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苏省名人>常州市名人

张幼成

张幼成人物照片

常州名人张幼成介绍

中国兽医外科学家

张幼成(1922-2007) ,兽医外科学家。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留校任教,长期担任畜牧兽医系外产科教研组主任,曾任兽医系副主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家畜临床研究会理事长。他的研究内容涉及奶牛白血病、奶牛关节炎、安氟醚麻醉对妊娠母羊和胎儿血液药物浓度、血气及药代动力学影响以及人工提高山羊胆汁胆红素等。

率先在兽医专业开设野生动物病课程,首次在奶牛白血病中确定BCV病毒及其早期诊断的微量琼脂扩散法;进行山羊肾脏移殖手术,获得成功;编制《家畜外科手术总论》电视教学片。为兽医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张幼成生平履历

童年

张幼成,1922年12月25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7岁在常州市局前街小学读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他的家乡,被迫停学一年。1938-1940年,在上海麦伦中学(教会学校)读初三、高一;1940-1942年,18岁的张幼成只身到重庆市南师附中求学。

高中毕业后他选择了一条科技救国的道路,梦想成为一名医生,为百姓治病,救死扶伤。1942年他考取了当时的中央大学医学院。二年级时由于身患肋膜炎,无法学医,后转入了畜牧兽医系就读。

助教

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获得学士学位。因成绩优异而留校任助教,之后师从于中国著名教授盛彤笙、熊大仕、程绍迥和罗清生,1952年晋升为讲师。

临近解放和解放初期,学校教师很少,教学任务繁重,张幼成在罗清生教授的亲自指导和带领下,先后担任过家畜解剖学、兽医药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和家畜普通病学的教学工作。并跟随当时兼任南京农学院兽医院院长的罗清生教授从事家畜疾病的门诊和出诊工作。回忆起罗老,张幼成总是非常激动:“罗先生要求严格,经常启发式的提问,尤其是陪同罗先生去上海为大象和大熊猫治病,真是受益匪浅,一辈子难忘。”罗清生教授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严以律己的高贵品德为当时年轻的张幼成树立了榜样。张幼成的确是按照罗老的教导去做了,而且把它发扬光大一代代地传给了自己的弟子和学生。

学习

在全国学习苏联的高潮中,1955年由学校推荐,张幼成到长春兽医大学,跟着苏联专家阿夫利康托夫进修兽医外科及外科手术学。半年以后,张幼成独当一面,开创了南京农学院的家畜外科及外科手术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从那时起,他担任了普通病教研组(包括有内科、外科、产科和中兽医)主任,为后期临床课的发展尽力工作。他积极要求进步,195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0年晋升副教授,1983年晋升教授。长期担任畜牧兽医系外产科教研组主任、兽医系学位委员会委员、罗清生奖学金评委,1980-1983年担任兽医系副系主任,1990年11月离休。

教材

旧中国的兽医外科教学还是很落后的,没有完整的教材。解放后,则基本上是照搬苏联的那一套。如何结合本国的特点,编写适合于国情、实用的教材,是当时高等农业院校兽医外科教学的迫切任务。在农业部组织下,60年代起张幼成教授参加了全国统编教材《家畜外科学》的编写和后来的修订工作。随后的年代里,围绕着兽医外科学的建设和发展,他先后又主编出版了《实用家畜外科》和《兽医外科学》(编译)。

1992年作为主编之一,完成出版了全国性教学参考书《兽医外科学》专著的编写任务。并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兽医外科条目的编撰。同时,积极参加编写《中国畜牧兽医辞典》的有关外科条目,该书几经周折终于1996年8月出版。

张幼成个人简历

1922年12月25日 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

1929年 就读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1937-1942年 先后就读上海麦伦中学和重庆南师附中。

1942-1947年 就读并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52年 任讲师。

1980年 任副教授。

1983年 任教授。

张幼成科学成就

电视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教材建设和教学形式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上,电化教学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了。在南京农学院电教组成立初期,张幼成就带领和组织兽医外产科教研组的全体同志,在电教组的配合下,1983年完成了兽医系第一部电视教学片《家畜外科手术总论》的摄制。

通过几年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手术片被评为农业院校电教教材优秀奖,先后被10余所院校所翻录和使用。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基础,此片被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指导委员会定为《家畜外科手术学》的配套教材。1991年又重新进行了录制。1992年获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电教金穗二等奖。

