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苏省名人>淮安市名人>盱眙县名人

李文忠

李文忠人物照片

盱眙名人李文忠介绍

明朝开国六王,名将,中国古代十大勇将
明朝开国名将

李文忠(1339年-1384年),男,汉族,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今安徽明光)人 ,明太祖朱元璋外甥,明朝开国著名将领、谋臣。

李文忠十二岁时,母亲曹国长公主就去世了,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乱军之中,多次濒临死亡。二年之后才在滁州见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见到李文忠,十分喜爱,便将他收为养子,跟随自己姓朱。

十九岁时,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朱元璋对李文忠十分宠信,常派他监军随将领出征。文忠转战沙场,官至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复姓李。

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太祖又诏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军事机构),兼主管国子监(全国最高学府)。

洪武十七年(1384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里,位次第三。赐葬钟山。

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继承曹国公爵位。

概述内图片来源

李文忠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李文忠的祖上世代居住在泗州盱眙县,后来李文忠的父亲李贞搬家到濠州(今凤阳县)的东乡。李贞生性友善,娶朱元璋的姐姐朱氏(明朝建立后,追封为曹国长公主)为妻 ,1339年生子保儿(李文忠)。

朱元璋幼时,亲戚都比较贫寒,惟有李贞家还能吃得饱饭,经常接济朱元璋,所以朱元璋对李贞一家格外亲厚。

保儿十二岁那年(1350年),他的家乡遭到特大旱灾,祸不单行,瘟疫又流行起来,他家所在村子的二百多口,十有八、九死去,保儿的母亲也病死了。保儿的父亲李贞捐出了自己的钱财,杀掉牛和猪,给乡亲们吃,和村民一起守望相助。不久,乱兵入境,李贞只好领着保儿到淮东避难。

至正十二年(1352年)农历十一月,李贞听说保儿的舅舅朱元璋在滁州,当了郭子兴的将领,就去投奔。时值兵荒马乱,保儿父子风餐露宿,几次濒临死亡。经过一个月的辗转,终于在农历十二月到达滁州,见到朱元璋。

保儿见到舅舅朱元璋,想到死去的妈妈,扑在舅舅的怀里大哭。朱元璋悲喜交集,安慰保儿说;“外甥看到舅,如同看到母亲。你已经到了舅舅这里,今后生活就有了依靠,我看你不如随我改姓朱吧!”保儿点头同意,从此,改叫朱文忠。

朱元璋还请范祖乾、胡翰做朱文忠(李文忠)的老师,朱文忠读书聪颖、敏悟,学东西就好像以前学过一样,通晓经义、能诗善歌。

年少从戎

至正十七年(1357年),19岁的朱文忠(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朱元璋的亲军随军支援池州,第一次作战就立了功,击败在池州的赵普胜的兵,又攻下青阳、石埭、太平、旌德四个县。1358年(至正十八年),朱文忠会同邓愈、胡大海由徽州进入浙江,从元朝军队手中夺得建德,升为亲军都指挥,镇守建德,收降苗帅杨完者的旧部三万多人。

不久,邓愈移军江西,朱文忠与胡大海攻占诸暨。张士诚侵扰严州,朱文忠率军于东边的城门抵御,另派将领出小北门,抄小路袭击敌人后路,两军夹击,大破张士诚。过了一个月,张士诚再次进攻,朱文忠又在大浪滩打败敌军,乘胜攻克分水。张士诚派遣将领占据三溪,朱文忠又率军将其击败。斩首陆元帅,焚烧敌垒。张士诚从此不敢再窥视严州。朱文忠的官职升为“同佥行枢密院事”。

