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名人李慎之介绍
李慎之(1923年8月15日—2003年4月22日),男,哲学家、社会学家。江苏无锡人,曾任周恩来外交秘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美国研究所所长。资深新闻人,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李慎之人物经历
李慎之,中国共产党党员,1923年8月15日出生于江苏无锡。1941年至1945年,先后就读于北京燕京大学经济系、圣约翰大学经济系(1950年8月并入上海财经学院,即现在的上海财经大学) 和成都燕京大学,期间参加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毕业后担任过中学教师和杂志社编辑。1946年至1949年,在重庆新华日报国际版任资料员,后到延安新华通讯社任编辑,194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新华社国际部副主任。1954年至1957 年上半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总理周恩来的外交秘书,随同周恩来总理参加过多次外交活动,包括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1955年的万隆亚非会议。在新华社期间,写过大量国际新闻评论,参与许多外交和政治文件的起草。1957年,因“大民主”的有关言论被毛泽东点名,定为极右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受到开除党籍、下放劳动等不公正待遇,“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于1973年回京任新华社参编部翻译、校对。1979年“右派”问题被改正,恢复党籍。1978年底至1980年初,参加了中共中央成立的国际问题写作小组工作。其间,陪同邓小平同志出访美国,担任代表团顾问。1980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1985年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美国研究所所长,198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1990年免去社科院副院长和党组成员职务。1995年离职休养。晚年,主要研究自由主义,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和政治进行了深刻反思,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被中国的自由主义者誉为中国世纪之交思想领域的领军人物。2003年4月22日在北京协和医院因老年性肺炎不治逝世。
李慎之是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
“慎公”,是中国知识界、思想界对李慎之先生的共称。这位博学通识、铁骨冰心的学者,生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却并无专著问世,也没有研究员、教授之类的职称。他自1990年后方重新从事著述,平均每年只写三篇文章,产量不能算高,然而几乎每一篇出来,都能不胫而走,成为思想界的新话题,引起议论纷纭。
李慎之娴于国际问题,是德高望重的国际问题专家,先后任多位中央领导人的外交秘书或助理,他的一生,用一位论者的话说,可谓经历了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的跌宕起伏。同时,对身处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进行了前瞻性的思维。
李慎之生于1923年,即“五四”运动后的第四年。他的父亲参加过辛亥革命,曾任《申报》《新闻报》驻无锡记者。慎之生于小康之家,幼时受过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又拜新文化运动之赐,得以亲炙西学。在念中学时,便接触到西方的宪政民主思想。慎之回忆,有一位中学老师,是无锡的革命元老,给他们开“公民课”,阐明政府的权力与责任、个人的权利与义务,对他影响很大。这时他已读完了《史记》《资治通鉴》等中国史书,但看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等宣传马列的书籍后,觉得以五阶段来划分历史、用两阶级来区分人群,是中国古书所无。时代风潮所至,使他逐渐对马列主义、对西学发生兴趣。
1941年,李慎之18岁,考入燕京大学读经济学。只念了3个月,就因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加上肺病而失学。
美国的参战,使抗日战争出现胜利的曙光;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开始出现裂痕。为了争取群众,两党在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斗争十分激烈。是民主?还是独裁?这将直接决定人心的向背。此时党的新闻宣传机构,如《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发表了大量如《一切光荣归于民主》《美国人民的理想与民主精神》等文章,矛头直指蒋介石的一党独裁和新闻封锁,赢得了包括众多民主党派、知识分子在内的中国民心。
失学的慎之先是跑到自贡蜀光中学教“公民课”,一边教书,一边宣传马列,半年后,遭特务追捕而跑至成都,找到了共产党,后调入重庆《新华日报》报社工作,成为上述那些文章作者的同事。这些文章,慎之都曾一字一句学习过,也宣传过。他回忆,他在学生时代领导学生运动,这些文章就是他们的口号与纲领。
1949年,在天安门广场陪同苏联外宾参加开国大典观礼的李慎之,心潮澎湃。
这时的他,已经是中共党内的“意识形态专家”了。他在新华社编辑专供领导人看的《参考资料》,他的才华使他成为周恩来的外交秘书,陪周恩来出席过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也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
