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湖南省名人>常德市名人>桃源县名人

宋教仁

宋教仁人物照片

桃源名人宋教仁介绍

中华民国政治家
中华民国时期革命家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得尊,号遁初,一作钝初、遯初、敦初,别号渔父,化名犟斋、宋錬、中岛等,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仙瑞乡上坊村香冲(今漳江镇教仁村香冲组)人。 中国近代革命先驱者之一,被称作为“中国宪政之父”。

1882年出生于湖南常德。1904年2月,华兴会在长沙成立,宋教仁任副会长;同年,因长沙起义失败,前往日本,入日本法政大学学习西方政治。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长。1911年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在武昌成立,宋教仁致力于建设民主共和政权,大力宣传革命宗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宋教仁被任命为法制院院长。1912年8月,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到处演说为国民党争取多数席位。1913年2月,国会选举接近尾声,国民党取得重大胜利。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3月22日凌晨4时48分不治身亡,年仅31岁。

宋教仁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清光绪八年(1882年),宋教仁出生于湖南常德桃源。光绪十四年(1888年),六岁的宋教仁进入私塾读书。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宋教仁入读桃源漳江书院。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宋教仁考中秀才。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宋教仁赴武昌投考美国圣公会文华书院普通中学堂(现华中师范大学),被录为第一。 翌年入学,在校期间,由吴禄贞等人组织的革命团体在武昌花园山的聚会吸引了他,常与同学议论时政。

参加革命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八月,宋教仁结识了黄兴,并成为挚友。同时,因不满清政府统治,他开始倾向革命。11月4日,与黄兴、刘揆一、陈天华、章士钊决定成立华兴会。

光绪三十年(1904年)2月25日,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的华兴会在长沙西园正式成立,选黄兴为会长,宋教仁为副会长;7月,在武昌发起创建“科学补习所”;11月,计划在长沙进行起义反抗清朝政府,但事泄未遂,宋教仁潜赴日本,于12月13日抵达日本。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6月,创办革命杂志《二十世纪之支那》,并入读日本法政大学。在留日期间,他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特别感兴趣,广泛地阅读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社会制度方面的书籍。他还翻译了各种文稿,有《日本宪法》《俄国之革命》《英国制度要览》《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各国警察制度》《世界史年表解》《俄国制度要览》《澳大利、匈牙利制度要览》《比利时、澳匈国、俄国财政制度》《美国制度概要》等等。宋教仁从这些翻译工作中,系统地掌握了理论知识,对当时世界重要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各种制度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 8月,支持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加入并担任司法部检事长,同时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宋教仁一度回到中国,企图在东三省建立反清政治力量,但不久就再次去日本。期间,根据其侦探结果编纂《间岛问题》一书,为清政府日后保护图们江间岛地区提供了有力证据。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黄兴赴安南谋举事,举荐宋教仁代理同盟会庶务,宋教仁由此开始主持同盟会日常工作,参与一切机密事务。

宣统二年(1910年)底,宋教仁从日本返抵上海,任《民立报》主笔,以“渔父”笔名撰写大量了宣传革命的文章。

宣统三年(1911年),宋教仁赴香港参加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7月,宋教仁与谭人凤、陈其美在上海组建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亲任总务干事。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0月28日,宋教仁与黄兴一同抵达武昌,参加革命政府的法律工作,参与起草《鄂州临时约法草案》;11月13日,离开武昌,赴上海;12月初,抵达南京。

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宋教仁被任命为法制院院长,起草了宪法草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4月27日,出任唐绍仪内阁的农林总长;7月,因不满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辞去农林总长之职;7月21日,当选为同盟会总务部主任干事,主持同盟会工作;8月25日,国民党成立,当选为理事,并被孙中山委为代理理事长。

