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湖南省名人>岳阳市名人

马克俭

马克俭人物照片

岳阳名人马克俭介绍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中国工程院院士、结构工程专家

马克俭,男,汉族,1933年10月22日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中国工程院院士,结构工程专家,九三学社成员,湖南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主任。

1958年,马克俭毕业于湖南大学,获学士学位;1958年至1984年,在贵州工学院土建系担任教研室主任;1978年,成为九三学社成员;1984年至1993年,在贵州工业大学土建系工作;1993年至1995年,担任贵州工业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院长;1995年至2007年,担任贵州工业大学空间结构研究所所长;2004年至2007年,担任贵州大学空间结构所所长; 2007年,在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担任中心主任并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8年,担任贵州大学土木工程结构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担任湖南大学空间结构研究所所长、天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马克俭主要从事结构工程教学、科研、工程实践工作。

马克俭人物经历

1933年10月22日,马克俭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荣家湾。

1954年8月至1958年8月,在湖南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58年8月至1984年6月,在贵州工学院土建系担任教研室主任。

1978年3月,成为九三学社成员。

1984年6月至1993年9月,在贵州工业大学土建系工作。

1993年9月至1995年9月,担任贵州工业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甲级)院长。

1995年9月至2007年4月,担任贵州工业大学空间结构研究所所长。

2004年11月至2007年4月,担任贵州大学空间结构所所长。

2007年11月,在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担任中心主任;同年12月28日,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学部)。

2008年6月,担任贵州大学土木工程结构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同年9月,担任湖南大学空间结构研究所所长、天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马克俭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90年代初,马克俭设计出一种空间结构体系——“钢筋混凝土空腹网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板楼盖结构”等大柱网、大跨度新型钢筋混凝土空间网格结构体系。他还相继研发了“大跨度新型张弦空间桁架结构”、“大跨度短撑杆新型张弦桁架结构”、“大跨度屋面斜拉式双层预应力平板型网架结构”等6种预应力钢网格体系,并应用于新型大跨度屋盖结构中。

2003年底,马克俭参加四川省重点工程“成都新世纪国际会议中心”大跨度钢结构工程投标时,所领导的科研团队经过论证,放弃了张弦梁结构专利技术,而采用贵州省省长基金项目“大跨度下弦管内预应力空间管桁架结构”参加竞标。

2009年,为了合理利用好磷渣,变废为宝,马克俭带领团队在工业固体废渣资源化方面首次提出现浇磷石膏内外墙新工艺,并制定了地方标准。

学术论著

据2020年4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马克俭出版专著四部,主编参编新型结构体系技术规程三本,发表论文100余篇。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2006年

《新型建筑空间网格结构理论与实践》

马克俭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2年12月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

马克俭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2年

《组合网架结构与空腹网架结构》

马克俭、董石麟

浙江大学出版社

1989年

《高层建筑钢筋砼剪力墙结构分析》

马克俭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6年

《空间网架结构》

马克俭

贵州省人民出版社

科研成果奖励&专利

据2020年4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马克俭以主持人身份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六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36项。

获奖年份

获奖项目名称

奖项名称

2018年

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7年

大跨度下弦管内预应力空间管桁架研究与应用

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2006年

大跨度钢-砼组合空腹板架结构的研究与开发

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1年

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试点

建设部科技进步奖

1999年

大跨度蜂窝形三角锥组合网架应用技术

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1997年

多层与高层楼盖结构体系——空腹夹层板系列研究开发与应用

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97年

预应力钢网格结构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1991年

双肢空腹桁架下承式新型钢天桥的研究与应用

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1988年

复合材料组合网架设计试验研究及应用

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马克俭认为,搞科学研究不能停留在书本上、论文上,而是要把成果转化为扎扎实实的生产力,这才是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和真正乐趣。

对于技术创新,马克俭认为,创新不是赶时髦凑热闹,只有结合实际的技术创新,才是真正有用的创新。

马克俭认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美德,做到忠、孝、仁、爱、礼、仪、廉、耻,形成优良的学风;又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学习中国国内外先进科技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和省情开展自主创新,避免纸上谈兵。

马克俭认为,创新并非易事,只有专业基础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有所突破。同时,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当代大学生要肩负起创新主力军的责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练好基本功,厚积而薄发,超越前人,突破创新。

马克俭认为,在科研过程中,遇到再大的问题,也不要忘记最开始的初心,不要忘记自己对这份事业的喜爱与热情,不要忘了最实实在在的钻研精神,更不要忘了与时俱进锐意创新。

指导学生

截至2017年11月,马克俭培养出30余名硕士、博士。

讲座报告

2012年10月24日下午,应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余志武院长的邀请,马克俭来到该院作了一场关于“建筑结构‘循环经济’三原则——理论与实践”的报告。

