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湖南省名人>湘潭市名人>湘潭县名人

罗亦农

罗亦农人物照片

湘潭名人罗亦农介绍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无产阶级革命家

罗亦农(1902-1928),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易俗河雷公塘,原名罗善扬,字慎斋,后改为亦农,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曾领导过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

1916年,罗亦农考入美国人在湘潭创办的教会学堂,后在陈独秀的启迪下,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参与领导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先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组织局主任。1928年4月15日,因叛徒出卖,罗亦农在上海公共租界内戈登路望德里被租界巡捕逮捕,21日英勇就义于上海龙华,年仅26岁。

2009年,罗亦农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罗亦农人物生平

孩童时代

罗亦农,原名罗善扬,1902年5月18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易俗河雷公塘。7岁入私塾,11岁到湘潭下摄司向家塘郭月钦的学馆读书。1916年,罗亦农14岁时,考入美国人在湘潭县城办的教会中学——益智学校,并加入该校的“学生自治会”。在校期间参加捣毁焚烧日货的斗争,受到校方的严重警告,于1917年愤然退学。

青年时代

1919年夏,罗亦农离开家到上海“边工边读”,通过《新青年》、《劳动界》等进步杂志,阅读了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介绍新思想的书籍,并认识了陈独秀等人。

1920年,经陈独秀介绍,入上海早期共产党组织举办的“外国语学社”学习,并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批团员。

1921年春,由上海共产党组织选派,去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同年冬,转入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被推选为中共旅莫斯科支部书记。同时,介绍刘少奇转为中国共产党员。 次年1月,与瞿秋白一道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

1923年初,当大批中国革命青年来莫斯科学习时,罗亦农因学习刻苦,俄文基础好,而被推选为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语言组书记,专门从事留苏中国学生的组织工作,另还兼任中国班的唯物论教授和翻译。

革命岁月

1925年3月,回国后从事工人运动,参与组织和领导省港大罢工及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历任中共广东区委宣传部长、中共江浙区委书记、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

1925年回国。首先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赴广州参加全国第二次劳动大会的筹备工作。会后,奉命留在广州,担任中央驻粤临时委员会委员,中共广东区委宣传部长。在同年春夏之交,在平息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的叛乱斗争中,与陈延年等多次开会研究,作出动员民众,督促国民政府肃清杨、刘军阀”的决定,并指导共青团广东区委成立临时宣传委员会,广泛开展平叛宣传工作。省港大罢工爆发后,一直站在斗争最前列,多次起草传单以鼓动工人罢工斗志,并协助罢工委员会,妥善安排了进入广州二十多万香港罢工工人的食宿问题。同年10月,被中央调往北方区委党校主持工作。

1926年1月,出任中共江浙区委书记。为打破革命处于低潮的江浙地区的沉寂局面,决定在上海举行武装起义。事先,曾在区委机关内秘密举办六期党团、工会组织负责人训练班,培训骨干一百余人,并迅速恢复、扩大党组织,使全区党员人数由原来的1300人增至2500人,为上海工人武装起义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同年夏,为直接领导工人武装起义,根据中央军委和中央江浙区委决定,兼任上海军事委员会主任。随后,1926年10月和1927年2月,两次领导上海工人举行起义,但均未成功。

1927年3月21日,与周恩来、赵世炎一道,再次举行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终于取得胜利。“四一二”政变后,奉命撤离上海,出任中共江西区执行委员会书记,随即,作为江西代表出席了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中央委员。

1927年6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大革命失败后,调任湖北省委书记。在党的“八七”会议上,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后,主持制定了详细的“鄂南暴动计划”,燃起了工农武装暴动的烈火。同年9月,中共中央迁往上海后,被任命为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负责领导湖北、湖南、江西、四川、安徽、陕西等省的革命党务工作。

1927年11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务委员,与周恩来、李维汉组成中央组织局,罗亦农出任主任,并兼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年底,离开武汉前往上海中央所在地工作。为筹备召开党的“六大”,负责起草了《党务问题》的报告,并与瞿秋白一起拟写《党纲草案》。

