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名人周其凤介绍
周其凤,1947年10月8日出生于湖南浏阳,高分子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原校长,北京大学原校长。
1970年周其凤从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专业研究生;1980年公派到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学习;1983年获得马萨诸塞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主任、高分子科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副教务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至2008年担任吉林大学党委常委、校长;2008年至2013年3月担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校长;2015年当选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副主席 。
周其凤主要从事高分子合成及液晶高分子领域的研究。
周其凤人物经历
1947年10月8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龙伏镇尚埠村。
1962年,进入浏阳市第一中学学习。
1965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
1970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专业研究生。
1980年1月,由国家公派到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学习。
1981年9月,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83年2月,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毕业,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1986年晋升)、教授(1990年晋升),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主任、高分子科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副教务长。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01年6月—2004年7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任、司长;并先后兼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 、“教育部财政部985工程”办公室主任等职。
2004年7月—2008年11月,任吉林大学党委常委、校长。
2008年11月14日—2013年3月22日,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校长。
2013年3月,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2013年3月22日,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 。
2015年8月14日,在韩国釜山举行的第48届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理事会会议上,周其凤高票当选联合会副主席 。
2016年1月,周其凤正式履职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副主席,任期从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根据IUPAC章程,副主席任期为两年,两年后自动升任主席,任期两年(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
周其凤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周其凤提出了甲壳型液晶高分子的概念并从化学合成和物理性质等角度给出了证明。甲壳型液晶高分子是一类新型高分子材料,其分子量和分子结构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活性自由基聚合等方法得到控制,而可以调节的分子链刚性、独特的相态结构和性质以及宽大的稳定液晶相温度区间等构成了其性质特点。其他贡献包括对液晶高分子取代基效应的研究,发现通过共聚合或提高分子量可以使亚稳态液晶高分子转变为热力学稳定的液晶高分子等原理,并发现了最早人工合成的热致性液晶高分子等 。
学术论著
根据2020年1月吉林大学网站显示,周其凤已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学术论著:《液晶高分子》(周其凤、王新久,科学出版社,1994年);《高分子化学》(周其凤、胡汉杰,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Liquid Crystalline Polymers》(Xin-Jiu Wang,Qi-Feng Zhou, World Scientific, Singapore, 2004);《Contemporary topics in advanced poly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周其凤、程正迪,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耐高温聚合物及复合材料》(周其凤、范星河、谢晓峰,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申请发明专利多个。
代表性论著
[1] Ping, J.; Pan, H. B.; Hou, P. P.; Zhang, M.-Y.; Wang, X.; Wang, C.; Chen, J. T.; Wu, D. C.; Shen, Z.; Fan, X.-H.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s with Excellent High-Temperature Properties Based on Brush Block Copolymers Having Rigid Side Chain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7, 9(7), 6130-6137.
[2] Gu, K. H.; Wen, T.; Han, M. Y.; Zhang, W.; Zhang, Z. Y.; Zhou, Y.; Shen, Z.; Fan, X. H.; Ho, R.-M. Shape Effect-Induced Spiral Superstructure in Self-Assembled Achiral Disc-Bent Core Amphiphile,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7, 53(86), 11794-11797.
[3] Zhang, M. Y.; Zhou, S.; Pan, H. B.; Ping, J.; Zhang, W.; Fan, X.- H.; Shen, Z. Structural Complexity Induced by Topology Change in Hybrids Consisting of Hexa‐peri‐hexabenzocoronene and Polyhedral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7, 53(62), 8679-8682.
[4] Gu, K.; Zhang, M.; Zhou, Y.; Han, M.; Zhang, W.; Shen, Z.; Fan, X. Hierarchical Self-Assembly of Disc-Rod Shape Amphiphiles Having Hexa-peri-hexabenzocoronene and a Relatively Long Rod, Langmuir 2017, 33(13), 3311-3316.
[5] Zhang, Z.-Y.; Zhang, Q.-K.; Yu, J.-P.; Wu, Y.-X.; Shen, Z.; Fan, X.-H.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a new high-temperature liquid crystalline thermoplastic elastomer based on mesogen-jacketed liquid crystalline polymer, Polymer 2017, 108, 50-57.
[6] Zhou, S.; Zhang, M.; Wang, R.; Ping, J.; Zhang, X.; Zhao, N.; Xu, J.; Shen, Z.; Fan, X.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ew aramids based on o-(m-triphenyl)-terephthaloyl chloride and m-(m-triphenyl)-isophthaloyl chloride, Polymer 2017, 109, 49-57.
[7] Zhang, Y. D.; Ping, J.; Wu, Q. W.; Pan, H.-B.; Fan, X. H.; Shen, Z.; Zhou, Q. F. Bulk Self-Assembly and Ionic Conductivity of a Block Copolymer Containing Azobenzene-Based Liquid Crystalline Polymer and Poly(Ionic Liquid), Polymer Chemistry 2017, 8(10), 1689-1698.
[8] Li, C.-S.; Huang, X.-C.; Li, Y.; Zhou, H.; Shen, Z. H.; Fan, X. H. Effect of Thermal Aging on Microstructures of Aramid Composites, Polymer Composites 2017, 38(2), 252-259.
[9] 候平平; 张振宇; 平静; 沈志豪; 范星河; 周其凤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的构筑、自组装及其功能化, 高分子学报 2017, (10), 1591-1608.
