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名人李金镛介绍
李金镛(1835年—1890年9月14日),字秋亭,号丽卿、 翼御, 出生于江苏无锡石塘湾陡门李巷村(今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天授村)。清末官员、慈善家。
李金镛早年随父经商,后赴上海经商。咸丰十年(1860年),李金镛捐输得候补同知衔,投效淮军。光绪二年(1876年)到光绪五年(1879年),他因多次倡导义捐赈灾,安抚各地灾民,被提升为知府。光绪八年(1882年),吉林将军铭安因赏识他的才华,向上奏请,留他在吉林府任事,并让他担任了吉林府第一任知府。光绪九年(1883年),李金镛代理长春厅通判。光绪十三年(1887年),受李鸿章推荐,被调往黑龙江筹建漠河金矿,开中国官督商办金矿之先例,下设三厂,两年得金近4万两,缓解清政府当时的国库困窘。
光绪十六年八月初四日(1890年9月14日),李金镛因积劳成疾,在漠河去世,享年56岁,赠内阁学士衔,无锡、长春、漠河均为其立祠。
李金镛被称作 “兴利实边”的“黄金之路辟路人”。
李金镛人物生平
李金镛早年随父经商, 后赴上海经商,开设招商客栈。期间,结识了江浙商人胡光墉及淮军首领李鸿章之弟李鹤章。
咸丰六年(1856年),李金镛奉父命随谢元庆在金陵一带收养难民,并深得其赏识。
咸丰十年(1860年),李金镛捐输得候补同知衔,投效淮军。 同年,李金镛随淮军在苏、常一带与太平军激战。战后,李金镛见民生凋敝,就筹集资金,购置农具,分给穷苦百姓。又设立清节局、保婴局、施棺局进行抚恤。
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率淮军抵达上海,李金镛谒见李鸿章并言事,遂入郭松林“松字营” , 参与军务。后因功保举,累官运同,赏戴花翎。
自光绪二年(1876)起,苏北海州、沭阳一带发生蝗灾,饥民扶老携幼,阻塞道路。苏北灾民由于地缘关系流亡到金陵、常州、苏州、上海等地觅食。常州绅士在当地设厂留养难民。李金镛即参与其中,他有感于老幼灾黎行动不便,不能出走觅食,便萌发携款赴灾区放赈之念。然而跨境赈灾,毕竟道途艰险,且需款甚巨,为个人能力所不逮。于是先赴上海会商江云泉、胡雪岩、周味六(周昌炽)、 顾容斋(顾寿松) 诸绅。众绅认为赴江北赈灾很有必要,并各输巨款,委托他与金苕人(金福曾)携款往灾区散放。两人又邀请袁子鹏、秦晡斋、庄小山、杨殿臣、朱寿崖、尹敏斋、瞿星五等人同往。李金镛一行携赈银十三万,于光绪二年十二月十三(1877年1月26日)抵达赈灾的第一站沭阳,之后是宿迁、海州、赣榆。在查赈的过程中,李金镛等一反官赈之方法,与放赈同人分赴各乡,随查随放,效果非常好。至海州查赈时,李金镛将这种查赈方法加以总结与完善,形成《海州查赈章程》,并公之于众,“从此奠定了晚清义赈活动的基本准则”。
光绪三年四月(1877年5月)间,李金镛由赣榆出苏北,至山东青州赈灾。而在此之前,扬州绅士严作霖等已在青州放赈,但仅限于临朐一县。李金镛抵青后即主持了青州的赈务,并将赈务覆盖了临朐县。在青州放赈期间,李金镛获悉临近之武定府所属博兴、青城、滨州一带灾情严重。于是将江广助赈局青州总局移驻武定,同时在青州、武定两府展开放赈工作。
光绪四年(1878)初,李金镛等主持的山东赈务基本结束。然此时晋、豫、直省赈务仍方兴未艾。在此之前,各省就有邀请他去主持赈务,李金镛选择去了直隶。
光绪五年(1879年),李金镛被提升为知府,调直隶任职。
光绪六年(1879年)四月初九日,李金镛被调往吉林将军铭安麾下任职。
光绪七年(1881年),李金镛被调到吉林珲春,负责办理边防屯垦诸事。
