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湖南省名人>长沙市名人>天心区名人

刘经南

刘经南人物照片

天心名人刘经南介绍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大地测量与卫星导航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经南,男,汉族,1943年7月1日出生于重庆,湖南长沙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地测量与卫星导航专家,北斗/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技术应用和工程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1967年,刘经南本科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1968年至1979年,担任湖南煤炭地质勘探公司物测队技术员、助理工程师;1979年至1982年,在武汉测绘学院学习大地测量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1982年至1986年,担任湘潭矿业学院讲师;1986年至1991年,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讲师;1992年至1993年,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测量系副主任、地学空间测量与地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1993年至1995年,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测量工程学院卫星测量所所长;1995年,担任德国应用大地测量研究所访问学者;1995年至1997年,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地学测量工程学院院长;1997年至2000年,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至2003年,担任武汉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2003年至2008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党委常委;2008年,担任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12年至2018年,担任昆山杜克大学校长 。

刘经南长期从事大地测量理论及应用研究与教学工作 。

刘经南人物经历

1943年7月1日,刘经南出生于重庆,湖南长沙人。

1959年至1962年,在长沙市明德中学学习,普通高中毕业。

1962年9月至1967年7月,在武汉测绘学院学习天文大地测量专业,大学本科毕业。

1968年7月至1979年9月,担任湖南煤炭地质勘探公司物测队技术员、助理工程师。

1979年9月至1982年9月,在武汉测绘学院学习大地测量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1982年9月至1986年10月,担任湘潭矿业学院讲师。

1986年11月至1991年12月,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讲师。

1992年1月至1993年12月,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测量系副主任、地学空间测量与地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1993年12月至1995年8月,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测量工程学院卫星测量所所长。

1995年6月至1995年9月,担任德国应用大地测量研究所访问学者。

1995年9月至1997年2月,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地学测量工程学院院长。

1997年2月至2000年8月,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

1999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2000年8月至2003年7月,担任武汉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

2003年7月至2008年11月,担任武汉大学校长、党委常委。

2008年10月,担任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2012年9月至2018年8月,担任昆山杜克大学校长 。

2022年11月,担任湖南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空间信息工程学院特聘兼职教授。

刘经南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在理论研究方面,刘经南建立了系统的卫星导航定位理论与技术体系,研制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卫星导航定位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在中国卫星卫星导航定位领域实现了多个“第一”,攻克了北斗卫星系统的多个关键问题,建立了亚太地区首个北斗高精度国际分析中心,实现了中国北斗异构星座高精度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的自主掌控。

在工程应用方面,刘经南建立了中国首个卫星导航定位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总体设计了国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负责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完全无人值守连续自动运行的大坝GPS自动监测系统,为1998年长江抗洪科学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在湖北省建立了中国国内首个省级区域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

在产学研方面,刘经南创建的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已成为国际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服务组织(IGS)三大数据与分析中心之一,带领团队研发了湖北首颗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多模多频高精度芯片,也是中国首颗40纳米消费类北斗导航定位芯片,并在此基础上继续设计模块、板卡、高精度接收机及基准站网应用平台 。

学术论文

截至2019年9月,刘经南发表论文150余篇 。

科研获奖

据2022年7月武汉大学网站显示,刘经南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省部级奖励30余项 。

时间

获奖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88年

卫星网与地面网联合平差以及在西北卫星定位网中的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等奖

1999年

青藏高原地壳运动与形变的GPS研究

中国测绘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

2001年

国家高精度GPS网的部测方案、施测技术和数据处理的研究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2002年

青藏高原地壳运动的GPS研究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2005年

深圳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

中国测绘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

2019年

国产卫星准实时厘米级精密定轨系统及其重大工程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人才培养

指导学生

截至2019年9月,刘经南指导的在读博士、硕士生有40多名 。

讲座报告

2019年9月28日下午,刘经南在湖南科技大学立德楼A附楼五楼报告厅开展了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的若干思考”为主题的讲座 。

2021年6月10日下午,由武汉市通信管理局、市科学技术协会、刘经南院士信息通信科普工作室、武汉教育电视台联合主办的科普进校园活动走进武汉市第一中学,刘经南作了《北斗就在你身边》为主题的科普讲座 。

寄语学生

刘经南认为,大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善于抓住机遇,这就要提高自己创新的能力和抓住机遇的眼光和视野。同时还要有定力,不为纷繁复杂的社会所扰,不受金钱物质和功利的诱惑。只有这样,才能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作出贡献 。

办学理念

刘经南任武汉大学分管科研、研究生等工作的副校长期间,提出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办学理念 。

讲授课程

刘经南为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本科新生讲授“测绘学概论”课程 。

教学成果奖

刘经南参与完成的“大地测量专业改造系统工程”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99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

2020年6月

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湖北省人民政府

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22年9月

2022年卫星导航定位终身成就奖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

刘经南人物评价

刘经南在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软件开发和重大工程应用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是中国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工程应用领域的开拓者 。(武汉大学评)

刘经南谦虚谨慎,勤勉务实,总习惯于用“做”、用实实在在的贡献来证明一切 。(《湖北招生考试杂志社》评)

刘经南为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武汉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李建成评)

为人乐观随和、做事却坚定执着的刘经南一直有着这样的人生信念:“言力所能及之言、做力所难及之事、思力所不及之思”,从这三句话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充满自信但是又不说大话,保持着平实、谦虚和谨慎的刘经南;能看到一个喜欢挑战自我,骨子里透着一股冲劲、闯劲和韧劲的刘经南;更能看到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对工作生活充满激情的刘经南。刘经南性格中的随和与乐观让他在艰苦的日子里也保持了一颗平常的心,而骨子里的坚定和执着又让他一步步地向着自己的理想迈进 。(《中国研究生》评)

刘经南补充介绍

  刘经南(1943- )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天文大地测量专业,1982年获工学硕士学位。长期从事大地测量理论及应用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卫星定位应用、软件开发和重大工程应用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特别是在GNSS技术应用和工程领域成就显著。

  2012年起任昆山杜克大学校长。2003年至2008年任武汉大学校长,1998年至2001年任国际著名杂志“GPS SOLUTIONS”编委;现任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测绘学会常务理事,国际“GPS WORLD”杂志编委,国际GPS地球动力学服务组织协调成员。2008年当选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负责完成了国家GPS A、 B级网的设计方案和数据处理、深圳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湖北清江隔河岩大坝GPS形变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和软件开发、中国广域差分GPS建设方案等多项科研项目,推动了省级及城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在中国的建设。先后获得三次国家科技进步奖,多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一次国家教委教学成果一等奖。还曾获得中国科协“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代表著作为 《GPS广域差分定位原理和方法》,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代表作有《精密全球定 位系统多期复测研究青藏高原现今地壳运动与应变》等。指导完成了4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和70余篇硕士学位论文,目前指导的在读博士、硕士生有40多名。

  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经南”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