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苏省名人>南京市名人>秦淮区名人

董小宛

董小宛人物照片

秦淮名人董小宛介绍

秦淮八艳,中国古代十大名伎 ,古代十大名厨
明末秦淮八艳之一

董小宛(1623年-1651年),名白,字小宛、又字青莲 ,别号青莲女史,她的字号均因仰慕李白而起。 南直隶苏州(今江苏苏州)人,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困而成为秦淮歌妓 ,有“针神曲圣”之称 ,与柳如是、陈圆圆、李香君等同称“秦淮八艳”。因她在美食上的造诣也很高,位列“中国古代六大美厨神”、“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中。

董小宛嫁给复社名士冒辟疆为妾。明亡后小宛随冒家逃难,此后与冒辟疆同甘共苦直至去世。

董小宛人物生平

大家闺秀

董小宛出生于苏州城内的“董家绣庄”,“董家绣庄”是苏州小有名气的一家苏绣绣庄,因活计做得精细,所以生意一直兴隆。董家是苏绣世家,到这一代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别看刺绣属于工艺制造行业,可十分接近于绘画艺术,所以董家还颇有几分书香气息。

女主人白氏是一个老秀才的独生女儿,老秀才平生不得志,只好把满腹经纶传给了女儿。白氏为董家生了个千金,为寄夫妻融洽之情,取名董白。小闺女不但模样儿俊秀,脑子还十分灵慧,父母视如至宝,悉心教她诗文书画、针线女红,一心想培养出一个才德具全的姑娘。

家道中落

这本是个美满幸福的家庭,不料天有不测风云,董白十三岁那年,父亲在暑天患上了暴痢,药不凑效,不久便撒手人寰。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将董白母女打击得心神憔悴,料理完丈夫的后事,白氏不愿在城中的旧宅中继续住下去,睹物思人,倍感悲伤。于是花了一笔钱,在半塘河滨筑下了幽室,带着女儿隐居其中,过一种与世相隔的恬淡生活,绣庄的事则全委托伙计去掌管。

两年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淡淡流走了,此时已是明朝末年,朝廷腐败,枭雄四起,天下陷入战乱之中。到了崇祯九年,乱象已迫近苏州,人们不由得惶惶不安,白氏也打算关闭绣庄的生意,收回资金以备随时逃难。谁知绣庄伙计一算帐,不但没有银两剩余,反而在外面欠下了上千两银子的帐。分明是伙计从中捣鬼,白氏又无法把握,又气又急,最终病倒在床。母亲倒下,绣庄破产,债务压头,生活的重担猛地压到了十五岁的董白身上,她仿佛从云端跌入了冰窖,一时间无法睁开眼睛。

庞大的债务能拖则拖,母亲的医药费用却迫在眉睫。从小随母亲隐居世外的董白已养成一副孤高自傲的性格,哪里肯低三下四地向人借贷。一急之下使出下策,答应了别人的引荐,来到南京秦淮河畔卖艺,改名小宛。

名震秦淮

董小宛成为歌妓后 ,很快就出了名,赢得了一些高洁之士的欣赏。董小宛因天姿巧慧,容貌娟妍,工书善画,精晓食谱茶经,而“才色为一时之冠”。 之后小宛离开了秦淮的青楼,回到苏州。冒辟疆的《忆语》写到小宛“厌薄纷华”,她因厌倦秦淮的喧嚣而选择迁居半塘。 小宛的母亲依然躺在病床上,离不开请医吃药,一些债主听说小宛回了家,也纷纷上门催债,小宛无力应付,只好来到半塘的歌楼,重为歌妓 。在半塘,董小宛醉心于山水之间,常受客人之邀,游览太湖、西湖。此后两年间,董小宛也随钱谦益自杭州出发同游黄山、白岳。

结缘才子

冒辟疆最早从方以智那里听说秦淮歌妓之中有位才色双绝的董小宛。吴应箕、侯方域也都向辟疆称赞小宛。而小宛在名流宴集间,也常听人说起冒辟疆,知道复社中有这样一位负气节而又风流自许的高名才子。

二十九岁的冒辟疆来南京参加乡试,特意前来拜访董小宛,不料董小宛已经离开了南京。后来乡试发榜,冒辟疆又一如既往地名落孙山。他没有失望,只是暗叹自己生不逢时,收拾了行装,便转往苏州闲游。在苏州,冒辟疆一边访胜探幽,一边打听董小宛的下落,得知她在半塘卖艺,便又兴致勃勃地专程拜访。偏不凑巧,董小宛已受人之邀游太湖去了。数次不遇,直到准备离开苏州的前夕,没抱多大希望地来到半塘,却终于得以与她相晤。

这是一个深秋的寒夜,董小宛刚刚参加酒宴归来,正微带醉意斜倚在床头。见来了客人,她想挣扎着起身,无奈酒力未散,坐起来都有些摇晃。冒辟疆见状忙劝她不必多礼,让婢女在小宛床头摆了个坐凳,便在她身边坐了下来。辟疆自我介绍后,小宛称赞说:“早闻‘四公子’大名,心中倾佩已久!”脸上果然露出欣喜的神色。辟疆没想到一个歌妓竟然对他们这劻扶正义的行为大感兴趣,不由得对她肃然起敬。辟疆细打量小宛,见她素衣淡妆,眉清目爽。又见小宛此时虽醉意朦胧,娇弱不堪,却依然思路清晰,谈吐不俗,纵谈时局,颇有见地,觉得她与一般女子不同。怜惜伊人酒后神倦,冒辟疆坐了不到半个时辰就匆匆离去,就是这半个时辰的交谈,已使他对董小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年春天,冒辟疆再到苏州访董小宛,却又听说她陪人游览西湖去了,他只好悻悻地回家。又一年他再访半塘,又与董小宛擦肩而过。冒辟疆在好友许直的引荐下,与陈圆圆相识,并对其一见倾心。两人甚至誓定芳约,无奈冒辟疆急需为身处战乱中的父亲奔走陈情,只能将这门亲事暂且放下。可未曾料到,此一去竟成永别,陈圆圆终为豪强劫掠(1642)。

定情冒襄

崇祯十五年,董小宛的母亲去世,小宛又因受田弘遇抢夺佳丽的惊吓,患了重病,闭门不出。正当冒襄因陈圆圆被掠而无比悔恨之时,却在夜游虎丘的途中偶遇董小宛。冒襄见小宛同样遭受劫掠骚扰,正卧病在床,寝食俱废,于是满怀同情地将她宽慰一番,并且说了自己几次寻访都吃了闭们羹的经过,董小宛露出一丝歉意和欣慰。见她病体虚弱,辟疆几次提出早早归去,小宛却殷勤挽留,两人直谈到深夜才分手。冒襄的来访,无疑让她感到温暖,遂产生了以身相许的念头。

