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苏省名人>徐州市名人>铜山区名人

郭影秋

郭影秋人物照片

铜山名人郭影秋介绍

郭影秋(1909年-1985年10月29日) ,又作郭映秋,原名玉昆,又名萃章,江苏铜山人。中国教育家,北京市政协副主席。1928年肄业于无锡国学专修科,1932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1934年任江苏省沛县中学教务主任,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教务主任的身份掩护下从事中共地下工作。后投笔从戎,在微山湖一带发动组织抗日,任湖西军分区司令员。后分别担任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军十八军政治部主任等职。

郭影秋人物简介

解放后历任川南行署副主任、主任、云南省长兼省委书记。1957至1963年任南京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63年调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1978年人大复校后任党委第二书记兼副校长。

郭影秋主要著作

《往事漫忆》,《抗日战争前徐州旧事杂忆》,《郭影秋学术传略》等。

郭影秋补充介绍

  郭影秋(1909~1985) 中共高级干部。江苏铜山县人。民国17年(1928)肄业于无锡国学专修科,民国21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民国24年起从事中共地下工作,后投笔从戎,曾任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军十八军政治部主任等职。解放后任川南行署主任、云南省长兼省委书记。50年代中期,社会上一些人议论“共产党领导不了高校”,甚至有人公然要共产党“退出高校”。此时,郭影秋主动向中央“请缨”,要求到教育部门工作。1957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调他担任南京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当年9月,郭影秋到南大后,亲自拟定“三条防线”,强-学是高校的“主线”,想方设法稳定教学秩序,减少政治学习、劳动和各种运动对教学的冲击,保证教学正常进行。当时“左”的倾向,对知识分子状况作了错误的估计,挫伤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郭影秋认为,要办好一所大学,必须相信和依靠知识分子,尤其是有较深学术造诣的学者、专家。当年11月,郭影秋任南大校长才两个多月,恰逢中文系三位德高望重的教授——胡小石、陈中凡、汪辟疆的70寿辰。他支持中文系为三老祝寿,并在自己家中设宴,亲自斟酒、敬酒,感谢三位老教授潜心治学、辛勤执教,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为了使南大诸多年迈体弱多病、学术有专精、蜚声海内外的知名教授,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他们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薪尽火传”。郭影秋强调:“要抢救遗产!不能不急,不然来不及啦!”并陆续为一批老教授配备了学术助手。

  作为一校之长,郭影秋不仅号召教师钻研业务,著书立说,而且身体力行。尽管身兼校长、书记两职,校务繁忙,仍见缝插针,手不释卷,尽可能参加教学、科研活动。给师生讲政治课,为历史系学生指导毕业论文。他爱好南明史,工作之余时间大部分用在史料的发掘收集、分析与考证上。1959年就完成他的史学研究专著《李定国纪年》。1963年初,周恩来总理要调郭影秋去国务院任副秘书长,他因钟爱教育事业而要求仍留在南大工作。是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急需一得力助手,中央改派郭影秋到中国人民大学协助吴老主持校政。“文革”中,郭影秋被康生、戚本禹等诬为“假党员”、“叛徒”、“二月逆流急先锋”而遭到批斗,南大很多师生自发北上,进京保护老校长。1978年人民大学复校后任党委第二书记兼副校长。

  “郭影秋”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