胡大海俘获陈友谅的部下李明道、王汉二,送往朱文忠处,朱文忠释放他俩,并以礼相待,命他俩前去招降建昌守将王溥,王溥投降。

平定江南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苗兵在金华发动叛变,杀害了胡大海。朱文忠派遣将领将苗兵的将领打走,并亲自安抚其部众。处州苗军也发动叛乱,杀害耿再成。朱文忠派遣将领驻屯缙云,谋取处州。朱文忠被授为浙东行省左丞,总制严衢、信处诸州军事。 同年,张士诚手下的十万军队猛攻诸全,守将谢再兴告急,朱文忠派遣同佥胡德济前去救援。谢再兴再次请求增兵,朱文忠却因兵少派不出援兵。正巧此时朱元璋命邵荣讨伐处州乱军,朱文忠便扬言徐右丞、邵平章将率大军即日援助诸全。张士诚军获悉,十分恐惧,企图趁夜逃跑。夜半时分,胡德济与谢再兴率领敢死队开门突袭,大败张士诚军,从而保全了诸全。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谢再兴叛降于张士诚,率军进犯东阳。朱文忠与胡深在义乌迎战,率领千名骑兵横突敌阵,大败谢再兴。不久,朱文忠采纳胡深的计策,在离诸全五十里处另筑一城,与诸全互为掎角。张士诚派遣司徒李伯升率十六万大军前来进攻,未能攻克。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春季,张士诚又派李伯升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攻新城(今浙江诸暨南)。朱文忠率朱亮祖等迅速救援,在离新城十里之处扎营。胡德济派人告知朱文忠说贼军势头极盛,应当驻扎以待大军。朱文忠却说:“用兵在于谋略,而不在于人数众多。”于是下令次日早晨与敌军会战。次日,大雾笼罩,天空昏暗,朱文忠召集诸将仰天发誓道:” 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我不敢贪生而死于三军之后。”于是命徐大兴、汤克明等统率左军,严德、王德等统率右军,而自己亲率中军首当其冲。处州援兵这时也已赶到,奋勇搏击。浓雾稍散,朱文忠横握长矛率领数十名精锐骑兵,从高处奔驰而下,冲往敌军中坚之中。敌军精锐骑兵将朱文忠重重包围。朱文忠亲手杀敌甚多,引骑向外猛冲,所向披靡。大军乘机进攻,城中军队也擂鼓呐喊着猛冲出城,敌军大溃。朱文忠军追击败兵数十里,斩首数万,溪水尽成血色,俘获将领六百,士兵三千,收缴兵器、粮草,数日不尽,李伯升仅只自身幸免逃脱。

捷报到武昌,朱元璋大喜,将朱文忠召回,整日设宴慰劳,赏赐御衣名马,然后命其返回军中。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秋天,朱元璋的大军讨伐张士诚,朱文忠受命进攻杭州以牵制敌军。朱文忠率朱亮祖等攻克桐庐、新城、富阳,然后进攻余杭。余杭守将谢五,是谢再兴的弟弟,朱文忠给他写信招降,答应不杀他。谢五与谢再兴之子五人出城投降。诸将请求处以死刑,朱文忠不同意。然后直趋杭州,杭州守将潘元明也投降,朱文忠整肃军队进入杭州。潘元明以歌妓相迎,朱文忠便指挥军队离去,驻扎在高楼,并下令:“ 擅入民居者死。”

一名士兵借用百姓炊锅,被斩首示众,杭州城中因而井然有序。朱文忠获军三万,粮食二十万,被朱元璋就地加封为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叫他不必再姓朱,恢复李氏之姓。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派水军和陆军进攻福建,李文忠另外率军驻扎浦城,进逼福建。返师之后,余寇金子隆等聚众抢劫,李文忠再次讨伐,将其擒获,于是平定建州、延州、汀州。下令士兵收养途中弃儿,被养活者无数。