翌日,冒辟疆忍不住又雇舟来到小宛家,两人并没有约定,小宛却笑盈盈地站在门外相迎,一夜之间病竟好了大半,也似乎料定冒辟疆今天会来。小宛将冒辟疆迎进了屋,奉上茶,牵着他的手说:“此番公子前来,妾身的病竟然不药而愈,看来与公子定有宿缘,万望公子不弃!”她吩咐家人具办酒菜,与辟疆在床前对饮。冒辟疆此行还需到南京参加乡试后再回家乡,他与董小宛约好,一等乡试结束,就马上返回苏州为她赎身,再相伴回到如皋。 冒辟疆辞行,董小宛则靓装鲜衣,登船相随,由浒关至梁溪、毗陵、阳羡、澄江,抵达北固,甚至还在金山上临江起誓:“妾此身如江水东下,断不复返吴门。”

小宛母亲去世后,与冒辟疆的恋爱嫁娶中,董小宛处处主动,焕发出向往自由、寻觅真情的个性光彩;而冒辟疆事事举步踌躇,显露出一个大家公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弱点。

相遇团聚

冒襄以委婉的方式拒绝了董小宛的心意,相约季夏乡试之后再作商议。董小宛回到苏州,百日茹素,杜门不出,等到试期将近,便孤身买舟自苏州出发,颠沛流离抵达南京,见到刚刚出闱的冒襄,细述“江行风波盗贼惊魂状”,不免“声色俱凄,求归逾固”。

八月十五中秋日,四方同社诸友刘履丁、陈梁、魏学濂、李雯等人与冒襄置酒桃叶渡水阁,歌妓顾媚、李大娘也在座,大家都为董小宛的精神所感动,纷纷赋诗作画表达祝福与鼓励。至此,冒襄对待董小宛的态度才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开始着手尝试为其解决债务缠身的困境,只是他委托刘履丁展开的调停工作未能获得成功。《忆语》以“黄衫押衙,非君平、仙客所能自为”概述了当时的窘迫,寥寥数字,意义甚明。

冒襄又考中副举,请假回如皋,委托盟友刘履丁协助小宛回苏州还债落籍。权势劫掠的压力加上经年累欠的债务,多方势力轮番搅扰,因此小宛无法脱籍。董家欠下大笔债务需要小宛归还,不料众多债主存心敲诈,又被刘履丁的态度所激怒,竟挟持小宛去当人质。这时,钱谦益和柳如是来游苏州。柳如是是董小宛当初在秦淮卖艺时的好姐妹,钱谦益也曾与小宛有过颇深的交情,他如今虽然免官闲居,但在江南一带名望甚高。幸好钱谦益居中调停,三天内筹集三千金还清债务,又帮小宛赎身,邀请友好在虎丘饯行之后,由刘履丁护送小宛于归冒襄。

嫁入冒家

崇祯十五年(1642年)腊月董小宛抵达如皋,时年一十有九,小冒襄十三岁。董小宛初到如皋,并未住进位于集贤里的冒家宅院,而是由冒襄的夫人苏元芳为其置办了一处别院。此间董小宛“却管弦,洗铅华,精学女红”,过了四个月平静安逸的日子,不禁发出“骤出万顷火云,得憩清凉界;回视五载风尘,如梦如狱”的感叹。大约是在崇祯十六年(1643)初夏,她才正式搬进冒家,由正室苏氏迎归冒家,居住在水绘园艳月楼中。《忆语》有云:“姬最爱月,每以身随升沉为去住。夏纳凉小苑,与幼儿诵唐人《咏月》及‘流萤纨扇’诗,半榻小几,恒屡移以领月之四面。午夜归阁,仍推窗延月于枕簟间。月去,复卷幔倚窗而望。”这是以月名楼的最好证明。

小宛嫁入冒氏之门后,与冒家上下相处极其和谐。马恭人(辟疆母)和苏元芳(辟疆妻)特别喜欢小宛,而小宛也很恭敬顺从。闲暇时,小宛与辟疆常坐在画苑书房中,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鉴别金石。 冒家认为她“德行举止,均非常人”。她侍候翁姑正室“服劳承旨,从无一言枘凿”;与幼姑长姊“珍重相亲,慈让不遑”,课督冒襄二子作文,直到夜晚都不懈怠。小宛主持园中家计从来不留锱铢私蓄,也不为自己添置珠宝首饰。除忙碌于家务之外,冒襄吟诵或采摘经史,则由小宛捧砚为他记录;小宛自己另备一册,专摘抄有关闺阁之事,后在冒襄凑趣协助下编成《奁艳集》,借阅书稿的人均有赞语。小宛用丝绒粘贴扇面梅花图,经后代才女发展成如皋贴绒画;她为冒襄手制董糖,流传至今已成为地方上的名优食品。两人在水绘园中鱼水交融,都认为这种“自得之乐,天壤间未之有也”。

对于董小宛家居生活的细节描述,构成《忆语》中的核心篇章,主要包括侍亲、编书、习字、作画、制香、栽花、饮食等内容,她将早年习得的颇具艺术趣味的生活方式带到冒襄身边,令其受用不已。以至于冒襄后来每每想起这段经历,都难以平复内心的伤感。

小宛初进冒家,见董其昌仿钟繇笔意为辟疆书写的《月赋》,非常喜爱,着意临摹。接着到处找钟繇的字帖。后来觉得钟繇的字体稍稍偏瘦,又看到他的《戎辂表》将她推崇的关羽称为贼将,便废钟帖而改学曹娥碑,每天几千字,从不错漏。

小宛曾替辟疆给亲戚朋友书写小楷扇面,也为苏元芳登记柴米油盐的用项及银钱出入。小宛画的小丛寒树,笔墨楚楚动人。到如皋后,她保持着对绘画的特殊爱好,时时展玩新得长卷小轴或家中旧藏。后来逃难途中,仍把书画藏品捆载起来,随身带走。

董小宛进冒家也显露了刺绣才艺,冒辟疆曾记述:“于女红无所不娇巧,锦绣工鲜。刺巾裾如虮无痕,日可六幅,剪彩织字,缕金回文,各厌其技,针神针绝,前无古人。”

