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西省名人>九江市名人>都昌县名人

陶侃

陶侃人物照片

都昌名人陶侃介绍

东晋时期名将
中国晋朝重要的军事将领

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衡(一作士行) 。原籍鄱阳郡鄱阳县,后迁居庐江郡寻阳县。 中国晋朝时期重要的军事将领。

陶侃出身南方寒门 ,早年仕途艰难,官位不显。八王之乱时,凭借着自身的才干,深得荆州刺史刘弘的重用,参与平定张昌起义、陈敏叛乱。后更投靠琅邪王司马睿,平息杜弢领导的流民起义,一度被授为荆州刺史。因权臣王敦排挤,改镇广州。王敦之乱平息后,陶侃再镇荆州,并加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征西大将军。晋明帝死后受执政的外戚庾亮忌惮,心怀不满。咸和二年(327年),苏峻、祖约之乱爆发,陶侃于次年被推为盟主,与江州刺史温峤等组建西方义军,成功讨平叛乱。战后因功加侍中、太尉,都督七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五年(330年),领兵擒获擅杀江州刺史刘胤的后将军郭默,兼领江州刺史。咸和七年(332年),派兵经营巴东,收复襄阳。咸和九年(334年),陶侃辞官归隐,不久后去世,享年七十六岁。获赠大司马,谥号“桓”。 唐德宗时成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至宋徽宗时亦位列武庙七十二将。有文集二卷,今已佚 。

陶侃从戎四十一年,“雄毅有权,明悟善决断”,为东晋政权的建立及巩固立有大功。又精勤于吏职,两镇荆州,使治下“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为后世所称道。 因陶侃独特的行迹,招引史家不同的评述,使其成为了两晋之际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概述内图片来源

陶侃人物生平

陶侃仕途艰难

陶侃本来是鄱阳郡鄱阳县人 ,吴国被西晋平定后,陶侃家迁居庐江郡寻阳县。其父陶丹,在三国孙吴时曾任扬武将军。陶侃年幼而孤贫,最初任县中小吏。

一次,鄱阳郡孝廉范逵途经陶侃家。时值冰雪积日,仓促间陶侃无以待客。母亲湛氏于是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别人做假发,换得酒菜,客人畅饮极欢,连仆从也受到未曾想到的招待。范逵告别时,陶侃相送百余里。范逵问:“卿想到郡中去任职吗?”陶侃回答:“想去,可苦于无人引荐。”范逵拜见庐江太守张夔,极力赞美陶侃。张夔召陶侃为督邮,领枞阳县令。在任上以有才能而著名。在此期间,陶侃结识了时任安阳县功曹周访,二人一见定交,并结为儿女亲家。在周访的举荐下,陶侃被任命为庐江郡主簿时。值州部的从事到郡中,想找点岔子处罚他,陶侃关上门严格约束部下,对从事说:“若我们有错误,自当按宪令处治,不应这样相逼,若不按礼法办事,我也能对待。”从事只好离去。

张夔之妻生病,需要到几百里之外去接医生,当时大雪天寒,主簿等僚属们都感到为难,独陶侃说:“侍君侍父是为臣为子之义,小君就同我们的母亲一样,哪有父母有病而子女不尽心的。”于是主动要求前往。大家都佩服他的礼义。长沙郡太守万嗣来到庐江,见到陶侃,诚心敬悦,对他说:“你最终一定会有名的。”让自己的儿子与陶侃结为好友才离去。后来,张夔向朝廷举荐陶侃为孝廉。获举孝廉的陶侃应征到洛阳后,数度拜谒以“性好人物,诱进不倦” 闻名的重臣张华。张华开始认为他是来自偏远之地的人,不大理睬他。但陶侃每次去,都神色安然。张华后来与他交谈,大为惊异,陶侃得以除任郎中。当时的伏波将军孙秀出身孙吴宗室,名望不高,北方士族都耻于任他的掾属,孙秀因为陶侃出身寒族,于是召他为舍人。

当时豫章国郎中令杨晫,是陶侃的同乡,被乡中舆论一致称扬。陶侃拜见他,他评价说:“《易经》上说:‘坚固贞正,足以干事。’陶士衡就是这样的人。”杨晫和陶侃一同乘车去拜见江南名士中书郎顾荣,顾荣也很看重他。吏部郎温雅对杨晫说:“你怎么和小人同乘一辆车呢?”杨晫说:“他可不是普通的人。”当时的清谈领袖乐广要会见南方的名士,武库令黄庆推荐了陶侃。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议,黄庆说:“这人终会前途远大,有什么可疑的。”黄庆后来任吏部令史,就推举陶侃外出为邵陵郡武冈县令。陶侃到任后,与邵陵太守吕岳不和,于是弃官回家。后来又当过郡里的小中正。

陶侃得遇伯乐

晋惠帝在位时爆发的八王之乱引起江南动荡不安的局势,为陶侃施展才干提供了机遇。

西晋末年,秦、雍一带的人民因天灾和战乱,大量流徙到梁、益地区就食。太安二年(303年),义阳“蛮”张昌聚众在江夏起义,不愿远征的丁壮及江夏一带流民纷纷投奔张昌。张昌攻下江夏郡,旬月之间,众至三万。张昌势力的发展,引起朝廷的不安。朝廷即任命刘弘为南蛮校尉、荆州刺史率军前去镇压。刘弘上任,即辟陶侃为南蛮校尉长史,领大都护,命他为先锋开赴襄阳,讨伐张昌。此时,张昌用全部兵力包围宛城,打败前将军赵骧的军队,杀死羊伊,刘弘只好撤退至梁县。张昌围攻襄阳,但失败。张昌转攻襄阳不下,即沿汉水进入长江。一时间,荆、江、扬等州大部分地区为张昌所控制。刘弘派陶侃等人在竟陵郡进攻张昌。陶侃等人屡次与张昌交战,大败张昌,前后斩杀数万人,张昌逃窜到下山,他的部众全部投降,荆州平定。

事后,刘弘感叹的对陶侃说:“我过去担任羊公(羊祜)的参军,羊公说我日后一定能到他的地位,今天看到你,一定能够继承老夫我。”随后,陶侃因军功被封为东乡侯,食邑一千户。

永兴二年(305年),扬州刺史陈敏见北方大乱,朝廷无力控制江东,于是起兵占据扬州,又派其弟陈恢沿江西上进攻武昌郡,意图割据江南。刘弘闻讯后,当即命陶侃为江夏太守、鹰扬将军,率军抵御陈恢。陶侃齐备仪仗,将母亲湛氏接到官舍,乡里都大觉荣耀。在此之际,随郡内史扈怀却在刘弘面前挑拨说:“陶侃与陈敏有同乡之谊,他如今在大郡任太守,统领强兵,倘若有异心,荆州就失去东大门了。”刘弘回答说:“陶侃忠直能干,我了解他很久了,他一定不会这样的。”陶侃听说后,派儿子陶洪和侄子陶臻到刘弘那里为质,来加强刘弘对他的信任,刘弘任他们为参军,给予赏赐,将他们送回江夏。说:“贤叔要征战出行,而祖母年事已高,你们应该回去。村野匹夫互相交往,尚且不负心,何况大丈夫呢!”再加陶侃为督护,让他和诸军并力抗击陈恢。陶侃以运输船作战舰使用,有人说不能这样作,陶侃说:“用官船来打官贼,有什么不行的?”陶侃与陈恢交战,多次击败陈恢。又和皮初、张光、苗光在长岐共同击败陈敏的部将钱端。陶侃治军严肃整齐,凡有缴获,全部分赏士卒,自己身无私财。

陶侃讨伐杜弢

主词条:杜弢起义

光熙元年(306年),刘弘在荆州任上病故。不久,陶侃因母亲湛氏病故而离职服丧 。服丧期满后,陶侃被授为东海王司马越的参军。江州刺史华轶上表推荐陶侃任扬武将军,驻军夏口,又任命陶臻为江州参军。华轶与琅邪王司马睿素来不和,陶臻担心将来有灾难,借口有病回到陶侃身边,告诉陶侃说:“华彦夏(华轶)有忧天下之大志,但没有多大才能,并且和琅邪王有矛盾,灾祸就快来临了。”陶侃大怒,把陶臻送归华轶处。陶臻则趁机东投司马睿,司马睿见到陶臻很高兴,任命他为参军,并加授陶侃为奋威将军,赐赤幢曲盖轺车及鼓吹,陶侃这才和华轶断绝了来往。