征讨北元

洪武二年(1369年)春天,李文忠以偏将军的身份跟随常遇春出塞,逼近上都,赶走元顺帝。 常遇春死后,李文忠受命代替常遇春统率军队,奉诏会合大将军徐达进攻庆阳。行至太原时,获悉太原被围告急,便对左丞赵庸说:“我们受命而来,如果是有利于国家的军务,我们可以自己决定。而今大同情况紧急,我们可以顺路前去救援。”于是率领军队从雁门关出发,驻扎在马邑,打败北元游兵,擒获平章刘帖木,进至白杨门。当时雨雪交加,军队已经驻扎,李文忠却下令向前移动五里,依靠河水为险阻,自我防固。北元兵乘着黑夜来劫营,李文忠军坚壁清野,岿然不动。天亮时,敌军大至,李文忠委派二营将士,殊死作战,估计敌军已经疲惫,才派出精兵,左右夹击,大破敌军,擒获敌将脱列伯,俘斩万余人,穷追至莽哥仓而返。

洪武三年(1370年),李文忠被授为征虏左副将军,与大将军徐达分道北征,率领十万人出野狐岭,到达兴和,降服兴和守将。进兵察罕脑儿,擒获平章竹真。驻军骆驼山,赶走平章沙不丁。驻军开平,降服平章上都罕等。当时元顺帝已死,太子爱猷识里达腊(元昭宗)新立。李文忠派人探知此情,率军兼程奔往应昌。元昭宗北逃,李文忠俘获其嫡长子买的立八剌及后妃、宫女、诸王、将相官属数百人,及宋、元玉玺金宝十五件,玉册二件,镇圭、大圭、玉带、玉斧各一件。并派出精锐骑兵穷追至北庆州而返。经过兴州时,擒获北元国公江文清等,降服三万七千人。到达红罗山时,又降服杨思祖的部众一万六千余人。

李文忠到京城奉献捷报,朱元璋御临奉天门接受朝贺。大封功臣,李文忠功劳最大,被授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封为曹国公,参与军国大事,每年的俸禄三千石,并被授予世袭凭证。

洪武四年(1371年)秋,傅友德等平定四川,李文忠受命前去安抚。李文忠下令建筑成都新城,派军戍守诸郡要害之地,然后才返回。1372年(洪武五年)又以左副将军的身份由东路北征,出居庸关,直趋和林,到达口温,北元军队逃跑。军队进至胪朐河时,李文忠命部将韩政等保护辎重,而自己率领大军,每人携带二十天的粮食,迅速赶至土剌河。北元太师蛮子哈剌章率领部众全部渡河,列阵以待。李文忠率军进逼,敌军才稍微退却。到达阿鲁浑河时,敌军逐渐增多。李文忠马中飞箭,他下马之后,手持短器,继续战斗。指挥使李荣将自己的战马交给李文忠,而自己则夺乘敌军战马。李文忠重获战马,更加殊死作战,终于将敌军打败,俘获敌兵数以万计。追奔至称海时,敌军重新聚集。李文忠便收兵据险,杀牛犒劳士兵,将所获马匹释放野外。敌军怀疑有埋伏,慢慢引军而去。李文忠也率军返回,错过了旧路。到达桑哥儿麻时,缺乏饮水,军中将士十分口渴,于是向天祈祷。所乘战马跑过之地,泉水涌出,三军都得以解渴,于是杀牲口以祭上天。然后班师回朝。这一战役,两军胜负相当,而宣宁侯曹良臣,指挥使周显、常荣、张耀都已战死,因此太祖未予赏赐。

洪武六年(1373年),李文忠率军前往北平、山西边境,在三角村击败敌军。1374年(洪武七年),派遣部将分道出塞。到达三不剌川,俘获平章陈安礼。到达顺宁、杨门,斩首真珠驴。到达白登,擒获太尉不花。这年秋天,李文忠率军进攻大宁、高州,攻克两地,斩杀宗王朵朵失里,擒获承旨百家奴。追奔至毡帽山,击斩鲁王,俘获其妃及司徒答海等。然后进军丰州,擒获元朝旧官十二人,马驼牛羊甚多,穷追至百干儿才返。此后,李文忠屡次率军防备边境。

