,穿过了风高浪急的马六甲海峡。在这个过程中,巨大风浪让罗盘都一度失灵。虽然一行人经过了考验,但海面上的龙骨和破木片都在暗示,有人已经因天气而不幸遇难。
经历了九死一生的考验,广袤的印度洋的世界开始呈现于汪大渊眼前。在亚非拉三大洲的多边贸易中,他们将见到很多来自意大利和阿拉伯的商队。这些人往往将欧洲的珠宝、武器和工艺品卖到北非,再将东非奴隶、北非和西亚的骏马贩卖到印度。最后将次大陆的宝石等贵重矿物,带回家乡出售。
在印度东南的科罗曼德海岸,汪大渊看到当地男女会戴头巾或者纱丽。一些出身刹帝利种姓的女性也善用梭镖习武,还会取蛇毒帮助战斗。本地的农业条件和经济模式也丰俭由人,取决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他们甚至在纳加帕塔姆的海岸上,看到修建于1267年的的大型砖塔。那是南宋使节访问时留下的纪念碑。在汪大渊的年代,还被航海者作为标识使用。
印度西南海岸的卡利卡特,以盛产胡椒粉而闻名。这里同样土地肥沃,且人民尚气用事,喜欢携带弓箭等武器出行。但马拉巴尔海岸的其他区域就物产不够丰富,许多海中岛屿有虫蛇横生,让人类难以接近。但特定小岛却盛产昂贵的红宝石,在海外市场上价值不菲。
为了寻找更多的交易机会,汪大渊之后就向波斯湾方向前进。随后还暂时登陆,去往阿拉伯人的巴士拉港。当地居民多如鱼鳞,外貌修长俊美,喜欢穿戴驼毛缝制的白色服饰,抵御昼夜的巨大气候温差。在市政规划上,这些地方往往整洁华美,大量的公共水池和喷泉也都美轮美奂。人们以米麦和羊肉为食,在谋生手段上锱铢必较,喜欢争夺利益。这让汪大渊有充足的的机会进行讨价还价,交易来自三大洲的丰富物资。
接着,汪大渊沿着芳草萋萋的底格里斯河逆流而上,来到了波斯西部的马腊格。他们意外地发现,这里由一个姓陈的汉人充当领主。他曾经是元朝的地方官吏,后来出海自立一方。在他的治理下,马腊格地区兵强马壮,还经常派出骑兵扫荡周边的小国与部族。但是作为放弃体制、独自外出发展的野生势力,他的功绩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和记录,所以只有通过民间的记载才留名后世。
此后,汪大渊向南回到波斯湾,并游历了穆斯林心目中的圣地麦加。这里虽然土地贫瘠,但有朝圣者带来的经济刺激。所以依旧能积累巨量财富,并通过水陆两头与三大洲保持密切联系。
在这段旅程的末端,汪大渊再从陆路抵达马穆鲁克统治下的埃及。发现那里在尼罗河水利设施的调节下,保持土地产出较多,使人们生活普遍富足。权贵们身披重甲,骑马放鹰,并以头巾包裹脑袋。出行时有猛兽和黑人奴仆跟随,而且还使用镶嵌金银和名贵珠宝的武器。他们就是让蒙古人屡屡吃瘪的马穆鲁克骑士。
从埃及的红海沿岸南下,汪大渊走曼德海峡和索马里的哈丰角,来到东非的坦桑尼亚海岸。他目睹了当地的黑奴贸易繁荣,围观阿拉伯商人像对待牲口那样,将健壮的土著随意拍卖。除了卖往北非、印度和南洋群岛,还有蒙元大船会用他们充当护卫。瓷器则是具有保值功能的交易硬通货。
越过索马里海角东航,汪大渊折向东北来到斯里兰卡的科伦坡,还有附近的马尔代夫等地,在当地的菩提树下惬意地休息,看着当地的僧众虔诚地礼拜佛陀,带着斗笠的渔夫们在清澈的海水中捕获巨大的海鱼,并有可能拜访了法显和尚修行过的精舍。一路上积累的各种奇珍,让汪大渊可以采购到当地的红珊瑚、猫眼、白豆蔻、木兰皮等特色土产。
返程中,汪大渊等人按原路穿回中南半岛。乘坐的船只经过南沙群岛,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碰触暗礁。在福建外海,目睹了台湾岛的日出奇观,看到了台湾海峡的潮汐变化。当然还有土著农民们的辛勤耕织场景。最后,汪大渊等人成功返回泉州。此时已经是元统二年(1334年),整个旅途前后耗费了5年时间。
至元三年(1337年),汪大渊第二次从泉州出航,游历南洋群岛,印度洋西面的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莫桑比克海峡及澳大利亚各地,两年后才返回泉州。
汪大渊轶事典故
汪大渊出生地尚存一首排工们的号子《南昌城南掌故多》:“南昌城南掌故多,将军渡口波连波嘿;象湖源上风光好哟嗬,施家尧去划龙舟来嘿;王老丞相来迎接哟嗬,相府千金坐花楼罗嘿。汪家垄住航海客哟嗬,飘洋过海到夷洲罗嘿!