永嘉五年(311年),司马睿命扬州刺史王敦统领甘卓、周访等沿江击败华轶。华轶兵败被杀后,陶侃升任龙骧将军、武昌太守。当时天下饥荒,山中蛮贼常拦截长江上船只抢劫。陶侃令部下诸将假扮商船引诱山贼,山贼果然前来,活捉了数人,结果审问,得知他们原来他们是西阳王司马羕的部下。陶侃派兵逼司马羕交出盗贼,自己带兵在钓台列阵以为后继。司马羕只好把帐下二十人绑送出来,陶侃将他们斩杀,从此水陆交通安全畅通。返家的逃亡者络绎不绝,陶侃竭尽财力资助他们安家定居,又在郡东设立与夷人交易的市场,大收其利。

司马睿虽占据江州,但上游荆、湘两州的大部分地区为杜弢率领的流民起义军所占据。司马睿派陶侃击杜弢,命振威将军周访、广武将军赵诱受陶侃指挥。陶侃令二将为前锋,侄儿陶舆为左翼,向杜弢发起进攻并将其击败。

建兴元年(313年),荆州刺史周顗被杜弢围困在浔水城。陶侃派部将朱伺前去救援,杜弢退守泠口。陶侃判断杜弢必由陆路偷袭武昌,因此迅速率军抄近路连续行军三昼夜,在武昌周围埋伏下来。杜弢果然来攻,陶侃令朱伺率伏兵迎头痛击,大破杜弢,缴获大批辎重,杀伤众多敌兵。杜弢败军退入长沙。 战后,陶侃派遣参军王贡向王敦报捷,王敦说:“要不是有陶侯,就会失去荆州啊。伯仁(周顗)刚到任,就被贼兵击败,不知道他怎么能当刺史?”王贡说:“我们荆州正值多难之时,非陶龙骧(陶侃)治理不可。”王敦同意,即上表拜陶侃为使持节、宁远将军、南蛮校尉、荆州刺史,管领西阳、江夏、武昌等郡,镇守沌口,又移镇沔江。其后,陶侃又派朱伺等消灭了江夏的叛军余部。此时,曾任征南将军山简手下参军的王冲聚众反叛,自封荆州刺史,占据江陵。王贡回到竟陵,假借陶侃的命令,以杜曾为前锋大督护,斩杀王冲,收降他的部下。陶侃召杜曾前往,杜曾未到,王贡害怕假传命令的事会获罪,就和杜曾一起反叛。王贡在沌阳向陶侃的参军郑攀发起攻击,将其击败,又在沔口打败朱伺。陶侃准备移师退守,又被部将张奕迷惑,于是按兵不动。不久,王贡军到达,陶侃被打得大败。叛军钩住了陶侃的乘船,幸亏他跳上一只小船,而朱伺奋力苦战,陶侃才得以脱险。张奕投奔叛军,陶侃也被免职。但王敦还是上表请陶侃以布衣身份领职。

此后,陶侃再次率周访等进兵入湘,派都尉杨举为先锋,击败杜弢,屯兵于城西。陶侃的部下致辞于王敦,为陶侃辩白,王敦于是上奏请恢复陶侃的官职。

杜弢部将王贡率三千精兵,出武陵江,诱骗五溪蛮相助,以水师截断官军道路,直逼武昌。陶侃派郑攀及伏波将军陶延连夜进军巴陵,出奇兵大败王贡,斩首千余级,归降者达万人,王贡只好退回湘城。叛军内部产生了矛盾,杜弢因怀疑张奕而杀了他,叛军都不自安,降者日益增多。王贡又来挑战,陶侃在远处对他说:“杜弢是益州的小吏,盗用国库钱财,父亲死后竟不奔丧。你本是好人,为何要跟随他胡为?天下难道有善终的叛贼吗!”王贡开始将脚横架在马背上,一副傲然无礼的样子,陶侃说罢,王贡肃然放下脚来端坐,神色言辞显得很恭顺。陶侃知道他可以改变,再次予以说服,并截发起誓,王贡于是归顺陶侃。杜弢败走,陶侃率军攻克长沙,俘获了杜弢部将的毛宝、高宝、梁堪后回师。自此,历时数年的起义被平定。

陶侃建功峤南

杜弢起义被平息后,王敦非常忌妒陶侃的功劳,陶侃要返回江陵,准备向王敦告辞,皇甫方回和朱伺等人劝谏,认为不能前往。陶侃不听,王敦果然把他留住,降为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并让自己的堂弟王廙取代陶侃任荆州刺史。陶侃在荆州的僚属请求王敦留下陶侃,王敦怒而不许。陶侃部将郑攀、苏温、马鯭等人不愿南下,就到西边迎接杜曾以抵抗王廙。王敦认为郑攀这样做是奉陶侃的旨意,于是穿上铠甲手持兵器,想要杀掉陶侃,但往复几次还是拿不定主意。陶侃严肃地说:“使君雄毅果断,能裁决天下事,今天怎么这样犹豫不决。”便起身入厕。王敦的谘议参军梅陶、长史陈颁对王敦说:“周访和陶侃为姻亲,如同左右手,哪有砍他左手而右手不来帮忙的。”王敦这才作罢,设宴为陶侃饯行。陶侃连夜出发,王敦又留陶瞻为参军。陶侃到达豫章后,见到周访,流着泪说:“如果不是有你作外援,我性命难保。”陶侃继续南进到达始兴郡。

陶侃将入广州时,逢杜弢余部杜弘与温劭等占据交州。闻陶侃将至,杜弘企图利用诈降偷袭。陶侃识破他的计谋,布兵设阵,一举将杜弘击溃。“诸将都请求乘胜进攻温劭,陶侃笑着说:“如今我已是威名显赫,何必再动刀兵,只需要一纸布告就可以解决。”于是下书告谕,温邵因害怕逃走,追兵在始兴将他抓获。陶侃因功进封柴桑侯,食邑增至四千户。

太兴元年(318年),陶侃进号平南将军。不久,又加都督交州军事。

陶侃总镇荆衡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之乱爆发。三月,朝廷下诏陶侃以本职兼领江州刺史,又转任都督、湘州刺史。王敦攻入建康,把持朝政后,恢复了陶侃的本职,又加散骑常侍。当时的交州豪强新昌郡太守梁硕抗拒朝廷所派的刺史,自领交趾太守一职,还擅自派人迎接前刺史修则子修湛代管交州事,引得王敦的不满。同年十月,王敦委派武昌太守王谅为交州刺史,命其收斩梁硕、修湛。王谅到任后,修湛退回九真郡,但在陶侃所派使者的引诱下,还是前往州治龙编拜谒王谅,最后为其所杀。随后王谅谋刺梁硕不成,反为其举兵所害。梁硕为政凶暴酷虐,“一境患之”。而陶侃在得知梁硕围攻王谅时,已派参军高宝出兵,虽未能及时救援王谅,但还是于次年(323年)六月成功将梁硕击杀,传首建康。 同月,王敦控制下的朝廷根据陶侃前后的功劳,允许他兼领交州刺史,进号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陶侃的次子陶夏也被封为都亭侯。

太宁二年(324年),王敦之乱平定后,晋明帝司马绍为避免重蹈覆辙,在一方面重用外戚庾亮、流民帅郗鉴等制约丞相王导的权力,同时拔擢江东士族,在侨、吴士族间进行平衡;另一方面改授荆、湘等四州职务,使方镇互相牵制。根据明帝的这一计划,陶侃于同年五月被任命陶侃为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其他职务如故。荆楚民众听到陶侃再镇荆州,都互相庆贺。

