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名人匡互生介绍
匡互生(1891年11月1日—1933年4月22日),字人俊,号务逊,又号日休,湖南邵阳东乡长沙村(今邵东市廉桥乡丰足村)人,1919年夏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部。五四运动天安门大会和会后游行的三位主要组织者之一。
生于湖南邵阳东乡天台山,他“奋然而起,作点革命的工作”,始于辛亥之役。辛亥革命时,曾跟长沙革命军攻巡抚衙门。1913年在邵阳中学读书时作文痛骂北洋军阀。匡互生来自清末民初革新风气最为硬朗的省份之一湖南省,当时的湖南省可以说是群星灿烂。
1933年4月22日病逝于上海。
匡互生人物生平
匡互生,1891年出生于湖南邵阳东乡长沙村(今邵东市廉桥乡丰足村)。幼年在乡学读书时练就一身武术。
1910年到长沙入驻省邵阳中学读书。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湖南一马当先。时年20岁,正在长沙邵阳驻省中学读书的匡互生,毅然扛起长枪,跟着石基老师勇敢地投入攻打巡抚衙门的战斗。
1914年,邵阳驻省中学学生,蓄藏枪支,反对袁世凯,鼓吹革命。
1915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专攻天文学。
1919年初将同言社改组为工学会,他负责起草了工学会章程,主张联络和团结更多的同学,提倡工学合一,并出版《工学》杂志。
1919年5月4日,爆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他是这次运动的策划者之一,与傅斯年、段锡朋等组织了天安门大会和会后游行。北京学生集会游行,陈苠尽率先冲入曹汝霖住宅,火烧赵家楼。
是年夏,匡互生毕业于北京高师,回湖南,在长沙楚怡小学任教。
1920年参加湖南各界驱逐都督张敬尧运动。之后,应聘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务主任,主张民主办校。匡互生聘请一师附小教师毛泽东到一师任教。匡互生参加新民学会,与毛泽东共同成立文化书社。
1922年到上海中国公学任教。
1924年受聘于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训育主任,提倡教育改革。不久,到上海与夏丏尊、丰子恺等创办立达学社。
1925年春,匡互生在虹口老靶子路创办立达中学,是年秋,又在江湾租地建舍,改名为立达学园,增办高中,并设农艺科和艺术专修科。
3年后学园开辟农场,学生从事养鸡养蜂和园艺,进行生产劳动教育。受国民政府农业部之委托,增办养蜂训练班,培养养蜂人才。
1928年8月经教育部特许,学园添设农村教育科,培养县、区、乡各级行政人员;乡校校长、教员和从事推广农业合作、民众教育运动的人员等。
1930年8月农村教育科迁南翔柴塘,购地20余亩,建立立达分园,并设附小。正当学园办得兴旺之时,一·二八事变爆发,江湾、南翔两地校舍先后毁于战火。匡互生不顾身患肠癌,忙于复校,未及时医治。
1933年4月22日在上海病逝,终年42岁。遗体葬于立达学园农场。
1986年,其骨灰归葬邵东原籍。
匡互生人物事迹
他曾点燃火烧赵家楼的烈火,他曾拟以炸弹结束军阀张敬尧的性命,他曾苦心创办立达学园,成绩卓著,功在社会。
匡互生人物评价
巴金著文称他是“一位有理想、有干劲、为国为民的教育家”,“我把他当作照亮我前进道路的一盏灯”;
著名诗人朱自清在《哀互生》一文中写道:“互生最叫我们记念的是他做人的态度。他本是一副铜筋铁骨,黑皮肤衬着那一套大布之衣,看去像个乡下人。他心里那一团火,是热,是力,是光。”
周予同说他“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值得纪传的一位人物”。
他曾破格聘任毛泽东为湖南一师的国文教员;这件事不仅说明匡互生独具慧眼,知人善任,也说明他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
匡互生补充介绍