洪武十年(1377年),李文忠受命与韩国公李善长一起商议军国要事。1379年(洪武十二年),洮州十八番族反叛,李文忠与西平侯沐英合兵将其讨平,并筑城于东笼山南川,设置洮州卫。还朝之后,李文忠报告说西安城里的水含有咸卤,不能饮用,请求凿地引龙首渠水入城,以便取水,朱元璋采纳了他的建议。李文忠掌管大都督府兼领国子监事。

因病去世

洪武十六年(1383年)冬季,李文忠得病。太祖亲临探视,并命淮安侯华中负责医治。1384年(洪武十七年)农历三月,李文忠去世,终年四十六岁。太祖怀疑华中下毒,便降低华中的爵位,将其家属逐至建昌卫,其他医生及妻子儿女都被斩首。太祖亲自写文致祭,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位列第三。

李文忠轶事典故

三谏明太祖

在明朝政权初步稳定之后,在李文忠主管大都督府的次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和谋叛的罪名,处死了丞相胡惟庸,并有意扩大案情,以致牵连被系的多达万人。这时,朝廷内外人人自危,朝不保夕。

李文忠对明太祖的这一些做法深感不安。他自己曾先后上过两次奏章,一是劝谏明太祖不要发兵征讨日本;二是劝谏明太祖在处理重要政治事务时不要过于依赖宦官,以及因在处死官员和处理其他事项方面批评明太祖。

这两份奏章,都被束之高阁,不予理睬,但并没有惹恼朱元璋。李文忠眼见朱元璋屠杀功臣,担心失掉民心,国丧元气,危及政权。他决心冒死第三次苦谏。

这天晚上,李文忠一夜未能安睡,他写好奏章,坐等上朝。临行之前,嘱托夫人,训教好孩子,成人之后为国出力,才与夫人泣别。李文忠上朝,递上奏章。明太祖打开奏章,当他读到:“叛臣贼子,定诛无宥,惟锻炼攀诬,滥杀无辜,人不自安,伤国元气。”犹未看完,面色早变。只见他突然离座,一边指着文忠怒责道:“小子胆大包天,一派胡言乱语。朕斩绝叛逆,与你何干?”一边掷下奏章。文忠毫无惧色,朗声答道:“陛下杀尽功臣宿将,一旦边疆有警,或内有叛乱,那时谁来为国效力疆场?愿陛下三思。”朱元璋勃然大怒道:“李文忠,难道你就不怕死吗?朕成全你,将你一道杀了,看谁还敢再来噜嗦。”文忠抗声道:“文忠死不足惜,愿陛下多念及江山黎民。”朱元璋喝令武士将文忠押下监候。

李文忠劝谏被谴责的事,很快传入宫内。马皇后听了,大吃一惊。太祖回宫,只见马皇后闷坐一旁,脸上挂着两行泪水。他见了很是吃惊,忙问道:“皇后有何不快?”皇后回答:“听说陛下要斩文忠,我正为他难过呢?陛下一家亲人几十口,都早已亡故,只留下文忠。听说陛下要杀文忠,妾为他伤心呢!文忠是开国勋臣,又是你的外甥,难道你就不能饶他一命吗?”一席话,说得明太祖动了恻隐之心,不觉泪下。他赦免了文忠死罪,但削去官职,幽闭在家。

李文忠史料记载

《明史》

《殊域周咨录》

《国初事迹》

《剑桥中国明代史》

李文忠人物评价

张廷玉: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其临阵踔厉历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常师事金华范祖干、胡翰,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

谷应泰:至若徐中山之忠志无疵,李岐阳之好学饬行,汤信公之听命唯谨,沐西平之居贵不骄,并皆攀龙鳞而有功,履虎尾而不咥。呜呼!与毕、散之徒争烈矣。

《剑桥中国明代史》:洪武帝的外甥李文忠,是皇帝至亲中唯一有点学识的人,但是从很早时候起,他对他舅父的忠诚就有些不肯定。可是,皇帝还是把他安放在极重要的位置上。他是个极有才干的行政官员。根据史籍所载,他擅长搞钱粮和刑名事务,也善于搞大项目公共工程。