推广宪政

民国2年(1913年)2月13日,宋教仁自汉口沿江东下,2月15日抵达上海,寄住在同孚路21号黄兴家中。在国民党选举胜利并且有望组织责任内阁的情况下,孙中山并没有与宋教仁就相关事宜进行直接磋商,反而经过与袁世凯中央政府的密电协商,2月10日乘山城丸赴日本进行并不急切的考察访问;2月19日,宋教仁在国民党上海交通部发表演讲,明确地撇开孙中山发明的五权宪法而大讲他自己三权分立的宪政设想:“讨论宪法,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应如何分配,中央与地方之关系及权限应如何规定,是皆当依法理,据事实,以极细密心思研究者”。接下来,他再一次以激烈言辞全盘否定袁世凯政府当局的内政外交,认为只有国民党方面出面组织的议会政党责任内阁,才是救治“不良政府”的“医生”;3月,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基本结束,在宋教仁的主持经营下,国民党取得重大胜利。众议院议员596人,国民党得269议席,共和党得120议席,统一党得18议席,民主党得16议席,跨党者得147议席,无党派26席。参议院议员274人,国民党得123席,共和党得55席,统一党得6席,民主党得8席,跨党者38席,无党派44席。国民党在参、众两院870议席中占有392席,虽然没有超过半数,但由于共和、民主、统一三党加起来只有223席,国民党依然可以凭借其绝对优势影响操纵参、众两院。国民党的选举胜利,进一步抬高了宋教仁的政权预期和政治热情。

遇刺身亡

中华民国国会大选,国民党大获全胜,宋教仁正欲循欧洲“内阁制”惯例,以党首身份组阁之际。民国2年(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老北站,现上海铁路博物馆)遇刺,子弹从宋教仁后背射入体内,射中其右肋,斜入腹部,凶手开枪后逃逸。宋教仁疼痛难忍,趴在一张椅子上,用手把于右任的头拉到嘴边,喘息地说:“我痛得厉害,起不来了……”,当时在火车站送行的黄兴、于右任、廖仲恺等将宋教仁送往沪宁铁路医院急救。在医院中他向于右任留下遗嘱,并授意黄兴代拟电报给袁世凯,讲述自己的中弹经过和革命生涯,最后希望袁世凯能够竭力保障民权,自己则虽死犹生。

手术后,宋教仁的情况没有好转,大小便中出血严重;21日下午,宋教仁再次被送进手术室,延至22日凌晨4时48分不治身亡,年仅31岁。 身故后,范鸿仙拍下宋教仁遗体的照片。

宋教仁轶事典故

别号渔父

光绪三十年(1904年),华兴会正式成立。华兴会秘密策划在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时在长沙、岳州、衡阳、宝庆、常德分五路同时起义,宋教仁负责常德一路的组织发动工作。正当革命志士壮志踌躇之时,长沙起义事泄,湖南巡抚下令满城搜捕革命志士。在桃源老家,宋教仁还一无所知,多亏儿时一位同学匆匆跑来报信。他仓促离家,江面上一只船也没有。眼看追兵越追越近,突然从芦苇中划出一只小船,一位打鱼老汉救了宋教仁。为了感念渔翁的救命之恩,宋教仁自号“渔父”。

书捍国土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在甲午战争后实际占有朝鲜,就鼓励朝鲜人大量越界开垦,然后由日本一个叫“长白山会”的团体,制造出所谓“间岛问题”,声称中国延边地区的一大片领土是中朝未定界的“间岛”,图谋占据,这样便否定了以图门江作为中朝界河,后果十分严重。

宋教仁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完全出于偶然。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天,宋教仁去东北策动“马贼”从事反清革命期间,得知了日本人的这个阴谋,义愤填膺,通过日本友人片山潜介绍,装扮成日本人,假名贞村,打入长白山会,侦获该会大量关于“间岛问题”的假证据,拍照带回日本。然后在图书馆查阅各种资料,特别是找到一个名叫古山子的朝鲜人于中国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出版的《大东舆地图》,清楚地表明中国与朝鲜的界江是图门江。