匡互生(1891—1933),名济,字人杰,别名日休、务逊。清光绪十七年(1891)生于邵阳东乡天台山(今邵东县廉桥镇丰足村)。家贫,7岁随伯父就读于族祠,1 6岁开始,兼习武艺,对社会-势力,好打不平。宣统二年(1910)入邵阳中学读书。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爆发,湖南首先响应,匡随石基攻打巡抚衙门,城破后,承担小西门防卫。民国2年,袁世凯任汤芗铭为湖南都督,任意戮杀无辜,人称“汤屠夫”。匡撰《救国大政策》、《时事感言》等文,用大量事实揭露汤芗铭在湖南种种罪行,汤下令缉捕。国文教师李洞天尽力掩护,幸免于难。
民国4年,匡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预科,次年入数理部本科。时逢袁世凯窃国称帝,张勋复辟,战祸连年,外侮日亟之际,匡一面努力攻学专业,一面寻求革命真理。时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匡读后十分惊喜,说是“惊醒青年睡梦的晨钟”。民国8年4月,中国代表准备在丧权辱国的巴黎和约上签字。消息传来,举国愤怒。北京学生决定于5月7日举行--, 巴黎和约,以振国威。匡互生与好友约定,要做好为国捐躯的准备,并写下遗书,同学深为感动。5月3日晚,由匡主持的以爱国学生为主体的“工学会”召开秘密会议,匡互生主张以暴-,得到很多人赞同。会议决定派出代表,连夜与各校联络,提前于次日举行--,并商定-队伍在各-贼住处组织行动。
5月4日下午,北京各校学生3000多人在天安门-,提出“外御强权,内惩-”的爱国口号,整队行进,匡走在-队伍的最前列。队伍行至-贼曹汝霖住宅处,匡见曹家铁门紧闭,警卫驻守,便攀上大门旁的小窗,击碎玻璃,掰开铁栏,跃进院内。接着,陈荩民、钟巍、杨晦等人相继而入。匡号召 “外争国权,内惩-,以振国威”。匡的言词慷慨激昂,使 受到感动,自动取下枪上的刺刀,退出上膛的子弹,让匡等打开大门,-者昂扬而入。匡在曹院内寻找曹汝霖未见,即从卧室取出被褥等物,举火焚烧,演出了火烧赵家楼最壮烈的一幕。半小时后,段祺瑞派出-逮捕了32名学生。对此,北京学生举行总-,并通电全国,以示 。随后,天津、上海、长沙、广州等地学生纷纷举行--,声援北京学生的斗争。段祺瑞军阀0迫于压力,释放了被拘捕的学生,并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等-贼的一切职务,和约签字未成。
同年夏,匡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回长沙,任教楚怡小学。时逢北洋军阀张敬尧统治湖南,烧杀掠抢,民情激愤。匡与毛泽东、何叔衡等一道起草驱张宣言。次年,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在教学上,废灌注式,兴启发式,提倡男女同校。民国10年1月,匡与贺民范、黄麟在邵阳创办了长沙文化书社宝庆分社,积极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民国13年,匡任教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时,致力改革教育,遭校长拒绝,毅然辞职。民国14年春,匡在上海虹口老靶子路租民房办学,以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之说,将学校改名立达。办学宗旨:“修养健全人格,实行互助生活,改造社会,促进文化。”随后,又将学校迁往小西门黄家阙路。在教学上,匡坚持“造就完全的人身目的,培养具有远大理想、优秀品质的人才。”学校不应“只偏于传授知识,而要使学生树立远见,养成良好品质,成为真正的人”。匡又将学校改名学园。民国18年,学园增设农村教育科,辟养鸡、养蜂和园艺专业。学生通过学园艺,培养果树和饲养禽、蜂等实践,增强重农感情,“以求人格教育的充实”。文化课按教育部的规程授课外,还增设了世界语、法语、意大利语、社会学、逻辑学、实践道德等课程。
民国21年,上海“一二八”淞沪抗战发生,立达学园毁于日本侵略者战火。匡与同仁又重建校舍,秋季复课。匡积劳成疾,民国22年4月逝世。1986年,其骨灰归葬邵东原籍。
“匡互生”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