1928年元旦,罗亦农同李文宜结婚。

被捕牺牲

1928年4月15日,因叛徒出卖,罗亦农不幸被捕,6天后,在龙华刑场英勇就义,年仅26岁,成为第一位牺牲的中央政治局常委。罗亦农牺牲后的第二天,上海《申报》刊文称:临刑前的罗亦农“身穿直贡呢马褂,灰色哔叽长袍,衣冠甚为整齐”,“态度仍极从容,并书遗嘱一纸”。他留下绝笔:“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5月30日,中共中央在《布尔什维克》杂志发表专文《悼罗亦农同志》:“亦农同志被害了,中国无产阶级失去了一位最热烈的领袖,中国共产党失去了一位最英勇的战士。”

罗亦农成就贡献

罗亦农在中共江浙区委机关内秘密举办六期党团、工会组织负责人训练班;经过训练班的学习,培养了革命的骨干力量,并迅速扩大了党组织,党员人数由原来的1300人增至2500人,为日后上海工人武装起义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1925年春,罗亦农先后写了《中国第二次劳动大会之始末》、《“五一”纪念与农民》等一系列文章。他大力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中国社会、中国革命的现状,研究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这在党的建设、统战工作、群众工作,以及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等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符合实际的思想观点,为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罗亦农应中共中央之召回国,负责组织和领导群众的反帝斗争;发动省港大罢工,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揭露帝国主义者的罪行,启发工人群众的觉悟。后与陈独秀、周恩来、赵世炎等一道,及时指挥发动上海工人总罢工,并随即转为武装起义,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成功。

罗亦农人物评价

1928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在《布尔什维克》杂志发表专文《悼罗亦农同志》:“亦农同志被害了,中国无产阶级失去了一位最热烈的领袖,中国共产党失去了一位最英勇的战士。” 指出:“罗亦农同志的热烈的革命精神,可为中国共产党全党党员的楷模。

1982 年,李哲时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回忆罗亦农:“亦农同志那高大的身影、爽朗的笑声,他那机警而沉静的神情、热情而幽默的性格,将永远地、深深地珍藏在我的记忆中。”

2002年,罗亦农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称赞:“罗亦农是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革命先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

2009年,罗亦农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2011年湖南省湘潭市委党史办原主任龙正才评价罗亦农:“罗亦农是富有激情的演说家和宣传家,他笔锋犀利,战斗性强,他的演说深入浅出,语句通俗易懂,语调充满热情,极富号召力”。

罗亦农主要作品

1928年4月15日,罗亦农在狱中写下绝命诗:“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表现了一位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

1925年春,罗亦农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宣传部长,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先后写了《今年五一广州之两大盛举》、《中国第二次劳动大会之始末》、《今年五一之国际状况》、《“五一”纪念与农民》等一系列文章在《向导》、《中国工人》等刊物上发表;同年5月下旬又写出《形势严重下之广州政府》。

罗亦农后世纪念

故居

罗亦农故居坐落于湖南湘潭县易俗河镇小雷公塘,房屋坐西朝东,北头是罗亦农家,南头是谢家(罗亦农岳父居住地),房屋共计有7间,有堂屋(共用)、退堂屋、前后正房、横堂屋、厢房、杂屋等,面积约200平方米。罗亦农家的门联曾是罗亦农亲笔提写:“存得天良,蒙庆受福;放开眼界,创业成家。”故居最先毁于抗日战争,后陆续拆除改建,仅存遗址。

木拐杖

在《中共五大历史陈列》中展出的“罗亦农亲手为母亲制作的木拐杖”,现长110厘米,是由一根普普通通的茶树枝制作的,枝上有着大大小小十余处的疙瘩,上下都有磨损,且有裂痕。外出求学前,罗亦农想到即将远离家乡,而母亲此时年事已高,眼睛不好,行走不便,于是回到家乡附近的山岭上,砍了一根精心挑选的茶树枝,亲自将它制成拐杖,送与母亲,让拐杖替他伴随着母亲。罗亦农母亲个子较高,当时制作时拐杖长度为170厘米。

纪念章

1992年龙华烈士陵园从罗亦农妻子李文宜处,得悉曾收藏一枚罗亦农于1924年列宁逝世时佩戴的纪念章,纪念章质地为金属,正面是旗杆、麦穗、旗帜,列宁头像在它的左边,是列宁凝视远方的画面,纪念章下方是列宁的生卒年月1870-1924。右边是涂有红色油彩的旗帜,并有“CCCP”字样(竖行),背面有别针。纪念章因年代久远已略显陈旧,正面、背面有锈迹,红色油彩大部分已脱落。同年12月,罗西北将此枚纪念章捐赠给龙华烈士陵园。2001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近现代一级文物确认专家组鉴定,确认为一级文物。

