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名人张道陵介绍
张道陵(34—156),一名张陵。东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本太学生,博通五经。曾任江州令。顺帝时入鹄鸣山(一作鹤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境内)修道。著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谓逢“天人”,授以正一明威之道,创立道派。受道者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自号“天师”(一说系道徒对他的尊称),亦称“天师道”。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教人思过,从者户至数万。建二十四治,立祭酒分领其户。“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后裔继承道法,世居龙虎山,称“张天师”。
张道陵人物生平
张道陵,沛同丰(今江苏丰县)人,传为张良后裔。因是东汉道教——“五斗米道”(即“正一盟威道”,简称“正一道”)创始人,所以他被道教徒尊奉为“张天师”。
年轻时喜爱阅读河图、洛书、谶纬、天文、地理一类图书。他曾经入太学学习,通达《五经》,义好“黄老之学”。永元十年(98),乘舟游江西鄱阳湖,然后登上云锦山。相传黄帝在云锦山上授予他“九鼎丹法”。从此,他开始修炼外丹黄白术,三年之后炼成了“龙虎大丹”,云锦山也因此显现出龙虎之形,依此改名为龙虎山。
汉明帝时,张道陵曾经担任巴郡江州(今四川重庆)令,后来隐居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修炼长生之道。东汉顺帝时,修道于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撰写《道书》21篇,创立了五斗米道,以《老子五千言》《太平洞极经》为经典,奉老子为教祖并尊称太上老君,还以鹤鸣山为中心设立了二十四治,各治内部设立有名为“祭酒”的道官用来统治道教信徒。后来为了与二十八宿相配,便增加为二十八治,渐渐形成了正一道的基层组织结构。在道教治理方面,高举“廉耻”大旗,依此教导信徒。
南朝的道士都尊称他为“正一真人三天法师”。他曾经被唐玄宗加封为“太师”,唐中和四年( 8811)僖宗加封为“三天扶教大法师”,宋熙宁年间(1068-1077)神宗加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加封为“真君”,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加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等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加封为“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
张道陵相关传说
传说东汉顺帝年间某夜,太上老君降临在张道陵住的地方,授给他雌雄剑和许多符箓,要他诛灭横行蜀地(今四川)的六大魔王、八大鬼帅。张道陵精修千日,练成了种种降魔的法术。不久八部鬼帅各领鬼兵共亿万数危害人间,他们带来各种瘟疫疾病、残害众生。张道陵在青城山上设下道坛,鸣钟扣磬,呼风唤雨,指挥神兵和这些恶鬼大战。他站立在琉璃座上,任何刀箭一接近他就立刻变成了莲花。鬼众又放火来烧,张道陵用手一指,火焰又烧了回去。鬼帅一怒又招来千军万马重重包围,不料张道陵用丹笔一画,所有鬼兵和八大鬼士都纷纷叩头求饶。但是他们口服心不服,回去后又请来六大魔王,率领鬼兵百万围攻青城山。张道陵神闲气定,不为所动,只用丹笔轻轻一画,所有的鬼都死光了,只剩下六大魔王倒在地上爬不起来,只好叩头求饶。张道陵再用大笔一挥,一座山被分成两半把六个魔王困在里面,动弹不得,于是魔王只得答应永世不再为害人间。
张道陵天师传承
张道陵为天师派第一代天师,所以在道教中被尊为祖天师。天师职位的继承采用世袭嗣教制度,祖天师化去后,由儿子张衡接任,史称嗣天师。张衡化去后,又由子张鲁接任,是为系天师。到了第四代孙张盛时,回归迁居江西鹰潭龙虎山,子孙世传其业,一般称第几代天师,统称张天师。