[10] 候平平; 沈志豪; 范星河 侧基含纳米构筑单元的甲壳型液晶高分子的多层次自组装, 高分子学报 2017, (7), 1038-1046.等等。
承担项目
根据2020年1月吉林大学网站显示,周其凤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多项。
科研成果奖励
获奖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91年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7年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测链型刚性液晶高分子)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教育思想
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与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相融合,不断地发展完善和创新才能成功。即使没有完全达到西方办学培养过程中的硬指标,同样也能培养出有用人才。
讲座报告
2016年5月12日,周其凤出席并担任内蒙古大学“桃李大讲堂”第五期主讲,主题为“‘浏阳花鼓’——在内蒙古大学与青年朋友交流人生感悟”。
2017年12月4日,周其凤出席并担任由张家界校区办公室、张家界校区学生工作办公室、共青团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我的求学之路”主题讲座主讲。
2018年3月26日,周其凤院士应化学所青年创新促进会小组邀请,为全所职工和研究生作了题为“我的求学之路”的报告。
教育改革
2004年,周其凤调任吉林大学当校长。当时,吉林大学刚完成6所高校的整合,学生加教职员工近10万人,负债达30亿元。上任不到两个月,他就在全校干部大会上表示,要建立“博士生导师淘汰机制”。这项改革取消了45名教授的博士生导师资格,改变了人们对职称“能上不能下”的传统观念。他的另一项改革是取消对教职工子女的高考加分。
在推进本科教育改革方面,周其凤提出了四项举措:创新办学、师资队伍建设、发挥第二课堂、增强学生国际化。
加快推进《北京大学章程》的制定工作,进一步明确界定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范围,不断提升日常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教育成果
成果名称
获奖等级
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
参考资料
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综合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黄达武、孙绍芳、李克安、周其凤、王兴邦
研究生教育管理及服务系统
教学成果一等奖
周其凤、种连荣、张辉、金勇、权利宁
时间
荣誉表彰
1986年
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
1988年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
1988年
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
1992年
中国青年科学家提名奖
1992年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7年
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1999年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9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1年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化学创新论文奖
2010年6月
第二届 “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
2010年
“中国最具魅力校长”称号
周其凤人物评价
周其凤对高校的教育发展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既是著名的专家学者有着很高的学术造诣,又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对学校工作充满感情,对年轻一代充满关爱。他的工作作风也使他赢得了全校师生员工的高度信任和尊重。(教育部原部长周济评)
“做人、做学问、做官,周院士都是一流的,尤其是做人,堪称极品。熟悉他的人,都对他朗朗的笑声和温暖的大手印象深刻。跟他在一起,你不敢撒谎,不敢偷懒,他的真诚与勤奋让你做不了这两件事。”(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冠军评)
周其凤补充介绍
周其凤(1947.11.20-)
湖南浏阳人。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7年11月20日生于湖南浏阳。1959年毕业于浏阳泮春完全小学,1962年毕业于浏阳三中初中,1965年毕业于浏阳一中高中,同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1970年毕业,留校任教。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专业研究生,师从著名化学家冯新德先生。1979年以优异成绩通过高教部留学生考试,成为北大首批赴美公派留学生之一,1980年1月赴美,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学习,1981年9月获硕士学位,1983年2月获博士学位。同年5月回北京大学任教。1986年被聘为副教授,1990年被聘为教授。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主任、高分子科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副教务长等职。2001年6月至2004年7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任、司长,2003年6月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003年6月至2004年7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秘书长。2001年6月至2004年7月,先后兼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211工程” 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 、“教育部财政部985工程”办公室主任等职。2004年7月由国务院任命为吉林大学校长。现任吉林大学党委常委,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教育部化学和化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人事部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等职。
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分子合成、液晶高分子、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质等。主要成就:
一.较早系统地从高阻和极性效应两个角度研究了液晶高分子的取代基效应,发现了高分子液晶态稳定性液晶基元上取代基体积以及极性的影响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引用。
二. 最先发现并报道通过共聚合可以使亚稳态的单向性液晶高分子转变为热力学稳定的双向性液晶高分子。该发现有助于说明液晶高分子单向性行为的本质,加深了对物质液晶的认识,对液晶高分子的分子工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 最先发现并明确提出提高分子量可以使亚稳态的单向性液晶高分子转变为热力学稳定的双向性液晶高分子。该原理已经被同行接受,并在数种液晶高分子体系的应用实践中获得成功。
四. 创造性地提出区别于“主链型”和“侧链型” 的第三类液晶高分子——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的科学概念并从化学合成和物理性质等角度给出了明确的证明,突破了多年来统治国际液晶高分子学术界的分子设计思想和模式,而且拓展了学科的领域,深化了对液晶高分子乃至整个高分子的分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内在关系的认识,并为高分子材料的性能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该项成果受到美、英、法、德等国同行的重视。
此外,他还发现了迄今认为是最早人工合成的热致液晶高分子,以及高分子六方柱相超分子结构等。
获得的奖励和荣誉:1986年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1988年获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1988年获教育部“-青年教师基金”,1988年至1990年,获国家教委优秀年轻教师基金,1990年、1995年两次获中国科协与国家教委联合表彰,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获中国青年科学家提名奖,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津贴,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1997年获国家教委、人事部“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9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1年获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化学创新论文奖,2001年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已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与他人合著教科书一本:“ Liquid Crystalline Polymers ”,合著学术专著一部:《液晶高分子》(与王新久合著);申请发明专利2项。
主要参考文献:
当代中国青年科学家传,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
“周其凤”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