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苏省名人>南通市名人>如皋市名人

冒襄

冒襄人物照片

如皋名人冒襄介绍

清初文学四公子
明末清初文学家

冒襄(1611年4月27日—1693年12月31日),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今江苏如皋)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明末四公子之一。 康熙三十二年,冒襄去世,享年八十三岁,私谥潜孝先生。

冒襄一生著述颇丰,主要作品有《朴巢诗选》《朴巢文选》《先世前征录》《岕茶汇抄》《水绘园诗文集》《影梅庵忆语》《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等。 其中《影梅庵忆语》洋洋四千言,回忆了他和董小宛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是中国忆语体文字的鼻祖。

冒襄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冒襄出自如皋冒氏,是忽必烈第九个儿子镇南王脱欢的后代。 明万历三十九年三月十五日(1611年4月27日),冒襄出生在一个世代仕宦之家,幼年随祖父在任职的处所读书,14岁就刊刻诗集《香俪园偶存》。冒襄十岁即能诗,少负才名,喜交游。 文苑巨擘董其昌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期望他“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当时的明王朝已成溃乱之势,而江浙一带的士大夫依然过着宴安鸩毒、骄奢淫逸的生活。冒襄也沾染了一般豪贵子弟的习气。一方面,他年少气盛,主持清议,矫激抗俗,喜谈经世大务,怀抱着报效国家的壮志;另一方面,他留恋青溪白石之胜,名姬骏马之游,过着世家公子哥儿的生活。

怀才不遇

冒襄在1627年到1642年间,六次去南京乡试,六次落第,仅两次中副榜,连举人也未捞到。他深感怀才不遇。

1636年,冒襄与张明弼结盟,参加复社,同陈贞慧、方以智、侯朝宗过从甚密,人称“四公子”。他们年龄相仿,意气相投,或结伴同游,或诗酒唱和,或抨击阉党,或议论朝政,希望改革政治,挽救国家危亡。同年夏,冒襄设酒金陵淮清桥桃叶渡寓所,集阉祸中受害的九家子弟为大会。一时名士咸集,发狂悲歌,抨击避乱于金陵的阉党余孽,名震东南。

1639年,由吴应箕起草、冒襄等复社140余人具名的《留都防乱公揭》 ,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阮大铖之流如过街老鼠。

逃难生活

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北京,明亡。随后,清兵入关,建立大清国。南京的明朝旧臣建立了弘光政权。阉党余孽阮大铖投靠马士英,当上了南明的兵部尚书兼副都御史,他要报复复社诸君子。正巧冒襄因风闻高杰将驻防如皋,举家逃往南京。

在南京,阮大铖对冒襄游说不成后,便派遣锦衣卫逮捕了他,直至第二年,马、阮逃离南京,始得冒襄脱离牢狱之灾。还有一种说法是:他连夜逃往扬州,靠了史可法的荫庇,才躲掉了这场灾难。

1645年6月,如城抗清英雄陈君悦组织义兵抗拒清廷官吏。冒襄再次举家逃往浙江盐官,颠沛流离,饥寒劳瘁。其间冒襄身染痢疾,食不入口者二十余日。董小宛不辞辛劳,尽心服侍,冒襄得以康复。 在马鞍山时,“遇大兵,杀掠奇惨”,“仆婢杀掠者几二十口,生平所蓄玩物及衣具,靡孑遗矣”。这一切使他思想上产生了激烈的变化,第二年他从盐官回归故里隐居。

不仕清廷

清兵平定全国后,降清的复社成员陈名夏曾从京师写信给冒襄,想借他的才名,拉拢江南读书人, 信中转达了当权人物夸他是“天际朱霞,人中白鹤”,要举荐他为官,但冒襄以痼疾为由坚辞不受 。

康熙年间,清廷开“博学鸿儒科”,下诏征“山林隐逸”。冒襄也属应征之列,但他视之如敝履,坚辞不赴。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他以明朝遗民自居,淡泊明志,决不仕清的心态和节操。与此同时,他缅怀亡友,收养东林、复社和江南抗清志士的遗孤。在如皋水绘园内增建碧落庐,以纪念明亡时绝食而死的好友戴建。

