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名人史瑞和介绍
史瑞和,土壤肥料学家.长期从事土壤、植物营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土壤磷素的化学形态等进行较多的研究。对发展我国土壤分析、植物营养和施肥学科作出了贡献。
史瑞和生平成就
做一个好教师,为国家培养人才,是史瑞和由来已久的信念。回国后他一直担任土壤农化分析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他深感教材的缺乏和落后。于是自己动手编写讲义,并不断地加以修订。即使在极“左”思潮泛滥的时期,他仍然坚持不懈地查阅国外文献。由他主编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土壤农化分析》,一直受到同行的青睐,是大家公认的一本优秀教科书。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已年届花甲,但仍担任植物营养的主讲教师。他讲课深入浅出,内容新颖,深受学生的欢迎,并多次去全国兄弟农业院校讲授植物营养课程。1984 年起,他开设了给研究生讲授的高级植物营养课程,众多的参考文献使研究生开阔了视野,受益匪浅。1989年,他专门为研究生编写的《植物营养原理》一书,经多次试用、补充和修订,终于问世。此书从论述植物营养原理到最新研究动态,并重点论述了植物营养领域内的几个主要问题,是他十多年来从事植物营养教学和研究的总结。
进入80年代后期,他致力于综述我国作物施肥领域内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动态。一本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作物优质高产施肥技术》即将在90年代初与读者见面。
《土壤农化分析》、《植物营养原理》和《作物优质高产施肥技术》是论述植物营养和施肥的三部姐妹篇,也是他从事教学、科研40年的结晶,为我国植物营养和施肥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日常教学工作外,史瑞和还不辞辛劳地做好对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指导工作。1978年他开始招收硕士生,10多年来,每年都招收三四名。这使他要阅读更多的文献,修改更多的论文,长时期坚持超负荷地工作。他对研究生的指导,既严格要求,定期检查,又让研究生放开手脚,大胆设想,使研究生对问题反应敏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由他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在1991年被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看到这些年轻人的成长,史瑞和感到他几十年的辛劳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在植物营养与施肥学科的人才培养上,史瑞和也费了不少心血。如今他所在的农化教研室(植物营养研究室)氮、磷、钾、微量元素和蔬菜营养分支明确,各线人才配备比较齐全,一些中青年教师已崭露头角,象征着他开创的事业后继有人。
除从事教学工作外,史瑞和还长期从事植物营养和施肥的研究工作。
早在留美期间,他就潜心于研究土壤磷的形态及其有效性问题。他的处女作.首次阐述了长期旱作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同时,用32磷研究了各种形态磷的有效性,是早期利用同位素研究土壤磷的论文之一。
回国后,他在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继续研究土壤磷的有效性。1962年发表了《江苏省几种主要土壤磷素供应状况和磷肥效果》,首次报道了江苏省农田土壤磷的形态与有效性之间的关系,为该地区以后的土壤磷素研究奠定了基础。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积极筹备成立植物营养研究室,在土壤氮、土壤磷、土壤钾等元素的形态及其有效性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80年代,他先后主持了“黄淮海平原土壤培肥与肥料的合理施用”、“石灰性土壤的培肥及合理施肥”、“不同作物的吸磷机理”、“不同作物对土壤层间钾的利用及钾对主要作物品质影响的研究”、“土壤——植物——动物系统中氮的转移研究”、“不同作物对微量元素肥料的反应”等研究课题。
通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工作,史瑞和的主要学术思想和成就可概括如下:
1.指出土壤生物态氮是土壤有效氮最活跃的部分,并提出测定土壤氮素矿化势的方法。
2.提出研究土壤氮的有效性,要将氮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与物理状态二者结合起来研究,才能进一步阐明土壤氮的形态与有效性之间的关系。
3.有机和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是协调土壤养分供应的主要途径,提出了不同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的定量指标。
4.对肥料磷在土壤中的残效提出了新的观点,指出石灰性土壤中磷的固定虽较严重,但其残效也明显。因此,可以设法改变土壤环境因子而活化残留磷;在磷肥施用上应注意磷的残效。
5.石灰性土壤淹水后能提高磷的有效性。提出在石质性土壤上铁磷形态淹水后对有效磷的贡献问题。
6.施用有机肥时应注意肥料的C/P比,提出调节有机肥料的C/P比问题。
7.认为土壤有效钾的概念应予扩充,指出土壤有效钾应包括一部分土壤层间钾,尤其是禾谷类作物,一季内能吸收较多的土壤层间钾。
8.对苏南集约化稻麦轮作区,由于作物耗钾能力较强,应注意土壤钾素的保持,明确了土壤钾素利用与保持的关系。
1史瑞和,邱嘉璋,陈帮本.江苏省几种主要土壤磷素供应状况和磷肥效果.土壤学报,1962(4):374-379.
