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苏省名人>连云港市名人>灌云县名人

汪德熙

汪德熙人物照片

灌云名人汪德熙介绍

著名高分子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核化学化工专家

汪德熙(1913—2006),生于北京,籍贯江苏灌云。 核化学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高级顾问 。

1935年汪德熙从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继续在该系读研究生 ;1938年开始先后担任中国大学化学系讲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助教;1941年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读研究生;1946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1947年回到中国,担任南开大学教授;1952年至1960年担任天津大学化工系系主任;1960年调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后,历任副所长和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副院长;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3年担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1985年担任核工业研究生部主任;1990年担任中国核学会第三届理事长;1991年担任核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核工业部研究生部名誉主任;1999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6年8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

汪德熙主要从属高分子化学和核化工研究,是中国核化学化工事业主要奠基人之一 。他早期从事高分子化学研究,50年代研制不饱合聚酯玻璃钢,60年代后从事核化学与核化工的研究,80年代带领研究生在冠醚化学和高放废液最终处置领域进行研究 。

汪德熙人物生平

1913年9月27日,汪德熙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省灌云县。

1929年夏,汪德熙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在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学习。

1931年,汪德熙考上清华大学化学系学习 。

1935年,汪德熙从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继续在该系读研究生,在化学家张大煜的指导下,发表《关于农业纤维素原料用两步法制高韧性纸浆》和《有机物电解还原》等论文。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汪德熙曾在八路军冀中军分区供给部从事炸药研制工作。

1938年,汪德熙先后担任中国大学化学系讲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助教。

1941年,汪德熙考上清华赴美公费留学,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读研究生,并进行用连续电解法将葡萄糖还原为甘油代用品辛六醇的研究。

1946年,汪德熙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获得科学博士学位。同年,在美国Parker塑料工厂实习。

1947年,汪德熙从美国回到中国,担任南开大学教授(至1952年)。

1952年,由于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汪德熙转入天津大学,担任化工系系主任(至1960年)。

1956年,汪德熙被邀请参加全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工作,主持《稀有金属》、《钛冶金》两个专题规划的编写。

1960年,汪德熙调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后,历任副所长和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副院长。

1980年11月,汪德熙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1983年,汪德熙担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核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

1985年,汪德熙担任核工业研究生部主任。

1990年,汪德熙担任中国核学会第三届理事长。

1991年,汪德熙担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核工业部研究生部名誉主任。

2006年8月8日21时15分,汪德熙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

汪德熙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汪德熙早期从事高分子化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研制不饱和聚酯玻璃钢。60年代后从事核化学与核化工的研究,提出了解决核燃料后处理萃取流程乳化问题的设想,并组织热试予以证实,使新流程在工业上应用。在发展核武器方面,领导化学线在原子弹引爆中子源的研制,钋-210及其他放射源的研制,氚的提取和生产工艺研究,核爆炸当量的测定,核燃料的分析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并起了重要的组织领导作用。80年代带领研究生在冠醚化学和高放废液最终处置领域进行研究 。

汪德熙研制成功用邻苯三酚和糠醛合成热固性塑料和不饱和聚酯,并用来制成玻璃钢小汽车壳体,属国际首创。汪德熙领导和组织了一系列国防科研项目,如核燃料后处理萃取工艺、原子弹引爆装置的制备、核试验用钋-210及其各种放射源的研制、氚的提取生产工艺、核试验当量的燃耗测定、核工业产品中的铀和钚及杂质的分析鉴定方法的研究等。他曾力排众议,主张废弃原沉淀法生产军用钚-239的工艺路线,改用萃取法,使后处理厂节省投资3.6亿元,而且可连续操作。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纤维素利秀、有机物电解还原、磷苯三酚-糠醛塑料、聚脂树脂复合材料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六十年代起领导了钋-210及其各种放射源的研制和氚的提取及其生产工艺的研究,是中国独立完成的核燃料后处理萃取法流程和轻同位素分离流程研究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汪德熙在中国核电建设、核燃料生产、动力堆辐照核燃料后处理以及放射性废物管理等重大事件的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他领导的“辐照核燃料后处理的萃取工艺”科研项目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在中国原子能事业发展初期,汪德熙领导和组织了核武器引爆装置点火中子源的研制任务以及多次核试验爆炸当量的测定任务,按时提供了测量数据,受到有关方面的肯定,上述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及国家发明奖 。

学术论著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1993.12

《汪德熙文集》

汪德熙著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88.08

《核化学工程》

(美)Benedict, M.等著;汪德熙等译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86.12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1985》

汪德熙主编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85.12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1984》

汪德熙主编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85.02

《原子能研究所年报 1983》

汪德熙主编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61.06

《物理化学及硅化学》

(苏)Г.И.Клоковский,Л.А.Мануйлов著;汪德熙等译

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

1957.03

《物理化学及硅化学》

(苏)Г.И.Клоковский,Л.А.Мануйлов著;汪德熙等译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7.03

《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世界科学技术新成就》

汪德熙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人才培养

20世纪80年代初,汪德熙看到核工业战线人才匮乏、后继乏人的严峻情况,他与王淦昌、戴传曾、李毅等联名给核工业部领导写信,建议创办核工业研究生部以培养高级专业人才。核工业研究生部成立后,汪德熙担任了首任主任。办学初期,条件异常艰苦,他殚精竭虑,四处奔波,从设备到教师,从体制到教材,都亲自过问落实。从1986年到1988年,70多岁的汪德熙,亲自上台授课,并满足学生的需求,用英语讲课 。

晚年的汪德熙除做好带研究生的工作外,还在冠醚的配位化学、同位素效应与核燃料循环化学方面进行研究,并瞄准一些前沿课题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进行研究,在钚分离科学技术、锕系元素化学领域培养出数名博士生和硕士生 。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1980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0年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99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汪德熙人物评价

汪德熙在发展核武器方面,领导化学线在原子弹引爆中子源的研制,钋-210及其它放射源的研制,氚的提取和生产工艺研究,核爆炸当量的测定,核燃料的分析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并起了重要的组织领导作用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评)

汪德熙是一位德高望重、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为中国化工事业和原子能事业发展呕心沥血,数十年如一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原子能事业发展初期,汪德熙领导和组织了核武器引爆装置点火中子源的研制任务以及多次核试验爆炸当量的测定任务,按时提供了测量数据,受到有关方面的肯定 。(南开大学评)

汪德熙补充介绍

  汪德熙(1913-2006),我国著名高分子化学家、核化学化工事业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祖籍灌云县板浦。1931年,汪德熙就读于清华大学,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研究生。1939年在昆明西南联大当助教。是年取得留美公费生的资格。1941年赴美国马萨诸塞州麻省理工学院就读,1946年春获博士学位。1947年回国,历任南开大学教授、天津大学化工系主任、原第二机械工业部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子能科学院科技委主任和核工业部科技委常委、核工业部研究生部主任等职。解放初,他用国产邻苯三酚和-制作塑料,获得成功,为国际首创。他试制成功不饱和聚酯树脂,并领导聚酯树脂小组制成聚酯型玻璃钢小轿车。他在原二机部原子能研究所任副所长期间,参与- ——点火中子源研制,在我国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后处理工艺中,采用先进萃取法。我国第一颗 的研制和引爆试验,汪德熙在 的0当量测定、燃耗、裂变产额分析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主要著作有:译著《核化学工程》,论文《裂变的发现对化学的影响》、《中国核燃料循环后段的现状》(英文版)、《核燃料循环中的若干化学问题》、《冠醚分离铈钠同位素》等。

  “汪德熙”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