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湖南省名人>常德市名人>津市市名人

唐本忠

唐本忠人物照片

津市名人唐本忠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化学家

唐本忠,1957年2月出生于湖北潜江,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院长。

唐本忠1982年从华南理工大学本科毕业;1983年前往日本京都大学高分子化学系学习,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89年至1994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化学与药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年进入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工作,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讲座教授、张鉴泉理学教授;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B资助;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2015年担任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201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21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院长。

唐本忠主要从事高分子合成方法论的探索、先进功能材料的开发以及聚集诱导发光(AIE)现象的研究。

唐本忠人物经历

1957年2月,唐本忠出生于湖北潜江,籍贯湖南津市 。

1978年2月,进入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学习。

1982年1月,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83年4月,前往日本京都大学高分子化学系学习,先后获得硕士学位(1985年)、博士学位(1988年)。

1989年4月,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化学与药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至1994年7月)。

1994年7月,进入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工作,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B类,海外华裔科学家)。

2008年3月,晋升为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

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12年,担任华南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实验室主任。

2013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2015年,担任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

2021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任理工学院院长。

唐本忠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唐本忠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设计合成新型聚合单体和构筑新型大分子;开发适应多种官能团的立体有择性聚合催化剂;合成线性与超支化共轭聚合物与有机金属聚合物;研制具有光电磁和生物功能的先进材料 。

唐本忠发明了合成炔类聚合物的新催化体系,开拓了从炔类单体制备线性和超支化高分子的新聚合途径,制备了一系列具有光、电、磁、热和生物活性的新功能材料。发现了反常的AIE现象、解释了AIE过程的机理,并将AIE效应有效地应用到发光器件、化学检测和生物传感等技术领域 。

学术论著

截至2018年11月,唐本忠已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总引约67000次,H因子126。2014年—2017年连续当选全球材料和化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

据2021年4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官网,唐教授已发表科学论文1600余篇,他引十一万余次,h指数152。

代表性论文如下:

Zhao, W., Cheung, T. S., Jiang, N., Huang, W., Lam, J. W., Zhang, X., ... & Tang, B. Z. (2019). Boosting the efficiency of organic persistent room-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by intramolecular triplet-triplet energy transfer. Nature Communications, 10(1), 1595.

Zhao, Z., Chen, C., Wu, W., Wang, F., Du, L., Zhang, X., ... & Lam, J. W. (2019). Highly efficient photothermal nanoagent achieved by harvesting energy via excited-state intramolecular motion within nanoparticl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10(1), 768.

Zhang, H., Zheng, X., Kwok, R. T., Wang, J., Leung, N. L., Shi, L., ... & Tang, B. Z. (2018). In situ monitoring of molecular aggregation using circular dichroism. Nature communications, 9(1), 4961.

Zhao, W., He, Z., Peng, Q., Lam, J. W., Ma, H., Qiu, Z., ... & Tang, B. Z. (2018). Highly sensitive switching of solid-state luminescence by controlling intersystem crossing. Nature communications, 9(1), 3044.

Wang, J., Gu, X., Ma, H., Peng, Q., Huang, X., Zheng, X., ... & Tang, B. Z. (2018). A facile strategy for realizing 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and single molecule white light emiss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9(1), 2963.

Qi, J., Chen, C., Zhang, X., Hu, X., Ji, S., Kwok, R. T., ... & Tang, B. Z. (2018). Light-driven transformable optical agent with adaptive functions for boosting cancer surgery outcom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9(1), 1848.

He, Z., Zhao, W., Lam, J. W., Peng, Q., Ma, H., Liang, G., ... & Tang, B. Z. (2017). White light emission from a single organic molecule with dual phosphorescence at room temperature. Nature communications, 8(1), 416.

Wang, Z., Nie, J., Qin, W., Hu, Q., & Tang, B. Z. (2016). Gelation process visualized by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fluoroge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7, 12033.

Guan, W., Wang, S., Lu, C., & Tang, B. Z. (2016).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as an alternative to electron microscopy for microscale dispersion evaluation of organic–inorganic composit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7, 11811.

Mei, J., Leung, N. L., Kwok, R. T., Lam, J. W., & Tang, B. Z. (2015).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together we shine, united we soar!. Chemical reviews, 115(21), 11718-11940.

Mei, J., Hong, Y., Lam, J. W., Qin, A., Tang, Y., & Tang, B. Z. (2014).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the whole is more brilliant than the parts. Advanced materials, 26(31), 5429-5479.

Ding, D., Li, K., Liu, B., & Tang, B. Z. (2013). Bioprobes based on AIE fluorogens.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46(11), 2441-2453.

Hong, Y., Lam, J. W., & Tang, B. Z. (2011).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40(11), 5361-5388.

Liu, J., Lam, J. W., & Tang, B. Z. (2009). Acetylenic polymers: syntheses,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Chemical reviews, 109(11), 5799-5867.

承担项目

截至2017年1月,唐本忠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科研项目约30项,其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B类)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并作为研究骨干参加“973”课题1项 。

科研成果奖励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获奖人员

2007年

新型光电功能分子材料与相关器件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四)

朱道本,刘云圻,于贵,唐本忠,白凤莲

2017年

聚集诱导发光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唐本忠,秦安军,董宇平,李振,孙景志

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唐本忠认为:科研工作者要有浓厚的好奇心和强烈的事业心,有热情就会投入。他反对“悬梁刺股”的做法,苦行僧般的探索,很难有大的成就。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很相似,很多好想法都来自稍纵即逝的灵感。科学也非常需要想象力,比如液晶显示,科学知识早已存在,产品却在很久以后才研发出来。要把科学变成技术和变成产品,需要丰富的想象力 。

唐本忠提出了“创新研究三部曲”,即“发现新问题,发掘新问题”、“提出新概念,建立新模型”、“开发新应用,开拓新领域” 。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2007年

香港裘槎基金会(Croucher Foundation)高级研究成就奖

2009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

Science China Chemistry杰出贡献奖

2012年

美国化学学会Macro2012讲座奖

2013年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2014年

第27届夸瑞兹密国际科学奖(Laureate of the 27th Khwarizmi International Award)

2015年

广州市荣誉市民

2017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8年

中央电视台科技创新人物奖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

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会士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

爱思唯尔出版社冯新德聚合物奖

2022年

“2022年全球顶尖科学家”排名中位列中国第4(世界排名第263),并在化学领域位居中国第1(世界第10),材料科学领域位列中国第5(世界第25)

唐本忠人物评价

唐本忠院士是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在全球享有很高的声誉。他提出的AIE概念为传统材料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深圳大学副校长徐晨评)

唐本忠在创造具有新颖分子结构和独特功能特性,以及聚集诱导发射特性的新材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27届夸瑞兹密奖评)

唐本忠补充介绍

  唐本忠, 高分子化学家。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1957年2月生于湖北潜江,籍贯湖南津市。1982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化工系,1985年、1988年先后获日本京都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曾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日本NEOS公司中央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高分子合成方-的探索、先进功能材料的开发以及聚集诱导发光(AIE)现象的研究。发明了合成炔类聚合物的新催化体系,开拓了从炔类单体制备线性和超支化高分子的新聚合途径,制备了一系列具有光、电、磁、热和生物活性的新功能材料。发现了反常的AIE现象、解释了AIE过程的机理,并将AIE效应有效地应用到发光器件、化学检测和生物传感等技术领域。曾获2007年裘槎高级研究成就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

  “唐本忠”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津市市周边名人
熊应栋
朱务善
谭佛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