据《清史稿》载,入清后冒辟疆隐居不出,著述甚富,“督抚以监军荐,御史以人才荐,皆以亲老辞。康熙中复以山林隐逸及博学鸿词荐,亦不就”。

晚年生活

随着岁月的流逝,冒襄已是垂垂暮年,生活穷困潦倒。冒襄晚年家道中落,他变卖家产,靠卖字度日,但仍然救济灾民,并接济故旧子弟和友人。

清顺治年间,如皋遭遇大旱,土地颗粒无收,百姓陷入饥荒。目睹家乡惨状,冒襄挺身而出。他拿出家中积蓄,与地方官府合力开办粥厂,赈济灾民。积蓄用光了,他就变卖田产,最后甚至拿出了给长子娶亲用的银子。 康熙九年,如皋大灾,冒襄已无钱可捐,但是他依然挥毫写下四张精品书法,卖字救灾,令人感慨。

生活在动荡岁月的冒襄,不肯屈服于南明奸臣,又不肯降清,妻妾相继病故,晚年手足不合,亲人以仇报德。加之两次毁家纾难,在逃亡中家产被清兵洗劫,家庭故园又被豪强所占,导致冒襄年届八十仍需卖字为生,贫病交加。 他自述道:“献岁八十,十年来火焚刃接,惨极古今!墓田丙舍,豪豪尽踞,以致四世一家,不能团聚。两子罄竭,亦不能供犬马之养;乃鬻宅移居,陋巷独处,仍手不释卷,笑傲自娱。每夜灯下写蝇头小楷数千,朝易米酒”。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冒襄去世,年八十三岁。

冒襄轶事典故

感情经历

冒辟疆个性风流倜傥,不拘小节,时有“东南秀影”和“人如好女”之名,其婚姻和感情生活也是极具传奇色彩的,这在当时来说亦无可厚非。据考证,冒辟疆一生有文献可考的就有10多位女性与他有过情感关系。另据文献载,冒辟疆与歌妓顾横波和南曲画姬范珏亦交好。崇祯十二年冒氏乡试再次落第,途经苏州半塘,每天往来于歌妓沙九畹、杨漪炤之间。据近人《影梅庵之悲》一文称,冒辟疆直到75岁时还打算纳妾。他的好友张明弼在《冒姬董小宛传》中说冒氏“所居凡女子见之,有不乐为贵人妇,愿为夫子妾者无数”。

王节:崇祯三年秋天,20岁的冒辟疆首次到南京秦淮河畔的国子监参加乡试。他结交了名噪秦淮的“王家三胞胎”中的二妹王节。在冒辟疆的文友锡山黄传祖《奉祝辟疆盟兄暨苏夫人四十》一词中曾有提及:“金陵握手钱郎席,王姬劝琖淹遥夕”,词中的“王姬”即指歌妓王节。据余怀《板桥杂记》载,王节后来嫁给扬州的顾不盈和王恒之。

李湘真:据载冒辟疆在金陵时,在歌妓李湘真的“寒秀斋”淹留最久,她是“冒公子的红颜知己”。李湘真平日自重声价,常常称病,不自妆饰。养母怜惜她,顺从她的意愿,亦时常婉言谢客。而对冒辟疆这样的知己,她则是欢情自接,嬉怡忘倦。自崇祯三年至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冒辟疆先后6次赴金陵乡试,都与她有交往,还向她学唱昆腔。崇祯十二年乡试之前,学使倪三兰出了30道时文题,让考生在入闱前交稿。冒辟疆白天忙于应酬,利用午夜与李湘真同寝之时,每日打一腹稿,一个月间竟完成了30篇时文,社友们交口称赞,李湘真也非常欣赏。

陈圆圆:据冒辟疆的词友陈维崧在《妇人集》中记载,崇祯十四年春天,冒辟疆途经苏州,经同乡许直推荐慕名去阊门外的横塘寓所寻访名伶陈圆圆。陈圆圆为之演唱弋腔曲剧《红梅》,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赞道“咿呀啁哳之调,乃出之陈姬身回,如云出岫,如珠在盘,令人欲仙欲死”。离别时他牵陈圆圆之衣,订下当年八月再见之约。当年八月,冒辟疆移舟苏州再会圆圆,时圆圆遭豪家劫夺,幸脱身虎口,遂有许嫁冒辟疆之意。 后至阊门,失而复得再见陈圆圆,当面与圆圆订下了“嫁娶之约”,并相约来年择日迎娶。此后冒襄因丧乱屡失约期,崇祯十五年(1642)仲春,冒辟疆再去访圆圆时,发现她十日前被外戚田弘遇劫夺入京 。冒辟疆怅惘无极,因为急父母之难而辜负陈圆圆,随后返乡。