太宁三年(325年),陶侃因宁州刺史王坚无法抵御成汉进攻,于是奏请零陵太守尹奉接任宁州刺史。尹奉到任后,雇请刺客刺杀此前归附成汉的梁水太守爨量,劝降同样归成的益州太守李逖,使宁州暂得安宁。

陶侃举兵勤王

主词条:苏峻之乱

太宁三年(325年),明帝病死,五岁的成帝司马衍即位,成帝的舅舅庾亮以外戚身份辅政。庾亮对据长江上游、手握强兵的陶侃颇为顾忌,一方面加强建康石头城的防卫 ,另一方面派温峤出任江州刺史。甚至到苏峻、祖约叛乱之初,他仍致信温峤说“吾忧西陲(指陶侃)过于历阳(苏峻)” 。

咸和元年(326年),镇守江州的平南将军应詹去世。临终其曾与陶侃通信,追忆二人往来,望陶侃能“竭节本朝,报恩幼主”。

咸和二年(327年)底,因庾亮的一再刺激,历阳内史苏峻联合屯驻寿阳的镇西将军祖约举兵叛乱,并于次年(328年)初便攻入建康。陶侃的儿子陶瞻也在此时被叛军杀害。当时,庾亮出逃江州,投靠温峤,与他一同邀请势力最强的陶侃出兵勤王。当初,在明帝驾崩时,陶侃并没有成为辅政大臣,他对此深为遗憾(并怀疑是庾亮删去自己和祖约的名字 ),于是答复温峤说:“我是在外守边的将领,不敢超越自己的职分。”温峤坚决要求他出兵,并推举他为盟主,陶侃这才派督护龚登率兵来与温峤合合,但很快又将龚登追回。温峤在书信中以平叛立功、为子复仇两个理由劝说他“进当为大晋之忠臣,参桓、文之功;退当以慈父之情,雪爱子之痛”。温峤的使者王愆期则指出若苏峻得势,将无陶侃安身之所。陶侃的妻子龚氏也力劝他出兵。在这种情况下,陶侃才决定出兵。他不顾陶瞻丧礼在即,马上戎服登舟而行,昼夜兼程,顺江而下。

咸和三年(328年)五月,陶侃率军到达寻阳。庾亮听说陶侃可能杀自己以谢天下的流言,便采用温峤的计谋,主动谒见陶侃,化解了这一矛盾(详见“轶事典故-释怀庾亮”部分)。随后,陶侃与庾亮、温峤一同赶赴建康。义军共有士卒四万,旌旗延绵七百多里,钲鼓之声震动遐迩。苏峻听说陶侃等人起兵后,被迫从姑孰分兵拒守石头城,抗拒义军。

陶侃、温峤溯江行进,屯军于茄子浦(今江苏南京西南长江中)。此时,三吴士族王舒、虞潭等举“东方兵”对抗苏峻,陶侃上表举荐王舒、虞潭分别监浙东、浙西军事,郗鉴都督扬州八郡诸军事。此时郗鉴与雍州刺史魏该纷纷率军来到茄子浦,使义军军势更盛。稍作休整后,陶侃等统领水军直指石头,到达蔡洲。陶侃独自屯军查浦,温峤则屯军沙门浦,形成掎角之势。

各路义军刚到石头,就要展开决战,陶侃认为叛军强盛,不可强攻,当等待时机以智而破之。六月,因几次出战都未能取胜,诸将请求在查浦修筑营垒,监军李根却建议在白石修营垒,陶侃不同意,他说:“如果筑垒不成,就追究你。”李根说:“查浦地势低下,又处在水南,只有白石地形险要坚固,可容纳数千人,不利于敌人进攻,是灭敌的好办法。”陶侃笑着称赞李根为良将,采用其建议连夜修造,到天亮时就建成了白石垒,使叛军大为惊恐。陶侃派庾亮率二千人据守白石,苏峻率步兵、骑兵一万多人四面围攻,未能攻克。

此时,王舒、虞潭等与叛军连战失利,在长史孔坦的建议下,陶侃令郗鉴和后将军郭默回军扼守京口,建立大业、曲阿、庱亭三座壁垒,使苏峻兵力分散。 叛将祖约又派祖涣、桓抚偷袭湓口,陶侃本想亲自出征,但被毛宝以“义军恃公,公不可动”的理由劝止,由毛宝代其击退祖涣等,救回谯国内史桓宣。

陶侃等与苏峻相持到九月份,仍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而温峤军陷入缺粮的窘境,只得向陶侃借粮。陶侃盛怒,想要撤回荆州。温峤解释未果。毛宝得知后,主动面见陶侃,以借兵“上岸断贼资粮”的实际行动暂时挽留了陶侃。在此期间,竟陵太守李阳劝说陶侃道:“现在大事若不成,您虽有粮米,怎能吃得上呢!”陶侃于是分出五万石米给温峤。随后,毛宝烧毁苏峻在句容、湖孰的军备积蓄,苏峻军队缺粮,陶侃遂打消了回镇的念头。

这时候,郭默镇守的大业营垒也遭到叛军围困,情势危急。陶侃本准备救援,经长史殷羡献“围魏救赵”之策,遂亲率水军,温峤等领步军,合攻石头城。苏峻得报后,被迫放弃大业,转援石头。诸路义军和苏峻交战,李阳的部将彭世在阵上斩杀苏峻,叛军大乱。

咸和四年(329年)正月,叛将匡术在光禄大夫陆晔、尚书左仆射陆玩的劝说下,献苑城(即台城,今江苏南京市鸡鸣山南,乾河沿北)归附义军。百官均奔赴苑城。陶侃令毛宝、邓岳分别戍守苑城南、西两部分。 二月,陶侃与诸军进攻石头城,击斩苏峻之弟苏逸。 其余部在不久后也被消灭。苏峻之乱终于在众人合作下得以平定,东晋政局危而复安。自此后,江南保持了七十余年的安定局面,没有出现大的动乱。社会的安定对江南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应该说,陶侃对于促进这一局面的出现还是起了不小的作用。

陶侃望隆分陕

苏峻之乱平定后,陶侃回师江陵,于咸和四年(329年)三月初十论功被擢升为侍中、太尉,加授都督交州、广州、宁州等七州军事,再加羽葆、鼓吹,进封长沙郡公,食邑三千户;又赐绢八千匹。 陶侃因为江陵位置偏远,于是移镇巴陵。 当时割据辽东的慕容廆与陶侃通信,称他是“海内之望中唯足为楚汉轻重者”,可见其地位及威望。

陶侃举义兵征讨苏峻时,传檄令各地守臣勤王,湘州刺史卞敦拥兵不前,又不供给军粮,仅派督护带领几百人随军而已。等到叛乱平定后,陶侃奏议卞敦阻扰军务,持观望态度不赴国难,请求将其逮送廷尉治罪。但在王导的庇护下卞敦仅被转镇广州,患病后又调赴中央为九卿,不久后才忧疚而死。

咸和四年十二月(330年1月),后将军郭默擅自杀害江州刺史刘胤。咸和五年(330年)正月,刘胤的首级被送至建康,执政的丞相王导认为郭默骁勇难制,便“枭(刘)胤首”于朱雀航,并承认郭默为江州刺史。

早在王导任用刘胤镇江州时,陶侃与郗鉴均表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 待到闻知刘胤遇害之后,他拂袖而起,说:“这其中必定有诈。”随即要率兵征讨郭默。郭默派使者送陶侃妓妾和绢,并写密诏呈送给陶侃,陶侃的僚佐也大多劝道:“郭默不受诏令,怎敢做这种事。如果要进军,应该等待诏书。”陶侃神色严厉的说:“天子年幼,诏令并非出于己意。刘胤被朝廷重用,虽然所任非才,但为何胡乱遭到极刑。郭默恃仗骁勇,行事贪婪横暴,因国家大难刚刚平定,朝廷法令纲纪宽松简略,想乘机肆行无忌罢了!”便派使者上表陈述郭默的罪状,并写信给王导说:“郭默杀害刺史就任用他为刺史,如果他害死宰相是不是就要任他为宰相呢?”王导这才收起先前被示众的刘胤首级,给陶侃回信说:“郭默占据长江上游的有利地势,再加上有舰船为其所用,所以包涵忍耐,让他占据那地方,朝廷因此得以秘密戒备。等足下大军到达,风驰赴敌,这难道不是暂且顺从,等待时机再定大事的策略吗!”陶侃阅信后笑着说:“这的确是对此贼屈从的策略。”随即起兵抵江州。