2013年10月8日,马克俭莅临贵阳师范学院,在该校学术报告厅应邀为“九三讲坛”作了题为《科技与创新——新型建筑空间网格盒式结构与“循环经济”三原则的理论与实践》的主题报告。

荣誉表彰

年份

荣誉称号

1994年

贵州省劳动模范“五一”奖章

1998年

孺子牛金球奖

1999年

贵州省劳动模范“五一”奖章

1999年

全国劳动模范及“五一”奖章

贵州省首批省管专家

首批勘察设计大师

首批荣誉核心专家

2007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最高成就奖(中国钢结构协会颁发)

中国钢结构卓越贡献奖(中国钢结构协会颁发)

中国钢结构三十年领军人物(中国钢结构协会颁发)

终身成就奖(中国钢结构协会颁发)

2013年

突出贡献奖(中国建筑学会颁发)

2014年

河北省院士突出贡献奖

2016年

九三楷模(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颁发)

马克俭人物评价

马克俭来扎根贵州,辛勤耕耘,在“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和“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方面做出了贡献,在建筑结构科学领域有较大创新与发展。湖南大学校友总会评)

马克俭在投身于空间结构研究的几十年里,吃苦耐劳,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科普中国评)

作为中国钢结构领军人物、著名的空间结构工程研究与设计专家,马克俭穷毕生精力,将“花最少的钱,盖最好的房子”梦想照进现实。在长期科学实践中,马克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用“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儿,把“恒”字写进自己的品格,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不凡事业。多彩贵州网评)

马克俭补充介绍

  马克俭(1933年10月22日—),出生于湖南岳阳。空间结构工程研究与设计专家。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83年加入九三学社。

  马克俭出生于岳阳县荣家湾。父亲马恕黄埔军校长沙分校三期毕业,属旧军官(少将军衔)。马克俭从小跟外婆和舅父母长大。

  1940年,马克俭在广西桂平进入当时由李宗仁夫人郭德洁创办的“广西桂林儿童-”,并随儿童-逃难至遵义。1946年随院返桂林途中经过贵阳,高小尚未毕业的他考入贵阳市战时中学(现贵阳一中),在初中部度过了相对平静的3年时光。1949年初中毕业后,他返回岳阳,在荣家湾任小学教师两年多,音体美语文数学什么课都教,1952年考入岳阳建设中学(现岳阳一中)读高中。

  1954年高中毕业后,马克俭考入中南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现湖南大学土木系。大学毕业时,班上要他介绍贵阳的情况,他介绍了那个还没有汽车的城市。别人问他:“贵阳你去吗?”他斩钉截铁般说了声:“去!”有人带头就有人响应,于是全校30多人都去了贵州。1958年8月,23岁的马克俭从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工民建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当时刚刚建校的贵州工学院(现贵州大学)土木系任助教,开始了他扎根贵州50多年的人生历程。

  1959年,马克俭被选派到浙江大学进修,在夏志斌教授指导下进行“钢结构”和“弹性力学”专业与技术基础课教学与实践。1961年初学成回来,正式担任工学院建筑结构课程的专业教师。1964年后,由于土木系工民建专业停办,95%的青年教师调离贵州,马克俭和其他3名教师留校从事基建工作。1980年工民建专业恢复,他回到系里继续任教。1993年任贵州工学院勘察设计研究院院长兼总工程师。1996年贵州工业大学空间结构研究所成立,马克俭任所长,2007年改为空间结构研究中心,他任主任和硕、博士生导师。

  “文革”使马克俭被迫虚度了10年光阴。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为他打开了科研之门。马克俭开始涉足当时国内刚刚起步的空间结构研究领域。1984年,他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带领研究生团队攻克科研课题。20多年来,马克俭主持撰写专题研究报告10多本(近110万字),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4部,地区规程2册和国家规程1册;先后有30多项科研成果通过设计转化为实际工程,多项原创性科研成果通过工程实践实现了产业化。1985—2009年,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湖南、安徽、青海、新疆、吉林、黑龙江、河南、上海等13个省市、自治区采用马克俭的科研成果,建成新型结构体系建筑物100多万平方米,节约建设资金近亿元。近年来,马克俭以主持人身份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建设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钢协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1996—2006年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及发明专利59项,全国发明展览会金牌奖2项、全国创造发明竞赛一、二等奖各1项、香港柏灵顿(中国)教育基金会第四届孺子牛金球奖等;199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及“五一”劳动奖章,两次获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及“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先后荣获“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首批结构设计大师”及“贵州省首批荣誉核心专家”称号,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8年被湖南大学聘请为教授(双聘院士)。他培养出30余名硕士、博士,有的学生已经成长为教授、省管专家,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学术梯队。

