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苏省名人>连云港市名人>东海县名人

朱闰生

朱闰生人物照片

东海名人朱闰生介绍

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朱闰生(1925年—2011年5月18日),朱自清的二儿子,即《荷塘月色》中的闰儿。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朱闰生人物生平

1925年5月31日,生于白马湖,为朱自清次子。

1927年9月至1929年下半年,到清华大学与父亲一同生活。后回扬州,不久,母亲去世。

1935年就读于东关小学。童年时,虽然朱闰生与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很短,但“父亲给我的教益足够我一生受用,他是个真正的君子”。与父亲在一起的日子,朱闰生耳濡目染父亲高尚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热情,继承了父亲执着追求光明和真理的天性,虽然伴随着党和国家的命运,经历了风风雨雨,坎坷波折,但他那颗坚贞的心却一直没变。每当听到别人喊他“忍深”这一学名时,他就禁不住勾起了对城东小学学生生活的美好回忆。回眸母校长长的走廊,宽阔的圆门,踏出那幽深的古巷,多少东关学子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朱闰生也成为地下斗争中的一名勇士。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朱闰生读书到高二时即辍学。为减轻家庭负担,朱闰生先后到镇江农村一小学和南京一家报报馆工作。在南京,朱闰生有幸接触到一些思想进步的朋友,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南京的一些国民党镇压民主、镇压群众的事件(如下关事件、“五、二O”事件等),特别是父亲朱自清逝世后许多纪念文章,使朱闰生进一步认识到国民党统治的反动本质。最终,朱闰生辞去报馆工作,投身于人民革命,与武乾等人一道回扬州,由华中二地委社会部蒋建介绍到华中社会部。

1949年1月下旬,扬州城区地下工作负责人将朱闰生和武乾派到南京开展秘密工作,其中一项任务便是“保护国家物资器材”。他俩到了南京后,通过关系打入国民党中央日报社,朱闰生当编辑,武乾当记者,并以此身份作掩护开展工作。当时,人民解放军直逼长江北岸,南京国民党中央机关人心惶惶。朱闰生、武乾经多方打探,发现国民党江苏省直属粮库内存有1000多石大米。朱闰生通过努力,做好了粮库内一位会计的工作。南京解放的前几天,仓库的几个头头已逃得不见踪影。会计按照朱闰生的意见,干脆把仓库的牌子摘下,门窗严密关闭,对外造成一定的假象。南京解放后,朱闰生、武乾按照上级指示,迅即与南京市军管会办公厅取得联系,并交出有关材料。第二天,军代表便接管了这个粮库,1000多石大米安全地回到了人民手中。

解放后,为了充实自己、增长才干,朱闰生又重新回到校园。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毕业后,朱闰生留在了山西,在山西省财政厅工作,直到退休。

2011年5月18日,朱闰生因病在太原逝世,享年86岁。

朱闰生人物评价

朱闰生之子朱小涛:

父亲“闰儿”临终前的几个月,我在家陪侍他老人家。为了让他开心,我用戏谑的笔法写了一篇父亲的小传。其中有这样几句话:“其人心地良善,性情平和。一身正气,崇德向善,诚以待人,讷于言而实于行,上尊长辈,下示后代。不喜名利而尤嗜美食。今虽八十有六,疾患在身而此性未改。岂非人生一大乐耶?”

父亲当时已疾病缠身,又患老年痴呆症,看完小传,他老人家露出了蔼然宽和的笑容,提笔哆哆嗦嗦地在那段话后面写下“很好”两个字。对“一身正气,崇德向善,诚以待人”几句,他特别认可。这也是朱家几代人一致的风格,姑且看作是朱家的家风吧。

朱自清故居管辖单位负责人、史可法纪念馆馆长汤仪东:

“他哮喘非常严重,高烧不退,当时,医生都说他能一直与病魔抗战,就是奇迹。当他听说家乡扬州来人看望他了,之前一直处于昏迷中的他,突然清醒了,显得异常激动。那一天,他说了很多话,声音很高,并一再叮嘱我向家乡人民问好,说自己非常想回扬州……”