李文忠墓地

李文忠的墓地,位于南京太平门外蒋王庙。墓前有神道碑、石柱、拉马侍、石羊、石虎、武将、文臣等石刻,保存较好,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文忠补充介绍

  李文忠(1339~1384) 明代开国著名将领,字思本,汉族,江苏盱眙人。朱元璋外甥(母亲曹国长公主),十二岁丧母,由朱元璋抚养长大。喜爱读书,作战骁勇,治军严明,尝下令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史称“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历风发,遇大敌益壮”。师事金华范祖乾、胡翰,通晓经义、能诗善歌,恂恂若儒者。19岁率亲军,从朱元璋增援池州(今安徽池州市),初建战功。继又率部连挫元军,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攻占浙江昌化(今临安西)、淳安等地,因功授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后与邓愈会师,再克浙西重镇建德。不久,元水陆军数万突然反击,他先破其陆军,取部分首级置于木筏,顺流而下,水路元军见之惊慌逃遁。二十五年春,张士诚派兵20万攻新城(今浙江诸暨南)。李文忠率军驰援,因敌众己寡,将士有疑惧,他激励将士说:兵在谋不在众。次日,乘雾进攻,冲其中坚,果获大胜,歼张军数万,俘将校600人。

  二十六年秋,率军进克杭州,迫守军3万投降,升浙江行省平章。明洪武二年(1369),以偏将军从常遇春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常遇春病逝后,他代其职继续远征漠北,俘斩元兵万余。次年,与徐达分道北征,俘获元顺帝孙及后妃公主,缴获宋,元、玉玺、金宝、珊、锁圭等,升大都督府左都督,封曹国公,同知军国事。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初三日随征虏大将军徐达远征漠北,攻克兴和,兵至察罕脑儿,五月,攻克应昌(今内蒙自治区克什克腾旗),生擒元帝之子买的-(里)-八剌。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下令第二次北征沙漠之战,分三路北征,李文忠掌东路军,率师追至称海(今蒙古哈腊乌斯湖南,哈腊湖西),洪武七年(1374年),率军攻克大宁、高州(今赤峰市东南部地区),斩故元宗壬朵朵失里等,至毡帽山斩鲁王,获其妃蒙哥秃,八月,率军至丰州,生擒元大臣12人。十年,负责大都督府,十二年与西平侯沐英进兵洮州(今甘肃临潭东),平定起事番民,兼领国子监事。李文忠好学问,通韬略,交儒士,严治军,临阵奋勇,战功卓著。十七年病卒。他器量深沉,变化莫测,临战意气风发,遇大敌胆气益壮。为人忠直,尝命军中收养道上弃儿,所全活无算。又劝朱元璋少杀人,家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戮,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非天子不近刑人之义。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洪武十六年(1383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使淮安侯华中护医药。洪武十七年(1384年)卒,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次第三。赐葬钟山之阴。子李景隆嗣曹国公爵位。

  李文忠-出身

  明史有《李文忠传》:“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濒死者数矣。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太祖见保儿,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己姓。”这就是说,李文忠是朱元璋姐姐的孩子,外甥也。后被朱元璋收为养子。据说,当年李文忠在战乱之中浪迹两年,终于在滁阳见到了舅舅,悲喜交加,曾痛哭一场。从此之后,李文忠随朱元璋征战南北,屡立战功。其地位,恐怕只在徐达、常遇春之下。

  元至正十七年(1357),率亲兵增援池州(今安徽贵池),破长江中游汉政权首领陈友谅部。继引兵东向,连挫元军,于十八年克旌德(今属安徽)、淳安(今浙江淳安西北)等地,升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继与广兴翼元帅邓愈会师,克浙西重镇建德。不久,击败元陆军,取部分首级置于木筏,顺流而下,使元水军惊慌逃遁。二十五年春,率军救援新城(今诸暨南),乘雾进攻,俘斩-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军数万。次年秋,克杭州,获张军降兵3万,升浙江行省平章。明洪武二年(1369),以偏将军从征虏副将军常遇春克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回师途中常遇春卒,李文忠率部援大同,屡败北元军。三年,以征虏左副将军率步骑10万,与大将军徐达分道北征,至应昌(在今达来诺尔湖西岸)获元兵5万,升左都督,封曹国公,同知军国事。后又数次北征,屡胜。十二年,与西平侯沐英进兵洮州(今甘肃临潭东),平定起事番民。还军掌大都督府兼领国子监事。李文忠好学问,通韬略,交儒士,严治军,临阵奋勇,战功卓著。后因劝朱元璋少诛戮而受责。不久病卒。

