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名人杨沫介绍
杨 沫
(1914-1995)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女作家。
湖南省湘阴县(今汨罗市)人,女,原名杨成业,曾用名杨君默,1914年8月25日生于北京一个清末举人家庭。1926年入北京十四小学读书。1928年5月考入北京西山温泉女子中学学习。1931年因家道中落,生活困难,到河北省香河县立完全小学教书。与青年张仲衡相恋,并开始共同生活。1932年1月回北京做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接触共产党人,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并开始文学创作。1934年发表第一篇散文《热南山地居民生活素描》。1936年2月第二次到香河县立小学教书,受抗日救亡运动影响,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认识了共产党员马健民。1936年12月,由马健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从此与张仲衡脱离关系,与马健民结为夫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晋察冀边区抗日斗争,任河北省安国县妇女救国会主任、,冀中区妇救会宣传部长、冀中十分区妇委书记。1941年12月在华北根据地挺进报社任,先后在《时代妇女》、《时代青年》、《晋察冀日报》上发表了《在后方医院》、《罪恶的见证》、《回忆》、《在兵站上》、《神秘的大苇塘》等作品,抒发对人民的热爱和对日军的仇恨。1942年3月,到华北联合大学中文系进修结业后,从事党的宣传工作。在冀中地区后方政治部、《黎明报》、《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做工作,曾任晋察冀妇联主办的《时代妇女》主编。
1949年5月,任北京市妇联宣传部副部长。1950年,发表描写抗日战争的中篇小说《苇塘记事》。1951年9月开始写作《青春之歌》,1952年完成初稿,195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58年1月正式发行,并相继译成英、法、德、俄、日、朝鲜等1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累计发行500万册,成为新中国最早印刷逾百万册的佳作。1959年9月,又将《青春之歌》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拍成电影,在庆祝建国10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中上映,成为最优秀的影片之一,对几代中国青年产生了良好影响。1963年1月调北京市文联从事专业文学创作,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筹备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主席。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文革”中受到冲击,被诬为“假党员”,剥夺创作权利。1972年恢复党籍。1978年后,当选为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及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73年开始创作《东方欲晓》,4年后脱稿,后又花了9年功夫改写成《芳菲之歌》,于1986年出版发行。1990年第三部长篇小说《英华之歌》出版,合称“青春三部曲”。北京出版社出版近300万字的《杨沫文集》即:《青春之歌》(卷一)、《芳菲之歌》(卷二)、《英华之歌》(卷三)、《中短篇小说选》(卷四)、《散文选》(卷五)、《自由,我的日记》(卷六、七)。
1995年12月1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杨沫”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