  “我这个人最大的爱好就是动脑子,喜欢摸索新的东西。”对于技术创新,马克俭有自己的想法:创新不是赶时髦凑热闹,只有结合实际的技术创新,才是真正有用的创新。贵州是一个相对贫困的省份,在贵州搞建筑科学,最大的追求就是用最少的钱盖最好的房子。马克俭不仅勇于创新,也善于创新。他的设计有三条原则:一是结构受力体系简洁合理且造价低廉,二是承载方式安全可靠,三是要兼顾建筑物的美观大方。贵州山区气候潮湿、在工业与公共建筑中,18—30米跨度的建筑占大多数。为此,20世纪90年代,他研制开发了“钢筋混凝土空腹网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板楼盖结构”、“现浇混凝土空心大板楼盖结构”等大柱网、大跨度新型钢筋混凝土空间网格结构。这种新型空间结构,既满足大开间、大柱网、灵活划分房间的需要,又实现了安全合理、低造价、低成本的要求。

  马克俭的研究成果“大跨度预应力曲面网壳结构”在广东清远体育馆建设中应用,是国内首次在大跨度双层组合扭网壳上采用现代预应力技术,节约钢材245吨。根据壳体薄膜应力和弯曲应力分布规律,他还提出了“预应力单、双层组合扭网壳结构”等方案,在广东、广西、贵州相继建成的7座体育馆中得到应用。马克俭发明的“大跨度预应力空间管桁架”在成都新世纪国际会展中心工程中应用,半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节约投资1320万元,获得2007年中国钢协科技进步奖。贵阳世贸广场工程使用了他发明的“现浇混凝土空心大板楼盖结构”,节约投资2000余万元。他在大柱网高层建筑中开发的成果已建成多栋高层建筑,其中贵阳世贸广场获得建设部“中国楼盘创新大奖”和“全国优秀写字楼”等荣誉。

  面对国内外建筑业新兴科技,马克俭既注意吸收又不盲从。2003年底,参加四川省重点工程“成都新世纪国际会议中心”大跨度钢结构工程投标时,他所领导的科研团队经过周密论证,放弃了呼声正高的日本某大学开发的张弦梁结构专利技术,而采用贵州省省长基金项目“大跨度下弦管内预应力空间管桁架结构”参加竞标。国内设计大师、权威专家组成的技术评定组最后评定,马克俭团队提出的方案排名第一,一举中标,2005年该工程建成使用。

  近年来,面对贵州省经济加快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马克俭又瞄准新的目标,提出“磷石节能建筑”方案,经过省建设厅组织专家鉴定验收,下一部将进行工法、规程、定额编制,此项成果为贵州省、湖南长沙及河北唐山相继采用,建成脱硫石膏节能建筑。利用混凝土网格式框架墙结构,直接将磷石膏浇灌做成墙体,采取分层分段浇制石膏和混凝土新工艺。目前,这项科研成果已经在贵州高原建起一栋12层楼的小高层建筑。如果得到推广,既降低工程造价,又使磷废渣这个超级垃圾变废为宝。

  2003年,马克俭相继发明了“大跨度新型张弦空间桁架结构”、“大跨度短撑杆新型张弦桁架结构”、“大跨度屋面斜拉式双层预应力平板型网架结构”等6种预应力钢网格体系,并应用于新型大跨度屋盖结构中。

  年过古稀的马克俭精神矍铄,仍然亲临施工现场检查指导,继续在贵州大学培养研究生,没有离开岗位半步。“省里 的返聘有作为的科技人员继续发挥作用的人才政策非常好,欠发达的贵州就需要这样的做法”,马克俭说,某民营企业出百万年薪外加一栋别墅聘请他,但他不为之所动,“因为我已习惯了贵州这片土地,工资虽少,但干得快活。”

  当一个人全身心投入某项事业中,就会淡化甚至忘记物质享受,马克俭就是这样的人。他对吃穿从不讲究。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一件衣服要穿好些年,用的手机也不是时下流行的款式,吃饭常常是随便解决,妻子不在家的时候,自己煮碗面匆匆吃完,便又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尽管取得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可是他却很少向国家、向学校要研究经费,而是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法筹措经费,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获得必要的科研经费之路。

  工作之余,马克俭仅有的爱好就是看战争片和球赛,尤其喜欢中国女足,铿锵玫瑰们的名字,他个个如数家珍。但只有工作,才是他最大的快乐源泉,是他生活的原动力。“许多人是为生活而工作,而马老师是为工作而生活。”这是马克俭的学生对他的总结,也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马克俭”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