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湖南省名人>娄底市名人>双峰县名人

王龙文

暂无王龙文人物图片我要提供名人图片

双峰名人王龙文介绍

  王龙文(1864~1923),派名代仁,字泽寰,号平养居士,叉号髯俯,补泉,&峰县三塘铺镇人。光绪廿一年(1895)以一甲第=名进士及第,俗称“探花”。为官京师时,尝慷慨上 书 言天下事,颇有长儒之风。庚子(1900)之变,附和义和团,力主灭洋。后清廷失败,迫于议和压力,杀戮或革除主战者,他被夺官归里。其后在箴言、船山等书院掌教。颇有声誉。又回原籍江西庐陵主修县志。著有《平养堂疏稿》一卷、《平养文待》十六卷、文待附录一卷、《平养诗存》:誊、《平养联存》一卷。

  状元屈成探花郎

  王龙文于清同治三年(1864)五月二十日出生于湘乡县新安乡三十四都(今属双峰县三塘铺镇)。他祖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永福乡官田,曾祖象徇,字庭顺,五岁而孤。及长,以卖药为业。乾隆三十三年,年廿四,行商湖南,数迁至湘乡三十三都之赛田迥龙桥(今双峰县甘棠镇)。于是定居,力勤致田百顷。平生好行善事,遇贫病者施以方药而不求回报。嘉庆三年,象徇年55岁以病卒。子世崇才四岁,妻朱氏破产存孤,修德行善,清操苦节,抚子成立。道光廿八年清旌表节孝,入祀湘乡县节孝祠。同治《湘乡县志。列女传》有记载。

  祖父世崇,字序宾,事寡母以孝闻名。持身严谨,勤俭治家,家道复振。又好学工书,后因龙文进士及第,她奉政大夫。

  父万邦,字道明,号作孚,四岁时父母相继去世,由祖母朱氏抚养。年十二,祖母去世,因此废学而隐于商,以卖药而世其家。艰苦创业,一生乐善好施,世呼善人。后因龙文显贵,诰封奉政大夫。70岁时,将家迁往二十里外的朝阳守经堂(今三塘铺镇岩泉村)。宣统三年(1911)去世,寿77。殁后,湖湘耆旧议请祀先生于乡贤祠,因辛亥革命乃作罢。

  王龙文先后师从朱继上、刘藻隅、左敬和、朱松乔,举人谢辑生、李筱秋、邓林皋等宿儒。光绪十三年(1887),年方十三,学宪陆宝忠科试经古,以第一名补邑庠生,所作《天子圣哲赋》刻于《沅湘揽秀集》中。十六年经湖南学政张亨嘉科试词章第三名,复试以一等第九名充增广生。十八年学政张预岁试词章第八名,复试以一等第五名充廪膳生。随之肄业岳麓书院,师从王阎运等名师。光绪十九年(1893)激赏,拔置第一。

  从有科举以来,湖南共中了5个状元。宋代的长沙王世则、湘乡王容,明代的华容黎淳,清代的衡山彭浚、茶陵萧锦忠。王龙文虽贵为探花,已极荣耀,但状元桂冠失之交臂,毕竟令人为之惋惜。

  居庙堂之高

  王龙文及第后,授翰林院编修,诰封奉政大夫。光绪二十四年(1898)散馆,名列一等第六名。次年冬充武英殿协修,旋充国史馆协修。

  龙文之学,一以孔孟儒家为宗。秉承本乡先哲曾国藩、罗泽南所倡导的宋明理学正统思想,故其忠君报国之心,舍身取义之行,都自有其思想根源。龙文怀抱甚伟,志大才高,但因来居高位,仕宦时间不长,故其事迹史书不多见。但为官京师时,屡屡慷慨上 书 言天下事,所议之事皆关系国家兴亡。当时士大夫皆重其风采之呋丽,议论之高明。我们可从《平养堂疏稿》中见其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一片报国之心。