  李文忠-史评

  关于李文忠其人,史书口碑极好。称其好学问、通韬略、交儒士、严治军、临阵奋勇,战功卓著。明史说:“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还说其“临阵踔厉历风发,遇大敌益壮”。最为突出的是,李文忠可能是朱元璋手下大将中唯一读过书的人。“颇好学问,常师事金华范祖干、胡翰,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说他文武双全,恐不为过。李文忠还是一位忠厚儒雅之人。也许,他是朱元璋外甥兼养子,身份特殊,因此是敢于向皇帝老爸直言的。史书说,他曾劝过朱元璋几件事。比如,朱元璋功占应天(南京)之后,曾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李文忠曾“请之”,最后“得减额”。

  李文忠-家乡

  李文忠应为哪里人?李文忠的留守支---李芳英的后代现居住在安徽省明光市区南,李文忠的出生地应在此。现在资料大都认为李文忠现在属江苏盱眙人,其实不妥。现在的明光市原为嘉山县,汉代始置县,为盱眙、淮陵二县地,属临淮郡。南朝时,宋侨置睢陵县。北魏改睢陵为济阳,北齐改为池南县,南陈复名睢陵县,北周初改为招义县,后又改为化明县,属钟离郡。唐朝时复名招义,属濠州,宋朝改为招信县,元朝并招信县入盱眙,明朝属凤阳府,清朝直隶泗州。可见,出生于元末的李文忠,当时是盱眙招信县人,今天应属安徽省明光市。

  李文忠-子嗣

  李文忠死后,被追封岐阳王,配享太庙。他的大儿子李景隆继承爵位。对李景隆其人,明史有一段话,甚有意思:“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太祖数目属之”。显然,这是一个白面书生,外表甚为英俊潇洒,连朱元璋见了,都不免要多看上几眼。李景隆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正式袭爵,官至左军都督府事、太子太傅。然而,此人实际是一个大草包。李文忠二儿子李增枝,约生于1370-1448年前后,前军左都督,永乐初,往荆州整肃兵备,抚安军民。他“于各处多立庄田,每庄蓄佃仆无虑千百户”。1404年12月,周藩以前隙劾告图谋不轨,与兄李景隆禁锢私第,计43年。后迁居现合肥肥东县白龙镇李大户(原合肥梁北乡金城村),更名李焕,生子三,即李宪、李睿、李旭,配郝氏。夫妇合葬墓在肥东县白龙镇沈塘埂村南,2008年被列为肥东县文物保护单位。李增枝的后世子孙繁衍至今,大都居于肥东县周边。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英雄李家发是李增枝的21世孙。明万历帝于万历20年7月13日钦赐20字辈为:宗邦弘祖德、延世承天泽、大国永亨嘉、公辅懋伟绩。

  李文忠-横枪立马

  明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至十一月,明太祖朱元璋对故元的第二次大规模作战。就在中路徐达军失败的同时,李文忠的军事行动也充分体现了祸不单行这句俗语的准确性,六月二十九日,李文忠率领军队抵达口温(今内蒙古查干诺尔南),元军败退,李文忠似乎是受了徐达的传染,也开始轻敌冒进,他将辎重留在后方,亲自率领大军轻装追击元军。李文忠并不是毫无战略考虑的,他的用兵特点就在一个快字,如果把徐达比作谋略周详的长跑选手,李文忠就是百米赛跑的能手,在应昌,他创造了一日破城的纪录,这次, 他认准了元军没有防备,所以大胆追击,以图一举歼灭元军。当他追击到阿鲁浑河(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北)时,终于找到了败退的元军,只不过似乎和他想象中有点不同。这支部队并没有逃跑的狼狈和疲态,相反个个都龙精虎猛,跃跃欲试。