郭默闻知陶侃出兵讨伐自己,想向南占据豫章,适逢陶侃的军队到达,他出战不利,只得进城固守,用米堆成垒堡,显示自己粮食有余。陶侃修筑土山与他对垒。同年三月,庾亮的军队到达湓口,各路军队会齐。五月,郭默的部将宋侯捆绑郭默父子出城投降。陶侃在军门前将郭默斩首,首级传至建康。郭默在中原时,多次与后赵皇帝石勒交战,石勒的部下都害怕他,听说陶侃兵不血刃就擒拿郭默,更加敬畏陶侃。苏峻的部将冯铁杀了陶侃的儿子后投奔了石勒,石勒让他任边将。陶侃把事情真相告诉了石勒,石勒就杀了冯铁。朝廷下诏陶侃领江州刺史,都督江州军事,部下增设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四人,掾属十二人。陶侃领兵回到巴陵,再移镇武昌。

实际上,王导和陶侃对郭默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他们之间对江州的争夺。王导对郭默擅杀刘胤表示的容忍,在于要笼络郭默对抗陶侃。陶侃指责王导并迅速出兵,是要将江州控制在手。陶侃夺得江州,也就控制了长江的上游和中游。此后,陶侃曾欲举兵废黜王导,但因庾亮调解以及王导的亲家郗鉴反对才作罢。

陶侃驻守在武昌时,不少人主张在江北的邾城驻兵镇守。陶侃每次都不回答,而众人一直说此事,陶侃于是在率将佐过江围猎时分析说:邾城隔在江北,内无所倚,外接敌寇。即便派兵驻守,也无益江南。长江才是御寇的天险。众将才恍然大悟。后荆州刺史庾亮派精兵万人驻守邾城,至咸康五年(339年),后赵派兵来攻,邾城孤立无援,终于兵败城陷。

咸和七年(332年),陶侃派毌丘奥经营巴东,又派其子、平西将军参军陶斌和南中郎将桓宣西伐樊城,派陶臻与竟陵太守李阳等攻下新野,收复了襄阳。 襄阳为荆州北门,起着阻止后赵沿汉水南下的作用,又是东晋经略北方的一个重要阵地。陶侃进行这些军事活动,据他后来所说,是有“西平李雄,北吞石季龙”的长远目的 。朝廷拜陶侃为大将军,赐予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殊荣,被陶侃上表坚决辞让。

陶侃安逝樊溪

陶侃晚年位极人臣,“深以满盈自惧,不预朝权”,多次想告老回到封国,但被佐吏们苦苦相留。 这种想法对他个人来说,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这样既可维持“家僮千余,珍奇宝货富于天府”的家业 ,又可保住子孙的前途。

咸和九年(334年)六月,陶侃在病中上表逊位。在表中,他回顾平生行迹写道:

臣自少生长孤寒之门,开始时志愿不大。过多地承蒙圣朝几代的殊恩,陛下明鉴,宠信更隆。有始必有终,自古以来莫不如此。臣年近八十,位极人臣,临终之时,还有什么遗恨呢?只是因为陛下年纪尚小,残寇未灭,祖宗陵寝未归于旧都,所以胸中愤慨,不能自已。臣虽不能预知寿命,但年齿已迈,蒙受朝廷殊恩,赐封在长沙,去世之日,当葬于封土之内。臣父母墓葬,现都在寻阳,由生前想到死后,都不愿与父母分离。现已安排部下准备迁葬,等到秋天,奉迎父母之灵柩安葬。葬事已毕,臣即告老归藩。没想到所患疾病,日益加重,伏枕感慨,情不自胜。臣早先还以为自己生命还能延续几年,想为陛下西平李雄,北灭石季龙,所以派遣毋丘奥驻守巴东,将襄阳交给桓宣。宏愿未能实现,就要与世永别。我所担任的内外要职,请陛下马上选择良臣来接替,继续效忠王室,继承臣志,臣虽死犹生。

最后,陶侃在表中希望成帝应该倚信群贤,认为有王导、郗鉴、庾亮三人“献替畴谘,敷融政道”,可以使“地平天成,四海幸赖”,并派左长史殷羡将官印节传等送还朝廷。

陶侃在离开荆州前,军资、器仗、牛马、舟船等,都有簿录统计,封存仓库,由其亲自上锁。临行前,他将后事托付给右司马王愆期,并命他统领文武官吏。十二日,陶侃乘车离开武昌,到渡口乘船,准备返回长沙,回头对王愆期说:“老夫现在蹒跚难行,正因你们阻拦。”次日(334年7月30日),陶侃于樊溪逝世,享年七十六岁。根据陶侃的遗嘱,众人把他葬在长沙南二十里的地方;他的旧部又在武昌城西为其刊石立碑、作画像。成帝闻讣讯后,下诏追赠陶侃为大司马,赐谥号“桓”,以太牢礼祭祀。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刘宋,当时前朝东晋的封爵中只有王导、谢安、温峤、谢玄与陶侃的子孙爵位未被废除。其爵位长沙郡公被降封为醴陵县侯,食邑五百户。

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有“太尉长沙公陶侃”。

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陶侃。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 及明代黄道周所著的《广名将传》 中,陶侃均位列其中。

陶侃轶事典故

织梭化龙

传说陶侃年少时在钓矶山(今江西南昌西)钓鱼(一说在雷泽打鱼),捞上来一只织布梭,带回家去挂在墙上。不久雷雨,织梭变化为赤龙飞上天去。这就是“龙梭”这一典故的由来。

母子情深

陶母责子

陶侃年轻时曾任管理渔业的小官“鱼梁吏”。一次,他把一坛腌鱼赠送给母亲湛氏。湛氏说:“这是哪里来的?”陶侃派来的人说:“是官府的。”湛氏将腌鱼封好并且回信,责备陶侃说:“你身为官吏,把官府的物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忧愁啊!”

图册部分参考资料

孝子约酒

陶侃在武昌时,曾与自己的僚属从容宴饮,但喝酒常有限制。有人劝他还可以再喝一些,陶侃一时凄然泪下,许久才说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喝酒后有过,与双亲有约,所以不敢超过限制。”

双鹤冲天

陶侃因湛氏病故而离职服丧时,当时有两位客人前来吊唁,不哭而离开,化为双鹤,冲天高飞而去,时人都感到很惊奇。

陶周命数

东晋名将周访与陶侃在官位低微时已经相识。有一次,他们外出,遇见善相面的陈训。陈训对二人说:“你们两位都将位至方岳(执掌一方的官员,如刺史等),功名大致相同。只是陶侃得到上寿,周访得到下寿,两位的优劣由年龄决定。”周访比陶侃小一岁,后来果然早于陶侃十四年去世。

珍惜光阴

主词条:陶侃运甓

陶侃生性聪慧敏捷,做人谨慎,为官勤恳,整天严肃端坐。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自上而下去检查管理,没有遗漏,不曾有片刻清闲。招待或送行有序,门前没有停留或等待之人。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

陶侃在广州,闲时总是在早上把一百块砖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安逸,唯恐难担大任。”他就是这样劳其筋骨以励其志。

综理微密

陶侃性格“纤密好问”,勤于调查访问,被时人比作人西汉的赵广汉。他精于吏职,善察访,发奸擿伏如神。在这方面陶侃也并不逊色。陶侃曾令诸军营植柳。而都尉夏施盗官柳种在自家门前。陶侃后来看见,停车问道:“这是武昌西门前的柳树,为何把它盗来这里种?”夏施恐惧之下连忙谢罪。