  王龙文在自序中说:“自少爱书,远览前世,见有直士孤臣鲠论危言,倡达主聪,有裨世用。辄意气感激,笃好而思效之。及忝官翰林……自知官小望轻,国论即定,必不因其

  言有转易。然率为之者,义激于中不能已蝼蚁之诚也。既好恶与世异趣,果被纠劾……今日身在畎歆,乃心倦倦,不欲少释者。”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清朝腐败已极。数年内丧师失地,国力衰弱。穷则思变,朝廷分化为维新派和守旧派,两派互争势力,斗争非常激烈,逐渐演变为帝党与后党之争。维 人康有为等高谈时局,锐意更张。对此,王龙文不以为然,认为未免欲速则不达。正如善医者诊治弱症,必先培其元气,然后才可以祛邪。元气未培而施以猛剂,则恐有致命之虞。为政之道,正与此同。王龙文审时度势,于戊戌六月二十六日上呈《应诏陈言疏》,谓“致治之要有三:‘日持重、日循次、日责成。其所以行之者有二:日切实、日无急。…主张实行稳妥的、循环渐进的、温和的变革。极力反对康党空泌朝政,无补于事。认为:“为政不在多言,其自托于议政者,率辨言乱政之流,宜置之极刑,以杜祸萌而收实效。”此疏一出,顿时哗然。赞成者称为伟论,时人高赓恩称“此疏条理缜密,非徒为逆党变政时中流砥柱,实为学为治一大头脑。”而维 人以其嫉康党而恶之,甚至有议杀龙文者。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慈禧太后不能容忍维 人的激烈举动而重新训政,戊戌变法遂以“六君子”被杀而失败告终。

  由于光绪帝力行新政,而致慈禧母子生嫌。慈禧第三次训政,恨不得将光绪立刻废去,只因中外反对,不能立行,没奈何勉强含忍。过了一年,即光绪廿五年十二月,慈禧起意废立,择端王载漪长子溥傍为新帝,拟在次年元旦举行。此议一出,立遭朝臣反对,认为光绪之罪不明,骤行废立,恐外国公使干涉。不得已,于十二月廿五日降旨,改为立溥傍为大阿哥,承继同治帝,抚育宫中,徐承大统。王龙文于十二月二十九日上呈《议大礼疏》,援礼经大义,引经据典,认为溥债承继同治帝有悖古礼,名不正言不顺,恐贻他议。

  当义和团兴起时,王龙文激于忠君爱国义愤,误信毓贤之说,以为义和团真能驱逐洋人,为国报仇。清廷于光绪廿六年庚子(1900)五月廿四日对外宣战,王龙文是主战派中一员,于六月十八日上陈《各国战守事宜状》,提出“峻刑、信赏、备豫、杜弊”等主张,对如何应敌条分缕析,言之颇详。八国联军入侵,前四川总督,睦江巡阅使李秉衡奉旨勤王,帮办武卫军务,以王龙文、邵阳曾廉等人总理营务。龙文尚未赴营,李军败死。七月廿日联军攻人北京,慈禧及光绪帝出逃陕西。时大臣纷纷逃命,王龙文以忠君自勖,冒死随扈至长安。清廷战败,被迫议和,迫于压力,议杀毓贤。王龙文出于爱国义愤,于十一月十一日上《论救毓贤疏》,谓朝廷“诛杀敌之人以快夷虏之欲”,实是“是非颠倒,顺逆不明”。慈禧览疏叹息,抚几怆然。但迫于外敌强大压力,终杀毓贤,王龙文又作挽联云:“毁者万人,誉者万人,我不徇好恶,好恶终当徇我;生亦千古,杀亦千古,公不负朝廷,朝廷又岂负公。”其孤愤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光绪廿七年(1901)辛丑三月十二日,王龙文在长安呈《用人疏》,谓“今天下非无高世之才,救时之士也。量能而使之,度材而任之,以举众职,济艰阻,其效可立睹焉。”“为今之计,0 刷耻,莫此为大,莫此为急。”两宫西狩,已将一年,耳关军屡施压力,要求将扶持义和团力主抗战的士臣严惩。清廷无奈,只得将主战派或杀头,或遣戎,或夺职。王龙文也不能幸免,被主和派所劾,清廷以“袒护拳匪”之罪名将其夺职除名,放归故里。

  王龙文在中进士之前,其伯父曾对他说:“人世所有之科名汝尽有之,独生不逢时为可憾耳!”其语至此验矣!假使王龙文能尽展其才学,其建树当不可限量,惜哉!

  处江湖之远

  王龙文回籍后,不能尽忠转而尽孝,侍奉老父。又教养三子,以经史旧文付之儿曹,有终老林泉之志。既闭门养晦,益醉心于邹鲁遗经,吟诗以儒家诗教为的,治文则规模桐城。家居几年,屡被故交亲友聘教子弟。盛情难却,遂设讲席于里中袁氏万福林塾舍和邵阳曾氏义学。

  光绪三十年(1904),益阳箴言书院聘王龙文为山长,书院系清名臣胡林翼为纪念其父探花胡达源而建。王龙文掌教,“四方学子闻讯而至,斋舍几至不能容。”学分汉、宋、经济、词章四端,课分经史、立身、治事、为文四门。所订四约四戒,悬之讲堂。日与学子相切磋,经诵之声昼夜不绝。并亲撰讲堂联云:“斯文一缕千钧日,我辈三纲五典身。”其时,学堂兴起,书院多废,唯箴言犹存。王龙文掌教三年,名满湖湘。