汪大渊历史评价
元代张翥: 汪君焕章当冠年,尝两附舶东西洋,所过辄采录其山川、风土、物产之诡异,居室、饮食、衣服之好尚,与夫贸易赍用之所宜,非亲见不书,则信乎其可征也。
元代吴鉴:其目所及,皆为书以记之。以君传者其言必来信,故附《清源续志》(即《泉州路清源志》)之后。
《四库全书总目》:诸史(指二十四史)外国列传秉笔之人,皆未尝身历其地,即赵汝适《诸蕃志》之类,亦多得于市舶之口传。大渊此书(指《岛夷志略》),则皆亲历而手记之,究非空谈无征者比。
1979年版《辞海》“汪大渊”词条:就清中叶以前有姓名可知的中国航海家而论,其游踪的广远,汪氏当居前列。
汪大渊主要作品
汪大渊著《岛夷志》。
岛夷志略
节略后的《岛夷志略》还涉及亚、非、澳各洲的国家与地区达二百二十多个,详细记载了他们的风土人情、物产、贸易,是不可多得的宝贵历史资料。书中记载了台湾、澎湖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当时台湾属澎湖、澎湖属泉州晋江县,盐课、税收归晋江县。书中多处记载了华侨在海外的情况,例如泉州吴宅商人居住于古里地闷(今帝汶岛);元朝出征爪哇部队有一部分官兵仍留在勾栏山(今格兰岛);在沙里八丹(今印度东岸的讷加帕塔姆),有中国人在1267年建的中国式砖塔,上刻汉字“咸淳三年八月华工”;真腊国(今柬埔寨)有唐人;渤泥(今加里曼丹岛上坤甸)“尤敬爱唐人”;而龙牙门(今新加坡)“男女兼中国人居之”;甚至马鲁涧(今伊朗西北部的马腊格)的酋长,是中国临漳人,姓陈,等等。
岛夷志略 澳大利亚见闻
《岛夷志略》记载澳大利亚的见闻有两节:一、麻那里;二、罗娑斯。当时中国称澳大利亚为罗娑斯,把达尔文港一带称为麻那里(marani),泉州商人、水手认为澳大利亚是地球最末之岛,称之为“绝岛”。汪大渊记载当时澳大利亚人的情况:有的“男女异形,不织不衣,以鸟羽掩身,食无烟火,惟有茹毛饮血,巢居穴处而已。”有的“穿五色绡短衫,以朋加刺布为独幅裙系之。”还记载有一种灰毛、红嘴、红腿、会跳舞、身高六尺的澳大利亚鹤,“闻人拍掌,则耸翼而舞,其仪容可观,亦异物也”。他称之为“仙鹤”。又称澳大利亚一种特有的红得象火焰一样的树为“石楠树”。
汪大渊还记载了澳大利亚北部某地“周围皆水”,即指今澳大利亚达尔文港以东一大片沼泽地。所记“有如山立”,即指澳大利亚西北高峻的海岸附着很多牡蛎。还记载有澳大利亚北部海岸的安亨半岛和高达八百米的基培利台地,“奇峰磊磊,如天马奔驰,形势临海。”这些都是真实无误的。《岛夷志略》在历史地理的研究上有重要史料价值,因此很早就引起世界的重视。自1867年以来,西方学者中有十人研究该书,并将该书翻译成西方文字。在《岛夷志略》中有两节详细记载了澳大利亚的风土、物产,应该是见著于世的关于澳大利亚最早的文字记载。可是西方学者,却不敢承认汪大渊到过澳大利亚,因为在汪大渊到澳大利亚后近二百年,欧洲人才知道世界上有这一大陆。
汪大渊后世纪念
2012年,南昌市地名办在青云谱区施尧行政村区域内,以汪大渊的字号命名了一条“焕章路”,以示家乡人民对他的永远纪念之情。
汪大渊补充介绍
汪大渊(1311~?),字焕章,隆兴路(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人,元至大四年(1311年)生。青年时束装远游,来到泉州,被“海道所通、贾船所聚、蕃商集居、杂货山积”的景象所吸引,产生要探访天涯海角的愿望。