开设课程

根据生产的发展和需要,原来只限于兽医外科学和手术学的教学领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在张幼成的带领下,发挥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的特长,逐步开设了多门选修课,如:小动物疾病学、小动物外科学、野生动物疾病防治学和兽医外科临床学等课程。值得一提的是张幼成经常去动物园出诊,长年的积累,对动物园动物的疾病防治具有丰富经验。

从1983年开始就编写了《野生动物疾病学》教材,为兽医本科专业开设了选修课,就该学科而言,它成为全国农业院校第一个开设的课程。连续讲授了十个年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亦丰富了兽医教学的内容,深受学生的喜爱。《动物园动物疾病防治学》(即野生动物疾病学)和《小动物外科学》这两本教材亦被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指导委员确定为参考教材,已正式出版发行。这中间张幼成把自己多年积累的资料都提供出来,而且让中青年老师担任主编,为他们尽快成长辅平了道路。

以身示范

学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作为一名兽医外科教师,除要掌握完整系统的理论知识外,实际操作能力特别是手术素养尤显重要。张幼成处处以身作则、亲自动手、操作示范、严格要求。给每位年轻教师都订有培养目标。在工作中大胆放手,让年轻教师上第一线经受锻炼,使他们能尽快成长。

要求他们不仅要当好一名外科教师,而且知识面要宽,在临床工作中都能独当一面。经过张幼成的精心培养,兽医外科教研组成为一个老、中、青结合,有较合理梯队,工作效率高的团结战斗的集体。

研究生工作

从1979年开始,张幼成开始培养兽医外科硕士研究生。从研究生的选题,开题报告,具体的研究试验,一直到论文的修改、试讲和答辩,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反复审查,精心指导,并安排教研组的教师参加研究生讲课和实际指导。

他先后培养出12名硕士研究生。论文的研究内容涉及到:奶牛白血病,奶牛关节炎,妊娠绵羊安氟醚麻醉对母羊和胎儿血液药物浓度、血气及药代动力学以及人工提高山羊胆汁胆红素研究等。论文水平较高,都获得了优良成绩。另外,他对先后来外科组进修学习的14名兄弟院校的教师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还曾应邀去福建农学院和山东农业大学进行讲学。1984年,他被评为南京农学院的优秀教师。

国外交流

1989年4-5月应西德官方邀请,作为姊妹学校进行交流的专家,张幼成,赴汉诺威兽医学院讲学。这次讲学全部用英语,涉及面广,重点是介绍和示范牛的针刺麻醉。并解答外国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通过讲学、交流,宣传了我国兽医教育情况,扩大了传统中西兽医结合的影响,加深了两校之间的友谊,得到了多方好评。

张幼成教授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工作,长期以来根据兽医外科的特点,主要围绕临床工作进行选题,曾经主持的课题有:“黄牛、水牛的输血试验”、“乳牛腐蹄病研究”、“牛硫贲妥钠麻醉”、“马属动物腹壁疝研究”、“动物骨折内固定研究”、“乳牛皱胃移位研究”等。在野生动物方面进行了“东北虎佝偻病研究”、“东北虎继发性四肢骨折研究”、“东北虎难产的剖腹术”等,其中东北虎佝偻病研究,主要针对当时南京玄武湖动物园繁殖的小虎陆续发生骨折等外伤性疾病。他对病虎进行X射线检查,发现骨之畸形、骨密质较低,是经常出现跛行的主要原因。在针对性地补充VAD,加骨化醇注射补充钙质后,小虎跛行减轻或消失,同时还配合应用了骨的内固定技术,共救活了4只小虎。论文发表后受到国内同仁赞扬,也为今后防治类似疾病的发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给动物园挽回不少损失。

开学研究

1973-1976年,张幼成主持了“水牛针刺麻醉的研究”。从筛选穴位、改进针刺方法、临床实际应用都取得了明显效果。曾带领教研组的同志,为外宾参观团作针麻手术表演达10余次,取得满意效果,深受外国同行赞扬,扩大了国际影响。1980-1985年,张幼成和陈万芳一起合作主持了农业部下达的重点课题“乳牛白血病研究”,他们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组织全系有关教研组共同攻关,最盛时期参加者达40余人,是进行横向联系、集体攻关的一次有力尝试。当时每年有近10篇论文发表。