在这些有力证据的基础上,宋教仁写了6万字的著作《间岛问题》,从语言学、国际法、历史、地理等角度,特别是利用自己丰富的国际法知识,就“领土主权的历史”“自然的地势”“境界的条约”几个方面,论证了日本人所指的“间岛”地区,从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间岛问题》书成后,日本当局深恐清政府以此为据,戳穿其编造的伪证,先是离间,劝说宋教仁不要帮助迫害他的清政府;后又以巨款购买该书版权。但宋教仁富贵不淫,拒卖书稿,以民族大义为重,向清政府提供了有关资料。同年7月,中、日就“间岛”问题进行交涉。清政府因有宋教仁的书稿,使日方制造的谎言和伪证难以成立,被迫放弃侵吞阴谋。当然不能说“间岛”地区主权的捍卫全在于宋教仁的一本书,但这本书在“间岛”谈判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正因为此,人们在论及此事时,谓之为“一本书捍卫一块国土”。

袁世凯曾致电驻日公使馆赠送宋教仁二千日元,为宋婉拒。袁世凯约宋回国,他也未予接受。据说慈禧太后曾拟赏他四品京官,他也加以拒绝。自此以后,日本官方将他看作中国派来的密探,而留日学生中有人骂他卖党交结官吏。处身内外夹攻的困境中,他不以为意,不改初衷。

两次挨打

宋教仁曾经两次在公开场合被人扇耳光。第一次是民国元年(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决定推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有人提议开战,以迎接袁世凯为名带兵北上。宋教仁反对这个建议,认为革命军无法击败北洋军。这时,同盟会元老马君武伸手就是一巴掌,打得宋教仁左眼流血。马君武大骂宋教仁是给袁世凯当说客,想出卖南京。

第二次是在民国元年(1912年)8月25日,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在北京虎坊桥湖广会馆召开成立大会。宣读新党章时,其中一条规定国民党不吸收女党员。这激怒了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唐群英,她冲上主席台,揪住宋教仁就是一记耳光。

宋教仁历史评价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章太炎:①若举总统,以功则黄兴,以才则宋教仁。②至于建置内阁,首推宋君教仁,堪为宰辅,观其智略有余,而小心谨慎,能知政事大体,虽未及子房、文忠、亦伯仲于房、杜;昔在东方,尝以江左夷吾相许,今其成效粲然,卒为功首,犹复劳心综核,受善若虚,上宰之任,不患无人矣。总理莫宜于宋教仁。

民国教育家、革命家蔡元培:(同盟会)其抱有建设之计划者居少数。抱此计划而毅然以之自任者尤居少数,宋渔父先生其最著也。

中国近代政治家梁启超:吾与宋君所持政见时有异同,然固确信宋君为我国现代第一流政治家。歼此良人,实贻国家以不可复之损失,匪直为宋君哀,实为国家前途哀也。

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谭人凤撰挽联:

破坏建设一身兼,有思想,有学问,有才能,谓之政治大家曾何愧。

瘈狗毒蛇全国布,无人心,无天理,无国法,成此暗杀世界岂能堪?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撰挽联:

其一

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其二

三尺剑,万言书,美雨欧风志不磨,天地有正气,豪杰自牢笼,数十年季子舌锋,效庄生索笔;

五丈原,一抔土,卧龙跃马今何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洒几点苌弘血泪,向屈子招魂。

清末立宪派政要汤化龙撰挽联:

倘许我作愤激语,谓神州将与先生毅魄俱沉,号哭范巨卿,白马素车无地赴;