小宛最令人心折的,是把琐碎的日常生活过得浪漫美丽,饶有情致。小宛天性淡泊,不嗜好肥美甘甜的食物。用一小壶芥茶温淘米饭,再佐以一两碟水菜香豉,就是她的一餐。辟疆却喜欢甜食、海味和腊制熏制的食品。小宛为他制作的美食鲜洁可口,花样繁多。她不仅在中间加上适量的食盐和酸梅调味,还采渍初放的有色有香的花蕊,将花汁渗融到香露中。这样制出的花露入口喷鼻,世上少有。其中最鲜美的是秋海棠露。海棠本无香味,而小宛做的秋海棠露独独是露凝香发。酒后,用白瓷杯盛出几十种花露,不要说用口品尝,单那五色浮动,奇香四溢,就足以消渴解酲。

战乱流离

甲申事变(1644)带来的劫难,终将注定这对神仙眷侣的人生轨迹。当亡国之耗传到江南,清兵人关南下,清军肆虐无忌,如皋的形势也急转直下,困苦的生活终究激起民变,城内杀人如麻,无奈之中冒襄与董小宛只能侍奉双亲奔走避难。这次的逃难经历最终因盗匪横行而失败,他们在散失了大部分家当与金钱之后,又重新回到了如皋,时间是五月初五端午节。

八月中秋,冒襄前往南京。南京的局势同样不容乐观,阮大铖大肆搜捕东林、复社成员,侯方域几乎被抓,仓皇出逃;陈贞慧、顾杲、黄宗羲则被逮入锦衣卫的镇抚司。大金吾校尉班首冯本卿以及冒家以前的清客郑廷奇每天劝说冒襄早日离开南京,然而他却在桃叶渡一直住到年末。回如皋后,冒襄随即携全家流寓盐官,时在甲申之冬。盐官是冒襄至交死友陈梁的家乡,陈维崧《中宪大夫嵩少冒公墓志铭》云:“时江淮盗贼蜂起,皋邑城外则灶户,而城内则中营,白昼杀人,县门火日夜不绝。公度无可如何,则率家属而依盐官之陈梁以居。陈梁者,公子死友也。”所谓“江淮盗贼”,实为高杰乱军,足见当时逃难的艰辛。

战乱过后,冒家辗转回到劫后的家园,缺米少柴,日子变得十分艰难,多亏董小宛精打细算,才勉强维持着全家的生活。就在这节骨眼上,冒辟疆却病倒了,下痢兼虐疾,把他折磨得不成人形。疟疾发作寒热交作,再加上下痢腹痛,冒辟疆几乎没有一刻能得安宁。为照顾他,董小宛把一张破草席摊在床榻边作为自己的卧床,只要丈夫一有响动,马上起身察看,恶寒发颤时,她把丈夫紧紧抱在怀里;发热烦躁时,她又为他揭被擦澡;腹痛则为他揉摩;下痢就为他端盆解带,从没有厌倦神色。经过五个多月的折腾,冒辟疆的病情终于好转,而董小宛已是骨瘦如柴,仿佛也曾大病了一场。

日子刚刚安稳不久,冒辟疆又病了两次:一次是胃病下血,水米不进,董小宛在酷暑中熬药煎汤,紧伴枕边伺候了六十个昼夜;第二次是背上生疽,疼痛难忍,不能仰卧,董小宛就夜夜抱着丈夫,让他靠在自己身上安寝,自己则坐着睡了整整一百天。在照顾冒辟疆的过程中,婆婆和冒夫人几次要将她替换下来,董小宛都不肯,说:“我能够竭尽全力把公子服侍好了,那就是全家之福,我不算什么,我纵然得病死了,也是虽死犹生。”

与世长辞

艰难的生活中,饮食难饱,董小宛的身体本已虚弱,又加上接连三次照料丈夫的病痛,冒辟疆病愈后,她却病倒了。由于体质已极度亏虚,冒家多方请来名医诊治,终难凑效。顺治八年正月,在冒家做了九年贤妾良妇的董小宛闭上了疲惫的眼睛,在冒家的一片哀哭声中,她走得是那样安详。 董小宛在临终那天早晨还要求对长辈行年节大礼。小宛去世冒襄哀恸至极,感觉不是小宛而是他自己死了。他葬小宛于园内影梅庵,旋作《影梅庵忆语》,洋洋二千四百言,哀思绵绵,缅怀无已。海内亦有二十七家致挽,为小宛韶年殀损而哀悼。

董小宛人物轶事

小宛诗情

月色如水,最为小宛所倾心。夏夜纳凉,小宛喜欢与辟疆的两个小孩背诵唐人咏月及流萤、纨扇诗。为领略月色之美,她常随着月亮的升沉移动几榻。半夜回到室内,她仍要推开窗户,让月光徘徊于枕簟之间。月亮西去,她又卷起帘栊,倚窗而望,恋恋不舍,反复回环地念诵李贺的诗句“月漉漉,波烟玉”。

小宛曾对辟疆说:“我书写谢庄的《月赋》,见古人厌晨欢,乐宵宴。这是因为夜之时逸,月之气静,碧海青天,霜缟冰静,比起赤日红尘,两者有仙凡之别。人生攘攘,至夜不休。有的人在月亮出来以前,已呼呼大睡,没有福气消受桂华露影。我和你一年四季当中,都爱领略这皎洁月色,仙路禅关也就在静中打通。”小宛就是这样在自然平实的日常生活中领略精微雅致的文化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脱和清澄的诗意人生。

爱菊葬花

小宛最爱晚菊。有个朋友送给冒辟疆几盆名为“剪桃红”的菊花,花繁而厚,叶碧如染,浓条婀娜。小宛见到“剪桃红”,非常喜爱,特意将花放在床边。每天晚上,高烧绿烛,用白色屏风围起三面,放一张小椅子在花间,调整好菊花,让菊影具有参横妙丽之态,然后身入花间,使人在菊中,菊与人都在影中,此情此景,淡秀如画。在董小宛的生命最后时刻,她还叫冒辟疆把“剪桃红”搬到床前给她看枝叶是否茂盛,可有虫害。

小宛和辟疆曾住嘉兴海盐水绘阁。她在南北湖畔鸡笼山上面对暮春凄凉景致,感叹江河破碎,一家流离,泪葬残花。今天的嘉兴南北湖畔有个董小宛葬花处,《海盐县志》亦有记载。多少年来,一直都是文客骚人的凭吊之地,甚至还有与此相关的诗文传世。小宛葬花应当发生于顺治二年(1645)的残春时节。有人认为曹雪芹《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改编自小宛葬花 。

董小宛人物评价

总体评价

综观董小宛的一生,她是一位热烈的爱国者,这是三百多年来,人们怀念她的原因。首先,她虽然出身卑微,却关心国事。来往金陵、苏州之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大变动的关键时刻,东林党、复社,强烈要求改革明末弊政,跟以阉党余孽阮大铖为代表的大地主集团的斗争达到白热化程度。董小宛与手帕姐妹顾横波、李湘真、李香君、柳如是等同情东林党人,站在复社后期领袖陈贞慧、侯方域、冒襄、方以智、吴应箕、黄宗羲等一边,支持他们的正义行动。

