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湖南省名人>长沙市名人>宁乡市名人

陶汝鼐

暂无陶汝鼐人物图片我要提供名人图片

宁乡名人陶汝鼐介绍

明朝历史人物

陶汝鼐(1601-1683)字仲调,一字燮友,别号密庵,又号石溪农,湖南宁乡人。明亡削发为僧,号忍头陀。少奇慧,工诗文词翰,海内有“楚陶三绝”之誉。文隽逸,有奇气,词赋尤工。书法初出入米芾,晚为颜鲁公,所过寺院辄为制碑铭联榜,现也宝贵。崇祯六(1633)举于乡,十六年(1643)中会试副榜、官广东教谕。明亡(1644)祝发大阳山,号忍头陀。卒年八十三。

陶汝鼐人物生平

《清史稿》所载其传如下:

陶汝鼐[nài],字仲调,一字密菴,宁乡人。与郭都贤交最笃。崇祯初,充拔贡生。会帝幸太学,群臣请复高皇积分法,祭酒顾锡畴奏荐汝鼐才,特赐第一,诏题名勒石太学。除五品官,不拜,乞留监肄业。癸酉举於乡,两中会试副榜。南渡后,剃发沩山,号忍头陀。生平内行笃,父歾,哀慕终身。事母曲尽孝养,处族党多厚德,尝为人雪奇冤,冒险难,活千馀人,然不自言也。诗古文有奇气,著有广西涯乐府、古集、寄云楼集、褐玉堂集、嘉树堂集,都贤为序而行之。有“生同里、长同学、出处患难同时同志”之语。

陶汝鼐轶事典故

这时陶汝鼐已经安心于做一名清朝的顺民了。但旧王朝的影响和痕迹毕竟不是很容易消退的。何况他在过去曾有过少年得志,名动海内的美好记忆,因此在许多文字里仍然不时表达对明王朝的怀念之情。如卷二《商歌自序》云:“思报国恩,独惟文章……余明之逋人也,……三十以前习成,宗伯、冢卿、宰相皆持奏其举子文,先皇帝诏勒其姓字于石,欲早用之。……嗟乎!君国之恩,报无日也。”“今即有人笔削三百年王业之盛,无缘得见,姑撮其奇事数十,广昭代之异闻者,咐诸《嚏古》焉。”这篇文章作于顺治八年(1650年),那时作者虽已削发为僧,却生缘未断。遥忆当年自己颇得朝中重臣的推许及崇祯皇帝的赏识,封官扬名的情形,仍然感激涕零,为不再有机会上报国恩而扼腕长叹。因此,只能以文章记录旧朝“奇事”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陶汝鼐历史评价

乾隆四十三年,湖南巡抚查出陶汝鼐之孙陶煊与张灿同辑的《国朝诗的》内有吕留良、屈大均的诗作。这是雍正朝的一桩文字狱。当时雍正皇帝利用这桩案件,一面清除了诸王朋党的残余势力,另一方面大大打击了汉人的反满意识。当时此案牵涉面极广,处理也极为残酷,但凡同吕、屈有关联的人、事,收有他们文字的书籍,都统统被列入禁毁的行列。因此湖南巡抚派人到陶煊后人家中搜查,是否还有其他的违碍书籍。又抄出了陶汝鼐的《荣木堂集》,认为书里有“隐合怨谤”语,于是奉旨将《荣木堂集》与《国朝诗的》连同书板一起销毁,列为禁书。这样一位不问政治的文人的抒发心性的作品,意然也会因莫须有的罪名而招致禁毁,清朝文字狱的泛滥由此可见一斑。

陶汝鼐作品一览

他年轻的时候曾加入过复社,才华横溢,诗文书法俱佳,名动海内,被当时的人称为“楚陶三绝”。著有《广西涯乐府》、《嚏古集》、《寄云楼集》、《褐玉堂集》、《嘉树堂集》等。另有合刻的《荣木堂文集》、《荣木堂诗集》共三十六卷,流传于世。《清史稿》卷五零一有传。

他的诗多感慨兴亡,自伤身世之作,激越凄楚,声情并茂。如《白水六月五日》一诗:“此地余茅屋,相邻近钓矶。村香吹岸帻,竹粉■披衣。野旷人烟贵,兵深物命微。得闲殊自诧,何也■忘归。”《放还贻别诸同难者》:“填海移山事岂成,湘天不明人夜行。十年离乱各风雨,一劫修罗共死生。辽鹤乍来城郭变,枯树纵去江潭平。归欤莫负雄慈力,好着袈裟安钓耕。”都写出了清初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浮动的状况,文辞间流露出非常痛迫的感情。

陶汝鼐补充介绍

  陶汝鼐 (1601~1683)

  明朝翰林院检讨。

  明宁乡县人。字仲调,号密庵。 12岁补博士弟子。思宗崇祯二年(1626)以拔贡入国学。时值思宗亲临太学,群臣提议恢复“积分法”。思宗即命祭酒于当年十月进行监试,共考6堂,每堂拔正卷1人,而6卷中又拔1人为首。汝鼐获第一,奉诏题名勒石太学,任五品官。未出仕,仍留国子监从学。

  六年,湖广乡试中举人。时当盛年,思“效用于世”,屡上 书地方当局,陈述时政利弊,未获采纳。十年、十六年,两次中会试副榜,任广东新会县教谕。后累官至翰林院检讨。

  明亡,入宁乡沩山寺削发为僧,号忍头陀。年80病卒。编纂《大沩山志》8卷、《嚏古集》3卷、《荣木堂集》10卷。

  “陶汝鼐”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