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苏省名人>苏州市名人>吴江区名人

杨承宗

杨承宗人物照片

吴江名人杨承宗介绍

著名的放射化学家教育家
中国科学家

杨承宗(1911年9月5日~2011年5月27日),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193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1934年—1946年,在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从事放射化学研究工作,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47年—1951年,在法国巴黎大学镭研究所随伊莱娜·约里奥-居里夫人从事放射化学研究,获博士学位。1951年秋回国,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所)放射化学研究室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研究室两个研究室主任。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受聘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首任主任、教授;1961年任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铀矿选冶研究所副所长;197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1979年任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0年倡办合肥联合大学,任首任校长。2011年5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杨承宗人物生平

杨承宗先生1911年9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今苏州市吴江区)。

193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

1934~1946年,在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从事放射化学研究工作,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47~1951年,在法国巴黎大学镭研究所随伊莱娜·约里奥-居里夫人从事放射化学研究,获博士学位。

1951年秋回国,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所)放射化学研究室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研究室两个研究室主任。

2011年5月27日上午8点45分,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中国科大建校元勋、原副校长、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首任系主任、原合肥联合大学首任校长、合肥学院名誉校长杨承宗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杨承宗个人简介

1958年起调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任系主任,教授。1961-1969年底兼任国家第二机械部铀研究所副所长,主管业务。1979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1980年倡办安徽省合肥联合大学,兼任校长。1979-1989年先后任中国化学会第21-22届理事,核化学和放射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核学会第1-2届理事、核化学和放射化学学会理事长。杨是第三、四、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安徽省第六、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第三届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是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杨承宗先从郑大章先生学习研究放射化学。1934年间人造放射性现象尚待确立,人们对铀-镭系元素和铀-锕系元素之间关系并不十分清楚。他随郑大章研究、分析并测定了沥青铀矿物中镤对铀的放射性比例,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镤的载体元素化学及其定量提取文章,测定了铀-锕系对铀-镭系的放射性分枝比值约为4%,因而可以用放射化学方法核算出沥青铀矿中锕系铀元素对镭系铀元素之间的比值约为千分之七。

2011年5月27日上午8点45分,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中国科大建校元勋、原副校长、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首任系主任杨承宗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杨承宗先生逝世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及中国科大党委书记许武、校长侯建国分别以单位和个人的名义向杨先生的亲属发去唁电,表示深切哀悼。唁电中说:“杨先生不仅在科研和教学上是我们的榜样,在为人处事上也堪称楷模。在百年的人生岁月里,先生对祖国的忠诚、对科研的执着、对教育的热爱、对名利的淡泊,以及宽广坦荡的胸襟和乐观豁达的精神境界,都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先生的逝世是我国科教界和我校的重大损失,全校师生无不扼腕痛惜!先生百岁寿诞,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而今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先生以我是科大人为荣,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倾注大量心血,全体师生员工将永远铭记先生为学校建设与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我们将永远铭记先生的谆谆教诲,化悲痛为力量,秉承先生遗训,为国家科技教育事业努力奋斗!”

抗战时期,他们曾从大量铀盐中分离制得很强的(Th234+Pa234)?放射源,由此发现Pa23硬?放射线对铝箔厚度的吸收曲线并不是一般认为的呈指数直线下降,而是分成若干段的指数直线;又发现?射线的吸收系数随放射源周围物质的量及其原子序而改变。此现象成为背散射法鉴别不同支持物质或其厚度的基础。1946年杨由法国巴黎大学教授伊莱娜·约里奥-居里夫人支持,获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经费,1947年初到巴黎居里实验室工作。时任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委员的约·居里夫人提出用化学离子交换法从大量载体中分离微量放射性元素的课题。他对常量载体物质的基本化学性质潜心研究,成功地用离子交换法分离出放射化学纯的镤233,锕227等放射性同位素。此方法在当年玛丽·居里夫人用分部结晶法从大量钡中艰难地分离出微量镭的居里实验室中受到重视。这个从大量杂质中分离微量物质的新方法,结合后人发现铀在稀硫酸溶液中可以形成阴离子的特殊性质,发展成为全世界从矿石中提取铀工艺的常用原理。1951年,杨承宗通过巴黎大学博士论文,题目为《离子交换分离放射性元素的研究》,论文考评为"很优秀"。获博士学位。

