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湖南省名人>怀化市名人>溆浦县名人

向仲华

向仲华人物照片

溆浦名人向仲华介绍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向仲华(1911-1981),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〇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八军军部秘书,第四师政治部秘书长,第十一团政治处主任,红色中华报社社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向仲华生平简述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1955)。原名向崇如,又名向镇华,笔名苏澄、望一。

1911年8月生于湖南省溆浦县观音阁乡浆池湾村一个农民家庭。8岁入私塾读书,16岁被保送入县立中学读书。

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9年初由于叛徒告密,在长沙被捕入狱。

1930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攻占长沙时出狱,参加红军。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3军团第8军军部秘书、第4师政治部秘书长、第11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1934年初负责编辑出版红3军团《红军日报》。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到达陕北后,曾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报社社长。西安事变时,组织成立《红色中华》西安分社,将中共中央公开电报、文告、宣言等通过分社印发西安各报社和社会团体,在舆论上很好地配合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新中华报》社社长、新华社社长。参与创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和各抗日根据地新华社分社机构,使新华社采访、通讯业务扩展到各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对及时准确地报道抗日军民的斗争情况,鼓舞全国军民的抗战斗志,坚定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期间,配合民族解放斗争的需要,以苏澄、望一等笔名,撰写许多社论和国际评论,以犀利的笔锋鞭挞敌人,鼓舞人民斗志。

1941年12月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1942年秋毕业后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

1945年4月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10月任北平军调部派驻热河赤峰小组中共方面代表。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晋察冀军区冀东纵队第13旅副政治委员,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政治部主任、第6纵队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68军政治委员、第20兵团政治部主任等职。先后率部参加青沧、保北、保南、察南、察绥、清风店、石家庄、平津、太原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华北军政大学副政治委员,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军事科学院副政治委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广州军区政治委员。是人民解放军装甲兵领导机构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参与指挥了1979年广西方向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是中共第十、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

1981年5月21日在广州逝世。

向仲华任职经历

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新中华报社社长,解放日报社编辑,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第十三旅副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六纵队政治委员,第二十兵团六十八军政治委员,兵团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军事科学院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广州军区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是第二、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

向仲华人物经历

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参加革命工作,初中,中将军衔。1927年初在中学读书时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爱国运动。

1929年初马日事变后在长沙市被捕入狱,在狱中坚持斗争。

1930年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攻占长沙时出狱,1930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3军团第8军军部秘书。

1931年任红8军第4师政治部秘书长。

1932年起任红3军团第4师11团党总支部书记。

1933年6月起任红3军团第4师11团政治处主任,不久改任红3军团第4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

1934年10月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任红3军团政治部宣传部干事。

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担任军委后方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1936年春科改部,任军委后方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36年调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报社社长。

1937年夏报社改称《新中华报》社仍任社长,并任军委红军历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初期仍任《新中华报》社社长兼任新华社社长,领导报社及时报道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事迹,宣传党中央的方针政策。

1941年《解放日报》创刊,任编辑。

1943年1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参与组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2月起任冀东纵队第13旅【第12旅】副政治委员。

1946年9月起任冀察晋军区第2纵队【第3纵队】政治部主任。

1947年2月起任冀察晋野战军第6纵队政治委员。

1949年2月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第68军政治委员(军长文年生),6月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第20兵团政治部主任、兵团党委常委。参加了清风店、石家庄、平津、太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3月至11月任华北军政大学副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50年6月至11月任军委装甲兵司令部副政治委员、军委装甲兵党委常委,1950年11月至1957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政治委员、装甲兵党委副书记。其间:1950年11月至1951年9月兼任军委装甲兵司令部政治部主任、装甲兵政治部主任。

1954年5月至1957年11月兼任装甲兵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1957年2月至1965年7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政治委员、装甲兵党委副书记。

1965年6月至1972年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政治委员、党委常委(1965年7月起)、副书记(1971年4月起)。

1972年4月至1977年9月25日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部党委副书记(1972年6月起)。

1977年9月25日至1980年1月11日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政治委员。

1980年春节期间因肝病入院治疗,1980年1月11日至1981年5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其间:1977年11月起任广州军区党委书记,1980年4月起任广州军区党委第三书记。在广州军区担任政治委员期间与司令员许世友将军,一起共同担任1979年对越南自卫反击战中——广西战区的最高总指挥。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第十届、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二、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1年5月21日因患慢性重症肝炎医治无效,在广州病逝,终年70岁。

向仲华荣誉表彰

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向仲华补充介绍

  向仲华

  (1911-1981)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副总参谋长。

  湖南省溆浦县人,1911年8月生于溆浦县观音阁乡浆池湾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保送到县立中学读书,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1927年3月加入共青团,并经中共党员向五九介绍加入国民党,5月24日溆浦“敬日事变”后脱离国民党。1929年因叛徒告密在长沙被捕。1930年7月,红三军团攻长沙时出狱,参加了红军。同年9月经何长工、袁国平介绍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担任红三军团第八军军委秘书、红三军团二师党委秘书、师政治部秘书长。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军委后方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延安时期,为办好党报和参与创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作出了积极贡献。1936年4月,任《红色中华报》(后改名为《新中华报》)社长,后任新华通讯社社长。1940年春,党中央决定成立广播委员会,周恩来为主任,他和-第三局局长王诤等为委员。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奋斗,完成了开凿机房窑洞、改装广播发射机、制造发电设备、架设发射天线等一系列困难复杂的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一一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于1940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此后,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北平军调部驻热河赤峰执行小组上校代表。1945年4月,出席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第十三旅副政委、晋察冀军区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华北军区第六纵队政委、华北军区第六十八军政委、第二十兵团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清风店、石家庄、太原和平津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华北军政大学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0年11月任军委装甲兵副政委。1957年2月任装甲兵政委。他参与解放军装甲兵的创建工作,参与领导和组织装甲兵部队投入抗美援朝战争,对装甲兵部队、院校和机关的建设有着重要建树。1965年5月任军事科学院副政委。“文革”期间,受到林彪、--集团的诬陷破孩。1972年5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对加强总参机关建设和军队建设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他三次率中-事代表团出国,先后访问过秘鲁、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国家。

  1977年9月,他调任广州军区政委。1979年协助-在广西方面指挥自卫还击战,以68岁高龄亲临前线,组织指挥作战,为夺取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73年8月和1977年8月在中共十、十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他是第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81年5月21日在广州病逝,终年70岁。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向仲华”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