  统率这支军队的是元将蛮子哈刺章,这是一个很有才干的将领,他采取了和王保保相同的战略,吸引明军主力进攻,然后寻找时机决战。此时的李文忠军已经连续追记了数日,十分疲劳, 而元军利用小股兵力引诱,大部队却得到了充分的休息。他们已经在此等待李文忠很久了。到这份上了,啥也别说了,开打吧。李文忠确实厉害,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他亲自率领部队与元军交锋,激战数日,居然打垮了元军,歼敌上万人,但明军死伤也不少。按说打到这个地步,面子也有了,就该回去了。可李文忠实在不是好惹的。他力排众议,以惊人的意志力和指挥才能率军队追到了称海(今蒙古哈腊乌斯湖),一定要把元兵赶尽杀绝,元将蛮子哈刺章自知惹了-烦,招惹了这个煞星,他已经命令军队后撤,以躲避李文忠,打不起还躲不起吗?没有想到,李文忠欺人太甚,一点面子也不给,一路追过来,不要自己老命誓不罢休。俗话说狗急还跳墙,何况是人!元军随即以决战架势布阵,意欲与明军决一死战。李文忠虽然勇猛,却并不笨,看见元军要拼老命了,便收兵修建营垒,据险自守与元军对抗,元军十分惊讶,不明白这个追了他们几百里地的家伙为什么突然不打了,但这个人太可怕,他们畏惧明军设有诡计,也不敢轻举妄动。双方就此僵持下来。不久之后,李文中发现粮食不够了,便如同-一般,大摇大摆的把部队撤走,元军看他如此嚣张,认定必有伏兵,不敢追击,李文忠就此班师而还。

  李文忠-经历

  朱元璋是他的舅舅,见到他很喜欢,说:“外甥见舅,如见母也。”说罢,便收他为子,改姓朱,请老师教他读书。五年以后,他十九岁,充任朱元璋的亲军指挥,一出马就立了功,击败在池州的赵普胜的兵,又攻下青阳、石埭、太平、旌德四个县。次年,至正十八年,会同邓愈、胡大海由徽州进入浙江,从元军手中夺得建德,升为亲军都指挥,坐镇建德,收降苗帅杨完者的旧部三万多人。不久,邓愈移军江西,李文忠便帮助胡大海拿下诸暨与金华,诸暨改称诸全,由谢再兴守,金华由胡大海守。李文忠的官职升为“同佥行枢密院事”。(这仍是因袭自元朝的制度,元朝在中央有枢密院,在地方上于必要时设“行枢密院”,有“知院”、“同知”、“佥院”、“同佥”等官。朱元璋是韩林儿的江南行省平章政事,可能也兼了所谓行枢密院的知院。)苗兵在至正二十二年叛朱,杀了守金华的胡大海。李文忠转危为安,夺回金华。朱元璋“拜”他为“浙东行省左丞,总制严衢信处诸州军事”。严是建德,衢是金华,信是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处是处州,今天的浙江丽水。次年,守诸全的谢再兴叛朱,投降张士诚,带了张士诚的兵来打东阳,李文忠在义乌迎战,大胜,但收复不了诸全,在离开诸全五十里的地方另筑一个“诸全新城”。张士诚派他的司徒李伯升.以十六万人来攻,李文忠守这个新城,守得很好。至正二十五年,李伯升带了二十万人再来,被李文忠少数兵力杀得大败,俘虏了敌方将校六百,甲士三千。次年,李文忠进攻杭州,杭州的张士诚守将谢五与潘元明不战而降。