杨承宗个人经历

挺身救人

抗战以前的北平协和医院,为了医疗的需要,曾由中美“庚款”资助,向美国买了507毫克镭,密封在一个玻璃系统的容器里,镭的容器外加保险柜封闭、锁牢。可恨的是,这个玻璃系统在抗战时就被日本人敲坏了。这种强烈放射性元素发生的气体,即使有很好的密封装置,尚且还担心跑掉。如果装置破裂,岂不将严重扩散?507毫克镭,它放射的氡气跑出来,污染环境,对人是有害的。日本人又把那个联接破裂玻璃管的橡皮管子通到上边放空。上边是楼,是病房,住着不知多少不知厉害的病人。

谁能伸出神奇之手,来堵住这507毫克镭产生的强烈放射性气体?谁有这种能耐,可以把那个十分复杂的玻璃系统修复?更重要的是,谁有这种勇气,敢于冒着危险,冲进这静谧而毫不声色的杀伤之地?

医院的主管人员急如燃眉。这时终于有一个人挺身而出。杨承宗听说楼上住的是病人,便什么话也没说,带着两个学生和一位玻璃工师傅,前往协和了。他推开那间放置镭的地下室房门,一切静悄悄,无声无息。但凭他一个镭学研究者的眼光和敏锐的臭氧感觉,他清楚地意识到,这里污染严重,危害非常。他应该穿特制的防护服,戴特制的工作帽、手套和口罩,还应穿上胶鞋。但这一切防护用具,这儿都没有;其实,那时别的地方也都没有。需要他以一个毫无装备的身子去“肉搏”。

这是肉搏。是与比上刺刀的敌人还要可怕而危险的镭肉搏。杨承宗没有让年轻的没有经验的女学生去接触最危险的那个贮藏镭的保险柜,他考虑到她们未来的长久的工作和生活。在最后关头,他打开保险柜,代替玻璃工的吹气工作。他思维敏捷,动作迅疾,处理果断得当,加水密封,做好要做的一切,一举成功。那复杂的玻璃系统修复好了,镭的魔力被牢固地封闭。协和医院的病房安全了,住在楼上的病人安全了。杨承宗似乎也是好好地离去。但是,谁也没有注意,他的右眼已受到超剂量的照射,坏了,10年以后,白内障网膜剥离,失明了。他似乎没有过多的抱怨、苦恼。那眼睛的代价,是许多人的安全和健康。

出庭作证

一份法国大理院的传讯通知,送到巴黎中国学生会副会长杨承宗的手里,传他出庭作证。在中国内都没有上过法庭的杨承宗,居然打起了官司,要上外国的法庭,知道一些内情的同学,都为他捏着一把汗,悬起担忧的心。大理院如期开庭了。杨承宗目光炯炯,一身正气,庄严地坐到证人席上。这不是一般的民事纠纷,这是正义与邪恶、忠贞与背叛的搏斗。

新中国成立,苦难的人民终于站起来了。流落异邦的学子,谁不欣喜若狂,奔走相告!驻法国大使馆的文化参赞孟鞠如领头召开庆祝会,领事钱能欣等官员,以及华侨代表、学生代表都出席参加,宣布从此起义。这事非同一般,自然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国民党当局考虑驻法使馆情况的变化,便派了驻荷兰的代办陈雄飞来按管使馆工作。但原任大使未走,而使馆工作人员也有所防范,陈雄飞无法及时介入,只好躲在外边,做幕后指挥。