在赫鲁晓夫有关斯大林的秘密报告传出后,1956年10月发生了“波匈事件”,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为之震惊。毛泽东想到,他所得到的有关消息都是从《参考资料》里来的,就派秘书林克向新华社国际部的正副主任王飞、李慎之了解看法。两人大谈苏东问题,主张“革命之后应当搞一点改良主义”,李慎之更提出“应当成立宪法法院”,“小学中学都要设立公民课或宪法课,新中国每一个公民都要清楚自己的权利与义务”等主张。
1957年,李慎之被打成右派,开除党籍。
回忆这段历史,李慎之指出,反右派运动是“中国的大逆转”。他分析道,反右派斗争的胜利,直接孕育了大跃进。以后就是农业大放卫星,工业大炼钢铁,人民公社红遍全国。大跃进的失败则导致了1959年初的反右倾斗争和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到“文革”结束时,中国经济濒临崩溃,远远落在了30年前被中国打败的日本的后面,甚至落后于所谓亚洲“四小龙”。
毛泽东逝世后,务实的邓小平与全党一起,拨乱反正,彻底否定“文革”,深入反“左”,逐渐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推行四个现代化。鉴于历史教训,1980年8月,邓小平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专门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邓小平指出:过去所发生的种种错误,固然与党的领导的思想、作风的错误有关,但更严重、更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我们在领导制度、组织制度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要防止“文革”悲剧的重演,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上着手进行改革,从制度上确保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这才是当务之急。
1979年邓小平访美,决定起用当年周总理用过的随行人员,仍是“右派”之身的李慎之被找了出来,成为邓小平的外交助理。途中,慎之向小平请教为何要开放?开放为什么主要向美欧开放?小平回答说,跟着美国的那些国家都富强了。(见李郁回忆文章)
从美国回来后,组织上给他摘掉了“右派”帽子,恢复了党籍。
作为笔杆子,李慎之主持了党的十二大报告国际部分的起草。有论者指出,这个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中国的“国家利益”,并明确提出不与任何大国结盟,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当时这一报告被海外认为是中国拉开与美国距离、放弃建立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统一战线,进行等距离、全方位外交的宣言。
1981年5月,李慎之受命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成为第一任所长。1990年,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位子上被免职。
对国际事务的熟悉和洞见,使李慎之成为中国最早具有全球化眼光的人之一。他多次撰文批评李光耀的东亚价值观,认为李的儒家价值观落实到现代政治上就是有强烈的宗法制——家长制色彩的尊尊亲亲的专制主义。李慎之认为,只有经济的全球化而没有人类基本价值的全球化,这个全球化就是残缺不全的,甚至是没有资格称为全球化的。
1998年,他在一本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在人类认为有价值的各种价值中,自由是最有价值的一种价值。”“发轫于北京大学的自由传统在今天的复兴,一定会把一个自由的中国引进一个全球化的世界,而且为世界造福增光!”
李慎之认同的自由是指15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所宣告的理想社会中的自由,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对自由的一种贴切的表述。李慎之认为:只有全社会多数人基本上都具备了这样的态度,这样正确的公民意识,这个社会才可以算是一种现代化的社会,这个国家才可以成为一个法治国家。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有关“姓社姓资”的争论不息,改革开放的步伐也一度受到影响,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之后,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变,慎之认为邓小平此举扳回了一局。但此时在一些知识分子中盛行犬儒主义,在这种情况下,慎之认为,坚持现代化导向,走世界主流文明之路,必须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先进成果。
工作的性质,使慎之比一般中国人对苏东国家的情形有更多的了解。所以他很容易接受捷克作家哈维尔的看法。自马基雅维利以来,西方政治一直把政治定义为权力的游戏,哈维尔却提出以道德、以良心作为政治的出发点和归宿。慎之这样介绍哈氏的观点:
他唯一的主张就是人人凭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做实事。说真话,按照人的本性或良心说话行事……
历史学家刘志琴先生评论道,能不能讲真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大难题,否则何以有那么多秉笔直书的史官遭受迫害,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建国后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一批又一批因为讲了真话的人打成右派、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讲真话的下了地狱,讲假话的就青云直上。此种假话还形成理论,像林彪所说的,不说假话就办不成大事。此种教训之深刻,足以使中华民族刻骨铭心。慎之晚年大呼以民主的生活方式来代替非民主的生活方式,不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吗?