张道陵补充介绍
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祥地,确实人才辈出,冠极一时,天师张道陵就是其中之一。
张道陵,即张陵,字辅汉。生于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十年,殁于汉桓帝永寿二年。祖籍沛国丰县,即今徐州丰县人。他运用国学,另辟蹊径,创立了正宗“国产”的宗教派别――道教,并使之与佛教、儒教三足鼎立。他也成为千古流传、妇孺皆知的传奇式人物,被后人尊称为“张天师”。但他的一生,确有一番不同寻常的经历和造谐。
东汉之初,延绵二百四十余年的汉室江山,经王莽篡位之后,已是千疮百孔,民不聊生。建武九年(公元33年),沛国一带大水,毒瘴弥漫,瘟疫流行。家住沛国丰县的张大顺夫妇,为躲避灾疫,逃奔到吴地天目山下(今浙江省的西北部),欲投靠到曾在济州(今山东济宁市)结交的好友孙家兆寄居。不幸的是,身染瘟疫的张大顺,经过千里跋涉之后,刚入好友之家便溘然长逝。张大顺入土之夜,其妻生下一子,取名张陵。此时,正是建武十年的正月十五。从此,张陵母子便依赖孙家兆的接济,在他家的一栋小屋中安居下来。一晃几年过去了,张陵与孙家小女一起,在孙家兆的悉心辅导下,七岁便能通读老子之书,对老子的思想印象极深,并对天文地理、经书谶纬的奥妙一点即通,举一反三。一日上山砍柴,受当地恶少熊苏武的欺辱,被“黄石老人”解救,并指点迷津,使之从学吐纳轻身之术、习研修性养生之道,从此奠定了他终生悟道的思想基础。
为了遵从师愿母命,张陵进入太学(中国古代的大学,始于西周,兴于东汉)学习。之后,被荐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县令。他在任职期间,虽能尽职尽心,拯民于水火。然朝纲不振,恶人专权,终因-巴郡太守趁荒夺田、残害百姓之事,被奸臣撤职调京。从此,残酷的现实使他进一步领悟到寄身官场解救不了劳苦大众,才能实实在在地为百姓做些好事。于是,他不顾母亲、妻子的再三劝阻,毅然另寻出路,弃官修道。
他隐迹深山,修身悟道,并在天目山周围数十里内设坛讲道,声名远播。后来,他从浙江沿淮河、黄河、洛水,在洛阳之北的北部山中-三年,功效大进,已能心意合一,洞察五腹。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汉和帝刘启任命他为太傅。三次征召,均不接受,将奉旨大夫戏弄后扬长而去。游历途中,收下江州人王长为徒,二人在深山之中苦炼神丹。终因道行不深,百次不成,便携王长一路控询,先后在桐柏太平山、贵溪云锦山-九天神丹。后有范阳赵升千里寻师,追寻而至,在赵升、王长的协助下,终将九天神丹炼成。自神丹炼成之后,云锦山中时有龙、虎之影出现,故而人们将云锦山改称为“龙虎山”。此山现在江西省贵溪县境的西南部,成为当地名胜。山东南八里有一山村,名为“上清镇”,张陵的后世子孙便世居于此,再未回丰。
这时,年届花甲之年的张陵,神气倍增,身体益壮,四处云游,施艺救民。后在河南嵩山石室之中,寻得《三皇内经》、《黄帝九鼎经》、《太清丹经》,道业大进,已出神入化。后闻巴蜀之间气为灾,随带徒弟急急赶去,解民困苦。汉顺帝永和六年(公元141年),张陵著成《道书》二十四篇之后,于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在今四川崇庆县境内的鹤鸣山(亦作鹄鸣山)正式倡立道教,奉先秦时的老子为道教之祖,尊为“太上老君”;张陵自任教主,道徒尊其为“天师”,道教以《老子王千文》(当时对《道德经》的称呼)、《正一经》、《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兼习修身养性之术。凡入教之徒,须交五斗米为本,故世称为“五斗米教”或“天师教”,对当时及其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靠他的影响,其子张衡、其孙张鲁都曾在汉末的政治活动中产生过重要的作用。
[注] 本文作者白光华,系中共丰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
“张道陵”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