光绪八年(1882年)八月,吉林将军铭安认为他很有才干,上奏朝廷,留他在吉林府任事,并让他担任了第一任吉林知府。
光绪九年(1883年)冬,李金镛任长春厅通判,辖境为蒙古郭尔罗斯部所在地,最初招集流民领取荒地开垦以缴纳税租,时间长了,开垦的土地超过了领取的荒地,称之为“夹荒”。百姓害怕增税,于是出钱免测量土地,并刻石记录下来。这时郭尔罗斯部又发文请理藩院测量土地,李金镛带着记载土地数的碑文拜谒将军为民请命说:“我知道测量土地您和我都能各有所得,但是这么做百姓能得到什么呢?”将军听了很吃惊,上奏拒绝了测量土地的要求。
光绪十二年(1886年),李金镛因功晋升道员。朝廷命他勘查精奇里河南岸四十八旗屯地界。当时,沙俄向南蚕食,正欲吞并这一地带。李金镛与俄国官吏据约抗论,终于挖濠定界,使补丁屯至老瓜林一百七十余里被占之土地悉数收回。
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月,清廷下诏,命李金镛赴黑龙江筹建漠河金矿。五月,李金镛由墨尔根入山,走了一千五百多里路,历时三十六天才到达漠河。在漠河,他遍寻周访,详细勘察,采集金沙样品。后又拟定《黑龙江金厂公司章程》16条呈递李鸿章,并赴烟台、上海各处筹集资金。
光绪十四年(1888年),漠河矿务局成立,李金镛任总办。他延聘矿师,购买机器,筹运粮食、招募矿丁,先后在漠河、奇乾河、洛古河三处设立金厂,两年开采黄金三万两。 悉心处理与俄方的交涉事宜,又在黑龙江南岸札伊河旁的观音山开办工厂。聚集商人资金设立公司,流离失所的人从远处归来,商人小贩逐渐云集,收得充实边疆的利益。
光绪十六年八月初四日(1890年9月14日),李金镛因积劳成疾,在漠河病逝,享年56岁。赠内阁学士衔,无锡、长春、漠河均为其立祠。
李金镛轶事典故
据传,李金镛初到任时,一次宴请沙俄边防官员。故意把已判处死刑待决的囚徒装扮成侍者,穿着清官员的服装。当双方官员推杯换盏畅饮开怀之时,借故说这侍者侍候不周,把他推出斩首。俄国边防官员甚为惊疑,便问:“被杀者,官居几品?”李答:“七品官。”俄官听说是七品官心生惧意,不禁对李金镛望而生畏,故给李起了一个绰号谓“一只虎”(和李知府谐音之意)。
据传,有一个金厂在“按碃(指挖金坑)”时,发现个“金碾盘”。按碃人大喜,想努力把它挖出来。谁知人们越往下挖,金碾盘越往下沉,越挖越深,而“金碾盘”也越沉越深。在李金镛闻讯赶来看时,金碾盘已下陷到只剩下一道金光闪闪的光圈了。李金镛当即问金碾盘说:“你为什么总往下沉?”不料,金碾盘却回答道:“我是镇沟的,你们把我挖出来由谁镇沟?”李金镛厉声喝道:“皇帝封的是我,我就是镇沟的,有我用你镇什么沟!”于是“金碾盘”不吱声了,被挖掘出来运走了。
李金镛历史评价
清代医家谢元庆:秋亭大帅才,毋以乡邑善士目之。
晚晴慈善家谢家福:君幼承庭训,读书力善。
《清史稿》:金镛性坦易,口操南音,所至民爱而惮之。
《清史列传》:凡在任裁革陋规,清理积讼,除盗安良,兴利剔弊,事事求实,厅以大治。关东称循吏者,竞言李高,谓金镛及前署昌图府知府高同善也。
《大兴安岭日报》:①李金镛对沙俄盗匪不卑不亢,足智多谋、大义凛然,致使沙俄畏惧其威势,使漠河金矿成为近代最为成功的矿业而名扬全国。②“开矿安边兴利功业迈古今,义赈求实恤邻德政昭宇宙”,这是世人对李金镛为官清正,实业兴边,驱寇爱国,稳固疆域的功德颂扬。
李金镛后世纪念
李金镛去世后葬在江苏无锡石塘湾东陡门故里,文革时遭毁,内中金银一无所有。
