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名人朱理治介绍
朱理治(1907—1978),又名朱铭勋。江苏通州人。清华大学肄业。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面对动荡黑暗的社会,他努力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于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中共河北省委、河南省委书记,中共中央中原局代理书记,陕甘宁边区银行行长,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建国后,历任东北人民政府经委副主任、交通部副部长、国家计委副主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河北省革委会副主任。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朱理治人物简介
朱理治,又名铭勋,江苏通州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7月25日 出生于江苏省通州直隶州余西古镇(今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余西社区)。 清华大学肄业。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中共北平西郊区委书记,中共清华大学支部书记,共青团江苏省委组织部长、书记,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长、代理书记,中共陕甘省委书记。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中共中央中原局代理书记,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政治委员,豫鄂边区军政委员会书记,参与领导了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初期的开创。1940年3月去延安,任陕甘宁边区银行行长,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兼计划委员会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洮南地委书记,中共中央北满分局秘书长,东北野战军后勤部副部长,东北银行总经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人民政府计划委员会主任,全国核资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交通部副部长,中央财经小组成员兼国家计委副主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河北省革委会副主任。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78年4月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1岁。
朱理治补充介绍
朱理治(1907~1978)原名朱铭勋,化名王志、王刚、李迅等。江苏通州(今江苏南通市通州市)人。1927年4月在北京清华大学经济系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清华大学支部书记、北京西郊区委书记、北京临时工委书记。1928年春,因组织遭破坏潜往上海,同年夏在家乡被捕,先后关押在南京、苏州监狱。1930年获释后发起成立上海社会科学研究会,任会长、中共党团书记。1932年7月调任共青团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书记。1934年3月被中共中央调往天津,任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部长、代理书记。1935年7月,受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指派到陕北,任中央驻北方代表派驻西北代表团书记兼中共陕甘晋省委书记,在扩大西北红军、推动土地革命、发展游击战争和粉碎国民党军对西北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年9、10月间,陕北发生了错误的肃反,错捕了刘志丹等红二十六军和陕甘边苏区一批党政领导干部,错杀了200多人。“当时,朱理治同志是中央驻北方代表派驻陕北代表团的负责人,又是陕甘晋省委书记,因此,他在这一事件中应负主要责任。”他的错误,“主要在于积极执行了王明的‘左’倾路线和上级对肃反的错误指示”(中共中央组织部1984年2月24日《关于朱理治同志几个历史问题的审查意见》)。尽管他“在后方始终没有杀过人”,而且在察觉到肃反搞错了时即表示“宁愿放了刘、高挨骂,也不能昧着良心做事”(1959年11月23日《中央监委关于朱理治几个历史问题的审查意见》),对陕北错误肃反造成的损失非常痛心。同年11月,他得知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到了甘泉下寺湾,便立即赶到下寺湾向周恩来、罗迈、洛甫等承认了错误,以后又作过多次检查。1935年12月后,历任中共陕甘省委书记、红二十九军政治委员、中共东北军工作委员会秘书长。1936年8月到西安,为争取东北军抗日,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做了大量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组织部部长兼豫南省委书记,中原局代书记,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政治委员。1940年3月回延安,任陕甘宁边区银行行长、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兼计划委员会主任。他根据毛泽东“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指示,采取一系列措施,为打破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取缔法币投机买卖,抑制边区通货膨胀,促进边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战争初期任中共北满分局秘书长,1946年7月赴朝鲜,作为中共中央东北局全权代表,领导驻朝办事处的工作,历时两年零三个月。回国后任东北野战军后勤部副部长,东北银行总经理,东北人民政府计委副主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于1951年6月调北京,先后任中央财委物资分配局局长,交通部副部长,国家计委副主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候补书记、书记。“文革”中遭受林彪、--集团破孩。1975年恢复工作,1977年5月任河北省革委会副主任。1978年3月被选为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同年4月9日因肝癌在北京逝世。
“朱理治”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