其次,在满清贵族南下时,董小宛表现出很高的民族气节。在逃难江南时,她耳闻目睹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大辟、嘉兴剃发等血腥暴行,对满清统治集团的民族屠杀、民族侮辱政策十分痛恨。在盐官城照料被惊吓而病危的冒襄时说:“异日幸生还,当与君敝展万有,逍遥物外,慎毋忘此际此语!”劝导冒襄在任何情况下不应跟满清贵族合作。董小宛的言行对冒襄本人一生义不降清影响很大。比起那些降清的“大丈夫”冯锉、王铎、金之俊等文臣,洪承畴、吴三桂、阮大铖等武将,董小宛品格之高就不言而喻了。

再次,董小宛追求个性自由解放,向往主流。欢场中,男女杂坐,喧嚣并起,每次遇到这样的场面董小宛就心生厌烦,落落寡欢,而每到幽林远壑,面对片石孤云,则恋恋不舍。她的性格,似乎更适合当一个闺阁诗人,而不是一个歌妓 。董小宛要把自己从风尘中拔出来,只有从良这一条路可走。

从名妓到贤妾,董小宛一路坎坷,一路血泪,完成了这个转变。兵占领南京后,秦淮八艳风流云散。柳如是自沉未遂,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出家修行,顾横波随龚鼎孳去了北京,郑妥娘随杨文聪殉难于贵州,陈圆圆被战云裹挟而去,与“红颜薄命”的总结局比较而言,董小宛在个人爱情上虽只八年,艰辛历尽,作为红颜知己,为冒襄而憔悴,总还算是幸运一些了。

董小宛才艺出众,爱写诗,十分认真刻苦,“意所欲得与意所未及,必控弦追箭以赴之”。她写诗才情迅疾,如顺治七年正月初二日读到唐代七岁女子“所暖人异雁,不作一行归”之句,凄然泪下,和成八绝,哀声怨响,令人不堪卒读。唯大多散失,辑录困难。另外,她编的类书《仓艳》三卷,是研究历代妇女生活的重要资料。

在董小宛最后的日子里,冒辟疆是否真正被她的柔情感动,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虽然在两个人相处中,一直是冒辟疆居高临下地看着董小宛。而其实,在是董小宛的心里,冒辟疆也不过只是她为自己编织的一个绚丽爱情之梦的载体,她一直活在自己的梦里,并固执地相信自己就是这个浪漫爱情里最幸福的女主角。名士与名妓在爱河里的幸运旅程,虽然时日有限,已经是凤毛麟角,很难得了。

名家点评

黄虞稷曾写诗悼念董小宛曰:“珊瑚枕薄透嫣红,桂冷霜清夜色空。自是愁人多不寐,不关天末有哀鸿。半床明月残书伴,一室昏灯雾阖缄。最是夜清凄绝处,薄寒吹动茜红衫。”

王士禄:“梅花亭子枕回波,满酌黄滕细按歌。”

吴梅村在《题董白小像绝句八首》中写道:“念家山破定风波,郎按新词妾唱歌,恨杀南朝阮司马,累侬夫婿病愁多。乱梳云髻下高楼,尽室仓皇过渡头,锢盒金钗浑抛却,高家兵马在扬州。”

颜光柞赞曰:“辛勤孤灯下,三复行役诗。”

陈允衡:“扫眉间阁笔,击击强裁诗。”

董小宛主要作品

诗词作品

董小宛诗《绿窗偶成》:病眼看花愁思深,幽窗独坐抚瑶琴。黄鹂亦似知人意,柳外时时弄好音。

董小宛词《一柄象牙彩蝶》:独坐枫林下,云峰映落辉。松径丹霞染,幽壑白云归。

董小宛《与冒辟疆·事急投君险遭凶》:事急投君险遭凶,此生难期与君逢。肠虽已断情未了,生不相从死相从。红颜自古嗟薄命,青史谁人鉴曲衷。拼得一命酬知己,追伍波臣做鬼雄。

董小宛诗集:《楷书秋闺扇面诗拾壹首》

书画作品

画作:《彩蝶图》 、《孤山感逝图》、《玉肌冰清图》、《仕女图》、《秋园雅兴》、《仿六如居士笔意》、《兰花图轴》

董小宛补充介绍

  董小宛,明末“秦淮八艳”(亦称“金陵八绝”)之一。名与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她聪明灵秀、神姿艳发、窈窕婵娟,为秦淮旧院第一流人物。崇祯十五年春,小宛从黄山归来,母亲去世,自己又受田弘遇抢夺佳丽的惊吓,患了重病,闭门不出。辟疆到时小宛已奄奄一息。小宛支撑着起身,牵着他的手说:“我十八天来昏沉沉如在梦中。今天一见到君,便觉神怡气旺。”她吩咐家人具办酒菜,与辟疆在床前对饮。

  董小宛,本名董白(1624-1651年),字小宛,一字青莲,明末“秦淮八艳”(亦称“金陵八绝”)之一。名与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她聪明灵秀、神姿艳发、窈窕婵娟,为秦淮旧院第一流人物,又称“针神曲圣”,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厨.曾“自西湖远游于黄山白岳之间”。清代诗人、画家吴伟业题董白小像诗,对她游历黄山作了描述:“钿毂春浇斗画裙,卷帘都道不如君。白门移得丝丝柳,黄海归来步步云。”性好清静,每到幽林远壑,就眷恋不舍,因厌弃喧闹奢靡,独居苏州半塘达六年之久。小宛醉心于山水之间,。在旖旎风光的衬托下,她也容易涌动柔情,而真心真意地给人以娇媚之笑。因此,她三番五次地受人之邀,游太湖、登黄山、泛舟西湖,一去就是十天半月。就在董小宛离开秦淮河不久,却有一公子慕名到秦淮河去寻访她,那位公子就是冒辟疆。

  冒襄,字辟疆,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三月十五日。明清时期,如皋城里的冒氏家族人才辈出,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也是一个文化世家。 当时的明王朝已成溃乱之势,东北在清兵的铁蹄之下,川陕湖广是“流寇”驰骋的战场,而江浙一带的士大夫依然过着宴安鸩毒、骄奢淫逸的生活。秦淮河畔,伎家所居的河房开宴沿宾,樽酒不空,歌姬的翡翠鸳鸯与书生的乌巾紫裘相交错,文采风流,盛于一时。辟疆也沾染了一般豪贵子弟的浪漫风习。一方面,他年少气盛,顾盼自雄,主持清议,矫激抗俗,喜谈经世大务,怀抱着报效国家的壮志;另一方面,又留恋青溪白石之胜,名姬骏马之游,过着脑满肠肥的公子哥儿的生活。

