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名人丁立钧介绍
丁立钧(1854—1902),字叔衡,号恒斋,镇江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官至山东知府。晚得风疾,能以左手作书画,世颇珍之。立钧17岁中举。因连遭父母丧,27岁方成进士,历官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山东沂州府知府。
丁立钧生平
丁立钧父丁绍周、长兄丁立瀛均为进士、京官,二兄丁立淦为名画家。
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前后,一部分坚决主张抵抗日本侵略并反对当时弊政的言官和名士,纷纷投靠户部尚书翁同龢门下,形成后清流派。其中以侍读学士文廷式、礼部侍郎志锐和“南通才子”张謇为骨干,国子监祭酒盛昱、刑部主事沈曾植以及翰林院编修王仁堪、黄绍箕、丁立钧、李文田等均为其中健将。且翁同龢为光绪帝师傅,志锐为光绪帝爱妃珍妃兄长,文廷式为珍妃师傅,因此该派属于“帝党”的一部分,与“(慈禧太)后党”抗衡。科举考试的同年关系是清流派中一种重要横向组织关系。在同一届获得举人或进士的人,互相称做同年,一科进士不过百十多人,自然多为相识。后清流成员中,沈曾植、黄绍箕、志锐、梁鼎芬、丁立钧同为1880年进士,其他成员也大多在科考过程中相识。
1895年康有为创立强学会,翰林院编修丁立钧参加为会员并捐银二百两,此外还有“内阁中书杨锐捐银三百两,刑部侍郎沈增植和翰林院编修沈增桐捐银五百两,督察院御史张孝谦捐银一百五十两,直隶按察史袁世凯捐银六百两”。强学会成立之初,其成员以维新派和帝党官员为主。强学会以陈炽、丁立钧、沈曾植、张孝谦为总董,而以张孝谦主其事。这四人中,陈炽、沈曾植为翁同龢的得力助手,张孝谦是李鸿藻的得意门生,而丁立钧则为张之洞所见重。强学会最初虽规定以“定期集会,抨击时弊,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为主要事务,但实际开局之后,却以报事为主,将《中外纪闻》当作了他们最重要的工作。
甲午战前,清政府内部对自强新政的种种问题,诸如糜费、中饱等实情,并非毫无察觉。翰林院编修丁立钧陈:“广购外洋船炮,创设机器各局,岁糜数百万帑金,以供千百委员中饱之用,以广外洋销售钢铁木植杂物之路。”
丁立钧简介
据《京江丁氏族谱》所记,京口丁氏一世祖丁顗五代自河南清河徙居祥符,北宋末靖康之难,金人掳走徽宗、钦宗及大批官员,6世丁略也在其内。其子7世丁素则随高宗渡江寓居金陵,后因故死葬镇江。丁素孙、9世丁煜于南宋后期权知镇江府事历,又因祖茔在镇江,离任后“遂卜宅城东而家焉”,是为丁氏镇江始迁祖。其后丁氏支系衍增,族丁兴旺。南迁江左前丁氏就是官宦世家,南迁后子第也多以习儒从政为出道,中举或中进士者历朝不绝。以明清两朝为例,16世丁玑、丁瓒分别为明中叶成化、正德进士,26世丁绍周及27世丁立干、丁立瀛俱为同治朝进士。光绪间,丹徒丁立钧,丁立瀛,丁立干,以适堂兄弟三人同时入词馆(翰林院),在镇江传为美谈。丁氏族谱按“绍、立、传、家、永;贤、良、衍、庆、常”排序,至清末民初著名学者藏书家丁传靖时已是第28代了。
丁立钧著作
丁立钧著有《昭代尺牍小传续集》《清画录》《历代大礼辨误》《东藩事略》《历朝纪事本末》九种、《南菁讲舍文集》三集十六卷。
丁立钧补充介绍
丁立钧(1854-1902) 字叔衡,号恒斋,镇江人。父亲丁绍周、哥哥丁立瀛都是进士、京官。立钧17岁中举。因连遭父母丧,27岁方成进士,历官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山东沂州府知府。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创立强学会,丁立钧参加为会员,是4个总董之一。丁立钧做翰林时,充任国史馆、会典馆等修书任务。他目击国家忧患,撰著《历代边事》,进呈光绪帝。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和约,他一连上疏3次,反对条约中丧权辱国的条款。光绪二十三年,在沂州知府任内,恰逢德国强占我胶州湾,他扶病筹划钱粮作守城战备。任知府一年多,后因病辞官回乡,出任江阴南菁书院院长,南菁书院是当时东南最高学府,在他任内改为学堂。
“丁立钧”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