4 鲍士旦,史瑞和.江苏省主要土类钾素供应状况和棉花钾肥试验.南京农学院学报,1980,(1):52-56.
5 史瑞和,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第1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6 鲍士旦,史瑞和.土壤钾素供应状况的研究Ⅰ.江苏省几种土壤供钾状况与禾谷类作物(大麦)对钾吸收能力之间的关系.南京农学院学报,1982(1):59-66.
7 鲍士旦,史瑞和.土壤钾素供应状况的研究Ⅱ.土壤钾素状况与水稻吸钾之间的关系.南京农学院学报,1984(4):70-78.
8 史瑞和,韩逆舟.徐淮地区石灰性土壤供磷特性的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6(3):46-55.
9 张建才,史瑞和,鲍士旦.江苏省几种不同土壤钾的固定和释放.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8(2):73-81.
10 尹金来,曹翠玉,史瑞和.磷肥在石灰性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及有效性.土壤通报,1898(1):41-44.
11 尹金来,曹翠玉,史瑞和.徐淮地区石灰性土壤磷素固定的研究.土壤学报,1989(2):61-66.
12 史瑞和.植物营养原理(第1版).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9.
13 沈其荣,史瑞和.旱作土壤上标记硫铵的去向.江苏农业科学,1989 (11)21-23.
14 沈其荣,史瑞和.不同土壤有机氮的化学组分及其有效性的研究.土壤通报,1990(2):54-57.
15 沈其荣,史瑞和.好气培养研究土壤氮素释放规律方法的改进.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0(2):82-85.
16 封克,史瑞和,鲍士旦.苏南白士供钾状况的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0(2):76-81.
17 沈其荣,史瑞和.粘土矿物对蛋白质氮矿化的影响.土壤学报,1990 (4):392-397.
18 沈其荣,史瑞和.有机肥氮素的矿化特征及其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江苏农业科学,1990(6):34-36.
19 沈振国,史瑞和.水田土壤氮矿化势的研究.土壤通报,1990(6):250-252.
20 沈其荣,史瑞和.土壤预处理对不同起源氮矿化的影响.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1(1):54-58.
史瑞和人物简介
史瑞和,1917年5月24日生于江苏省溧阳县河口乡。土壤学家。江苏溧阳人。
1917年5月24日 出生于江苏省溧阳县。
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
1945-1946年 赴美实习。
1949年获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土壤系理学硕士学位。
1952年获美国俄勒冈大学土壤系哲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农业部北大平原试验站从事土壤肥力与植物营养的研究。
1954年回国后,历任南京农学院副教授、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江苏省土壤学会第五届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农学评议组成员 。
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对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深有研究。七十年代提出长江沿岸沙壤土缺钾问题,认为棉花早衰红叶茎枯病与土壤缺钾有关。经邗江、常熟等县试验证明,棉田增施钾肥,增产效果显著。
1982-1987年 当选为江苏省土壤学会第五届理事长。
《土壤农化分析》,编著《植物营养》。
史瑞和,1917年5月24日生于江苏省溧阳县河口乡。193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苏省立南通中学高中,并因英语、化学、体育成绩特优而深受老师赞赏。1937年中学毕业时,七七事变爆发。在抗日救亡运动高潮中,他怀着“科学救国”的信念,背井离乡,考入重庆中央大学攻读农业化学,在战时艰苦环境中刻苦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因此,毕业后被留校任助教。1945年,被重庆国民政府农业部选派赴美实习一年。回国后,任南京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讲师。两年后,再度出国深造。1948-1952年分别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土壤系和俄勒冈州立大学土壤系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国政府千方百计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归大陆,史瑞和不得不在美国农业部北大平原试验站工作了2年。由于成绩卓著,被美国农业部授予“土壤化学家”称号。他本可在美国继续工作,也深知国内生活和工作条件艰难,可是为了振兴祖国的土壤农化科学,实现“科学救国”的夙愿,他毅然谢绝各方挽留,经过半年多的申请和交涉,终于在1954年9月踏上回归祖国的旅程。
回国后,他一直在南京农学院(后改为南京农业大学)任教。他工作积极,教学认真,科研成果丰硕,并多次以中国农业专家身份赴国外讲学或参加学术会议。他在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江苏省土壤学会理事长,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部副主任等职务,是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他为祖国的土壤科学事业和农业教育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史瑞和补充介绍
