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苏省名人>宿迁市名人>宿豫区名人

倪瑞璇

倪瑞璇人物照片

宿豫名人倪瑞璇介绍

清代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女诗人
清代才女

瑞璇出身书香门第,其父倪绍赞为县学秀才,于瑞璇5岁时病逝。父亲去世后,瑞璇随母亲寄居舅父樊正锡家。樊正锡是睢宁县文化名士,他见瑞璇聪颖过人.非常喜 爱,亲自教她读书识字,因此得以尽览其舅所藏的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和史传杂记等。瑞璇7岁开始学古文,8岁习作诗,9岁读诵五子书,长大后凡先秦两汉、魏晋六朝、唐末大家等论著、诗文,无不精通。她不仅能写诗作画,而且.通晓音律和精于女红,是一位不多见的才女。

倪瑞璇生平介绍

倪瑞璇,存年仅三十。临终,自焚其生平所作之诗、古文时艺。既殁,良人徐起泰复于旧书箧中捡得亡人残稿。惜蠹半,乃亟录之,辑曰《箧存诗稿》。今人同邑池正卿校注其诗集,共集倪诗259首。

贤惠妻子:

瑞璇长大后渐渐受到"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的影响,于是摒弃学问,整日从事纺织、刺绣等,足不出户,成了深闺小姐。她25岁时由舅父作主,嫁给在睢宁教书的宜兴人徐起泰为继室。婚后琴瑟和好,夫妻唱和自得。因徐的父母年已古稀,她想到儒家之言"父母在不远游",就催促徐起泰-起回到了宜兴老家。在家中,抚徐起泰前妻子如亲生,深得家人好评。

《箧存诗稿》(道光刊本与宿迁印本/抄本)

瑞璇30岁时一病不起.临终前把一生所写的诗集和著作付之-炬。徐起泰在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箱笼内尚存诗稿200余首,有的已被虫蛀过半,遂整理装订成册,名之《箧存诗稿》。

宜兴刊本:清宣宗道光庚寅十年(1830年)有刊本《箧存诗稿》,宜兴曹嘉募梓,存诗二百三十三首。

宿迁印本: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宿迁县文献委员会据倪氏后世侄孙倪培藏稿编印《箧存诗集》。民国二十六年成书,存诗一百一十一首。(宿迁抄本:一九八二年元月(农历辛酉年底)县志编修委员会据民国本手抄油印装订成册,此即世之所谓宿迁抄本。)

池校本《箧存诗稿》(合本),同邑池正卿校,此本是将道光刊本与宿迁印本合一,相同者不重计,则共存倪诗二百五十九首。

《箧存诗稿》(池正卿校注合本)

校注者题记

倪瑞璇,字玉英,清宿迁女史,生于圣祖康熙壬午四十一年(1702年),世宗雍正辛亥九年七月二十一日(1731年8月23日)以卒,存年仅三十。临终,自焚其生平所作之诗、古文时艺。殁后,良人徐起泰复得其残稿于箧;惜蠹半,乃亟录之,辑曰《箧存诗稿》。

《清诗别裁集》、《徐州诗征》诸书皆有选录其诗。

民国廿三年(1934年),宿迁县文献委员会成立,闻倪氏后世侄孙名培者尚有藏稿,乃索其稿以付印行。书成,盖因其散佚不全,时人未敢以原目自居,因易名曰《箧存诗集》。

顾清季以降,中国外寇内乱百年有余,非有一日止也。幸其书尚有流传焉。逮及前事近五十年后,辛酉腊月(1982年1月),宿迁县志委员会同仁叶君访得民国印本一册,立呈志委。时志委新组,急欲效往事而玉成新雅,因当即翻印是集,装订成本。彼时所谓之翻印,即手刻于蜡板,复油印之。此本即世之所谓宿迁抄本存诗一百一十一首者也。市作协、社科联陈法玉副主席有藏是集一册,珍之近三十年,昨秋予幸于陈主席处索得复印件一本。

向往以来,世人多奉此一百一十一首乃倪氏诗所存仅是也。而予早前即闻清人有刻本,恨未能知其详。偶检近人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见其记昆山徐氏传是楼有存。予循此线,溯往思寻,不意竟购得清人刻本复制件。其原件即宣宗道光庚寅十年(1830年)刊本《箧存诗稿》,此本存诗二百三十三首,募梓者宜兴曹嘉也。嘉发起泰辑稿于其玄孙商英家旧书椟中,乃略作排纂,成三卷刊行。

宜兴刊本与宿迁抄本合一,同篇不累计,共存倪氏诗二百五十九首,并附起泰及倪氏舅父樊正锡诗各一首。本书即此二本之校注。予仍依宜兴刊本三卷排其序,另将宿迁抄本不同者列诸第四卷。两本皆存者,予标按字“二本皆存”。原书之序跋等文目,予亦悉录于本书为附文,以全其貌。