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

“上次见到他时,是两三年前,当时他坐在轮椅上,以前我们也通过很多电话。他说,他看过我写的很多扬州文化方面的书籍,书中描绘的瘦西湖、史可法、小秦淮等,都勾起了他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以及他浓郁的乡愁……”

“他鼓励我多写扬州文化方面的文章。” “我送给朱闰生三本书,其中有我谈朱自清的三篇文章:《读朱偶得》、《朱自清故居寻访记》、《朱自清笔下的扬州方言》。朱闰生非常喜欢,连声感谢。”

朱闰生补充介绍

  朱闰生(1925—2011年),朱自清的二儿子,即《荷塘月色》中的闰儿。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1935年就读于东关小学.童年时,虽然朱闰生与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很短,但“父亲给我的教益足够我一生受用,他是个真正的君子”。

  与父亲在一起的日子,朱闰生耳濡目染父亲高尚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热情,继承了父亲执着追求光明和真理的天性,虽然伴随着党和国家的命运,经历了风风雨雨,坎坷波折,但他那颗坚贞的心却一直没变。每当听到别人喊他“忍深”这一学名时,他就禁不住勾起了对城东小学学生生活的美好回忆.回眸母校长长的走廊,宽阔的圆门,踏出那幽深的古巷,多少东关学子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朱闰生也成为地下斗争中的一名勇士。

  年轻时,朱闰生曾经为了学习新闻进入国民党党报工作。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份工作十分难得。可后来,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是父亲的死使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的正义感和强烈的爱国心深深地震撼了我。”从此,朱闰生开始参加党的地下工作。

  1949年1月下旬,扬州城区地下工作负责人将朱闰生和同为地下工作者的武乾派到南京开展秘密工作,其中一项任务便是“保护国家物资器材”。他俩到了南京后,通过关系打入国民党中央日报社,朱闰生当,武乾当记者,并以此身份作掩护开展工作。

  当时,人民解放军直逼长江北岸,即将过江解放南京,南京国民党中央机关人心惶惶。朱闰生、武乾经多方打探,发现国民党江苏省直属粮库内存有一千多石大米。如果能将这么多的粮食保存好并转交到解放军手上,那可就解决了部队军需上的一个大问题。

  朱闰生通过努力,做好了粮库内一位于会计的工作。于会计逐渐看出国民党败局已定,终于表示愿意为迎接南京解放出点力。

  朱闰生又秘密去做仓库内几位工人的工作,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动员他们为解放做贡献,请他们加强对仓库的看护,防止坏分子偷盗和国民党特务的破坏。南京解放的前几天,仓库的几个头头已逃得不见踪影。于会计按照朱闰生的意见,干脆把仓库的牌子摘下,门窗严密关闭,对外造成一定的假象。

  南京解放后,朱闰生、武乾按照上级指示,迅即与南京市军管会办公厅取得联系,并交出有关材料。第二天,军代表便接管了这个粮库,一千多石大米安全地回到了人民手中。

  解放后,朱闰生为了充实自己、增长才干,以便更好地投入到新的革命工作中,又重新回到校园.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毕业后,朱闰生留在了山西。他曾在山西省财政厅工作,担任过省政协委员。

  时间转眼已过去七十多年了,荷塘依旧,蛙声依旧,月光依旧,当年小小的闰儿如今已是一位白发苍苍、笑容可掬的老人了。但他对祖国、对家乡、对母校的挚爱之情却一如当初,坚贞不渝。

  2011年5月18日3时40分,朱闰生因病去世,享年86岁。

  昨天8时整,朱闰生先生的追悼会及遗体告别仪式在山西省太原市永安殡仪馆恒安一厅举行。先生的家乡扬州市委书记王燕文、市长谢正义专门送上花圈寄托哀思,副市长董玉海等作为家乡代表,参加了追悼会及告别仪式。

  “朱闰生”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