至顺元年(1330年),汪大渊年方20,首次由泉州港出海向西南,沿海南岛东北穿西沙经占城(越南平定省的佛逝),到崑崙(今越南南部的昆仑岛)。再转向西北的柬埔寨西南沿海,到泰国湄南盆地西境的苏邦,绕过泰国湾,经过马来半岛东北克拉地峡附近的戎(春逢),向南到马来亚东北的吉兰丹(哥打巴鲁),经丁加卢(瓜拉丁加奴)、彭坑(北干)、古里地闷(潮满岛)、东西竺(奥尔岛),到新加坡及啸喷(廖内群岛的塞班卡岛)等地。再向西北经印尼须文答剌(苏门答腊)的东北进入急水湾(马六甲海峡),绕经须文答剌岛的西北沿海、喃口巫哩(亚齐角)和马来半岛南部的马六甲、西部的日丽(太平)等地,向马来半岛西岸北溯至安达曼海的针路(丹老群岛),经下缅甸濒莫塔马湾沿海一带的孟族聚居地,到朋加剌(孟加拉)。航经朋加剌湾沿岸,向西南到印度半岛东北部的大乌爹(奥里萨邦)。继续向西南而下,经印度半岛东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沙里八丹(马德拉斯)、马都拉(马杜赖)、土塔(纳加帕塔姆)、古里佛(科泽科德)和马八儿屿(拉梅斯瓦兰岛)。绕过马纳尔海岸,到印度西南岸喀拉拉邦的小口具喃(安金戈)。沿印度半岛海岸北向,经下里(柯钦)、东淡邈(果阿)及北距约30英里的须文那古港。再向西北航行经过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卡提阿瓦半岛西南岸的华罗古港和曼陀郎(卡奇一带)沿海,进入巴基斯坦海域。经过天竺(信德省)卡拉奇等主要港口,继续向西到波斯(伊朗),过阿曼湾,经甘埋里(霍尔木兹)进入波斯湾,抵伊朗法尔斯海岸的塔黑里(撤那威港)。再向西北航行,到-和伊拉克的波斯离(巴士拉)。沿底格里斯河北溯至西北部的麻呵斯离(摩苏尔)和伊郎西部的马鲁涧(马腊格)。然后返航波斯湾,沿阿拉伯半岛北岸向东出波斯湾,南下到也门的哩伽塔(亚丁),经亚丁湾进入红海,达沙特阿拉伯的伊斯兰教圣地天堂(麦加)。再航经埃及的阿思里(库赛),出红海到曼德海峡,绕过索马里的哈丰角,南航至索马里与肯尼亚之间的麻那里(马林迪),再经肯尼亚到坦桑尼亚的加将门里(达累斯萨拉姆)和层摇罗(桑给巴尔岛)。然后沿原线返航到印度半岛西南岸的安金戈。继续南航到北溜(马尔代夫群岛),折向东北达僧加利(斯里兰卡)的高郎步(科伦坡),横渡锡兰海峡到罗婆斯(尼科巴群岛),航至须门答剌的龙涎屿(亚齐)、花班卒、花面(多巴湖与帕尼河区域)。绕过该岛西南岸到东岸的淡洋(塔米昂),再向东北抵廖内群岛。又向西北沿马来半岛东岸上溯来时航路,元统三年(1335年),返回泉州,历时5年。
汪大渊第二次飘洋远航在至元三年(1337年),仍由泉州港出航,航行的区域重点在南海诸国。航路顺越南沿海区南下,绕过灵山(潘朗岬),到柬埔寨的西南海域,经泰国湾,沿马来半岛东岸南下至新加坡。再向西穿过马六甲海峡,经须门答剌沿岸达亚齐一带,然后转向该岛西南岸。再沿爪哇岛北岸,在八节那间(北加浪岸)、重迦罗(苏腊巴亚)及苏门傍(马都拉岛)等地停靠。接着向北航至加里曼丹岛,在该岛的蒲奔(坤甸)、都督岸(达土角)及万年港(文莱)等地停留,几乎环岛一周。转东航至遐来勿(苏拉威西岛),继续东航至班达群岛,然后向北穿过马鲁古海峡至菲律宾的苏禄(苏禄群岛),再沿苏禄海区航行,在尖山(巴拉望岛)、毗舍耶(班乃岛)、麻逸(民都洛岛)、麻里鲁(马尼拉)等地停泊。最后航经中沙群岛、万里石塘(西沙群岛)和海南岛,于五年夏秋间回到泉州,前后历时3年。
汪大渊在鲸波蜃浪之中两次航行,历尽无数劫难,航程数万里,涉足220余个国家和地区。据他所著的《岛夷志》后序说:“所过之地,窃尝赋诗以记其山川、土俗、风景、物产之诡异也,夫可怪可愕可鄙可笑之事,皆身所游览,耳目所亲见。传说之事,则不载焉。”
至正九年(1349年)冬,泉州路达鲁花赤偰玉立把汪大渊的《岛夷志》附在《清源续志》之后。翌年,汪大渊回隆兴家中,又把《岛夷志》单独刊印,书名《岛夷志略》,流传于世。
“汪大渊”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