吴琪:字蕊仙,别字佛眉,明末长洲(苏州)人,世居花岸。其祖父吴挺庵在明朝位居布政使,父亲吴健侯官至孝廉。她的丈夫管勋,是冒辟疆的复社好友,因反清事败遇难。她只身渡江投靠冒辟疆,冒辟疆将她安置在“洗钵池边的深翠山房”。吴琪来到水绘园的时候,恰巧小宛刚刚去世,冒吴二人同病相怜,日久生情。但后来她面对冒辟疆已纳婢女吴扣扣这一事实,不愿插足其中。为回避矛盾,她在给冒辟疆的诗中写到“自许空门降虎豹,岂容弱水置鸳鸯。绮罗自谢花前影,笠钵聊为云中人”,表示自己愿意遁入空门的想法。冒辟疆不好强留,便由吴琪自己选择,在城南杨花桥旁盖了一座小庙,名号“别离庙”。吴琪自号辉中,从此告别红尘。

好石如酒

冒襄是博物君子,富收藏,精鉴赏,有石癖。西泠印社收藏有一方灵璧古石“水绘灵石”,景观山形,气势不凡,为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所旧藏。据吴昌硕1897年在石上刻铭,这方古石原来是冒襄的遗物,所谓“山岳精,千年结。前归巢民后苦铁。丁酉八月铭。”冒襄写有一篇《英石解愚》,提到在清顺治二年(1645年)避难到盐官,百念俱灭,“此外更无堪系恋,英山朴树古巢云。”英石山、结巢如云的朴树,这两物是他割舍不下的心头好。“生平无他嗜,嗜在奇石奇树。”他取号巢民、朴庵、朴巢,都与这棵朴树有关。至于英石山,是他父亲从岭南带回的一方英石巨峰,“瘦长九尺,峰如玉女,不愧廉吏传家一片云也。”

《冒襄肖像图轴》中的砚山冒襄自诩“余之好石如酒”。在《赠云记》中他记录了一位好友佘公佑,将自己庭院中的“绿螺”“苍雪”“员峤”“飞来”诸石峰相赠,可谓英雄赠美人,奇石得其所。冒襄喜出望外,名其一室为“赠云轩”。至于他全新构筑的被誉为“江东名胜”的水绘园,其中也是奇峰怪石林立,有悬雷峰等景点。他作有《水绘园六忆歌》,其中提到明末乱世,“是时人家苦兵燹,古石迸落随人輦。况复吾家有石仓,好为无益成绝巘。不特移石兼移松,九鬣苍鳞蟠老龙。”云云。可见,当时因为战乱,许多园林老宅败落,古石四散,冒襄的水绘园乘此大量收纳,“石仓”多多益善。

冒襄也有山水癖,他在《评柳柳州山水文序》一文中提到:“若余生居海陬,恨无片石可分云气。每一望平原,惟见荒荒,白日增其凄冷。披览所至,间有古木林苇稍堪荫缛者,徘徊不能去。”他周游各地,十分留意奇峰怪石。如《袁州诸山水记》中有一篇《果老石》,记录了一方在水中的奇石,“孤岛负双溪而坐,高十余丈,横倍之,四面玲珑,吐欱云气,稜稜吐崿,类古铁,英山、灵壁不足喻也。土人云,昔张仙人所遗,故名。”一路上,他还令童仆搜集美石,“得白黑数座,大如卵,而峦壑皆具,摩玩竟日。”在《南岳省亲日记》中,冒襄记录了在江西新喻附近溪流中捡到若干枚美石,“有五色光者,有峰峦层起者,有苔色绣错者。设供于篷窗,不减米颠袖中物。”