史瑞和(1917—2004),江苏溧阳人。中国著名植物营养学家和土壤肥料学家。1952年获美国俄勒冈大学土壤系哲学 博 士 学 位。1954年回国后,历任南京农学院副教授、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江苏省土壤学会第五届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农学评议组成员。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长期从事土壤、植物营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代表作有《土壤农化分析》、 《植物营养原理》和 《作物优质高产施肥技术》,为我国土壤分析、植物营养和施肥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长经历
史瑞和,1917年5月24日出生于江苏省溧阳县河口乡。童年时期,家境贫寒,父母省吃俭用,将他送进了小学。随着渐渐长大和知识的扩充,史瑞和逐渐明白田薄土瘦、肥料流失以及农作物收成甚微是造成农民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为了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他发奋学习,立志要用学到的知识来报效祖国、建设家乡。1934年,史瑞和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江苏省立南通中学。毕业时恰逢七七事变爆发,在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中,他和同学们打着 ,高呼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为国家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史瑞和怀着 “科学救国”的信念,背井离乡,孤身一人来到重庆,考入中央大学攻读农业化学。他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因此毕业后被留校担任助教。1945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史瑞和便被重庆国民政府农业部选派赴美国实习一年。回国后,担任南京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讲师。两年后,史瑞和再度出国深造,1949年获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土壤系理学硕士学位,1952年获美国俄勒冈大学土壤系哲学博士学位。
史瑞和在美国学习期间,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学业结束后,虽回国心切,却不得不留在美国农业部北大平原试验站工作,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回国的努力。由于刻苦钻研,成绩卓著,他受到了美国同行的钦佩,被美国农业部授予 “土壤化学家”称号。为了振兴祖国的土壤化学科学,实现 “科学救国”的夙愿,史瑞和毅然谢绝各方挽留,经过艰苦的申请和交涉,在1954年9月踏上了回归祖国的旅程。
回国后,史瑞和一直在南京农学院 (今南京农业大学)任教,历任南京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土化系副教授、教授。他于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江苏省土壤学会理事长、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部副主任等职务,是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
主要成就
史瑞和长期从事植物营养和施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教材和专著多部,为我国植物营养学、土壤肥料学的创立、发展和运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由他主编的 《土壤农化分析》、《植物营养原理》和 《作物优质高产施肥技术》是论述植物营养和施肥的三部姐妹篇,也是他从事教学、科研四十年的结晶,为我国植物营养和施肥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留美期间,他就潜心于研究土壤磷的形态及其有效性问题。他的处女作 Effect of Long time Dryland Cropng on Available Phosphorus of Cheyenne Fine Sandy Loam 首次阐述了长期旱作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1962年发表了 《江苏省几种主要土壤磷素供应状况和磷肥效果》,首次报道了江苏省农田土壤磷的形态与有效性之间的关系,为江苏各地区以后的土壤磷素研究奠定了基础。
80年代,史瑞和先后主持了 “黄淮海平原土壤培肥与肥料的合理施用”、“石灰性土壤的培肥及合理施肥”、“不同作物的吸磷机理”、“不同作物对土壤层间钾的利用及钾对主要作物品质影响的研究”、“土壤—植物—动物系统中氮的转移研究”、“不同作物对微量元素肥料的反应”等研究课题。
他的主要学术思想和成就可概括如下:
(1)提出研究土壤氮的有效性,要将氮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与物理状态二者结合起来研究,才能进一步阐明土壤氮的形态与有效性之间的关系。
(2)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是协调土壤养分供应的主要途径,提出了不同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的定量指标。
(3)对肥料磷在土壤中的残效提出了新的观点,指出石灰性土壤中磷的固定虽较严重,但其残效也明显。因此,可以设法改变土壤环境因子而活化残留磷;在磷肥施用上应注意磷的残效。
(4)指出土壤生物态氮是土壤有效氮最活跃的部分,并提出测定土壤氮素矿化势的方法。
(5)认为土壤有效钾的概念应予扩充,指出土壤有效钾应包括一部分土壤层间钾。尤其是禾谷类作物,一季内能吸收较多的土壤层间钾。
(6) 施用有机肥时应注意肥料的碳磷比,提出调节有机肥料的碳磷比问题。
(7)石灰性土壤淹水后能提高磷的有效性。提出在石质性土壤上铁磷形态淹水后对有效磷的贡献问题。
(8)对苏南集约化稻麦轮作区,由于作物耗钾能力较强,应注意土壤钾素的保持,明确了土壤钾素利用与保持的关系。
“史瑞和”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