  冒辟疆最早从方以智那里听说秦淮佳丽之中有位才色双绝的董小宛。吴应箕、侯方域也都向辟疆啧啧称道小宛。而小宛时时在名流宴集间,听人讲说冒辟疆,知道复社中有这样一位负气节而又风流自喜的高名才子。

  崇祯十二年乡试落第,冒辟疆听说小宛住在半塘,便多次访寻,小宛却逗留在太湖洞庭山。苏州歌姬沙九畹、杨漪炤名气与小宛相当,辟疆便每天来往与沙、杨之间。在离开苏州前,辟疆又前往董家,小宛醉卧在家,与辟疆相会于曲栏花下。辟疆见小宛秋波流转,神韵天然,只是薄醉未消,懒慢不发一言。

  崇祯十五年春,小宛从黄山归来,母亲去世,自己又受田弘遇抢夺佳丽的惊吓,患了重病,闭门不出。辟疆到时小宛已奄奄一息。小宛支撑着起身,牵着他的手说:“我十八天来昏沉沉如在梦中。今天一见到君,便觉神怡气旺。”她吩咐家人具办酒菜,与辟疆在床前对饮。辟疆好几次要告别,小宛都苦留辟疆。在与冒辟疆的恋爱嫁娶中,董小宛处处主动,焕发出向往自由、寻觅真情的个性光彩;而冒辟疆事事举步踌躇,显露出一个大家公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弱点。

  小宛入冒氏之门后,与冒家上下相处极其和谐。马恭人(辟疆母)和苏元芳(辟疆妻)特别喜欢小宛,而小宛也很恭敬顺从。闲暇时,小宛与辟疆常坐在画苑书房中,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鉴别金石。

  小宛初进冒家,见董其昌仿钟繇笔意为辟疆书写的《月赋》,非常喜爱,着意临摹。接着到处找钟繇的字帖。后来觉得钟繇的字体稍稍偏瘦,又看到他的《戎辂表》将她推崇的关羽称为贼将,便废钟帖而改学曹娥碑,每天几千字,从不错漏。

  小宛曾替辟疆给亲戚朋友书写小楷扇面,也为苏元芳登记柴米油盐的用项及银钱出入。小宛画的小丛寒树,笔墨楚楚动人。15岁时作品《彩蝶图》现收藏在无锡市博物馆,上有她的题词,到如皋后,她保持着对绘画的特殊爱好,时时展玩新得长卷小轴或家中旧藏。后来逃难途中,仍把书画藏品捆载起来,随身带走。

  小宛最令人心折的,是把琐碎的日常生活过得浪漫美丽,饶有情致。小宛天性淡泊,不嗜好肥美甘甜的食物。用一小壶芥茶温淘米饭,再佐以一两碟水菜香豉,就是她的一餐。辟疆却喜欢甜食、海味和腊制熏制的食品。小宛为他制作的美食鲜洁可口,花样繁多。她不仅在中间加上适量的食盐和酸梅调味,还采渍初放的有色有香的花蕊,将花汁渗融到香露中。这样制出的花露入口喷鼻,世上少有。其中最鲜美的是秋海棠露。海棠本无香味,而小宛做的秋海棠露独独是露凝香发。酒后,用白瓷杯盛出几十种花露,不要说用口品尝,单那五色浮动,奇香四溢,就足以消渴解酲。

  小宛腌制的咸菜能使黄者如蜡,绿者如翠。各色野菜一经她手都有一种异香绝味。她做的火肉有松柏之味,风鱼有麂鹿之味,醉蛤如桃花,松虾如龙须,油鲳如鲟鱼,烘兔酥鸡如饼饵,一匕一脔,妙不可言。

  小宛经常研究食谱,看到哪里有奇异的风味就去访求它的制作方法。现在人们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她的发明,因此,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和“东坡肉”相映成趣。小宛还善于制作糖点,她在秦淮时曾用芝麻、炒面、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为原料制成酥糖,切成长五分、宽三分、厚一分的方块,这种酥糖外黄内酥,甜而不腻,人们称为“董糖”,现在的扬州名点灌香董糖(也叫寸金董糖)、卷酥董糖(也叫芝麻酥糖)和如皋水明楼牌董糖都是名扬海内的土特产。

  歌伎都能豪饮。崇祯十五年,銮江汪汝为在江口梅花亭宴请辟疆和小宛。也许是汹涌的长江白浪激发起小宛的豪情逸致,她“轰饮巨叵罗,觞政明肃,一时在座诸伎,皆颓唐溃逸”。这种情景辟疆只见过一次。因为小宛见辟疆饮酒很少,量不胜蕉叶,也就不怎么喝。在喝茶方面,小宛和辟疆都爱喝芥片。这种芥片煮好后有一股婴儿肉香。煮茶当然是小宛的拿手好戏。他们常常是一人一壶,在花前月下默默相对,细细品尝茶的色香性情。

  月色如水,最为小宛所倾心。夏夜纳凉,小宛喜欢与辟疆的两个小孩背诵-咏月及流萤、纨扇诗。为领略月 美,她常随着月亮的升沉移动几榻。半夜回到室内,她仍要推开窗户,让月光徘徊于枕簟之间。月亮西去,她又卷起帘栊,倚窗而望,恋恋不舍,反复回环地念诵李贺的诗句“月漉漉,波烟玉”。小宛曾对辟疆说:“我书写谢庄的《月赋》,见古人厌晨欢,乐宵宴。这是因为夜之时逸,月之气静,碧海青天,霜缟冰静,比起赤日红尘,两者有仙凡之别。人生攘攘,至夜不休。有的人在月亮出来以前,已呼呼大睡,没有福气消受桂华露影。我和你一年四季当中,都爱领略这皎洁月色,仙路禅关也就在静中打通。”小宛就是这样在自然平实的日常生活中领略精微雅致的文化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脱和清澄的诗意人生。

  小宛和辟疆都喜欢-香阁,细品名香。小宛最珍爱东莞人视为绝品的“女儿香”。小宛使用沉香的方法和俗人不同。俗人是把沉香放在火上烧,烟扑油腻,须臾即灭。不仅体察不到香的性情,而且烟气沾染上襟袖还带有焦腥味。小宛采用的是隔纱燃香法,讲究品香时的情调。寒夜小室,玉帏四垂,点燃两三枝红烛,在几只宣德炉内燃沉香,静参鼻观,就好像进入了蕊珠众香深处。