冒襄历史评价

据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一书载,1942年1月8日,田家英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从侯方域说起》的文章,毛泽东阅后很是赏识,特地找田谈话说:“所谓明末四公子中,真正具在民族气节的要算冒辟疆,冒辟疆是比较着重实际的,清兵入关后,他就隐居山林,不事清朝,全节而终。”

有知己评价冒辟疆:“辟疆平生无第三事,头上顶戴父母,眼中只见朋友,疾病妻子无所恤也。”

吴伟业评价:“辟疆举止蕴藉,吐纳风流。视之虽若不同,其好名节,持议论一也。以此深相结,义所不可,抗言排之,品核执政,裁量公卿,虽甚强梗,不能有所屈挠。”

余怀在《板桥杂记》中评价:“巢民以兀傲豪华,睥睨一世。”

陈名夏评价:“时辟疆以终军弱冠之年,擅羽猎长杨之誉,岳峙渊停,玉映霞举。南中自三事以下,皆式庐倒屣,即吾党称辟疆与密之、子一鼎足文苑,亦咸目其为天下才也。”

陈瑚评价:“冒子饰车骑、鲜衣裳、珠树琼枝,光动左右,予尝惊叹以为神仙中人。”

冒襄主要作品

文学作品

诗文集有《朴巢诗选》《朴巢文选》《巢民诗集》《巢民文集》等,《朴巢诗选》《朴巢文选》都是冒辟疆请他的好友诗人杜浚为其选定并点评。 冒辟疆撰写的《巢民诗集》共8卷,《巢民文集》共6卷。

单行诗集有《寒碧孤吟》《香俪园偶存》《泛雪小草》《集美人名诗》。

抒情类小品文有《影梅庵忆语》。冒辟疆的小品文还有《兰言》、《岕茶汇抄》、《宣炉歌注》等,涉及到兰、茶、香、饮食、宣德炉等方面。

晚年辑《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简称《同人集》)十二卷。收录了明末清初四百五十多位文人的大量诗文,并真实记录了冒辟疆的交游情况。

冒辟疆一生著述颇丰,传世的作品还有《先世前征录》《水绘园诗文集》《寒碧孤吟》等。

书画作品

冒襄《湖北归来图》《樵唱惊开图》《山光水色图》《松寿图》,现为金陵天渡楼收藏。

冒襄补充介绍

  冒襄(1611年~1693年),字辟疆,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三月十五日。冒襄出生在一个世代仕宦之家,幼年随祖父在任所读书,14岁就刊刻诗集《香俪园偶存》,文苑巨擘董其昌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期望他“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撰《巢民诗集》8卷,《文集》6卷,《影梅庵忆语》1卷,另辑《同人集》12册。明清时期,如皋城里的冒氏家族人才辈出,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也是一个文化世家。冒辟疆一生反清复明,著述颇丰,大节已有一代伟人毛泽东定论。

  人物生平

  冒襄,字辟疆,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三月十五日。冒襄出生在一个世代仕宦之家,幼年随祖父在任所读书,14岁就刊刻诗集《香俪园偶存》,文苑巨擘董其昌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期望他“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撰《巢民诗集》8卷,《文集》6卷,《影梅庵忆语》1卷,另辑《同人集》12册。明清时期,如皋城里的冒氏家族人才辈出,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也是一个文化世家。 当时的明王朝已成溃乱之势,东北在清兵的铁蹄之下,川陕湖广是“流寇”驰骋的战场,而-一带的士大夫依然过着宴安鸩毒、骄奢淫逸的生活。秦淮河畔,记家所居的河房开宴沿宾,樽酒不空,歌姬的翡翠鸳鸯与书生的乌巾紫裘相交错,文采风流,盛于一时。辟疆也沾染了一般豪贵子弟的浪漫风习。一方面,他年少气盛,顾盼自雄,主持清议,矫激抗俗,喜谈经世大务,怀抱着报效国家的壮志;另一方面,又留恋青溪白石之胜,名姬骏马之游,过着脑满肠肥的公子哥儿的生活。