李金镛故居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惠州区,原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2004年,遭遇火灾,烧掉了不少房屋。但李金镛年轻时的起居房间和小院内的水井和所植的树木仍在。2006年,李金镛故居被批准为无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展开修复工作。 2010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同时被命名为“惠山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金镛纪念馆”也同期布馆对外开放。
李金镛祠堂位于黑龙江省漠河市金沟林场,始建于1998年,2007年重建,占地总面积增至1698平方米。祠堂分为一座正堂和两座厢房,正堂背靠青山,显得庄重、肃穆,堂内陈列着李金镛塑像、清政府有关老金沟金矿事宜的奏折及部分实物文本。东厢房为幕僚馆,陈列着刻有协助李金镛创办和管理金矿的90余名幕僚的浮雕画;西厢房为功德馆,陈列了2000余件出土的采金工具和20余幅图片,讲述了李金镛为国为民、镇守边疆作出的卓越贡献。
李金镛补充介绍
李金镛(1835-1890年),字秋亭,号丽卿。无锡石塘湾陡门李巷村人。清末大臣。少时务农,膂力过人。家乡地势低洼,常有水患。他热心地方公益,于咸丰五年(1855年)发起集资整修杨家圩、界溪圩堤岸。不久赴沪经商,与人合资开设招商客栈,与-巨商交往,结识李鸿章之弟李鹤章。他将经商所得常用于救灾及家乡公益事业。咸丰十年带头出资在镇江、丹阳等地设粥厂,救济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难民。光绪十二年(1886年)竣工的无锡洛社大桥亦是他独资修复的。
同治三年(1864年),因捐纳得官同知衔。由李鹤章介绍投效淮军。同治九年,负责督办西征军需粮饷,因功以坐提赏加运同衔。光绪二年和五年,江苏徐淮一带及直隶、河南先后发生大旱灾,李金镛集巨资亲往灾区助赈,直隶景州灾民为他建造李公生祠。接着擢升为直隶知府。光绪六年,他承修西淀长堤,共1.26万余丈,百日竣工,被誉为“能吏”。光绪七年调吉林珲春办理屯垦事务。时珲春城东苏城沟被俄国侵占,当地民众饱受俄人欺凌。他与俄方严正交涉,使当地民众相继迁出苏城沟。后俄人烧杀八道河一带居民,他亲往调查后向俄方提出强烈 ,并要求严惩凶手。俄方迫于事实,只得交出凶手“抵于法”。光绪八年,李金镛奉命查勘图门江边界,强烈 俄方侵吞中国领土和在中国境内私设哨卡,迫使俄方退还占地。同年秋调任吉林知府。光绪九年冬任长春厅通判。在任3年,政声扬溢。他深感东北正待开发,亟需兴办教育,培养当地人才,便自捐俸饷创建养正书院,厚薪招聘师资,并购书数千卷,供教学之用。他还建立同善堂,安置孤老和救济无助之人。他平时亲询民间疾苦,裁革陋规,清理积讼,伸雪冤案,除暴安良,人称“李青天”。光绪十二年擢升道员。光绪十三年奉命查勘黑龙江精奇里河南岸四十八旗屯地界,据约向俄方力争,悉数收回补丁屯至老瓜林170余里被占之地,并挖壕定界。同年,又受北洋大臣李鸿章委派筹办漠河金矿。他裹粮携枪,深入无人之境1500余里踏勘矿区,采集金砂样品,调查周边环境,拟出开矿办厂章程。清廷正式决定开矿以后,他又忙于募集资金,延聘技师,购买机器,筹划建厂。光绪十四年,漠河矿务局成立,开中国官督商办金矿之先例,筹资本银15万两。他任总办。先后于漠河、奇乾河、观音山等处设立金厂,采取工人得六、厂局得四的分成制和计量工资制度。同时修建工人宿舍,建立药房病院。光绪十五年初,先开工投产的两个矿厂即产金1.8万余两。因功赏加二品衔。光绪十六年四月,李金镛因积劳咯血,病故于漠河。追封内阁学士。无锡、漠河均为其立祠。后人称他为“黄金之路辟路人”。
“李金镛”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