  宣统元年(1909),湖南岑巡抚,吴提学、朱观察聘王龙文为岳麓书院监督,王回信谢绝。长沙硕儒王先谦主讲岳麓,见王龙文之信,惊日:“湖湘有古文正脉,老夫不知,此老夫之耻也。”因力促王龙文去长沙,王以父疾力辞。两人于是书往信来,以道义订交。王先谦又屡索其文,刻版印行于世,又于同道中极力揄扬。宣统三年辛亥(1911),王先谦赴京,又携王龙文之书,遍赠号称能读书的京官,不拘科目省分,故不出数月,而王龙文之书遍布天下。王先谦七十岁时,王龙文恭作寿序;先谦殁,又作祭文和挽联,盖惺惺相惜也。

  其时,江西庐陵县派专人来请王龙文回籍,主修县志。早在三年前(1906),王龙文回祖籍扫墓时,就被邀请过。至此,王龙文只好恭敬不如从命,携子履任。1911年春,父病,龙文回湘省亲。三月,父殁,寿77岁。王龙文哀毁尽礼。十二月,宣统帝逊位,满清灭亡。饱经三纲五常熏陶的王龙文,根本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于是幅巾深衣,打扮成居士模样,以示与民国不协调。作诗颇多,常抒黍离故国之悲。如《禾黍赠昆仑》(曾希文自称昆仑逸史)云:“满目惊禾黍,相看涕泫然。赐秦悲醉梦,吟越痛沉绵。五柳惟耽酒,三闾莫问天。与君宗社计,空忆十年前。”甚而至于在民国六年时,仍记之为宣统九年而不称民国,以晚清遗老、儒家卫士自处。如《杂诗十六首》最末一首云:“洗却头衔称首士,留将顶相混顽民。黄冠蒯履没吾世,犹是先朝虮虱臣。”

  王龙文为父亲守孝三年告满,到了民国三年(1914),被聘为衡阳船山书院山艮。书院为清名臣彭玉麟改建,祀奉大儒王夫之,湘潭王闽运曾掌教于此。龙文至此,订立学约,称:“抹末流人心之陷溺,莫急于理孔孟遗绪,以浚初原而端末始。六经其堂奥也,程朱其阶梯也。而用以自课者,纲要有三:日穷经、日省身、日修辞。”掌教三年,学子受益良多。

  民国六年(1917)春,龙文第三次回庐陵原籍扫墓,将县志之事完工。是年秋,南北战争爆发,其家饱受溃兵骚扰之苦。民国七年(1918)四月,长子王珏病故,年方24岁。王珏,字子重,号素庵,自幼聪颖绝伦,好学能文,但身体衰弱。及长,娶湘军名将刘锦棠之孙女。学力更进,其读经读史之议论,立意高深,文笔纵横,龙文方慰诗书有后。不期早天,对龙文的打击相当沉重。好友曾希文选刻其文,得四十余篇,分为两卷,名为《索庵文稿》,以慰龙文痛失爱子之痛。其时,文坛名人多有题词,如硕儒陈三立题词日:“识解之超,议论之粹,文笔之昭晰茂美,波澜老成。东坡少年读史诸作,殆无以过,乃越世之环才也。即此可供后儒之叹诧。呜呼,惜矣!”

  龙文次子王彬,字商生,年十三即能诗,好为长歌行。曾希文、高赓恩既为评论,又与唱和,谓可成才,惜所作全佚。次媳夏湘云,侍亲纯孝,人称孝媳。出生于书香门第,能诗善咏,今觅得诗一首《夫所植之花为子所摘,感而有赋》云:

  “春来春去须还复,花谢花飞最懊侬。

  卷掩肠枯难问句,触笔珠泪洒残红。”

  王龙文在讲学之余,刊行了《李忠定公集》、《欧阳巽斋集》、《罗硐谷书》等文集,自己的诗、文、联、疏稿等二十一卷皆经手定刊行于世,今湖南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有存=眦

  白长子逝世后,丧子之痛使王龙文身体垮_r下来。家居数年,他于民国十二年(1923)九月十二日去世,享寿60岁。其友邵阳曾廉作祭文和墓志铭,湘阴郭复初太史作挽联云:

  “因戊戌而有庚子,因庚子而有辛丑,功罪是非,斯人不可诬也;

  由文章以求古文,由古文以求理学,吉凶荣辱,后世必能辩之。”

  此联可作王龙文一生的小传来读,发人深省。

  《娄底市政协文史委〈中国历代名人与娄底〉》供稿

  “王龙文”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