通过研究确定了该病的病原为白血病病毒(BLV);提出了简易快速的早期诊断方法——微量琼脂扩散法;对大量病畜进行了病理剖检,找出了若干有代表性的剖验特征;初步总结了用中药制剂莪甲酮和化疗效果等;并对该病提出了综合防制措施,指出淘汰早期诊断出的阳性病牛,可降低其发病率。并参加编辑发表了有关白血病研究的论文专辑。在张幼成的带领下,还组成南农小分队赴北京,开展对北京种公牛站和某些奶牛场进行的牛白血病的检测工作。另外还主持了“乳牛腐蹄病研究”,该课题着重研究了南京地区乳牛腐蹄病的特点,首先从调查入手,工作量十分繁重。调查内容包括饲料、饲养管理、品种以及个体四肢的解剖生理以及牛舍地面结构,牛床地面潮湿程度,甚至乳牛运动场的大小与结构等因素,并到大连、青岛、天津、上海等地牧场进行实地了解。对本地区牛只的蹄形、蹄结构有代表性地均逐一加以测量记载,发现早期有腐蹄病倾向的,虽还未出现严重跛行时治疗效果较好。当时还摸索出用中药血竭等治疗牛腐蹄病效果特别满意。

通过研究证明,要预防和减少腐蹄病的发生,关键要有一套完整综合防治措施。如保持牛床适当干燥,要纠正偏大的牛床倾斜度,避免后蹄踏入粪沟内,运动场的碎石、异物等需随时清除,雨天地烂必须限制放牧,运动场饮水池保持不溢水或缺水,定期为乳牛刷刨以保证皮肤健康等切实可行的措施,其次是定期修蹄,既可矫正蹄形又能及时发现小病灶,立即给予治疗,取得明显效果。在张幼成主持下,深入基层,与乳牛场科技人员共同协作,默契配合取得明显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0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移植研究

山羊肾脏移植研究

张幼成对于教研组的其他教师所进行的科研工作,如“山羊肾脏移植研究”,这是器官移植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亲自指导外,在遇到种间排异与个体间排异的关键问题时,还曾邀请过人医研究肾移植的专家亲临指导,缩短了闭门造车的盲目性,得到很快的长进,取得了成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另外对小动物“氨氟醚麻醉研究”、“牛体培植牛黄研究”、“东北虎激素测定研究”等都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认真的指导。

热爱和重视兽医临床工作在张幼成身上得到了充分地体现。用他自己的话说:“数十年来不论外界条件如何,我还是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好的临床医生。”这是他的座右铭,亦是他一生所奋斗和追求的。从青年时代起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兴趣广泛,勤奋好学,善于积累。每遇到好的病例就做病例资料卡片,长年坚持不懈,已达5000多张。

早在1950年泗洪县大面积发生耕牛锥虫病时,张幼成作为负责人之一,带领由南京农学院学生、部队兽医和安徽知青组成的防治队,奔赴农村对耕牛进行血液普查、药物防治,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亦使参加人员得到了实际工作的锻炼。

生产实习

从1954年起,张幼成就参加带领毕业班的生产实习。在兽医站、乳牛场、食品站、马场等生产单位,开展检疫和临床工作,他工作大胆泼辣、果断、技术娴熟,诊疗水平高,为生产单位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他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性格开朗活跃,没有架子,平易近人,群众关系好,深受广大学生和基层同志的爱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停课期间,他仍不断受到外单位的邀请,去处理各种疑难、复杂的病例。

1974年,50多岁的张幼成,还在邳县兽医院带学生实习,因尿结石急性发作,血尿不止,才被硬性送回南京校部。他这种热爱临床工作的精神,使学生、研究生和年轻教师深受感动。

长期的临床工作,使张幼成掌握了丰富的临床知识和经验,所以除了在兽医外科方面编写出版了一些书籍外,从1950年开始陆续参加主编了《家畜病例汇编》1~3册:主编了《兽医处方手册》、《奶牛疾病》、《经济动物疾病防治手册》,还参编了《牛病防治》以及《乳牛疾病学》等书。

医学研究会

为了不断提高兽医临床研究的水平,加强相互交流,张幼成作为发起人之一,与一些兄弟院校兽医外科专家一起,于1980年共同筹建成立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外科研究会(以后改为外科分会),并一直担任该研究会的副理事长至今。同时他还长期兼任江苏省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和江苏省家畜临床研究会理事长。为全国兽医外科的发展和江苏省畜牧兽医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96年被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授于“荣誉会员”。

