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苏省名人>苏州市名人>张家港市名人

童秉纲

童秉纲人物照片

张家港名人童秉纲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童秉纲(1927年9月28日-2020年7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张家港市,流体力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

1950年童秉纲从南京大学机械工程系本科毕业;1953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及理论力学教研室主任;1961年调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先后担任流体力学教研室主任、近代力学系主任;1981年晋升为教授并受聘为首批博士生导师 ;1986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任教;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2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20年7月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

童秉纲主要从事非定常流与涡运动、运动生物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与气动热力学的研究 。

童秉纲人物经历

1927年9月28日,童秉纲出生于江苏省张家港市。

1946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从此进入力学领域 。

1950年,从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53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及理论力学教研室主任。

1961年,调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先后担任流体力学教研室主任、近代力学系主任。期间协助钱学森等科学家建设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流体力学的专业教学体系。

1981年,晋升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并受聘为首批博士生导师。

1986年,进入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任教。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1999年,作为项目负责人,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项目。

2020年7月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

童秉纲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童秉纲在非定常空气动力学领域,结合国家航天工程的需要率先开拓和发展了一套从低速直到高超声速的动导数计算方法,并发展了以有限元方法为主体的计算气动热力学建立了模拟鱼类运动的三维波动板理论,对鱼类形态适应的内在机制做出了流体力学解释在钝体尾迹的涡运动机理、可压缩性旋涡流动结构、二维涡方法等研究领域均取得重要进展 。

童秉纲领导其科研集体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包括:

(1)在非定常空气动力学领域内,针对跨声速和高超声速流固有的非线性困难,提出了相应的模型:非定常跨声速局部线化面元法和非定常内伏牛顿-布兹曼流动理论,从而开拓了跨声速和高超声速的动导数计算方法;建立了三维非线性非定常极端曲地面效应的非线性奇异摄动理论,揭示了极端曲地面效应的物理规律;针对难于算准航天器热流的老问题,建立了计算热流的新的有限元提法,克服了传统的微商差分算法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并相应地建立了对激波和分离的复杂流动具有高分辨率的有限元格式以及有限元一有限差分杂交算法及隐式算法,有明显成效。

(2)建立了模拟鱼类波状游动的三维波动板理论,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了鱼类几种游动模式的形态适应问题,得出了若干新的结论。

(3)在涡运动和涡方法的若干一计前沿,探索了静态和振动圆柱尾迹演变的稳定性和分岔及其控制问题,可压缩性粘性热传导热涡的流动结构问题以及提高二维涡方法的精度和适应性等问题上 。

学术论著

截至2010年6月,童秉纲先后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了《气体动力学》《涡运动理论》《非定常流与涡运动》3部著作 。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2012.06

《气体动力学 第2版》

童秉纲,孔祥言,邓国华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01

《涡运动理论第2版》

童秉纲,尹协远,朱克勤著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4.10

《涡运动理论》

童秉纲等编著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3.07

《非定常流与涡运动》

童秉纲等主编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0.05

《气体动力学》

童秉纲等编著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3.04

《理论力学教程 上 静力学及运动力学部分》

(苏)И.М.Воронков著;童秉纲等译校

重工业出版社

1952

《理论力学教程》

(苏)И.М.Воронков撰;童秉纲等译校

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教育处

学术交流

1984年—1985年,童秉纲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和美国田纳西大学空间研究院(University of Tennessee Space Institute)、亚利桑那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以及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做访问教授并从事合作研究工作 。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5年11月,童秉纲先后获得国防科委科技成果奖四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79年

卫星回收舱气动力系数和稳定性导致的计算方法

国防科委科技成果奖四等奖

1981年

钝锥在烧蚀影响下的稳定性导数分析

国防科委科技成果奖四等奖

1987年

战术导弹动导数计算方法研究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3年

鱼类波状摆动推进的流体力学研究及其形态适应分析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童秉纲作为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流体力学专业第一批博导,他要求广大学生按照博士学位的要求,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即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其中最根本的要求是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

童秉纲从教多年,提出“Q—A—K”育人方式,即培养学生通过学习(To know)、做事(To do)和做人(To be)的实践,使其在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和素质(Quality)三个方面得到综合提高 。

讲授课程

1952年童秉纲开始教学工作,一直坚守教学第一线,主讲《理论力学》《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和《涡动动力学》 。

编著教材

童秉纲主持编著的《理论力学》第1版在1961年的全国会议上被选为试用教科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气体动力学》(1990年出版)获得1995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和199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撰写的《涡运动理论》(1994出版)还销售到了台湾 。

指导学生

截至2017年2月,童秉纲一共培养了16位博士 ,他的博士生朱克勤是清华大学教授,李浅是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研究员。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97年10月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

2002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何梁何利基金会

童秉纲人物评价

童秉纲讲课思路清晰,论证严密,深入浅出,把玄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马晖扬教授评)

童秉纲在非定常空气动力学、生物流体力学、航天器热防护气动热力学等前沿领域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工作 。(《科学时报》评)

童秉纲补充介绍

  童秉纲,流体力学家 1927年9月28日生于张家港市杨舍镇。195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机械工程系。195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主要从事非定常流与涡运动、运动生物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与气动热力学的研究。在非定常空气动力学领域,结合国家航天工程的需要率先开拓和发展了一套从低速直到高超声速的动导数计算方法,并发展了以有限元方法为主体的计算气动热力学建立了模拟鱼类运动的三维波动板理论,对鱼类形态适应的内在机制做出了流体力学解释在钝体尾迹的涡运动机理、可压缩性旋涡流动结构、二维涡方法等研究领域均取得重要进展。</p>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童秉纲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童秉纲”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