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名人周仁介绍
周仁(1892年8月5日—1973年12月3日),江苏南京人,冶金学家,陶瓷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所所长。
周仁于1915年获得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1917年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任交通部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前身)机械工程科 教授;1924年任南洋大学教务长;1927年任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1928年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所所长、研究员;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9年任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1960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所和上海硅酸盐化学工学所所长;1973年12月3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2岁。
周仁长期致力于特殊钢、合金铸铁的研究、生产和中国古陶瓷科学的研究等工作。
周仁人物生平
1892年8月5日,周仁出生于江苏江宁。
1902年,入读上海育才中学。
1904年—1907年12月,就读于江苏镇江承志中学。
1908年2月—1910年7月,就读于江南高等师范学校。
1910年8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机械学。
1914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后考取研究生。
1915年6月,获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
1916年3月,任《申报》馆工程师。
1917年2月,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1年,创建上海大效机器厂。
1922年,任交通部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前身)机械工程科科长、教授兼教务长。
1924年,任南洋大学教务长。
1927年,任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
1928年6月,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所所长、研究员。
1936年,赴瓷都景德镇进行调查研究。
1939年,任中国电力制钢厂总经理、总工程师。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任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馆长。
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9年,任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
1960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所和上海硅酸盐化学工学所所长。
1973年12月3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2岁。
周仁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20年代,周仁开始仿古陶瓷的研究;1929年,周仁系统调查分析了全中国各地区所产的瓷土、耐火泥。先后三次赴杭州凤凰山万松岑南宋官窑遗址进行挖掘,掘得了一批古瓷碎片。同时进行彩釉的研究,并研制成釉里青、祭红等多种仿古彩釉;1930年,周仁开始钢铁研究,研制钢铁品种由普通的碳素钢、铸铁逐渐发展到耐磨铸铁及用于制作水泥装置的耐磨内衬;1931年,周仁在南京的陶瓷试验场进行工业瓷、机制日用瓷的工艺研究;1932年,周仁研制成功的钢铁品种扩展到含铬、镍的特种铸铁,高硅铸铁,低碳韧性铸铁;1933年,周仁试制成功工具钢、高速钢,以及不锈钢、耐酸钢及瓷门钢 ;1951年,周仁研制成功球墨铸铁,并在全中国推广;1953年,周仁进行包头和大冶两大铁矿的冶炼及综合利用的研究工作;并继续仿古陶瓷的研究。
学术论著
[1]周仁,张福康,郑永圃.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和殷周时代制陶工艺的科学总结[J].考古学报,1964(1):35.
[2]周仁,李家治.景德镇历代瓷器胎、釉和烧制工艺的研究[J].硅酸盐,1960(02):3.
[3]周仁,李家治.中国历代名窯陶瓷工艺的初步科学总结[J].考古学报,1960(1):26.
[4]周仁,张福康,郑永圃.龙泉历代青瓷烧制工艺的科学总结[J].考古学报,1973(1):28.
[5]佚名.氟在高炉冶炼中的行为—Ⅰ.氟对高炉型熔渣粘度、熔化性及脱硫力的影响[J].金属学报,1958(01):19-31.
[6]佚名.氟在高炉冶炼中的行为Ⅲ.氟在1M~3实验高炉冶炼包头铁矿过程中的变化[J].金属学报,1959(01):3-17.
[7]李家治,周仁.气氛对某些瓷坯加热性状的影响[J].矽酸盐,1959(4):16-23.
[8]周仁,邹元爔,孙锺孔,等.氟在高炉冶炼中的行为—Ⅱ.包头铁矿的实验高炉冶炼试验[J].金属学报,1958,3(3):3-18.