  怀才不遇

  冒襄在1627年-1642年间,六次去南京乡试,六次落第,仅两次中副榜,连举人也未捞到。他深感怀才不遇。明代自万历以来已江河日下,特别是太监弄权,朝纲倾颓,已达登峰造极。面对这种危亡局势,一般在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怎不忧心如焚呢?1636年,冒襄与张明弼结盟,参加复社,同陈贞慧、方以智、侯朝宗过从甚密,人称“四公子”。他们年龄相仿,意气相投,或结伴同游,或诗酒唱和,或抨击阉党,或议论朝政,希望改革政治,挽救国家危亡。1639年由吴应箕起草、冒襄等复社140余人具名的《留都防乱公揭》 ,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阮大铖之流如过街老鼠。

  逃难生活

  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北京,明亡;随后,清兵入关,建立大清国。

  南京的明朝旧臣建立了弘光政权。阉党余孽阮大铖投靠马士英,当上了南明的兵部尚书兼副都御史,他要报复复社诸君子。正巧冒襄因风闻高杰将驻防如皋,举家逃往南京。在南京,阮大铖对冒襄游说不成后,便派遣锦衣卫逮捕了他,直至第二年,马、阮逃离南京,始得脱离牢狱之灾。还有一种说法是:他连夜逃往扬州,靠了史可法的荫庇,才躲掉了这场灾难。 公元1645年6月,如城抗清英雄陈君悦组织义兵抗拒清廷官吏。冒襄再次举家逃往浙江盐官。从夏至冬,辗转颠沛,在马鞍山“遇大兵,杀掠奇惨”,“仆婢杀掠者几二十口,生平所蓄玩物及衣具,靡孑遗矣”。这一切在他思想上产生了激烈的变化,第二年他从盐官回归故里隐居。

  不仕满清

  清兵平定全国后,降清的复社成员陈名夏曾从北京写信给他,信中转达了当权人物夸他是“天际朱霞,人中白鹤”,要“特荐”他。但冒襄以痼疾“坚辞”。康熙年间,清廷开“博学鸿儒科”,下诏征“山林隐逸”。冒襄也属应征之列,但他视之如敝履,坚辞不赴。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他以明朝遗民自居,淡泊明志,决不仕清的心态和节操。与此同时,他缅怀亡友,收养东林、复社和江南抗清志士的遗孤。如在水绘园内增建碧落庐,以纪念明亡时-而死的好友戴建,即其一例。随着岁月的流逝,冒襄已是垂垂暮年,生活穷困潦倒,只能靠卖字度日。他自述道:“献岁八十,十年来火焚刃接,惨极古今!墓田丙舍,豪豪尽踞,以致四世一家,不能团聚。两子罄竭,亦不能供犬马之养;乃鬻宅移居,陋巷独处,仍手不释卷,笑傲自娱。每夜灯下写蝇头小楷数千,朝易米酒。”表达了他不事二姓的遗民心态,这一点是冒襄一生中最为闪光的地方。

  文学着作

  冒襄一生着述颇丰,传世的有《先世前征录》、《朴巢诗文集》、《水绘园诗文集》、《影梅庵忆语》、《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等。其中《影梅庵忆语》洋洋四千言,回忆了他和董小宛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是我国语体文字的鼻祖。

  冒辟疆与董小宛

  冒辟疆最早从方以智那里听说秦淮佳丽之中有位才色双绝的董小宛。吴应箕、侯方域也都向辟疆啧啧称道小宛。而小宛时时在名流宴集间,听人讲说冒辟疆,知道复社中有这样一位负气节而又风流自喜的高名才子。

  崇祯十二年乡试落第,冒辟疆听说小宛住在半塘,便多次访寻,小宛却逗留在太湖洞庭山。苏州歌姬沙九畹、杨漪炤名气与小宛相当,辟疆便每天来往与沙、杨之间。在离开苏州前,辟疆又前往董家,小宛醉卧在家,与辟疆相会于曲栏花下。辟疆见小宛秋波流转,神韵天然,只是薄醉未消,懒慢不发一言。

  崇祯十五年春,小宛从黄山归来,母亲去世,自己又受田弘遇抢夺佳丽的惊吓,患了重病,闭门不出。辟疆到时小宛已奄奄一息。小宛支撑着起身,牵着他的手说:“我十八天来昏沉沉如在梦中。今天一见到君,便觉神怡气旺。”她吩咐家人具办酒菜,与辟疆在床前对饮。辟疆好几次要告别,小宛都苦留辟疆。在与冒辟疆的恋爱嫁娶中,董小宛处处主动,焕发出向往自由、寻觅真情的个性光彩;而冒辟疆事事举步踌躇,显露出一个大家公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弱点。