便降格就利害观,何国人忍把万里长城自坏,从容来君叔,抽刀移笔向谁言。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赵立彬:宋教仁坚守议会政治的理想,虽然没有实现的条件,但仍有积极的意义。他执着地认为,民主宪政是最优越的政治制度,是反对专制统治的最有力武器,这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思想。只是后来的历史没有给予这种理想实践的空间,近代中国,进入的是一个在政治上较“力”的时代,而非较“理”的时代。宋教仁的理想虽然没有实现,但他的宪政理想和献身精神在中国人民追求民主的斗争史上,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湖南日报》:宋教仁一生坚守的民主宪政,是反对专制统治的有力武器。他的理想虽然没有实现,但他的宪政思想和献身精神,在中华民族追求民主的斗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青年报》: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以国情为起点,以欧美民主革命的成果为参照,勇于思索,构建三民主义的理论框架与“五权宪法”,还有部分革命前贤基于革命建国的实际需要,以远见卓识饱读中外文献,苦攻难题,年仅21岁就出任华兴会副会长的中国同盟会第三号人物宋教仁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宋教仁主要作品

名称

册数

出版时间

出版地

二十世纪之支那

1

1905年6月

东京

名称

册数

出版时间

出版地

间岛问题

6

1908年

上海

我之历史

6

1920年

湖南

名称

时间

《日本宪法》、《俄国之革命》、《英国制度要览》、《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各国警察制度》、《世界史年表解》、《俄国制度要览》、《澳大利、匈牙利制度要览》、《比利时、澳匈国、俄国财政制度》、《美国制度概要》

1905年

比较财经学

1911年

(以上参考资料)

宋教仁后世纪念

宋教仁故居

桃源故居

宋教仁故居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漳江镇教仁村香冲组,故居毁于十年动乱,后重建。是共有20多间土木结构的民房,建筑面积576㎡,故居于2011年6月动工修复,是常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鬯春堂

在北京动物园最西端,有一座欧式巴洛克风格的精致小巧的两层洋楼,这就是清末慈禧太后往来于大内皇宫与“夏宫”颐和园之间的行宫——畅观楼。与畅观楼遥对,是清乾隆时期乐善园的遗存建筑——鬯春堂。鬯春堂灰色筒瓦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面回廊,周围假山环抱,古槐遮荫。民国元年(1912年)4月至12月,宋教仁曾在鬯春堂居住,并经常在畅观楼会客、开会。

民国5年(1916年)秋,在鬯春堂后面,建起了“宋教仁纪念塔”。塔形采用古希腊方尖碑的形式,塔身用艾叶青石,高约2米,并刻有“宋教仁纪念塔”六字。在“文革化大革命”开始后,纪念塔被毁,现仅两层高约20厘米的混凝土基座残存。2009年11月,一方描刻着金字的“宋教仁纪念塔遗址”碑石又修建于此。

宋教仁墓

民国13年(1924年)6月,在上海闸北群地百余亩建成宋公园(现名闸北公园),葬宋教仁于园内,墓呈半球形,立有“宋教仁先生之墓”的石碑。墓顶塑一展翅雄鹰,象征先烈革命的凌云之志,四周遍植龙柏,绿树成荫,庄严肃穆。墓前方立有宋教仁先生的石雕像,作支坐侧思状,下为石座,石座上有章太炎的阳篆“渔父”二字,于右任撰书刻铭。

其他

1950年12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的政务院,为宋教仁的儿媳叶惠英亲笔签发烈属证明,确认宋教仁的革命烈士身份。

1987年4月5日至8日,为纪念宋教仁诞辰105周年,由湖南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南省历史学会和桃源县政协联合发起的宋教仁学术讨论会在湖南省桃源县召开。

宋教仁家乡的桃源人民为铭记和深切缅怀宋教仁先生的英雄事迹,弘扬宋教仁的爱国奉献精神,将宋教仁的故居原八字路乡粟山坡村改名为“渔父村”。

2001年,桃源县为纪念宋教仁将原八字路中学改名为“教仁中学”,后又将教仁中、小学合并为教仁学校。

2011年5月,桃源县将渔父、回龙、姚家冲三个村合并为“教仁村”。

宋教仁补充介绍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 ,字钝初,号渔父,汉族,湖南常德市桃源人。与黄兴、孙中山并称,主持第一次改组国民党。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唐绍仪内阁的农林部总长,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