那天,杨承宗穿着整齐,高高兴兴,容光焕发,以巴黎中国留学生代表的身份,出席新中国诞生的庆祝会。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杨承宗开会来得早,到的人还不多,他谦虚地坐在后排房门口,进出方便。大门已被人把守,只准进,不准出。这时,杨承宗找出个理由要出去,但仍只准走指定的一条道,后面还有人偷偷跟着。杨承宗穿来穿去,终于看到,这里形势紧张,楼道里有人在搬运齐腰长的烧火木柴,显然是准备行凶打人的。形势紧张到一触即发。他把情况告诉了费老。大厅里,庆祝新中国诞生的会照常进行,人们慷慨陈词,对会场外隐伏的暴力、杀机全然不顾。庆祝会胜利闭幕,人们鱼贯而出,杨承宗坐着未动。他在回味什么,估量什么。会场的人走得差不多了,杨承宗也跟着走出会场。这时,里边突然传来救命的喊声。果然出事了,特务终于不肯放过正直的人们。杨承宗不顾一切,顺着喊声冲去。参赞孟鞠如、领事钱能欣等四人,被一群手持烧火木柴的暴徒殴打。孟鞠如被打得最重,眼看就要发生危险。杨承宗也不管特务是不是会冲过来打他,立刻放声呼喊,叫那些尚未走散的同学赶快回来相助。特务看到人多,惊散了,孟鞠如等人得救。

杨承宗要作证的,就是那天发生在中国驻法国大使馆这惊人的一幕。法国报纸刊登了这一事件。杨承宗用条理清楚的陈述,亲历目睹的佐证,伸张了正义,让正直的人们扬眉吐气,阴谋破坏泊人受到谴责。刚刚建立起来的共和国,也要为之欢呼,祝福远方儿子的胜利。

遭受屈辱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中国人扬眉吐气,举国欢腾。杨承宗则更是积郁顿消,畅快不已。因为,在此之前,一提到香港,他总会想起那一幕难以忘却的“胯下之辱”。

那是1951年秋,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杨承宗在法国学成归国。应钱三强的嘱托,他在法国购置了大批祖国建设所急需的原子能研究设备的资料,准备回国一展身手。离开巴黎后,因为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导师约里奥?居里夫人的关照及其助手布歇兹的护送,“行李”一路免检。他带着这些“违禁品”顺利地登上了归国的轮船“马赛”号。由于当时法国没有直通中国的航线,只能先抵达香港才能转到大陆。而此时的香港属英国管辖,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非常敌视,港英当局不让中国人踏上这片本属于中国的土地。

杨承宗并不知道这些。当“马赛”号抵达香港后,他正准备搬运行李下船,忽然听到广播,通知他与另外几个中国留学生留在船上“听候关照”。杨承宗很担心自己携带的设备被扣,一直守着不敢离开。过了不久,来了几个英国警察,拎起他的提包命令道:“跟我们走!”,不由分说便把他和另几个中国留学生带上了一艘飘扬着“米”字旗的巡逻艇,他们被集中到甲板上,强制坐下,杨承宗刚刚好坐在最前端,此时,天空雾气蒙蒙,气氛非常的压抑、紧张。英警绕船而立,杨承宗抬起头,正巧,一个英国警察叉开双腿站在他前面,荷枪昂立,他透过英警不可一世的皮靴恰恰望到被英国掠去的香港的画面。巡逻艇摇曳着前行,凄风苦雨中的香港像一个可怜的孩子在瑟瑟发抖,一阵屈辱感顿时袭上心头,杨承宗默默地取出相机,按下快门,拍下了这令他终生难忘的“胯下之辱”。

没想到,巡逻艇没有把他们送到警察局,而是把这些中国留学生连同携带的行李直接押上了中国轮船“石门号”,杨承宗因为有英警的特别“护送”而将设备安全顺利地带回了中国大陆。而正是在这过程中耻辱的一幕使他更加坚定了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理想!