陶侃的部下中有人闲于游戏而荒废职事,陶侃命令将其酒器、赌具都投入江中,并鞭打吏将,对他们说:“樗蒱赌博是牧猪奴的游戏,《老子》《庄子》浮华不实,不是先王的明法正言,实不可行。君子当正其衣冠,振其威仪,那有蓬乱着头发来培养声望还自称豁达的人。”有送礼物给他的,都要询问来由,若是自己出力得来的,即使礼物轻微也很高兴,回赠的东西更多。若这礼物来路不正,则严厉斥责,绝不收取。

有一次,陶侃外出,看见一个人手拿一把未熟稻谷,陶侃问:“你拿它做什么?”那人回答:“在路上看见的,就随意拿来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又拿别人的稻子戏耍!”陶侃抓住他鞭打他,因此百姓勤于农事,家中充足。

在造船的时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后来大年初一聚会时,地面积雪,太阳刚放晴,厅堂前积雪,地面还潮湿,陶侃于是用木屑铺散地面。等到桓温伐蜀时,又用陶侃保存的竹头作钉装船。陶侃综合料理事物极其细密,都是这样。

释怀庾亮

陶侃对庾亮素有不满,直到出兵勤王后,这种情绪仍不能消解。温峤用计指点庾亮拜谒陶侃,陶侃见庾亮主动引咎自责,言谈间风度不凡,这才释然,还调侃他说:“君侯(庾亮)修石头以拟(猜疑)老子(陶侃自称),今日反见求耶!” 等到达建康附近后,庾亮率军攻苏峻,反为其所败,于是把符节交给陶侃谢罪。陶侃却说:“古人曾有三败,君侯您才败两次。现在是紧急关头,不该计较这些。”庾亮的司马殷融去见陶侃谢罪说:“这是庾将军造成的,不是我们出的主意。“另一位庾亮的幕僚王彰来后则说:“这是我自己造成的,庾将军不知道。”陶侃说:“过去殷融是君子,王彰是小人;现在王彰是君子,殷融则是小人了。” 随后,陶侃又感叹道:“朝廷政出多门,才产生国家的灾祸。自从王室丧乱以来,难道只是苏峻一人为患。”

调侃王导

司徒王导进入石头,让人取出他的旧有符节,侃笑着说:“苏武的符节好像不如你这个。”王导面有愧色。

有恩必报

陶侃为人知恩图报。凡是他微贱时受过别人的恩惠,哪怕是一餐饭他也必定报答。他寒微时,受到张夔、范逵的帮助。在他崛起为大将的过程中,荆州刺史刘弘对他很是提携。等到陶侃平定苏峻之乱后,任命张夔之子张隐为参军,范逵之子范珧为湘东太守,以刘弘的曾孙刘安为掾属,上表褒赞梅陶。

陶侃历史评价

两晋南北朝

师圭:“君左手中指有竖理,当为公。若彻于上,贵不可言。”

万嗣:“君终当有大名。”

杨晫:

《易》称“贞固足以干事”,陶士行[衡]是也。

此人非凡器也。

黄庆:“此子终当远到。”

陈训:“二君(陶侃、周访)皆位至方岳,功名略同,但陶得上寿,周当下寿,优劣更由年耳。”

张华:“后来匡主宁民,君其人也。”

刘弘:

吾昔为羊公(羊祜)参军,谓吾其后当居身处。今相观察,必继老夫矣。

长史陶侃、参军蒯恒、牙门皮初,戮力致讨,荡灭奸凶,侃恒各以始终军事,初为都战帅,忠勇冠军,汉沔清肃,实初等之勋也。

侃之忠能,吾得之已久。

王敦:“若无陶侯,便失荆州矣。”

应詹:“足下建功峤南,旋镇旧楚。……今神州未夷,四方多难,足下年德并隆,功名俱盛,宜务建洪范,虽休勿休,至公至平,至谦至顺,即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足下察吾此诚。”

慕容廆:“君侯植根江阳,发曜荆、衡,杖叶公之权,有包胥(申包胥)之志,而令白公、伍员殆得极其暴,窃为丘明耻之。……今海内之望,足为楚汉轻重者,惟在君侯。”

梅陶:“公机神明鉴似魏武(曹操),忠顺勤劳似孔明(诸葛亮),陆抗诸人不能及也。”

司马衍:“经德蕴哲,谋猷弘远。作籓于外,八州肃清;勤王于内,皇家以宁。乃者桓文之勋,伯舅是凭。方赖大猷,俾屏予一人。”

袁宏:“精金百汰,在割能断,功以济时,职思静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

谢安:“陶公虽用法,而恒得法外意。”

孙盛:“侃勤而整,自强不息。”

《陶氏叙》:“侃少有远概纲维宇宙之志。”

刘义庆等:

陶公性检厉,勤于事。

陶公少有大志。

陶性俭吝。

蔡景历:“虽汉诛禄(吕禄)、产(吕产),举朝实赖绛侯(周勃),晋讨约(祖约)、峻(苏峻),中外一资陶牧,比事论功,彼奚足算。”

唐宋

房玄龄等:

士行望非世族,俗异诸华,拔萃陬落之间,比肩髦俊之列,超居外相,宏总上流。布泽怀边,则严城静柝;释位匡主,则沦鼎再宁。元规(庾亮)以戚里之崇,挹其膺而下拜;茂弘(王导)以保衡之贵,服其言而动色。望隆分陕,理则宜然。至于时属云屯,富逾天府,潜有包藏之志,顾思折翼之祥,悖矣!夫子曰“人无求备”,斯言之信,于是有征。

长沙勤王,拥旆戎场。任隆三事,功宣一匡。繄赖之重,匪伊舟航。

司马光:“晋室既衰,中原云扰,刘石慕容之辈,弥漫河洛,蟠据岱华,宫阙芜没,陵庙隳焚。元帝(司马睿)以宗室疎属,遁居江表,天下士民有思晋者,皆裹粮而归之,国于荆扬之间,子孙相承不绝如线。独明帝(司马绍)英武,克清大憝,不幸享国不永,自余孱弱孤危,外陵内叛,寄命于虎狼之口,几遇吞食者数矣,然卒能保其位号宗庙血食百有余年,何者?王导、卞壸、温峤、陶侃、谢安、谢玄 为之臣也,群贤既没,使道子(司马道子)、元显(司马元显)之徒辅之,败亡不亦宜乎?”

苏轼:“陶威公忠义之节,横秋霜而贯白日,《晋史》书折翼事,岂有是乎?”

郑侠:“陶侃惜分阴,仲尼犹不及。”

刘羲仲:“晋太尉陶桓公侃有大功於晋,读其书,凛乎若见其唱义於武昌,破石头,斩苏峻,何其壮也。”

洪迈:“方伯之任,莫重于荆、徐,荆州为国西门,刺史常都督七八州事,力雄强,分天下半。自渡江讫于太元,八十余年,荷阃寄者,王敦、陶侃、庾氏之亮、翼、桓氏之温、豁、冲、石民八人而已,非终于其军不辄易,将士服习于下,敌人畏敬于外,非忽去忽来,兵不适将,将不适兵之比也。”

朱熹:“晋侍中、太尉、长沙陶桓公兴建义旗,康复帝室,勤劳忠顺,以没其身。”

吕祖谦:“晋之始也,敌国云扰,强臣专制,上下惴恐,如处积薪之上而火将燃者,故君无骄泰之失,而臣下自以危亡为忧,是以内虽王敦、苏峻反叛相寻,桓温擅权废立,外则石氏之兵三至江上,苻坚淝水之役,江东几至不保。然当时人主恐惧于上,而王导、温峤、陶侃、谢安、谢玄之徒足以尽其力,故至危而复安,将亡而复存也。”

张预:“孙子曰:‘因利而制权。’侃因山夷劫掠而诈作商船。又曰:‘守其所不攻。’侃以贼保冷口而先备武昌。又曰:‘无约而请和者,谋也。’侃知贼伪降而为之备。又曰:‘屈人之兵而非战。’侃威名已著,谕之以书而贼遁。又曰:‘攻其所必救。’侃攻石头而解大业之围。又曰:‘地有所不争。’侃不守邾城是也。”