  1882年4月5日出生于挑源县上坊村湘冲一户有不愿与清王朝合作传统的书香之家。童年爱好武术,就读乡塾,天资聪颖。少年时代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闻甲午战争失败、台湾等地割让日本,痛哭流涕赋诗:“要当慷慨煮黄海,手挽倭头入汉关”,立誓长大“文不借笔,武不借刀”。17岁入漳江书院读书,受进步山长教诲和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思潮激励,萌发了“实行革命,推翻-皇帝,建立一个民众作主之新国家”思想。

  他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中影响大、有特色的人物。1904年,与黄兴等创立国内最早的革命团体华兴会,任副会长。继而与胡瑛在武昌创建科学补习所,并负责常德路武装起事。当他回家卖田产以筹措革命经费时,长沙路起事败露,遂逃到日本留学,组织创办《二十世纪支那》杂志,当时起到了扭转各树一帜的地方性倾向、统一反清口号、凝聚革命力量的旗帜作用。同盟会成立后,他任-检事长和《民报》庶务干事兼撰述。其时,革命党人多注意学军事,他认为“满清脆弱易破坏,而言治者今犹无闻,吾党不得辞其责”。他转入东京法政大学、早稻田大学,注重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法律制度、议会等的潜心研究。他在完成大学课程与革命活动之余,勤奋地研究,翻译了《日本宪法》、《露(俄)国之革命》、《英国制度要览》、《各国 制度》、《俄国制度要览》、《美国制度概要》、《日本地方渔政法规要览》等60万字的著述。他在日本阅读的历史、地理、传记、哲学、伦理、政治等书报达300多种。广州起义中的布告、令文,武昌首义军政府起草的《鄂州约法》、法令、文告,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的民国官制和《临时约法》,均主要出自他之手。

  他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革命活动家。日俄战争后,日本取代沙俄占据中国东北,陈天华投海以死激励留学生斗志,他便以中国留学生总会馆评议员身份与胡瑛等挺身而出,领导留日学生斗争,显示出“非徒有破坏力且有建设力”的革命家才干。

  他为民主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武昌首义战火纷飞,他东奔西跑,联络和促成江、浙、上海等省市通电起义,筹组临时政府。袁世凯取代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后,革命党人以为功告事成,多致力于实业救国,也有解甲归田者,他先亦专心履行其农林总长之职,后知袁世凯践踏《临时约法》,无视内阁政府,他愤辞农林总长,提倡政党内阁制,以钳制袁世凯。经孙中山、黄兴同意,在他的斡旋下,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等合并,组成国民党,任理事,孙中山还委他代理理事长,主持党务工作,部署各省国民党的组建和参与全国各地的选举。袁世凯深感宋教仁的革命举动是最大威胁,千方百计地拉拢他,并许他出任总理,他于1912年10月18日潜回家乡桃源以拒之。国会选举揭晓,在参、众两院中,国民党获绝对多数席位,由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代表国民党组织政党内阁,故催促他迅速去京组阁。黄兴亲赴桃源邀请。他同黄兴从挑源出发,沿途群众-欢迎,听他发表即将执政的演说。袁世凯依仗权势斗不过他,用金钱官爵也诱不动他,黔驴技穷,于是在他进京组阁前,即1913年3月20日,指使其走狗在上海火车站暗杀他。22日晨,他在上海沪宁铁路医院逝世,年仅32岁。他的鲜血唤醒了革命党人重新拿起武器,发动二次革命。很快,袁世凯也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灭亡。他为民主共和国捐躯,举国恸悼。孙中山撰写的挽联是:“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今人辑有《宋教仁集》传世。

  “宋教仁”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