夫吾国古字冗多,书体繁杂,千年未能整饬一律。一简字出,始可谓真真之书同文行矣,故凡原书之繁、异体字,予率以简字相参整齐,俾之谨遵今制也。至于多古化今一,偶有歧义,然无干大体,亦不施例外。体统予注,旨在播先芬之志,其务以简洁为要,故力环原诗所涉,不越其述之外而信马恣驰。不然,则喧宾而夺其主也,吾慎不取焉。再至惩穿凿之能事,予更戒之。幌古人之名而自代之,动辄曰古人之真意,世可少乎?惟以其能盗人之号,而竟能奸人之志耶?先芬生三百年前,仆生今世,越三百载之遥而窥其未文之心,何有其术也?予唯以文知心,不能逾其文而妄度其心。此外,地理山河名号,止曰“此为河或山,大致于今某地”。某物,如花鸟虫鱼器皿,仅曰“此某属或某属之一种”。以吾不能通也。读者欲闻其详,请查名物词典。

予钝不才,力不能及之而心向往之,苟有不实,唯读者谅之。错谬之处,敬请指正。

甲午四月时距前清雍正辛亥七月诗人卒二百又八十四年同邑后学池正卿谨记

予之向日注本于今观之,错误殊多,且体制未严;因毁而不录,斯本止出校勘字。

乙未年冬月又记

今年正月,予得同邑书画家郝耀华先生赐赠民国印本复印本一件,因弃抄本,起用印本再校一过。

丙申年二月初二日再记

倪瑞璇作品赏析

倪瑞璇虽在世时间不长,但其著作成果仍属可观,有《大学精义》、《中庸折中》、《周易阐微》以及6本诗集等。她的诗歌,笔力矫健,题材多样,或借古讽今,或抨击时弊,或关心民生,或抒写忧愤,均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她17岁时写的《过兴龙寺有感》,借评论朱元璋开创明王朝政权,指出:"自从秦与汉,几经王与帝,功业杂霸多,岂果关仁义?"深刻地说明了从秦始皇到明朝历代帝王中,没有一个是真正靠仁义来统治天下的。诗中还以明王朝覆灭为例,指出:"大厦欲将倾,数传得错嗣,奸相忘封疆,权贵与罗织,安然一金汤,遂被诸公弃。"大好河山是被昏君、奸臣白白断送的。一个17岁的深闺女子,竟有这样的见识,真是令人叹服。倪瑞璇对历史上那些忠义之士,给予高度的赞扬。她在《读李忠毅公传》中,着重歌颂了李忠毅公刚正不阿、临危不惧的崇高气节:"犯颜挺上书,原忘计刀俎"、"丹心照云霄,碧血洒囹圄"。对各种苛捐杂税给老百姓带来的沉重负担,她十分不满,在《闻蛙》-首诗中写道:"草绿池清水面宽,终朝阁阁叫平安,无人能脱征徭累.只有青蛙不属官"。她对每一任地方官总爱为自己树碑立传,十分愤慨,在《德政碑》中指出了统治者并无政德可言,只是"后先成例如相袭"。她尖锐地反问,如果真有德政,"如何官去今朝始,明日逢人皆切齿?"最后她奉劝那些无功而要立碑者:"有碑不若无碑好,一日碑存一日笑"。这样泼辣的政治讽刺诗,在历代女诗人中,是绝无仅有的。清朝中期诗坛领袖沈德潜赞扬她:"独能发潜阐幽,诛奸斥佞,巾帼中易有其人耶!每一披读,肃然起敬。"翟沅洙评论她的诗"无粉黛脂泽之色,有风霜高洁之象,岩岩如对正士端人"。

倪瑞璇的诗歌,题材多样,格调高雅,使一位极有见识、忧国忧时的现实主义诗人。为了纪念这位女诗人。后人曾把马陵公园的西望河楼改建成"倪瑞璇图书馆",馆藏女诗人生平著作。1938年,马陵公园及瑞璇图书馆毁1于日军炮火。

倪瑞璇补充介绍

  瑞璇出身书香门第,其父倪绍赞为县学秀才,于瑞璇5岁时病逝。父亲去世后,瑞璇随母亲寄居舅父樊正锡家。樊正锡是睢宁县文化名士,他见瑞璇聪颖过人.非常喜爱,亲自教她读书识字,因此得以尽览其舅所藏的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和史传杂记等。瑞璇7岁开始学古文,8岁习作诗,9岁读诵五子书,长大后凡先秦两汉、魏晋六朝、唐末大家等论著、诗文,无不精通。她不仅能写诗作画,而且.通晓音律和精于女红,是一位不多见的才女。

  倪瑞璇,存年仅三十。临终,0其生平所作之诗、古文时艺。既殁,良人徐起泰复于旧书箧中捡得亡人残稿。惜蠹半,乃亟录之,辑曰《箧存诗稿》。今人同邑池正卿校注其诗集,共集倪诗259首。

  贤惠妻子:

  瑞璇长大后渐渐受到"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的影响,于是摒弃学问,整日从事纺织、刺绣等,足不出户,成了深闺小姐。她25岁时由舅父作主,嫁给在睢宁教书的宜兴人徐起泰为继室。婚后琴瑟和好,夫妻唱和自得。因徐的父母年已古稀,她想到儒家之言"父母在不远游",就催促徐起泰-起回到了宜兴老家。在家中,抚徐起泰前妻子如亲生,深得家人好评。

  “倪瑞璇”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