传递口信

1951年6月21日,杨承宗刚刚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巴黎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就接到了钱三强欢迎他回国的信函,同时托人给他带去了一笔钱,请他代购一些仪器设备。对此,杨承宗兴奋得夜不能寐。

1936年,为应对日本帝国主义者在华北挑起的事端,杨承宗受严济慈先生之托,单枪匹马赴上海建立起一个实验室,为北京的研究所南迁做准备。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后,汪伪政权干将、大汉奸褚民谊派人来拉拢杨承宗,要他留在已经被汪伪集团“接收”的研究所工作。杨承宗却轻蔑地一笑,义无反顾地扬长而去。抗战胜利后,在严济慈的推荐下,钱三强向玛丽·居里的女儿、著名科学家伊莱娜·居里介绍了杨承宗的爱国事迹,伊莱娜·居里深受感动,欣然接受杨承宗到居里实验室学习和工作。

就在回国之前,杨承宗曾接到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聘书,除了说明继续聘任两年外,还特别说明:“年薪为55万5350法郎,另加补贴。”这在当年可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但是对杨承宗来说,再没有什么比建设新中国更有吸引力的了。虽然明知回到祖国后,他的工资只是每月1000斤小米,但他仍婉言谢绝了法国研究机构的聘请。

得到钱三强托人给他带来的美元,杨承宗展开了“疯狂大采购”,恨不得把回国开展原子能研究所需要的仪器、图书统统买回去,为此不惜“挪用私款”,将在法国的四五年中省吃俭用积蓄的一笔钱,弥补了公款的不足。同时,通过居里夫妇的帮助,他得到了10克碳酸钡镭的标准源和一台测量辐射用的100进位的计数器,这些都是原子能科学研究的利器,当时不能随便购买得到的。1951年10月,杨承宗带着十几箱资料和器材,历经曲折,从香港回国。他安排好工作,就去苏州接妻子和儿女。当妻子拿出一大叠欠债单放在他面前时,他愣住了。他没有想到自己在法国时,家中生活竟如此困难。怎么办?他没有向组织索要那笔被他挪用的“私款”,而是把自己心爱的蔡斯牌照相机和欧米茄手表变卖了。只是从此之后的近40年里,这位业余摄影爱好者竟再没有钱买一台像样的照相机。

在杨承宗踏上归国的征途之前,当时担任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主席的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特地约他进行了一次十分重要的谈话。约里奥·居里说:“你回去转告毛泽东,要反对原子弹,你们必须自己拥有原子弹。原子弹不是那么可怕的,原子弹的原理也不是美国人发明的。你们也有自己的科学家。”杨承宗激动不已,当他将这番话转述给钱三强时,钱三强却收敛了笑容,郑重地对他说:“我要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汇报。这是非常机密的大事,我们对谁都不要说,哪怕是我们的妻子,也不要讲。”钱三强把约里奥·居里的话报告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后来,中央又专门派人找杨承宗核实了约里奥·居里的口信,并且再一次强调了这件事的保密性。杨承宗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可是这件事他却一直守口如瓶。后来人们知道,这个口信对新中国领导人下决心发展自己的核武器起了积极作用。直到30多年之后,杨承宗才向原子能所的领导谈到了这件事。1988年10月,二机部老部长刘杰才正式公布了当年约里奥·居里请杨承宗向毛主席传话的事。钱三强的夫人、著名科学家何泽慧听说后惊讶地说:“啊!这个三强,真会保密,连我都不告诉。”

回国建设

杨承宗响应周恩来总理号召,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离开居里实验室前他向约里奥-居里夫人要了居里实验室独有的碳酸钡镭标准源10克,亲自带回中国。这是玛丽·居里夫人亲手制作的极为珍贵的国际标本,英、美等发达国家也均以居里实验室制备的碳酸钡镭样品尊为国际标准,是我国开展原子能放射性计量研究的最基础实物,1979年他将此标准源献给国家,现珍藏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当时,任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及法国原子能委员会高级委员的弗里德立克·约里奥-居里先生听说杨将回中国,特地约见他,并诚恳相告:"……请转告毛泽东,你们要保卫和平,要反对原子弹,你们必须自由有原子弹;原子弹也不是那么可怕的,原子弹的原理不是美国人发明的;你们有自己的科学家……"他辞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优厚待遇回国,将此言告诉钱三强,决定由钱三强报告新中国领导人。据报载,此忠言对我国研制原子弹的重大决策有帮助。