冷应徵:“治官事当如家事,惜官物当如己物。方今国计内虚,边声外警,吾等受上厚恩,安得清谈自高以误世!陶士行、卞望之,吾师也。”

陈文龙:“陶公被诬,以晋之刑政,不行于庾元规也。元规以笔札啗王隐,折翼化鹤之事,隐与杜延业共为之也。”

徐钧:“荡除国难功勋盛,王室因之得载安。最是南陵千里外,拾遗屏迹化尤难。”

元明清

郝经:“元帝渡江,有王导之懿,陶侃、温峤、谢安之贤,亦尝经略中原,取河南,入关中,出彭城,胜淝水,而山桑代陂,枋头折败,相继终不能救江沱日车之侧。”

陈普:“苏峻鲸奔正可忧,翻令王室备荆州。五陵松柏无遗种,谩为桓温拾竹头。”

袁褧:“陶荆州之勤敏,谢东山(谢安)之恬镇。……或词冷而趣远,或事琐而意奥,风旨各殊,人有兴托。”

王世贞:“自陶士行殁,而梅陶与人书,谓‘陶公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而纂史者略节其善而称之,遂以为江左之巨擘。吾以为士行知为名镇将而巳,殆不知有晋也。当处仲之作逆也,士行虽失职居广州,然所部不乏军食,且负岭海之固,坐视其先后之兵起,而进不闻一言以相阻,退不闻与谯王(司马承)、甘卓之盟以掎其后。假令处仲遂得志,始兴当为司马孚,而士行不亦为孔光、王舜乎?苏峻之难,京师巳失守矣,当号哭而勤王,以死誓讨贼可也。而乃以不预顾命为恨,其拒温平南曰:‘吾疆场外将,不敢越局。’士行何官何寄也,而称越局。兹何时也,而尚恨顾命之不预哉,兵既发而复追之还,食有余而不肯贷太真(温峤)。至动义旗回指之说,然后勉强以趣事,侥幸而成功耳。假令太真欵、郗氏伏,峻亦遂得志,而劝进之笺,亦可自荆州发乎?亦遂可为峻之孔光、王舜乎,或若刘(刘曜)、石(石勒)之分王乎?吾不知其所自处也。史称其有异志,以梦折翼祥而止,又称其瓌珤珍异,富于天府,宁尽诬哉?凡士行之所为治,治于其所自有之地而巳。其有功于晋者,仅居一焉,而又不纯。……吾尝谓是二公(陶侃、李光弼)者,称名将可也,称贤臣不可也。”

黄道周:“陶侃忠能,著之久矣。命之御贼,肯庇乡里。信任击之,所向披靡。天下饥荒,劫贼群起。诈作商船,诱擒究拟。究系将兵,追斩方已。王贡从弢,被击遁徙。侃遥谓之,君本佳子。顺弢匪人,吾为君耻。贡感来降,弢因败死。既迁广州,径行不止。曾机皆诛,下温一纸。在广恐安,运甓以砥。木屑竹头,皆所综理。石头可攻,白石可倚。名将妙言,从而且喜。郭默即诛,余奸自馁。不守邾城,大有深指。方识陶公,过人远尔。”

王夫之:

以傅咸、卞壸、陶侃之公忠端亮,折之而不胜。

当其时,纪瞻、卞壶、陶侃、郗鉴之俦,林立于江左。

江东立国,以荆、湘为根本,西晋之乱,刘弘、陶侃勤敏慎密,生聚之者数十年,民安、食足、兵精,刍粮、舟车、器仗,旦求之而夕给,而南宋无此也。

赵翼:“(《晋书》)至陶侃生平,惟苏峻、祖约之反,侃以不与顾命、不肯勤王,经温峤等再三邀说,始率兵东下,此是其见小不达大义之处。其他则尽心于国,老而弥笃。朝廷加以殊礼,侃固辞。又因病上表去位曰‘臣少长孤寒,始愿有限。’云云。未没前一年,已逊位归国,佐吏苦留之,不果。及疾笃将归,以后事付右司马王愆期,出府门就船,顾谓愆期曰‘老子婆娑,正坐诸君辈。’是可见其其超然于权势矣。本传亦云‘侃季年常怀止足之分,不与朝权。’而传末乃云‘侃尝梦生八翼上天门,至第九重折翼而堕。后督八州,据上流,握强兵,有觊觎之志,每思折翼之祥,自抑而止。’传论亦谓其‘潜有包藏之志,顾思折翼之祥。’悖矣!是直谓其素有不臣之心,因一梦而不敢也!于导(王导)则略其疵累而比之管、葛(管仲、诸葛亮),于侃则因一梦而悬坐以无将之罪,岂非褒贬失当乎!”

近现代

李慈铭:“若羊祜之厚重,杜预之练习,刘毅之劲直,王濬之武锐,刘弘之识量,江统之志操,周处之忠挺,周访之勇果,卞壸之风检,陶侃之干局,温峤之智节,祖逖之伉慨,郭璞之博奥,贺循之儒素,刘超之贞烈,蔡谟之检正,谢安之器度,王坦之之风格,孔愉之清正,王羲之之高简,皆庸中佼佼,足称晋世第一流者,盖二十人尽之矣。”

蔡东藩:

戡定荆湘非易事,论功应独让陶侯。

陶侃周访甘卓等,合兵进讨,义在则然,但侃尤为忠勇。

夫当时义勇卓著,如祖逖周访陶侃诸人,皆可分任。

陶侃为晋室重臣,拥兵上游,理应为国图存,与同休戚,乃以一时之私忿,置国家于不顾,宁非大误?温峤一再贻书,推为盟主,而侃犹不从,甚至龚登已遣,尚欲召还,何私憾之深,一至于此耶?及闻陶瞻战死,舐犊生哀,乃登舟东指,与峤相会,然犹讥嘲庾亮,情见乎词。亮固有误国之罪,而侃亦不得为保国,若非温峤之推诚相与,则侃必不肯赴难,其去亮果几何也。厥后屯兵江上,旷日持久,虽峻兵尚盛,未易撄锋,然其徘徊瞻顾之状,犹可想见。桓彝之死,安知非侃之敛兵不动,有以致之?以视温峤之志在勤王,毛宝之志在戮力,盖不能无惭德矣。虞母孙氏尚知大义,奈何以堂堂之须眉,反出巾帼下?吾不禁为陶士行叹息云。

若东晋将才,足以畏赵者,惟祖逖陶侃二人,而侃之功为尤大,史称其都督八州,据上流,握强兵,潜有窥窬之志,每思折翼之祥而止,是说未足尽信。侃生平并无逆迹,第当苏峻之乱,不遽入援,必待温峤之敦促而始发,时人乃疑其有贰耳。然袁氏了凡,犹谓其诬,是则侃固东晋之名臣欤。

余嘉锡:“陶公爱惜物力,竹头木屑,皆得所用。既是性之所长,亦以此取人……此之俭吝,正其平生经济所在。与王戎辈守财自封者,固自不同。”

毛泽东:

人立身有一难事,即精细是也。能事事俱不忽略,则由小及大,虽为圣贤不难。不然,小不谨,大事败矣。克勤小物而可法者,陶桓公是也。

古之人有行之者,陶侃、克林威尔(克伦威尔)、华盛顿是也。陶侃运甓习劳,克将军驱猎山林,华盛顿后园斫木。盖人之神也有止,所以瘁其神也无止,以有止御无止则殆。圣人知之,假是以复其神,使不瘁也。

黎虎等:“陶侃是一代名将,在东晋的建立过程中,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他颇有建树。他出身贫寒,又是江南的少数民族,在西晋风云变幻中,竟冲破门阀政治为寒门入仕设置的重重障碍,当上东晋炙手可热的荆州刺史,而颇有治绩。他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晋书》、《世说新语》等史书中,记载着不少有关他的遗闻逸事。他还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赞扬的,贬斥的,以及为他辩诬的人都有。”