学术交流
时间
学术活动名称
举办地
1949年
全国科学会议筹备会
北京
科研奖励
时间
获奖项目
奖励名称
1956年
球墨铸铁研制成功并推广生产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78年
中国陶瓷研究项目
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1982年
包头钢铁1513立方米大型高炉的设计安装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82年
中国陶瓷研究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奖
院所建设
1928年7月,周仁责筹备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筹建初期,先在上海霞飞路(现淮海中路)与物理所、化学所合购一幢小楼房,作临时办事处。周仁首先确定了工程所的办所宗旨,根据当时的国情及财力物力条件,决定首先创办陶瓷及钢铁试验工场,陶瓷实验厂与中央大学工学院合办,暂设南京;钢铁试验场则建在上海白利南路(现长宁路)本部,单独集资筹建。周仁从国外订购了科研参考书数百余种,从美国进口了500磅莫屋式电弧炉、机电配件以及车床等金工设备。钢铁试验场还配备了退火炉、加热炉、一吨锻锤以及金相和化学分析仪器。
教学方法
周仁在教学过程中,讲的课既有理论深度,又善于联系实际,讲解详尽透彻,平和的语气,加上结合国情的分析,受到学生欢迎。
讲授课程
1917年,周仁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期间,讲授“机械工程”课程。
培养成果
周仁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和科学家 ,如物理学家吴有训院士,物理学家严济慈院士,冶金学家周行健教授 ,国际陶瓷科学院李家治院士等 。
时间
荣誉表彰
1948年
“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时间
担任职务
1915年10月
中国科学社第一届董事
1927年
中央研究院理化实业研究所常务筹备委员会委员
1953年
中国科学院“两矿领导小组”组长
1953年
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中国古陶瓷研究小组”组长
1954年9月—1959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6年
中国矽(硅)酸盐学会常务理事
1959年4月—1964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8年
中国科学院长沙矿冶所筹备委员会主任
1964年12月—1975年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
中国金属学会第一理事会理事长
中国金属学会第二理事会理事长
周仁人物评价
“周仁是钢铁冶金科学技术的开创者之一,陶瓷科学技术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是著名的冶金学家、陶瓷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评)
“周仁是中国科学技术界的先驱,是一位饮誉中国国内外的冶金陶瓷学家,也是中国电炉炼钢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现代工程科学技术和教育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远载入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史册。”(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评)
“周仁的一生是伟大的,是极其不平凡的,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辉煌的业绩,谱写了动人心魄的壮丽诗篇。”(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原党组书记兼常务副院长华仁长评)
“周仁为发展中国钢铁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古陶瓷科学研究的奠基人。”(西安交通大学评)
“周仁是中国古陶瓷科学研究工作的带头人,是中国早期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的创始人之一,是一位爱国、正直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在冶金学和陶瓷学方面成就卓越,人们将永远铭记周仁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中国金属学会评)
“周仁是中国钢铁冶金学、陶瓷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电炉炼钢创始人之一,是中国古陶瓷科学研究工作的带头人。”(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评)
“周仁的一生是极其不平凡的,他历尽坎坷、自强不息,在艰难困苦中奋起,在艰辛探索中前进,开辟了冶金陶瓷的科学研究道路,谱写了动人心魄的壮丽诗篇。”(上海交通大学评)
周仁补充介绍
周仁(1892~1973年)
周仁,字子竞,江苏江宁人。清宣统二年(1910年),毕业于江南高等学校,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习。民国4年(1915年),获硕士学位,系主任劝说他留美攻读博士学位,预言日后可成为著名学者,周不为高薪和名位打动,即回国。
民国6年,周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民国11年,出任上海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前身)教授兼教务长。民国16年,任南京大学教授兼工学院院长,并负责中央研究院工程组筹备工作。翌年,任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和所长,建立三相电弧炉进行钢铁冶炼研究。民国22年,炼出不锈钢、锰钢、高速钢等铸件。周为中国电炉炼钢创始人之一。
抗日战争期间,工程研究所内迁昆明并创办中国电力制钢厂,生产自流井吊取盐卤用的钢丝绳及其他合金钢。周是中国科学社负责人之一,并曾在中国矿冶工程师学会任职。民国36年,国民党政府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授意周将研究所迁往台湾,周以需要选择所址为由顶着不办。上海解放前夕,朱家骅两次亲笔写信,限令周等速去台湾,周又以保全科研设备为由拒不执行。其实,周在半年之前就已拿到去美国考察的出国签证,他拿着护照迟迟不愿启程,因他不忍离开苦心经营的工程研究所,盼望着新中国诞生。
解放后,周历任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馆长、冶金陶瓷研究所所长、冶金研究所所长、硅酸盐化学与工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和上海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还先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上海硅酸盐学会理事长等。为发展国内钢铁工业,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周领导冶金所率先研究成功并推广应用球墨铸铁,后又在研究所内建立实验小高炉,对包头含氟稀土铁矿和攀枝花钒、钛铁磁矿的冶炼与开发利用,进行探索研究,使“包钢”得以投入全面开发、攀枝花铁矿冶炼实现风口喷吹新技术。
1953年,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指示轻工业部要抓好中国古瓷的研究,这个任务落到了周仁肩上。他用现代科学手段对历史精品进行科学鉴定,并调查分析各地原料,经反复试验,一批批具有传统特色的高级瓷器试制成功,有些还超过古瓷水平。在此期间,周和合作者发表了10余篇有关陶瓷的研究论文,受到国内文物考古部门的重视和赞扬,有的经翻译在国外发表。周的多项研究成果分别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
1973年12月3日,周病逝于上海。1986年8月10日,设在区境内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院内,竖立起周仁的半身铜像。
“周仁”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