1951年秋,杨承宗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原子能)研究所(简称近物所)工作。1953年该所急需中子源。杨知道北京协和医院存有507毫居里的镭源及配套提氡装置,在安全防护设施严重不足的条件下,杨身先士卒,带领助手将早年被日军破坏的全套镭-氡装置进行修复,提取氡气供医疗用,又制成氡-铍中子源。这是中国最早得到的人工放射源。它为我国早日开展中子物理及放射性同位素制备研究创造了条件。1954年,有犹太商人向我国兜售硝酸铀酰,说是浓缩铀235。周恩来总理要近物所限期确定该样品质量。在当时我国尚无重同位素质谱计的困难条件下,杨根据放射系的蜕变原理,指导合作者完全用放射化学方法确定了该铀样品中U235的含量只相当于天然铀,避免了上别人的当,维护了我国的尊严。此成果研究方案复杂,他们巧妙地应用了仅有的简单测量仪器达到目的。他创建新中国第一个放射化学实验室,成功培育了我国第一代放射化学工作者。1956年,杨参加制定中国原子能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当年秋天,近物所开办放射性同位素应用讲习班,他任第一期讲习班班长,在全国范围内共培育了近千名同位素应用的高级科技人员。他是中国科学院同位素应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杨承宗人物评价

杨承宗为中国核燃料化学的建立、发展和培养人才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所作出的贡献,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为高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方定评)

杨承宗心态之淡泊而明志,不要说在当今社会,就算是历史上的先贤也属难能可贵。杨承宗继承了中国传统读书人的优良品德,事事求真、务实,做事脚踏实地,做人坦诚相待。是以寿高而明智,深受后学爱戴。杨承宗为人,明恕而行、要之以礼,严于律己、谆谆教人,胸怀广阔、思维敏锐。是以寿高而健实,深受人们的敬爱 。(李虎侯教授评)

杨承宗对中国核科技事业的发展和高素质人才的造就作出的许多开拓性、创新性的贡献,已牢牢铭记在共和国的史册上。他的淡泊名利和爱国情操,也为中国青年一代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评)

杨承宗补充介绍

  杨承宗(1911-2011年),吴江人,我国著名的放射化学家、教育家。

  1911年,杨承宗出生在江苏省吴江县八坼镇,在老家小镇上念完初小后他离家到十几里外的同里古镇,就读于同里高等小学。同里小学是革新后的半洋学堂,校董就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革新家章太炎先生。1932年,杨承宗以7门功课全是“最优”的成绩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经校长曹惠群推荐,到国立北平研究院物理镭学研究所工作。所长严济慈安排杨承宗跟随玛丽·居里夫人的学生郑大章学习放射化学,由此奠定了他一生学术事业的方向。

  1947年初,经严济慈推荐,杨承宗赴法国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随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夫人从事放射化学研究。1951年,杨承宗顺利通过了约里奥-居里夫人主持的论文答辩,获巴黎大学理学院科学博士学位,其论文被评为最优级。在为他举行的祝贺酒会上,居里实验室的学者们按惯例,用平底烧杯盛满香槟互相碰杯。一周后,杨承宗收到钱三强从北京发来的电报,当即决定放弃法国优厚待遇回国。

  约里奥-居里先生听说杨承宗要回国,约见他说:“你回去转告毛泽东,你们要保卫世界和平,要反对 ,就要有自己的 。 也不是那么可怕的, 的原理也不是美国人发明的。你们有自己的科学家,钱(三强)呀、你呀、钱的夫人(何泽慧)呀,汪(汪德昭)呀。”杨承宗回国后请钱三强转告毛主席,之后,中共中央逐渐明确表露进行 研制的意向。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 成功0,其中凝聚有杨承宗和他领导的科研队伍的心血。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杨承宗任科大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主任,负责该系筹建。他亲自主持制定相关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为该系的建设投入极大精力。1969年冬,科大从北京南迁安徽,杨承宗毅然跟随科大举家迁到合肥,与广大师生共度了最困难的南迁时光。1980年,中国第一所自费走读大学——合肥联合大学正式成立。杨承宗被任命为首任校长。联大的创立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是改革开放以后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全新探索。

  “杨承宗”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