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苏省名人>泰州市名人>泰兴市名人

朱履先

朱履先人物照片

泰兴名人朱履先介绍

清末爱国人士

朱履先,原名先志,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人,清末爱国名士,中国第一批留日学生,辛亥革命元老,抗日战争功臣。他经历了清朝、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和新中国四个时代,见过日本明治天皇、慈禧太后、孙中山、蒋介石、刘少奇。

朱履先人物简介

朱履先,1884年6月6日出生在江苏泰兴黄桥镇。

1902年留学日本。在日本求学时认识孙中山,并在黄兴介绍下参加同盟会。

1908年他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按清廷规定,朱履先先经慈禧太后钦召,继被两江总督端方召见,后受统制徐绍桢委任,任南洋新军第九镇第三十四标二营管带,率部驻扎在南京杨公井。

1911年他响应辛亥革命,在南京发动九镇秣陵关起义,任起义军前敌指挥官,率领九镇官兵进攻南京城,在雨花台与清军守将张勋对决。在起义军弹尽援绝之时,朱履先身先士卒,奋不顾身,高挥指挥刀向前跃进,大呼“弟兄们,冲锋!冲锋!”前线起义部队同时发出冲锋的尖锐号音,与弟兄们高喊的“杀!杀!杀!”的杀敌厉声,声声互应,震撼云霄。面对清军的坚固堡垒和凶猛火力,起义官兵们虽然已无子弹,但在朱履先的命令和带领下,一律刺刀马刀开口,以肉搏拼杀的奋勇精神齐向炮台冲击,誓以血肉之躯夺取雨花台炮台。卒以清军炮台坚固,弹药充盈,防御重重,起义官兵连冲数次,均未奏功,战场上已是尸横遍野,朱履先的前敌部队拼死血战,壮烈牺牲,几乎殆尽。朱履先指挥部队且战且退,撤至镇江又参加江浙联军光复南京战役,任江浙联军前卫司令,再度与清军守将张勋对决。战斗中,在联军各路兵马配合下,朱履先又身先士卒,率领前卫突击队,冲锋到中华门城墙下,架起云梯,第一个爬上城头,登上中华门城楼。江浙联军经过数十天的浴血奋战,终于完成光复南京的战略任务,为辛亥革命定都南京奠定了基础。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宣告建立中华民国。朱履先以其在秣陵关起义和光复南京战役中的骁勇善战,威赫清军,雄震联军,深受孙中山的器重。孙中山在总统就职典礼那一天,举行了中华民国开国阅兵式,孙大总统亲自指定朱履先担任阅兵总指挥。后任命其为陆军二师中将师长兼南京城防司令。辛亥革命后不久国民党成立,朱履先即转入国民党,并任南京讲武堂堂长,后参加二次革命、反张勋复辟和护法运动。1928年他的士官四期同学蒋作宾北伐到济南,请他出任桓台、邹县、临朐、曲阜等县县长。抗战初期朱履先曾受蒋介石之聘在南京军政部供职,因不满蒋介石沦丧东三省的不抵抗政策而退隐故里黄桥。

1940年仲夏,陈毅、粟裕率新四军东进黄桥,并与朱履先相识。陈、粟一到黄桥,就成立了抗日民主政权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

1943年陈毅在离开苏北根据地赴延安之前,专门找到朱履先,郑重地对他说:“你应该参加共产党了。”朱履先在叶飞、朱克靖介绍下,经陈毅和华中区党委组织部部长曾山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报毛泽东主席批准其为中共特别党员。

1945年6月15日被选举为赴延安参加解放区人民代表大会的苏中代表候选人,他因严重的高血压病未赴延安;

1949年7月党中央通知朱履先赴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他仍因严重高血压病未能赴京参会。朱履先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后的不同时期,先后担任过苏中行政委员会副主任、苏皖边区副议长、苏北行署副主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江苏分会首任主席、江苏省抗美援朝分会主席、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等职,1954年底中风瘫痪,1959年病逝于南京。

朱履先补充介绍

  1884-1959又名先志,王家巷人。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08年回国,被赐“举人”出身。任清军管带,驻南京,响应辛亥革命,攻占雨花台,朱履先率部将第一个登上中华门城楼。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朱是阅兵式总指挥,时年28岁。后被任为南京城防司令,授陆军中将衔。不久响应裁军,解甲回家。以后袁世凯、孙传芳、阎锡山、冯国璋都曾请他出山,或辞或虚与委蛇、宁至桓台、蒙城、寿县等地做县令。1931年赋闲在家。因他排行第三,黄桥人尊称为“三大人”。1940年3月汪伪派褚民谊至黄,许以“江北招讨使”“和平军总司令”等职诱其出山,被坚拒。10月,陈毅到黄桥拜望朱履先,赞扬了他的民族气节,讲解了0的抗日主张,激起了他的爱国热情,朱履先立即投身到支持新四军抗日的行列中。新四军北上后,奉命留黄桥与日人周旋,抗日战争胜利后,随军北撤。黄桥解放后曾回过家。以后曾任苏北行署副主任、江苏省人民0委员等职,1959年,病逝于南京,葬雨花台。1996年地方0为其立碑烈士陵园内,叶飞书写“朱履先先生纪念碑。

  “朱履先”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