由于张幼成在兽医临床工作中的突出成绩,1983年10-12 月,农牧渔业部组织的“兽医临床学科及学术赴欧考察团”(简称兽医代表团),作为五位成员之一,赴英国和原西德,在兽医教育、科研与临床工作方面进行了学习与交流。对如何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发挥本国的传统优势,进一步提高临床学科的教学质量都受到很大的启发,回国后代表团集体向部领导提出了五点建议,有的已被采纳,在工作中得以实施。

退休工作

1990年,70岁的张幼成办理了离休手续,按理可舒舒服服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并安度晚年,但高度的责任心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使他仍放不下临床工作。他关心研究生培养,离休后还为边远的贵州农业大学培养了一名定向硕士生。他还非常关心现在日渐增多的小动物疾病,每周都坚持跑几次门诊部或应邀出诊,以专家的身份亲自到生产第一线,为把他丰富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年轻人,仍在不断地发挥余热而作出奉献。他终于实现了当一位优秀临床医生的梦想。

张幼成主要论著

1 张幼成。兽医处方手册。北京:农业出版社,1964

2 张幼成等。兽医手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6

3 张幼成等。兽医外科学。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3

4 张幼成(参编)。家畜外科学(上下册)。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5 张幼成等。实用家畜外科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

6 张幼成。奶牛疾病。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7 张幼成。经济动物疾病防治手册。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9

8 张幼成等。兽医外科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9 张幼成(参编)。动物园动物疾病防治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10 张幼成(参编)。小动物外科学.1996

张幼成补充介绍

  张幼成(1922—2007),江苏常州人。中国著名兽医外科学家。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留校任教,长期担任畜牧兽医系外产科教研组主任,曾任兽医系副主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家畜临床研究会理事长。他的研究内容涉及奶牛白血病、奶牛关节炎、安氟醚- 对妊娠母羊和胎儿血液药物浓度、血气及药代动力学影响以及人工提高山羊胆汁胆红素等。他编著的《家畜外科手术总论》电视教学片深受大家喜爱。为我国兽医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成长经历

  张幼成,1922年12月25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7岁在常州市局前街小学读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他的家乡,被迫停学一年。1938—1940年,在上海麦伦中学(教会学校)读初三、高一;1940—1942年,18岁的张幼成只身来到重庆市南师附中求学。高中毕业后,他梦想成为一名医生,为百姓治病,救死扶伤。1942年,他考取了当时的中央大学医学院,后因身患肋膜炎,无法学医,被转入畜牧兽医系就读。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获学士学位。因成绩优异而留校任助教,之后师从于我国著名教授盛彤笙、熊大仕、程绍迥和罗清生。1952年晋升为讲师。

  在全国学习苏联的热潮中,1955年由学校推荐,张幼成到长春兽医大学,跟随苏联专家阿夫利康托夫进修兽医外科及外科手术学。半年以后,张幼成独当一面,开创了南京农学院的家畜外科及外科手术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从那时起,他担任了普通病教研组(包括有内科、外科、产科和中兽医)主任,为后期临床课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积极要求进步,195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0年晋升副教授,1983年晋升教授。曾任兽医系学位委员会委员、罗清生奖学金评委。1980—1983年担任兽医系副主任,1990年11月离休。

  新中国成立前的兽医外科教学还很落后,没有完整的教材。新中国成立后,则基本上照搬苏联的那一套。如何结合本国的特点编写适合于国情、实用的教材,是当时高等农业院校兽医外科教学的迫切任务。在农业部的组织下,60年代起张幼成就应邀参加了全国统编教材《家畜外科学》的编写和后来的修订工作。随后,围绕着兽医外科学的建设和发展,他又先后主编了《实用家畜外科》和《兽医外科学》(编译)等著作。1992年作为主编,成了全国性教学参考书《兽医外科学》的编写任务。并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畜牧兽医辞典》有关外科条目的撰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材建设和教学形式亦出现了新的变化。1983年,他带领兽医外产科教研组的全体同志,在新成立的南京农学院电教组的配合下,完成了兽医系第一部电视教学片《家畜外科手术总论》的摄制。这一科教片被评为农业院校电教教材优秀奖,先后被10余所院校翻录和使用。1991年又重新进行了录制,1992年获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电教金穗二等奖。为了不断提高兽医临床研究的水平,加强相互交流,张幼成作为发起人之一,与北京农业大学等兄弟院校兽医外科专家一起,于1980年共同筹建并成立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外科研究会(后改称外科学分会),并担任该研究会的副理事长。同时,他还长期兼任江苏省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和江苏省家畜临床研究会理事长。为全国兽医外科的发展和江苏省畜牧兽医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96年被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授予“荣誉会员”。