  李自成攻占北京,清兵入关南下,江南一带燃起熊熊战火。清军肆虐无忌,冒家险遭涂毒,家产丢得一干二净。小宛随夫一路南逃。顺治五年的七夕那天,小宛看见天上的流霞,忽然有了兴致,要摹天上流霞制作一对金钏。她叫辟疆写了“乞巧”和“覆祥”的字样,镌摹在金钏上。这对制作精妙的黄跳脱在第二年七月忽然从中断开。他们又重新做了一对,辟疆写了“比翼”、“连理”四个字镌上去。足见董小宛是把这对金钏儿看-情的信物。

  小宛最爱晚菊。有个朋友送给冒辟疆几盆名为“剪桃红”的菊花,花繁而厚,叶碧如染,浓条婀娜。小宛见到“剪桃红”,非常喜爱,特意将花放在床边。每天晚上,高烧绿烛,用白色屏风围起三面,放一张小椅子在花间,调整好菊花,让菊影具有参横妙丽之态,然后身入花间,使人在菊中,菊与人都在影中,此情此景,淡秀如画。在董小宛的生命最后时刻,她还叫冒辟疆把“剪桃红”搬到床前给她看枝叶是否茂盛,可有虫害。

  小宛和辟疆曾住嘉兴海盐水绘阁。她在南北湖畔鸡笼山上面对暮春凄凉景致,感叹江河破碎,一家流离,泪葬残花。据说《红楼梦》林黛玉葬花即改编自小宛葬花。

  日子刚刚安稳不久,冒辟疆又病了两次。一次是胃病下血,水米不进,董小宛在酷暑中熬药煎汤,紧伴枕边照料了六十个昼夜;第二次是背上生疽,疼痛难忍,不能仰卧,小宛就夜夜抱着丈夫,让他靠在自己身上安寝,自己则坐着睡了整整一百天。 辟疆说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小宛共处的九年中享尽。

  艰难的生活中,饮食已是难饱,小宛的身体又十分虚弱,加上照顾辟疆连续几场大病,使得小宛身体顷刻间垮了下来,连续二十多天喝不进一口水。由于体质已极度亏虚,冒家多方请来名医诊治,终难凑效。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正月初二,在冒辟疆通彻心扉的哀哭声中,小宛仙逝,年仅28岁。临终之时,她手中紧握着冒辟疆镌有“比翼”、“连理”四字的那对金钏。 冒家上下恍惚伤痛,葬之于如皋影梅庵。历代文人多有凭吊。

  清道光以后有人妄言小宛当年未死,被洪承畴计取,送入皇宫,以博帝欢,得顺治宠爱,辟疆恐惧,谎称小宛已死,其实董鄂妃即董小宛,全属虚谈。董小宛死时28岁,顺治才14岁,小宛与辟疆崇尚气节,誓死不肯降清。小宛厌恶宫廷的奢侈生活,何况满汉不通婚,小宛无入宫邀宠之理。顺治所忠爱的是栋鄂妃也非董鄂妃。栋鄂妃武臣鄂硕之女。18岁入宫(而小宛19岁嫁辟疆)。栋鄂妃生得美慧异常,且端静温柔,宠冠后宫。顺治十三年8月册为贤妃,12月进为贵妃。顺治与她形影不离,赋诗作画,研究佛法。顺治十七年栋鄂妃的儿子不满百日夭折。她悲伤过度,不久也得病死去。顺治帝追封她为端敬皇后,罢朝五日,治丧礼仪碑极隆重。至于传说顺治因董小宛之死看破红尘到五台山出家更是谬传。

  董小宛从名伎到贤妾,清宫有四大疑案,第一个是顺治出家,据说顺治出家是为了一个汉族女子——董小宛。而董小宛原又本是大名士冒辟疆的小妾,据说冒辟疆因顺治从他手中夺走董小宛而悲痛欲绝。说道:

  “梦幻尘缘,伤心情动,莺莺远去,盼盼楼空。倩女离魂,萍踪莫问。扬钩海畔,谁证前盟;把臂林边,难忘往事。金莲舞后,玉树歌余,桃对无踪,柳枝何处?嗟嗟,萍随水,水随风,萍枯水尽;幻即空,空即色,幻灭全灵。能所双忘,色空并遣;长歌寄意,缺月难圆。”

  并写下了一阂《金人捧露盘词》,寄托悲思。

  但疑案毕竟是疑案,真实的情况却与之颇有出入。

  白门移得丝丝柳,黄海归来步步平人物小传2

  苏州城外有条半塘河,河水清缓;两岸风景秀丽宜人,在出城不远的河畔有一座不知名的小山,山上竹林幽幽,静如世外桃源。山边原本没有人家,只有三两座简易的亭子,供来此清心的游人休息。后来这里筑起了一座小楼,楼虽不大,却修得别致典雅,楼中住着一对母女和几个传婢。这母女俩日子似乎过得十分悠闲,每日里沉醉于山水间,看片石孤云,流水落花,累了便在院中花亭里弹琴吟诗,品茗对弈,似乎不为生计所累。是谁家的女眷有这份闲情逸意呢?她们本是城内“董家绣庄”的女主人和千金小姐。“董家绣庄”是苏州小有名气的一家苏绣绣庄,因活计做得精细,所以生意一直兴隆。董家是苏绣世家,到这一代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别看刺绣属于工艺制造行业,可十分接近于绘画艺术,所以董家还颇有几分书香气息。女主人白氏是一个老秀才的独生女儿,老秀才平生不得志,只好把满腹经纶传给了女儿。白氏为董家生了个千金,为寄夫妻融洽之情,取名白,号青莲,小闺女不但模样儿俊秀,脑子还十分灵慧,父母视如至宝,悉心教她诗文书画、针线女红,一心想-出一个才德具全的姑娘。

  这本是个美满幸福的家庭,不料天有不测风云,董白十三岁那年,父亲在暑天患上了暴痢,药不凑效,不久便撒手人寰。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将董白母女打击得心神憔悴,料理完丈夫的后事,白氏不愿在城中的旧宅中继续住下去,睹物思人,倍感悲伤;于是花了一笔钱,在半塘河滨筑下了幽室,带着女儿隐居其中,过一种与世相隔的恬淡生活,绣庄的事则全委托伙计去掌管。

