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名人郭华东介绍
郭华东,1950年10月6日出生于江苏丰县,地球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科学理事会会士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 。
郭华东于1977年从南京大学毕业;1981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之后在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工作;1984年至1985年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学习;1985年至198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室副主任;1988年至199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副所长、常务副所长;1994年至200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遥感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第一、二届主任;1995年至2002年担任国家遥感中心研究发展部主任;1997年至200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1997年至2000年担任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届主任;2007年至201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任;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至201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 2012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7年当选为芬兰科学与人文院外籍院士 。
郭华东主要从事遥感科学与应用研究 。
郭华东人物经历
1950年10月6日,郭华东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丰县。
1964年—1969年,就读于丰县中学。
1969年—1973年,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202部队和237部队。
1973年—1977年,就读于南京大学,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
1977年2月—1978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中国科学院电子所工作。
1978年9月—1981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1年11月—1985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工作。
1984年—1985年,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学习。
1985年7月—1988年8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室副主任。
1988年9月—1997年3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副所长、常务副所长。
1991年11月—2007年10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4年12月—2002年1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遥感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第一、二届主任。
1995年4月—2002年10月,担任国家遥感中心研究发展部主任。
1997年4月—2000年4月,担任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届主任 。
1997年4月—2002年10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
2001年1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国家文物局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主任。
2007年10月—2012年9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任 。
2011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12年9月—2015年1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
2012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
2016年10月,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
2017年12月,当选为芬兰科学与人文院数学物理学部外籍院士 。
2021年11月7日,在第三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等共同发布了“2021年度人类社会发展十大科学问题”。
2022年12月5日,当选国际科学理事会会士(ISC会士) 。
郭华东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郭华东从20世纪70年代从事遥感信息科学特别是雷达对地观测领域研究。他系统揭示雷达电磁波与典型地物的相互作用机理,建立了无植被沙丘雷达散射几何模型,揭示了熔岩的去极化机理与植被的多极化响应现象,证实了长波段雷达对干沙的穿透性;建立了多源遥感找矿理论方法与模式,建立了重大地震灾情全天时全天候和主被动遥感观测体系,提出全球变化科学卫星及月基观测概念;组织建设了新型对地观测系统,建成神舟飞船陆地遥感应用系统,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数字地球原型系统 。
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10月,郭华东先后发表论文600余篇,出版中英文著作8部 。
科研项目
项目时间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担任职务
1996年—2000年
航天遥感在昆仑-阿尔金找矿中的应用
科技部
负责人
2000年—2002年
新型成像雷达对地观测机理及地物识别技术
国家基金委重点基金
项目负责人
2000年—2002年
数字地球基础理论问题研究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点项目
首席科学家
2001年—2005年
多模式全极化干涉雷达信息处理与分析技术
科技部
课题负责人
2002年—2005年
奥运环境遥感动态监测
科技部
项目负责人
2004年—2006年
新型雷达数据处理研究
国防科工委
课题负责人
2005年—2009年
自然灾害减灾项目
国际科学院组织(IAP)
项目负责人
2008年
全球环境变化遥感对比研究(ABCC)计划
国际科学计划
主席
2009年—2013年
空间观测全球变化敏感因子的机理与方法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
首席科学家
2009年—2013年
航空遥感系统
国家大科学工程
首席科学家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20年12月,郭华东先后作为第一完成人和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3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及三等奖5项 。
获奖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90年
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应用研究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1991年
遥感技术在新疆地质找矿中应用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一)
1994年
成像雷达遥感应用研究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一)
1996年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应用研究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1996年
遥感技术在寻找大-超大型矿床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
1997年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应用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二)
1997年
我国金矿成矿模式及找矿技术方法研究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排名第八)
1998年
金矿找矿中几个关键理论和技术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五)
2001年
遥感信息传输及成像机理研究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排名第三)
2004年
神舟飞船陆地遥感应用系统
载人航天工程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2004年
新型成像雷达对地观测机理和地物识别研究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基础类)一等奖(排名第一)
2008年
数字地球原型系统(DEPS/CAS)及其应用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排名第一)
指导学生
截至2020年12月,郭华东先后培养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及中国国外进修生26名 。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92年
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996年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2000年
全国先进工作者
中共中央、国务院
2009年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
2009年
恩德兰巴里亚(Boon Indrambarya)金质奖
亚洲遥感协会
2011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12年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
2015年8月
普热瓦尔斯基金质奖章(N.M. Przewalski)
俄罗斯地理学会
2016年5月
俄罗斯宇航联合会荣誉勋章
俄罗斯宇航联合会
2016年10月
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俄罗斯科学院
2017年12月
芬兰科学与人文院数学物理学部外籍院士
芬兰科学与人文院
2020年5月
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
2020年8月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地球科学奖)
何梁何利基金
2021年10月
首届国际科学理事会科学奖
国际科学理事会
郭华东人物评价
郭华东在遥感信息科学、雷达对地观测、数字地球研究领域做出了贡献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评)
郭华东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对遥感方法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以及对建立数字地球模型、推动数字地球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俄罗斯地理学会评)
郭华东补充介绍
郭华东,地球科学学家,1950年10月6日生于江苏丰县。197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硕士学位。2009年被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授予名誉科学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主要从事遥感科学与应用研究。系统揭示雷达电磁波与典型地物的相互作用机理,建立了无植被沙丘雷达散射几何模型,揭示了熔岩的去极化机理与植被的多极化响应现象,证实了长波段雷达对干沙的穿透性;建立了多源遥感找矿理论方法与模式,建立了重大地震灾情全天时全天候和主被动遥感观测体系,提出全球变化科学卫星及月基观测概念;组织建设了新型对地观测系统,建成神舟飞船陆地遥感应用系统,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数字地球原型系统,任“国际数字地球学报”创始主编。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郭华东”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