  主要成就

  张幼成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工作,他根据兽医外科的特点,长期以来主要围绕临床工作进行选题,曾经主持的课题有“黄牛、水牛的输血试验”、“牛硫贲妥钠- ”、“马属动物腹壁疝研究”、“动物骨折内固定研究”、“乳牛皱胃移位研究”等。在野生动物方面进行了“东北虎佝偻病研究”、“东北虎继发性四肢骨折研究”、“东北虎难产的剖腹术”等。其中,“东北虎佝偻病研究”主要针对当时南京玄武湖动物园繁殖的小虎陆续发生骨折进行选题。他对病虎进行X线检查,发现骨之畸形、骨密质较低,是经常出现跛行的主要原因。在针对性地补充维生素A和维生素D,加骨化醇注射补充钙质后,小虎跛行减轻或消失;同时,还配合应用了骨的内固定技术,共救活了4只小虎。论文发表后受到国内同仁赞扬,也为今后防治类似疾病的发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50年,江苏省泗洪县大面积发生耕牛锥虫病,张幼成作为负责人之一,带领由南京农学院学生、部队兽医和安徽知青组成的防治队,奔赴农村对耕牛进行血液普查和药物防治,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亦使参加人员得到了实际工作的锻炼。

  1973—1976年,张幼成主持了“水牛针刺- 的研究”。从筛选穴位、改进针刺方法、临床实际应用都取得了明显效果。曾带领教研组的同志,为外宾参观团作针麻手术表演达10余次,深受国外同行的赞扬,扩大了国际影响。

  1980—1985年,张幼成和陈万芳一起合作主持了农业部下达的重点课题——“乳牛白血病研究”。他们充分调动各方人员的积极性,组织全系有关教师共同攻关,最盛时期参加者达40余人,是进行横向联系、集体攻关的一次大胆尝试。当时,每年有近10篇论文发表。通过研究确定了该病的病原为白血病 (BLV);提出了简易快速的早期诊断方法——微量琼脂扩散法;对大量病畜进行了病理剖检,找出了若干有代表性的剖检特征;初步总结了用中药制剂莪甲酮进行治疗的效果等;并对该病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指出淘汰早期诊断出的阳性病牛,可降低其发病率。他还主持了“乳牛腐蹄病研究”。该课题着重研究了南京地区乳牛腐蹄病的特点,首先从调查入手,工作量十分繁重。调查内容包括饲料、饲养管理、品种、个体四肢的解剖生理以及牛舍地面结构和牛床地面潮湿程度,甚至乳牛运动场的大小与结构等,并到大连、青岛、天津、上海等地牧场进行实地调查。对本地区牛只的蹄形、蹄结构有代表性地逐一加以测量记载,发现早期有腐蹄病倾向的,进行及时治疗效果较好。当时,还摸索出用中药血蝎等治疗牛腐蹄病效果特别明显。通过研究证明,要预防和减少腐蹄病的发生,关键要有一套完整综合防治措施。该成果1980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1989年4~5月,应联邦德国官方邀请,张幼成赴汉诺威兽医学院讲学。这次讲学全部用英语,涉及面广,重点是介绍和示范牛的针刺- ,并解答外国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通过讲学、交流,扩大了传统中西兽医结合的影响,加深了两校之间的友谊。

  张幼成十分热爱和重视兽医临床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数十年来不论外界条件如何,我还是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好的临床医生。”这是他的座右铭,亦是他一生所奋斗和追求的。从青年时代起,他兴趣广泛,勤奋好学,善于积累。每遇到好的病例就做病例资料卡片,长年坚持不懈,总计达5000多张。

  1990年,70岁的张幼成办理了离休手续。按理可舒舒服服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并安度晚年,但高度的责任心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使他仍放不下临床工作。他关心研究生培养,离休后还为边远的贵州农业大学培养了一名硕士生。他还非常关心日渐增多的小动物疾病,每周都坚持跑几次门诊部或应邀出诊,把他丰富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年轻人,终于实现了当一位优秀临床医生的梦想。

  “张幼成”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