  两年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淡淡流走了,此时已是明朝末年。朝廷腐败,枭雄四起,天下陷入战乱之中。到了崇祯九年,乱象已迫近苏州,人们不由得惶惶不安,白氏也打算关闭绣庄的生意,收回资金以备随时逃难。谁知绣庄伙计一算帐,不但没有银两剩余,反而在外面欠下了上千两银子的帐。分明是伙计从中捣鬼,白氏又无法把握,又气又急,终于病倒在床。母亲倒下,绣庄破产,债务压头,生活的重担猛地压到了十五岁的董白身上,她仿佛从云端跌入了冰窖,一时间无法睁开眼睛。

  庞大的债务能拖则拖,母亲的医药费用却迫在眉睫。从小随母亲隐居世外的董白已养成一副孤高自傲的性格,那里肯低三下四地向人借贷。一急之下使出下策,答应了别人的引荐,来到南京秦淮河畔的画舫中卖艺,改名小宛。

  董小宛秀丽的容貌,超尘脱俗的气质使她很快就在秦淮河出了名。为生活所迫,她不得不屈意卖笑,但她那清高的脾气有时不免露了出来,得罪了一些庸俗的客人,然而却赢得了一些高洁之士的欣赏。董小宛孤芳自赏,自怜自爱,决不肯任凭客人摆布,如此一来,影响了鸨母的进帐,鸨母自然对她冷嘲热讽,董小宛郁怒之下,一跺脚离开南京,回到了苏州。可家中母亲依然躺在病床上,离不开请医吃药,一些债主听说董小宛回了家,也纷纷上门催债,董小宛无力应付,只好重操旧业,索性将自己卖到半塘的伎院,卖笑、陪酒、陪客人出游。

  在半塘,董小宛依然抱定不卖身的初衷,而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压抑住自己的那份清高,把一份毫无实际内容的媚笑卖给客人。倒是有一种客人,既有闲情、闲暇,又有足够的财力,便能带上个中意的青楼女游山逛水,享受自然风情。对陪客出游,董小宛是最有兴趣的,虽说那些能有此雅举的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可那时董小宛醉心于山水之间,并不觉得白发雅士有可憎之处。在旖旎风光的衬托下,她也容易涌动柔情,而真心真意地给客人以娇媚娇笑。因此,她三番五次地受客人之邀,游太湖、登黄山、泛舟西湖,一去就是十天半月。就在董小宛离开秦淮河不久,却有一公子慕名到秦淮河去寻访她,那位公子就是冒辟疆。这冒辟疆出身于官宦之家,虽无功名,却胸怀大志,富有正义。天启年间,阉党魏忠贤阴谋弄权,惑乱朝纲,冒辟疆联合一批有志之士结社金陵,伸张正义,其中较有名的是“四公子”。“四公子”分别是陈贞慧、方密之、侯方域、冒辟疆,皆年少有才之士。无奈终因势弱力薄,不但未成气候,还惨遭阉党摧折,冒辟疆虽免于难,但前途深受影响,只好暂时寄情于山水声 中。

  这年秋天,二十九岁的冒辟疆来南京参加乡试。说起乡试,冒辟疆已参加过三次,凭他的才学早该中举,可在应试作文中,本应循规蹈矩,就经解经,他却要联系时势,针砭政局,自然违背了主考官的要求,所以屡试屡败。此次应试他也并不打算改变自己的风格,只看能否遇上个有眼力的主考官,否则就任其落第。与冒辟疆抱着同样心情来应试的还有他的好友方密之,两人全不把考试放在心上,见考前有点空暇,便相约往秦淮河去散心。方密之早听人说起秦淮河来了个冰清玉洁的“冷美人”董小宛,在青楼女子中别树一格,正合方密之等人的口味,因而与冒辟疆两人特意前往造访,不料董小宛却已睹气离开了秦淮河。

  后来乡试发榜,冒辟疆又一如既往地名落孙山,他没有失望。只是暗叹自己生不逢时,收拾了行装,便转往苏州闲游去也。在苏州,冒辟疆一边访胜探幽,一边打听董小宛的下落,得知她已在半塘待客,便又兴致勃勃地专程拜访。偏不凑巧,董小宛已受人之邀游太湖去了。之后又接连去了好几次,都无缘见到董小宛,直到准备离开苏州的前夕,没抱多大希望地来到半塘,却终于得以与她相晤。这是一个深秋的寒夜,董小宛刚刚参加酒宴归来,正微带醉意斜倚在床头。见来了客人,她想挣扎着起身,无奈酒力未散,坐起来都有些摇晃。冒辟疆见状忙劝她不必多礼,让传婢在小宛床头摆了个坐凳,便在她身边坐了下来。冒辟疆自我介绍后,董小宛称赞说:“早闻‘四公子’大名,心中倾佩已久!”脸上果然露出欣喜的神色。冒辟疆没想到一个风尘女子竟然对他们这劻扶正义的行为大感兴趣,不由得对她肃然起敬,细打量董小宛,素衣淡妆,眉清目爽,果然与一般欢场女子大相径庭,此时虽醉意朦胧,娇弱不堪,却依然思路清晰,谈吐不俗,纵谈时局,颇有见地。怜惜伊人酒后神倦,冒辟疆坐了不到半个时辰就匆匆离去,就是这半个时辰的交谈,已使他对董小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时冒辟疆已出游日久,囊中羞涩,不得不按原计划离开苏州回家乡如皋去了,心里则暗藏着对小宛的眷恋。

  第二年春天,冒辟疆再到苏州访董小宛,却又听说她陪钱谦益游览西湖去了,而且准备游完西湖再转道黄山观赏奇峰苍松,不知何时方能归来。冒辟疆只好悻悻地回去了。

  转眼又是春江水暖的季节,冒辟疆奉母命往襄阳探望在那里作官的父亲,经过苏州,又禁不住往半塘寻访董小宛。这次小宛又陪客人远游黄山去了,冒辟疆失望之极,自叹:“竟是如此无缘!”失望之余,他结识了当地名伎陈圆圆,两人十分投缘,相携游历了苏州的山山水水,冒辟疆离去时还约定初夏返乡时,还来与她同赏虎丘石榴。

  到襄阳探望父亲,小住一段时间后即如约来到苏州,这时陈圆圆却已被嘉定伯周奎聘去京都。冒辟疆怅然若失,怀着悒郁的心情只身雇舟前往虎丘。小舟沿着半塘河缓缓而行,冒辟疆漫无目的地欣赏着两岸的风景,小舟穿过一座青石小桥,眼前一片绿意融融的柳树林,抬眼望去,柳丝深处竟隐隐约约透出一幢小楼的檐角,在青山绿树的映衬下,显得如诗如画。这等僻静之地还有人家?那定是什么方外隐士、世外高人了!冒辟疆一时来了兴趣,便命舟子将船系在了柳树上,他则登岸向小楼走去。