在SARS肆虐中华的当口,2003年4月20日,渎职的高官被撤换,有关疫情的信息被公开,这些果敢的决策赢得民众普遍的拥戴,也表明只有讲真话,只有真正代表人民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总而言之,贯穿慎之一生的,是对其理想的追求,他早年加入共产党,可作如是观;壮岁提倡政治改革罹祸,可作如是观;暮年提倡讲真话,以及对朋友说“我李慎之如果能再活一次,年轻时还会入这个党”,也可作如是观。
他生前的一个遗愿是编一套中学公民课本,十二册,备六年十二个学期用。他说:“如果一个人还能有下一辈子,那么我的最高愿望是当一辈子公民教员,因为我知道在我们这个国家,要养成十来亿人民的公民意识,即使现在马上着手,也至少得一百年或五十年才能赶上先进国家。”
李慎之个人作品
《被革命吞吃掉的儿子》
《李慎之文集》自印本
(《怀念李慎之》自印本)
《亚非会议日记》,世界知识社,1955年,与张彦合著
《亚非会议日记 日内瓦会议通讯》,中国新闻出版社,1986年
《崩离与整合:当代智者对话》,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与王元化、杜维明合著
《中国的道路》,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年,与何家栋合著
《廿一世纪的忧思》,香港明报出版社,2007年
李慎之补充介绍
李慎之同志生平(1923-2003)
中国共产党党员、我院原副院长李慎之同志,因病于2003年4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李慎之同志1923年8月15日生于江苏无锡。1941年至1945年,先后在北京燕京大学经济系、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和成都燕京大学学习,1944年11月在四川成都参加党的秘密 组织“民主青年救亡协会”。1945年至1946年,先后在四川自流井蜀光中学任教员、成都天风杂志社任。1946年至1949年,在重庆新华日报国际版任资料员,参加上海新华日报馆的筹备工作,后到延安新华通讯社国际部任,194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起,在新华社国际部任组组长、副主任。1952年9月至1953年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赴东欧六国考察文化教育。1953年曾参加朝鲜板门店军事谈判工作。1954年至1957年上半年,随同周恩来总理参加过多次外交活动,包括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1955年的万隆亚非会议等重大国际会议和国事访问。在新华社期间,写过大量的国际新闻与评论,参与许多外交文件和政治文件的起草工作,撰写并发表过《亚非会议日记》、《日内瓦会议日记》、《日内瓦会议最后的报导》等著作。
1978年底至1980年初,李慎之同志参加了中央成立的国际问题写作小组工作。其间,陪同邓小平同志出访美国,担任代表团顾问。1980年调我院工作,负责美国研究所的筹建工作。1982年任美国研究所所长,为该所的科研规划、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吸引和培养等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这一年李慎之同志还参与了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中关于国际外交部分的起草工作。1985年后,他担任我院副院长兼美国研究所所长,负责社科院外事和国际片的领导工作,为我院国际片科研和对外学术交流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作用。1988年任院党组成员。1990年被免去副院长和党组成员职务。1995年离职休养。
李慎之同志是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全国人0律委员会委员。
李慎之同志早年投身革命,忧国忧民,关心世界大势,离休后仍笔耕不辍。他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导和国际问题的研究工作,知识广博。参加过多次国际学术交流,有较深学术造诣和较丰富的对外交流活动经验,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
“李慎之”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