  小宛入冒氏之门后,与冒家上下相处极其和谐。马恭人(辟疆母)和苏元芳(辟疆妻)特别喜欢小宛,而小宛也很恭敬顺从。闲暇时,小宛与辟疆常坐在画苑书房中,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鉴别金石。

  小宛初进冒家,见董其昌仿钟繇笔意为辟疆书写的《月赋》,非常喜爱,着意临摹。接着到处找钟繇的字帖。后来觉得钟繇的字体稍稍偏瘦,又看到他的《戎辂表》将她推崇的关羽称为贼将,便废钟帖而改学曹娥碑,每天几千字,从不错漏。

  小宛曾替辟疆给亲戚朋友书写小楷扇面,也为苏元芳登记柴米油盐的用项及银钱出入。小宛画的小丛寒树,笔墨楚楚动人。15岁时作品《彩蝶图》现收藏在无锡市博物馆,上有她的题词,到如皋后,她保持着对绘画的特殊爱好,时时展玩新得长卷小轴或家中旧藏。后来逃难途中,仍把书画藏品捆载起来,随身带走。

  小宛最令人心折的,是把琐碎的日常生活过得浪漫美丽,饶有情致。小宛天性淡泊,不嗜好肥美甘甜的食物。用一小壶芥茶温淘米饭,再佐以一两碟水菜香豉,就是她的一餐。辟疆却喜欢甜食、海味和腊制熏制的食品。小宛为他制作的美食鲜洁可口,花样繁多。她不仅在中间加上适量的食盐和酸梅调味,还采渍初放的有色有香的花蕊,将花汁渗融到香露中。这样制出的花露入口喷鼻,世上少有。其中最鲜美的是秋海棠露。海棠本无香味,而小宛做的秋海棠露独独是露凝香发。酒后,用白瓷杯盛出几十种花露,不要说用口品尝,单那五色浮动,奇香四溢,就足以消渴解酲。

  小宛腌制的咸菜能使黄者如蜡,绿者如翠。各色野菜一经她手都有一种异香绝味。她做的火肉有松柏之味,风鱼有麂鹿之味,醉蛤如桃花,松虾如龙须,油鲳如鲟鱼,烘兔酥鸡如饼饵,一匕一脔,妙不可言。

  小宛经常研究食谱,看到哪里有奇异的风味就去访求它的制作方法。现在人们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她的发明,因此,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和“东坡肉”相映成趣。小宛还善于制作糖点,她在秦淮时曾用芝麻、炒面、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为原料制成酥糖,切成长五分、宽三分、厚一分的方块,这种酥糖外黄内酥,甜而不腻,人们称为“董糖”,现在的扬州名点灌香董糖(也叫寸金董糖)、卷酥董糖(也叫芝麻酥糖)和如皋水明楼牌董糖都是名扬海内的土特产。

  歌记都能豪饮。崇祯十五年,銮江汪汝为在江口梅花亭宴请辟疆和小宛。也许是汹涌的长江白浪激发起小宛的豪情逸致,她“轰饮巨叵罗,觞政明肃,一时在座诸记,皆颓唐溃逸”。这种情景辟疆只见过一次。因为小宛见辟疆饮酒很少,量不胜蕉叶,也就不怎么喝。在喝茶方面,小宛和辟疆都爱喝芥片。这种芥片煮好后有一股婴儿肉香。煮茶当然是小宛的拿手好戏。他们常常是一人一壶,在花前月下默默相对,细细品尝茶的色香性情。

  月色如水,最为小宛所倾心。夏夜纳凉,小宛喜欢与辟疆的两个小孩背诵-咏月及流萤、纨扇诗。为领略月 美,她常随着月亮的升沉移动几榻。半夜回到室内,她仍要推开窗户,让月光徘徊于枕簟之间。月亮西去,她又卷起帘栊,倚窗而望,恋恋不舍,反复回环地念诵李贺的诗句“月漉漉,波烟玉”。小宛曾对辟疆说:“我书写谢庄的《月赋》,见古人厌晨欢,乐宵宴。这是因为夜之时逸,月之气静,碧海青天,霜缟冰静,比起赤日红尘,两者有仙凡之别。人生攘攘,至夜不休。有的人在月亮出来以前,已呼呼大睡,没有福气消受桂华露影。我和你一年四季当中,都爱领略这皎洁月色,仙路禅关也就在静中打通。”小宛就是这样在自然平实的日常生活中领略精微雅致的文化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脱和清澄的诗意人生。