  小楼的院门紧闭,悄无声息,冒辟疆上去唤了几次,才有一个小丫鬟来开门,一打听,此处竟是董小宛的家。此时董母新丧,刚办完丧事,查小宛忧伤难持,正病倒床榻。冒辟疆心中猛地一怔,忙称自己是董小宛的朋友,特来拜访。小丫鬟禀报了主人后,来请客人进屋,并径直将客人引入了董小宛卧房。这是冒辟疆

  第二次见到小宛,与上次一样,她也是斜卧床头,只是上次带着娇憨的笑容,这次却是满脸的凄怆。冒辟疆满怀同情地将她宽慰一番,并且说了自己几次寻访都吃了闭们羹

  的经过,董小宛露出一丝歉意和欣慰。见她病体虚弱,冒辟疆几次提出早早归去,董小宛却殷勤挽留,两人直谈到深夜才分手。

  第二天一早,冒辟疆忍不住又雇舟来到小宛家,两人并没有约定,小宛却笑盈盈地站在门外相迎。一夜之间病竟好了大半,也似乎料定冒辟疆今天会来。董小宛将冒辟疆迎进了屋,奉上茶,小宛幽幽地自言自语道:“此番公子前来,妾身的病竟然不药而愈,看来与公子定有宿缘,万望公子不弃!”冒辟疆听了不甚欢喜,又怕对方是一时之兴。便探试道:“小生与姑娘交浅言少,姑娘难道不为此话后悔吗?]

  董小宛心意坚定地说:“风尘打滚,阅人不少,如蒙公子不弃,妾身算是跟定公子了!”冒辟疆兴奋得一把搂住她,小宛则在他怀中嘤嘤地抽泣起来。

  冒辟疆此行还需到南京参加乡试后再回家乡,他与董小宛约好,一等乡试结束,就 马上返回苏州为她赎身,再相伴回到如皋。

  对考试冒辟疆可以说是轻车熟路,反正也不抱太大的希望,轻轻松松做完考卷,便兴冲冲地离开闱场,一心想着早日飞到小宛身边。他正边想边走,忽听到一个清脆的声音在叫他的名字,抬头一看,那不是小宛吗?她站在闱场对面的旗座旁,带着灿烂的笑容向他招手。冒辟疆连忙跑上前去,一把握住小宛的手。关切地问:“你怎么来了!”

  “我自己有脚,就怎么不能来,我已到了三天,怕搅扰公子,未敢来见呢!”董小宛含娇带嗔地诉说着,还告诉说,她所乘的船在江上遇到强盗,幸亏船家机敏,将船藏在芦苇中躲了三天才脱险,把乘客都吓得半死。冒辟疆轻轻抚摸着她的发际,传递着无言的怜爱和安慰。

  不久乡试揭榜,冒辟疆再次落第。这时他已过而立之年,既然仕途难成,便索性打定主意归乡隐居,董小宛对他的决定由衷地赞同,她早就向往那种布衣素食、朝夕相依的平淡生活。什么夫贵妻荣,她早已看穿了那一套。

  冒辟疆带着小宛回苏州赎身,不料又遇上了麻烦,因董小宛在半塘名气太大,不论出多少银子,鸨母都不想放走这棵摇钱树。就在他们一筹莫展之际,钱谦益偕同柳如是来游苏州。柳如是是董小宛当初卖笑秦淮河时的好姐妹,钱谦益也曾与她有过颇深的交情,他如今虽然免官闲居,但在江南一带名望甚高,经他出面调排,董小宛赎身之事迎刃而解。

  这时已是崇侦十五年隆冬季节,冒辟疆与董小宛顶风冒雪赶往如皋。一路上,他们不愿意放弃观光赏景的好机会,走走停停,寻幽访胜,直到第二年初春才到达如皋的冒家。

  冒家十分通情达理,顺利地接受了董小宛这位青楼出身的侍妾。因为他们相信冒辟疆的眼光。这时冒辟疆的父亲已从襄阳辞官归家,一家人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冒辟疆的原配妻子秦氏体弱多病,董小宛便毫无怨言地承担起理家主事的担子来,恭敬柔顺地侍奉公婆及大妇,悉心照料秦氏所生二男一女。冒家的全部账目出入全由她经手,

  她料理的清清楚楚,从不私瞒银两。小宛还烧得一手好菜,善做各种点心及腊味,使冒家老少大饱口福,在众人的交口称赞中,小宛得到了无限的满足。对丈夫,小宛更是关照得无微不至,冒辟疆闲居在家,潜心考证古籍,著书立说,小宛则在一旁送茶燃烛;有时也相帮着查考资料、抄写书稿;丈夫疲惫时,她则弹一曲古筝,消闲解闷。

  宁静和协的家庭生活刚刚过了一年,国家出现了轰轰烈烈的战乱,李自成攻占北京,清兵入关南下,江南一带燃起熊熊战火。清军肆虐无忌,冒家险遭涂毒,幸亏逃避得快,才得以保住了全家的性命,然而家产却在战乱中丢失得一干二净。

  战乱过后,冒家辗转回到劫后的家园,缺米少柴,日子变得十分艰难,多亏董小宛精打细算,才勉强维持着全家的生活。就在这节骨眼上,冒辟疆却病倒了,下痢兼虐疾,把他折磨得不成人形。疟疾发作寒热交作,再加上下痢腹痛,冒辟疆几乎没有一刻能得安宁。为照顾他,董小宛把一张破草席摊在床榻边作为自己的卧床,只要丈夫一有响动,马上起身察看,恶寒发颤时,她把丈夫紧紧抱在怀里;发热烦躁时,她又为他揭被擦澡;腹痛则为他揉摩;下痢就为他端盆解带,从没有厌倦神色。经过五个多月的折腾,冒辟疆的病情终于好转,而董小宛已是骨瘦如柴,仿佛也曾大病了一场。

  日子刚刚安稳不久,冒辟疆又病了两次。一次是胃病下血,水米不进,董小宛在酷暑中熬药煎汤,紧伴枕边伺候了六十个昼夜;第二次是背上生疽,疼痛难忍,不能仰卧,董小宛就夜夜抱着丈夫,让他靠在自己身上安寝,自己则坐着睡了整整一百天。

  艰难的生活中,饮食难饱,董小宛的身体本已虚弱,又加上接连三次照料丈夫的病痛,冒辟疆病愈后,她却病倒了。由于体质已极度亏虚,冒家多方请来名医诊治,终难凑效。顺治八年正月,在冒家做了九年贤妾良妇的董小宛终于闭上了疲惫的眼睛,在冒家的一片哀哭声中,她走得是那样安详。

  “董小宛”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