田余庆:“陶侃有较强实力,立有大功,但以‘望非世族’、‘俗异诸华’,是无从入股的。”

陶侃主要作品

陶侃传世著作有《陶侃集》二卷,但早在隋唐之际已经亡佚。 《全晋文》收录有其文疏多篇:《相风赋》《表》《上温峤遗书请停移葬表》《让拜大将军表》《上表逊位》《上成帝杂物疏》《遗荀崧书》《答温峤书》《答慕容隽书》《报封抽韩矫等书》《与王导书》等。

陶侃擅写书法,理政时所需的远近文书都亲手撰写,“笔翰如流,未尝壅滞”。唐人窦臮所著《述书赋》存其“带名正书一纸”,共十行。窦臮根据陶侃的真迹作赞道:“雍容士衡(一作“士行”),季孟公旅。肌骨闲媚,精神慢举。如辞山登朝,混迹杂处。” 元人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亦指出陶侃书法“肌骨闲媚”的特点。

陶侃后世纪念

故居

主词条:晋都陶侃故居

晋都陶侃故居,又称陶公山,位于湖南省湘潭市市区石嘴垴。陶侃曾在山上建有小茅屋,并在周围开荒种菜。茅屋的前左侧有块洼地,积雨水而成池,是陶侃饮用吸水的地方。因常有猫儿在池边捕捉小鱼,故名“猫儿池”。茅房后面的小山沟上有石砌小桥,后人称为“陶公桥”,后被毁。

陶公山临湘江一面都是红砂石岩,石峰隆地向湘江伸展,宛如壶嘴,故名“壶山”,俗称“石嘴瑙”,从远处眺望伸向湘江的石嘴上颌,形态壮丽,好象怒吼的雄狮,俗称“狮子口”。石山嘴上有株碧梧,梧桐树后面便是陶侃的衣冠墓和墓房前的小花园。

陶侃墓庐位于壶山西南临江处,此地最早建陶侃衣冠墓于晋代,现重建于1921年,原占地4亩,由墓庐、守园屋、墓及小花园等组成。1959年陶侃墓庐的陶侃墓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公布为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其他设施与地基则被房管所、自来水厂和居民住宅所占。

射蟒台

射蟒台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古潭街白鹤观,传说东晋名将陶侃设台射蟒处。古时长沙岳麓山有一巨蟒,常浮悬空中双眼为灯,吐舌为桥,吞食生民。陶侃镇长沙时,乃于白鹤观筑台,操弓射灯,杀死蛇妖。

惜阴书院

陶侃为政慎密,提倡教育,常勉人惜寸阴,毋饮酒赌博。长沙郡人念其功德,故建祠以祀。明嘉靖年间,知县吕廷爵塑陶侃像于祠中,名“惜阴书院”。现其遗址上建有惜阴街小学(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市惜阴街)。

陶侃补充介绍

  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都昌 )人,后徙居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西)。东晋时期名将。

  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逐渐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获赠大司马,谥号桓。有文集二卷,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

  他平定陈敏、杜弢、张昌起义,又作为联军主帅平定了苏峻之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他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他精勤于吏职,不喜饮酒、-,为人所称道。在后将军郭默擅 害赵胤后,即率兵征讨,不费一兵一卒就擒获郭默父子,因而名震敌国。

  唐德宗时将陶侃等历史上六十四位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历史评价

  师圭:君左手中指有竖理,当为公。若彻于上,贵不可言。

  万嗣:君终当有大名。

  杨晫 :① 《易》称‘贞固足以干事’,陶士行是也。② 此人非凡器也。

  黄庆:此子终当远到。

  陈训:二君(陶侃、周访)皆位至方岳,功名略同,但陶得上寿,周当下寿,优劣更由年耳。

  张华:后来匡主宁民,君其人也。

  刘弘:① 吾昔为羊公(羊祜)参军,谓吾其后当居身处。今相观察,必继老夫矣。 ② 长史陶侃、参军蒯恒、牙门皮初,戮力致讨,荡灭奸凶,侃恒各以始终军事,初为都战帅,忠勇冠军,汉沔清肃,实初等之勋也。 ③ 侃之忠能,吾得之已久。

  王敦:若无陶侯,便失荆州矣。

  慕容廆:君侯植根江阳,发曜荆、衡,杖叶公之权,有包胥(申包胥)之志,而令白公、伍员殆得极其暴,窃为丘明耻之...今海内之望,足为楚汉轻重者,惟在君侯。

  梅陶:公机神明鉴似魏武(曹操),忠顺勤劳似孔明(诸葛亮),陆抗诸人不能及也。

  司马衍:经德蕴哲,谋猷弘远。作籓于外,八州肃清;勤王于内,皇家以宁。乃者桓文之勋,伯舅是凭。方赖大猷,俾屏予一人。

  袁宏:精金百汰,在割能断,功以济时,职思静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

  谢安:陶公虽用法,而恒得法外意。

  孙盛:侃勤而整,自强不息。

  《陶氏叙》:侃少有远概纲维宇宙之志。

  刘义庆:① 陶公性检厉,勤于事。② 陶公少有大志。③ 陶性俭吝。

  窦臮:雍容士衡,季孟公旅。肌骨闲媚,精神慢举。如辞山登朝,混迹杂处。

  房玄龄:① 士行望非世族,俗异诸华,拔萃陬落之间,比肩髦俊之列,超居外相,宏总上流。布泽怀边,则严城静柝;释位匡主,则沦鼎再宁。元规(庾亮)以戚里之崇,挹其膺而下拜;茂弘(王导)以保衡之贵,服其言而动色。望隆分陕,理则宜然。至于时属云屯,富逾天府,潜有包藏之志,顾思折翼之祥,悖矣!夫子曰‘人无求备’,斯言之信,于是有征。② 长沙勤王,拥旆戎场。任隆三事,功宣一匡。繄赖之重,匪伊舟航。

  郑侠:陶侃惜分阴,仲尼犹不及。

  张预:孙子曰:‘因利而制权。’侃因山夷劫掠而诈作商船。又曰:‘守其所不攻。’侃以贼保冷口而先备武昌。又曰:‘无约而请和者,谋也。’侃知贼伪降而为之备。又曰:‘屈人之兵而非战。’侃威名已著,谕之以书而贼遁。又曰:‘攻其所必救。’侃攻石头而解大业之围。又曰:‘地有所不争。’侃不守邾城是也。

  司马光:晋室既衰,中原云扰,刘石慕容之辈,弥漫河洛,蟠据岱华,宫阙芜没,陵庙隳焚。元帝(司马睿)以宗室疎属,遁居江表,天下士民有思晋者,皆裹粮而归之,国于荆扬之间,子孙相承不绝如线。独明帝(司马绍)英武,克清大憝,不幸享国不永,自余孱弱孤危,外陵内叛,寄命于虎狼之口,几遇吞食者数矣,然卒能保其位号宗庙血食百有余年,何者?王导、卞壸、温峤、陶侃、谢安、谢幼度(谢玄)为之臣也,群贤既没,使道子(司马道子)、元显(司马元显)之徒辅之,败亡不亦宜乎?

  吕祖谦:晋之始也,敌国云扰,强臣-,上下惴恐,如处积薪之上而火将燃者,故君无骄泰之失,而臣下自以危亡为忧,是以内虽王敦、苏峻反叛相寻,桓温擅权废立,外则石氏之兵三至江上,苻坚 淝水之役,江东几至不保。然当时人主恐惧于上,而王导、温峤、陶侃、谢安、谢玄之徒足以尽其力,故至危而复安,将亡而复存也。

  苏轼:陶威公忠义之节,横秋霜而贯白日,《晋史》书折翼事,岂有是乎?