  朱元璋升李文忠为“浙江行省平章政事”,加衔“荣禄大夫”,叫他不必再姓朱,复姓李氏。这一年,他的年龄仅有二十八岁。

  洪武二年,他奉命随同常遇春出塞,打到上都(多伦),回军之时,常遇春暴卒,由他代作主帅,率军西向,帮徐达攻庆阳,走到太原,听说大同危急,而且庆阳已被徐达攻下,便当机立断转军北向,解了大同之围,活捉元军的将领脱列伯。洪武三年,李文忠实授征虏左副将军,与征虏大将军徐达分途北进。他带了十万人,再度到达开平,听说元朝的新皇帝爱猷识理达腊驻跸应昌,他就兼程突袭,几乎把爱猷识理达腊捉住。爱的儿子买的立八剌和几个后妃、宫人、王公、武将、文臣,都成了他的俘虏。宋元两朝的玉玺金印,也被他拿到了十五颗之多。回军经过兴州与红罗山,收降了元军五万以上。朱元璋封他为曹国公,任命他为“大都督府左都督”,“同知军国事”。洪武五年,朱元璋大举征讨北元,出兵三路,李文忠与徐达冯胜各任一路。他这一路由居庸关深入蒙古,到达和林,追击元军渡过土拉河与阿鲁浑河,大战获胜,但也损失了不少将士,继续向东追.追到骋海(呼伦池)回军。在洪武六年与洪武七年,他奉命巡边,在长城外沿着长城巡逻,和元军发生了若干次的小接触,都获得胜利。洪武十年以后,他与李善长二人受任“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议军国重事”,作了实际上的宰相,但是作了不到两年,胡惟庸谋反伏诛,中书省被取消,大都督分为中左右前后五个都督府,御史台也在十三年五月被取消,他和李善长失去了所“总”的对象。在此以前,他曾经在十二年上半年督率沐英等人,削平洮州十八个番族的叛乱,在七月间回京,掌理大都督府的事。(最早的一任大都督,是朱元璋的侄儿朱文正。)掌理到十三年正月大都督府被分为五个都督府,也就算了。国子监,从十二年七月起,也是由他兼领的,兼领到什么时候,史无明文,好在那是一个闲差,又是一个文职,领不领均无多大关系。他在十六年冬得病,十七年三月去世。病中,朱元璋自己来看过他,又吩咐华云龙的儿子淮安侯华中负责料理他的医药。他死了以后,朱元璋怀疑华中料理得不周到,把华中的侯爵贬了,把华中的家属流放到建昌(酉昌),而且也怀疑医生用了 ,把所有的诊视过李文忠的医生一齐砍头,连他们的妻与子也砍。朱元璋如此作为,可能是由于一时气愤,即也容易引起当时与后代的批评家认为这是“欲盖弥彰”。事实上,朱元璋确无毒杀李文忠的必要。李文忠是朱一生所最亲最信的人,而且罢兵家居之时“恂恂若儒者”,与世无争。虽则他有时也因为劝朱元璋不必杀人太多,不必派船出海征倭,不必多蓄宦官,而受过朱的呵斥。他死的时候,年纪才有四十六岁,朱追封他为岐阳王,谥以“武靖”二字,亲自写了一篇祭文祭他。

  李文忠-李文忠(明岐阳王)陵

  岐阳王陵园,是明代开国第三功臣岐阳王李文忠的陵寝,位于钟山之阴蒋王庙街6号。洪武十七年病故,追封岐阳王,谥武靖,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三。

  岐阳王陵园坐西面东,正对钟山。茔冢位于一山包之巅,封土高耸,风景殊异。茔冢前列神道石刻,有神道碑一、石望柱、石马、石羊、石虎、石刻武将、文臣各二,其中一件石马尚为半成品,宛然成趣。该墓石刻是目前南京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代早期开国功臣墓神道雕刻艺术品,造型健硕,形神凝重逼真,是研究明代初年石刻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中山王陵园、岐阳王陵园和明孝陵一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南京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对南京文化、文博界工作和能力的认同。

  “李文忠”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