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湖南省名人>长沙市名人

沈其益

沈其益人物照片

长沙名人沈其益介绍

植物病理学家
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科技组织工作者

沈其益,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科技组织工作者。他在教育上提倡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对北京农业大学的组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创建小麦锈病、棉花枯、黄萎病全国协作研究组,倡议改造黄淮海平原,组织动员科学家献身祖国科学事业;促进国际学术交往等做出了重大贡献。

沈其益个人简介

1909年12月17日 出生于湖南长沙。 1929—1933年 南京中央大学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同时在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做研究工作。

1933—1934年 任中央大学助教。

1934—1937年 任中央棉产改进所技正,负责棉病室工作。

1937—1939年 在英国伦敦大学及洛桑斯特实验站研究学习。

1939年获伦敦大学博士学位。

1939—1940年 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名誉研究员。

1941—1948年 任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教授。

1949—1956年 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教务长。

1956年 由国务院任命为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

1957年 兼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所长和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1972年 兼任北京农业大学研究院院长。

1981年 兼任国家科委发明奖总评审委员会委员和农业生物学组组长。中国科协农函大名誉校长。

沈其益个人经历

沈其益,1909年12月17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幼年就学于革命先驱何叔衡任教的长沙

楚怡小学,1923年就读于革命烈士柳直荀任教的长沙雅礼中学,1926年考入南京军事交通技术学校,学习铁道和汽车专业。蒋介石将该校并入中央军校时,他即退学,而到茅以升教授办的汽车修理工厂当汽车修理工。1929年经过自学,考入南京中央大学,从师于邓叔群等著名教授,学习植物病理和真菌学课程。这为他终生从事植物病理学打下了深厚的业务和思想基础。 大学时代,适逢日寇入侵。当时东北沦陷,继之日寇又进攻淞沪,全国危在旦夕。1932年,十九路军奋起在淞沪抗战,学生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沈其益满怀救国热情参加了中央大学义勇军,毅然奔赶淞沪前线营救伤病员,直到战争结束,因而获得十九路军的奖章和奖状。他在青少年时期和大学时期的经历,以及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使他深感只有民主和科学才能拯救中国,从而决心走“科学救国”之路。

1933年,沈其益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获理学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讲授植物病理学课程。受到邓叔群教授热情而悉心指导,他在大学时期,即进入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参与研究真菌学,并先后发表了《中国两属半知菌》及《中国黑粉菌志》论文。这是我国早期真菌研究的重要文献。

1934年,因国内棉纺工业发展的需要成立了中央棉产改进所,由冯泽芳教授主持,沈其益则受聘负责棉病研究室工作。他深入全国棉区,调查研究,发表了《中国棉作病害》和《中国棉病调查报告》 ,对我国以后棉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当时,棉“叶切病”严重为害棉花生产,而对其病原虽有多种猜测,但无科学论证。后经他精心观察和周密研究,终于发现棉叶切病是由盲蝽象隐潜为害所致,并提出了防治措施。青年时代的沈其益以惊人的毅力,一面坚持教学科研工作,一面刻苦学习,并克服了疾病的困扰,终于在1937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英庚款第五届公费,被选送赴英国留学,在伦敦大学皇家学院和洛桑斯特农业研究试验场,从师于著名植物病理学家布朗·格纳特教授。两年后,他完成小麦根腐病研究的博士论文(1939),经答辩认为研究具有创见,并获得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赴美国入明尼苏达大学,任名誉研究员。1940年正值中国处于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他深感国难深重,毅然束装回国。虽然当时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十分艰苦,但他以满腔热情投入工作,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后又任中央大学生物系教授,先后教授植物生理学、真菌学和植物生态学等课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宣传部长,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副秘书长,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理事及该会英文刊物《科学世界》编委,第九届国际植物保护会议常务委员、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国际植物保护大会名誉副会长,同时还兼任过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所长和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农业组组员,国家科委植物保护农药、机械组组长,中国农学会副会长,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

沈其益还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五届代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六届委员。曾多次率我国科学家代表团出国访问,同外国签订合作协定。

沈其益补充介绍

  沈其益(1909—2006),湖南长沙人。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

  1909年12月17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幼年就学于革命先驱何叔衡任教的长沙楚怡小学,1923年就读于革命烈士柳直荀任教的长沙雅礼中学。1926年考入南京军事交通技术学校,学习铁道和汽车专业。1929年经过自学,考入南京中央大学,从师于邓叔群等著名教授,学习植物病理和真菌学课程。这为他终生从事植物病理学打下了深厚的业务和思想基础。大学时代,沈其益即踊跃参加爱国学生运动。适逢日寇入侵、东北沦陷,继之日寇又进攻淞沪,全国危在旦夕。1932年,十九路军奋起在淞沪抗战,学生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沈其益满怀救国热情参加了中央大学义勇军,毅然奔赴淞沪前线营救伤病员,直到战争结束。这段抗日救亡的经历以及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使他深感只有民主和科学才能拯救中国,从而决心通过自己的所学走“科学救国”之路。

  1933年,沈其益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获理学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留校任助教,讲授植物病理学课程,受到邓叔群教授的悉心指导。他在大学时期,即进入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参与真菌学研究,并先后发表了《中国两属半知菌》(PestalozziaandMonochaetia)及《中国黑粉菌志》(Ustilaginales)论文。这是我国早期真菌研究的重要文献。

  1934年,因国内棉纺工业发展的需要成立了中央棉产改进所,由冯泽芳教授主持,沈其益则受聘负责棉病研究室工作。他深入全国棉区,经过切身调查研究,发表了《中国棉作病害》和《中国棉病调查报告》,对我国以后棉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发现棉叶切病是由盲蝽象隐潜为害所致,并提出了防治措施。青年时代的沈其益毅力卓绝,一面坚持教学科研工作,一面刻苦学习,终于在1937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英庚款第五届公费,被选送赴英国留学。在伦敦大学皇家学院和洛桑斯特农业研究试验场,从师于著名植物病理学家布朗·格纳特教授。两年后,他完成小麦根腐病研究的博士论文(1939),经答辩认为研究具有创见,并获得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任名誉研究员。1940年正值中国处于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他深感国难深重,毅然束装回国。虽然当时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十分艰苦,但他以满腔热情投入工作,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1941年起任中央大学生物系教授,先后教授植物生理学、真菌学和植物生态学等课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宣传部长,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副秘书长,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理事及该会英文刊物《科学世界》编委,第九届国际植物保护会议常务委员、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国际植物保护大会名誉副会长,同时还兼任过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所长和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农业组组员,国家科委植物保护农药、机械组组长,中国农学会副会长,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是我国在国内和国际都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科学家。

  “沈其益”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