  小宛和辟疆都喜欢-香阁,细品名香。小宛最珍爱东莞人视为绝品的“女儿香”。小宛使用沉香的方法和俗人不同。俗人是把沉香放在火上烧,烟扑油腻,须臾即灭。不仅体察不到香的性情,而且烟气沾染上襟袖还带有焦腥味。小宛采用的是隔纱燃香法,讲究品香时的情调。寒夜小室,玉帏四垂,点燃两三枝红烛,在几只宣德炉内燃沉香,静参鼻观,就好像进入了蕊珠众香深处。

  李自成攻占北京,清兵入关南下,江南一带燃起熊熊战火。清军肆虐无忌,冒家险遭涂毒,家产丢得一干二净。小宛随夫一路南逃。顺治五年的七夕那天,小宛看见天上的流霞,忽然有了兴致,要摹天上流霞制作一对金钏。她叫辟疆写了“乞巧”和“覆祥”的字样,镌摹在金钏上。这对制作精妙的黄跳脱在第二年七月忽然从中断开。他们又重新做了一对,辟疆写了“比翼”、“连理”四个字镌上去。足见董小宛是把这对金钏儿看-情的信物。

  小宛最爱晚菊。有个朋友送给冒辟疆几盆名为“剪桃红”的菊花,花繁而厚,叶碧如染,浓条婀娜。小宛见到“剪桃红”,非常喜爱,特意将花放在床边。每天晚上,高烧绿烛,用白色屏风围起三面,放一张小椅子在花间,调整好菊花,让菊影具有参横妙丽之态,然后身入花间,使人在菊中,菊与人都在影中,此情此景,淡秀如画。在董小宛的生命最后时刻,她还叫冒辟疆把“剪桃红”搬到床前给她看枝叶是否茂盛,可有虫害。

  小宛和辟疆曾住嘉兴海盐水绘阁。她在南北湖畔鸡笼山上面对暮春凄凉景致,感叹江河破碎,一家流离,泪葬残花。据说《红楼梦》林黛玉葬花即改编自小宛葬花。

  日子刚刚安稳不久,冒辟疆又病了两次。一次是胃病下血,水米不进,董小宛在酷暑中熬药煎汤,紧伴枕边照料了六十个昼夜;第二次是背上生疽,疼痛难忍,不能仰卧,小宛就夜夜抱着丈夫,让他靠在自己身上安寝,自己则坐着睡了整整一百天。 辟疆说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小宛共处的九年中享尽。

  艰难的生活中,饮食已是难饱,小宛的身体又十分虚弱,加上照顾辟疆连续几场大病,使得小宛身体顷刻间垮了下来,连续二十多天喝不进一口水。由于体质已极度亏虚,冒家多方请来名医诊治,终难凑效。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正月初二,在冒辟疆通彻心扉的哀哭声中,小宛仙逝,年仅28岁。临终之时,她手中紧握着冒辟疆镌有“比翼”、“连理”四字的那对金钏。 冒家上下恍惚伤痛,葬之于如皋影梅庵。历代文人多有凭吊。

  人物评价

  冒辟疆一生反清复明,着述颇丰,大节已有一代伟人毛泽东定论。据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一书载,1942年1月8日,田家英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从侯方域说起》的文章,毛泽东阅后很是赏识,特地找田谈话说:“所谓明末四公子中,真正具在民族气节的要算冒辟疆,冒辟疆是比较着重实际的,清兵入关后,他就隐居山林,不事清朝,全节而终。”但冒氏和他的前辈唐伯虎等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一样,个性风流倜傥,不拘小节,时有“东南秀影”和“人如好女”之名,其婚姻和情爱生活也是极具传奇色彩的,这在当时来说亦无可厚非。据笔者考证,冒辟疆一生除“露水夫妻”外,有文献可考的就有10多位女性与他有过情爱关系

  “冒襄”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