  洪迈:方伯之任,莫重于荆、徐,荆州为国西门,刺史常都督七八州事,力雄强,分天下半。自渡江讫于太元,八十余年,荷阃寄者,王敦、陶侃、庾氏之亮、翼、桓氏之温、豁、冲、石民八人而已,非终于其军不辄易,将士服习于下,敌人畏敬于外,非忽去忽来,兵不适将,将不适兵之比也。

  陈普:苏峻鲸奔正可忧,翻令王室备荆州。五陵松柏无遗种,谩为桓温拾竹头。

  朱熹:晋侍中、太尉、长沙陶桓公兴建义旗,康复帝室,勤劳忠顺,以没其身。

  郝经:元帝渡江,有王导之懿,陶侃、温峤、谢安之贤,亦尝经略中原,取河南,入关中,出彭城,胜淝水,而山桑代陂,枋头折败,相继终不能救江沱日车之侧。

  徐钧:荡除国难功勋盛,王室因之得载安。最是南陵千里外,拾遗屏迹化尤难。

  袁褧:因叹昔人论司马氏之祚亡于清谈,斯言也无乃过甚矣乎...陶荆州(陶侃)之勤敏,谢东山(谢安)之恬镇...或词冷而趣远,或事琐而意奥,风旨各殊,人有兴托。

  陈文龙:陶公被诬,以晋之刑政,不行于庾元规也。元规以笔札啗王隐,折翼化鹤之事,隐与杜延业共为之也。

  王世贞:自陶士行殁,而梅陶与人书,谓“陶公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而纂史者略节其善而称之,遂以为江左之巨擘。吾以为士行知为名镇将而巳,殆不知有晋也,当处仲之作逆也,士行虽失职居广州,然所部不乏军食,且负岭海之固,坐视其先后之兵起,而进不闻一言以相阻,退不闻与谯王(司马承)甘卓之盟以掎其后,假令处仲遂得志,始兴当为司马孚,而士行不亦为孔光王舜乎。苏峻之难,京师巳失守矣,当号哭而勤王,以死誓讨贼可也,而乃以不预顾命为恨,其拒温平南曰:‘吾疆场外将,不敢越局。’士行何官何寄也,而称越局。兹何时也,而尚恨顾命之不预哉,兵既发而复追之还,食有余而不肯贷太真(温峤),至动义旗回指之说,然后勉强以趣事,侥幸而成功耳。假令太真欵、郗氏伏,峻亦遂得志而劝进之笺,亦可自荆州发乎,亦遂可为峻之孔光王舜乎,或若刘石之分王乎,吾不知其所自处也。史称其有异志,以梦折翼祥而止,又称其瓌珤珍异,富于天府,宁尽诬哉。凡士行之所为治,治于其所自有之地而巳。其有功于晋者,仅居一焉,而又不纯。唐之李临淮(李光弼)亦类之,临淮之功,大于士行,而不能终。其劝王忠嗣之行赂,与激史思明之叛,盖可以窥其所以不终矣。吾尝谓是二公者,称名将可也,称贤臣不可也。

  黄道周:陶侃忠能,著之久矣。命之御贼,肯庇乡里。信任击之,所向披靡。天下饥荒,劫贼群起。诈作商船,诱擒究拟。究系将兵,追斩方已。王贡从弢,被击遁徙。侃遥谓之,君本佳子。顺弢匪人,吾为君耻。贡感来降,弢因败死。既迁广州,径行不止。曾机皆诛,下温一纸。在广恐安,运甓以砥。木屑竹头,皆所综理。石头可攻,白石可倚。名将妙言,从而且喜。郭默即诛,余奸自馁。不守邾城,大有深指。方识陶公,过人远尔。

  王夫之:① 以傅咸、卞壸、陶侃之公忠端亮,折之而不胜。 ② 当其时,纪瞻、卞壶、陶侃、郗鉴之俦,林立于江左。 ③ 江东立国,以荆、湘为根本,西晋之乱,刘弘、陶侃勤敏慎密,生聚之者数十年,民安、食足、兵精,刍粮、舟车、器仗,旦求之而夕给,而南宋无此也。

  赵翼:(《晋书》)至陶侃生平,惟苏峻、祖约之反,侃以不与顾命、不肯勤王,经温峤等再三邀说,始率兵东下,此是其见小不达大义之处。其他则尽心于国,老而弥笃。朝廷加以殊礼,侃固辞。又因病上表去位曰‘臣少长孤寒,始愿有限。’云云。未没前一年,已逊位归国,佐吏苦留之,不果。及疾笃将归,以后事付右司马王愆期,出府门就船,顾谓愆期曰‘老子婆娑,正坐诸君辈。’是可见其其超然于权势矣。本传亦云‘侃季年常怀止足之分,不与朝权。’而传末乃云‘侃尝梦生八翼上天门,至第九重折翼而堕。后督八州,据上流,握强兵,有觊觎之志,每思折翼之祥,自抑而止。’传论亦谓其‘潜有包藏之志,顾思折翼之祥。’悖矣!是直谓其素有不臣之心,因一梦而不敢也!于导(王导)则略其疵累而比之管、葛(管仲、诸葛亮),于侃则因一梦而悬坐以无将之罪,岂非褒贬失当乎!

  李慈铭:若羊祜之厚重,杜预之练习,刘毅之劲直,王濬之武锐,刘弘之识量,江统之志操,周处之忠挺,周访之勇果,卞壸之风检,陶侃之干局,温峤之智节,祖逖之伉慨,郭璞之博奥,贺循之儒素,刘超之贞烈,蔡谟之检正,谢安之器度,王坦之之风格,孔愉之清正,王羲之之高简,皆庸中佼佼,足称晋世第一流者,盖二十人尽之矣。

  蔡东藩:① 戡定荆湘非易事,-应独让陶侯。 ② 陶侃周访甘卓等,合兵进讨,义在则然,但侃尤为忠勇。 ③ 夫当时义勇卓著,如祖逖周访陶侃诸人,皆可分任。 ④ 陶侃为晋室重臣,拥兵上游,理应为国图存,与同休戚,乃以一时之私忿,置国家于不顾,宁非大误?温峤一再贻书,推为盟主,而侃犹不从,甚至龚登已遣,尚欲召还,何私憾之深,一至于此耶?及闻陶瞻战死,舐犊生哀,乃登舟东指,与峤相会,然犹讥嘲庾亮,情见乎词。亮固有误国之罪,而侃亦不得为保国,若非温峤之推诚相与,则侃必不肯赴难,其去亮果几何也。厥后屯兵江上,旷日持久,虽峻兵尚盛,未易撄锋,然其徘徊瞻顾之状,犹可想见。桓彝之死,安知非侃之敛兵不动,有以致之?以视温峤之志在勤王,毛宝之志在戮力,盖不能无惭德矣。虞母孙氏尚知大义,奈何以堂堂之须眉,反出巾帼下?吾不禁为陶士行叹息云。 ⑤ 若东晋将才,足以畏赵者,惟祖逖陶侃二人,而侃之功为尤大,史称其都督八州,据上流,握强兵,潜有窥窬之志,每思折翼之祥而止,是说未足尽信。侃生平并无逆迹,第当苏峻之乱,不遽入援,必待温峤之敦促而始发,时人乃疑其有贰耳。然袁氏了凡,犹谓其诬,是则侃固东晋之名臣欤。

  余嘉锡:陶公爱惜物力,竹头木屑,皆得所用。既是性之所长,亦以此取人...此之俭吝,正其平生经济所在。与王戎辈守财自封者,固自不同。

  毛泽东:古之人有行之者,陶侃、克林威尔、华盛顿是也。陶侃运甓习劳,克将军驱猎山林,华盛顿后园斫木。盖人之神也有止,所以瘁其神也无止,以有止御无止则殆。圣人知之,假是以复其神,使不瘁也。

  白寿彝:陶侃是一代名将,在东晋的建立过程中,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他颇有建树。他出身贫寒,又是江南的少数民族,在西晋风云变幻中,竟冲破门阀政治为寒门入仕设置的重重障碍,当上东晋炙手可热的荆州刺史,而颇有治绩。他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晋书》、《世说新语》等史书中,记载着不少有关他的遗闻逸事。他还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赞扬的,贬斥的,以及为他辩诬的人都有。

  田余庆:陶侃有较强实力,立有大功,但以‘望非世族’、‘俗异诸华’,是无从入股的。

  “陶侃”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