罗亦农补充介绍

  罗亦农

  (1902——1928)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革命烈士。

  湖南省湘潭县人, 又名罗觉,1902年5月18日出生于湘潭县易俗河雷公塘一个富裕家庭。7岁入私塾。11岁到湘潭下摄司向家塘晚清秀才、开明人士郭月钦的学馆读书,受到民主思想的影响。14岁考入美国人办的教会中学——湘潭益智学校,参加了学生自治会,反对学校强行奴化教育,不参加礼拜,还串联一些学生上街参加迎接讨袁军活动,受到校方严重警告。1917年参加反对日货斗争,被开除学籍。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赴上海,经人介绍,到一家报馆当校对,阅读了《新青年》、《劳动界》等刊物,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经-介绍,进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举办的外国语学社学习。1920年8月,与刘少奇等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第一批团员。1921年春,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选派,与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是年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不久,中共旅俄支部成立,任书记。1922年1月,与俞秀松、-等以中共代表团正式代表身份,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1923年3月,东方劳动大学成立中国语言组,当选为该组书记。1924年夏,他以旅俄中共组织负责人身份,接见了赴苏参加共产国际召开的国际运输工人代表大会的中国海员代表林伟民,并介绍其入党成为广东海员的第一个中共党员。

  1925年3月,被召回国,奉命赴广州参加全国第二次劳动大会的筹备工作,撰写了一系列文章,在《向导》等刊物上发表,阐述了“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的同盟者”,要“实行工农大团结”等重要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劳动大会结束后,任中共中央驻粤临时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共广东区委宣传部部长,参与领导了著名的省港大-,同国民党 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25年10月,他代表中共广东区委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受命在北京主办中共第一所党校——中共北方区委党校,任校长。同年12月,任-区委书记,他和赵世炎等努力克服困难,进行武装起义的准备,加紧武装纠察队的组织与训练,打破了当时-地区斗争的沉寂局面。1926年10月至次年3月,他与周恩来、赵世炎等组织领导了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并取得了第三次起义的胜利,占领上海,成立了上海市民政府。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后,他与区委同志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将党的机关转入地下,并与周恩来等联名向党中央发出紧急意见书,呼吁武汉政府迅速出师讨蒋。但这一重要建议,未能得到当时决策者的支持。同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后,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在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9月,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负责湘、鄂、赣、川、皖、陕等省的革命运动与党委工作。根据八七会议精神,他主持制定了湖北秋收-计划,挑选大批得力干部到农村领导农民武装斗争,并与鄂南特委一道,组织指挥了鄂南秋收-。11月,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不久,任中央组织局主任兼组织部部长。

  他不顾个人安危,在-笼罩的上海坚持斗争。1928年4月15日,在去英租界戈登路中央机关与山东来的一位同志接洽工作时,因叛徒告密而被英国巡捕逮捕。国民党反动派欣喜若狂,大肆叫嚣“首要已擒,共祸可熄”。中共中央即派周恩来组织营救,未能成功。4月18日,国民党反动当局将他引渡到淤沪警备司令部。他在狱中坚贞不屈,令蒋介石和国民党警备司令钱大钧等大失所望。4月20日,恼怒的蒋介石电令“就地处决”。4月21日下午在上海龙华被敌人杀害,牺牲时年仅26岁。

  中共中央发表文章悼念他,指出:他的牺牲,使“中国无产阶级失去了一位最热烈的领袖,中国共产党失去了一位最英勇的战士”。他的革命精神“可为中国共产党全党党员的楷模”。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易俗河镇 梅林桥镇、易俗河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易俗河镇湘潭县辖镇。县府驻地。1949年置易俗镇,1993年划入易俗河和上马两乡成今境域。位于县境东北部,距湘潭市9公里,面积74平方公里,人口5万。镇政府驻雪松路。107国道经此。辖烟塘、京竹、山塘、青狮、赋江、杨溪埠、樟树、河州、银塘、杉荫、金霞、赤湖、八角、青光、上马、云垅、水竹湾17个村委会和砚井、城塘、牛头岭……

  “罗亦农”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