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湖南省名人>湘潭市名人>雨湖区名人

方克立

方克立人物照片

雨湖名人方克立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院长、教授

方克立(1938年6月-2020年4月21日),男,汉族,湖南湘潭人,中共党员,1962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大学。哲学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评议组召集人、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哲学专家组成员。学术专长为中国哲学。南开大学首批杰出校友。

2020年4月21日,方克立逝世,享年82岁。

方克立人物生平

1994年2月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任院长,2000年8月离任,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2015年5月退休。

1956年9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习,1962年10月毕业后留校在哲学系任教。

1973年至1994年任教于南开大学哲学系,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79年晋升为讲师,1981年升任副教授,1984年由教育部特批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1988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0年1月至1994年2月,任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1994年2月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任院长,2000年8月离任。同时继续在南开指导博士研究生,直到2011年最后一名博士生毕业。在南开大学工作时,方克立致力于哲学系中国哲学学科的建设,先后培养了29名博士、15名硕士。

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2015年5月退休。

方克立对近四十年的中国哲学学科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0世纪80年代,方克立开创了中国大陆的现代新儒学研究,作为国家“七五”“八五”社科规划重点课题“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的负责人,在海内外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90年代,他提出了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自由主义西化派、文化保守主义和中国马克思主义三大思潮对立互动的思想格局,已得到学界的公认。他继承并发展了张岱年的“综合创新”文化观,提出了“马魂、中体、西用”论,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给予思考。他著有《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之路》等,还主编多部丛书、辞典和国家级教材。

方克立同志曾任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天津市社联副主席、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评议组成员、召集人,“七五”、“八五”、“九五”国家社科基金哲学学科评审组成员、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哲学专家组成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等职务。

方克立同志长期从事高校教育教学和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和中国哲学史研究与教学作出了卓越贡献。先后给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开过中国哲学通史、中国哲学名著选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观和方法论、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等十余门课程。1982年以来,直接指导培养了一批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外国留学生和国内进修生。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方克立文集》等,主编《中国哲学大辞典》、《中国文化概论》、《现代新儒家学案》、《中国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湘学史》等。

方克立同志毕生从事中国哲学和文化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他心系国家民族,关注社会进步,指出文化发展中的三大思潮,进而提出的“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三流合一,综合创新”主张,把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观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方克立同志在学术上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其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中国哲学史观和文化思想得到海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艺理论、思想史等领域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同、阐释和运用。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哲学社会科学和教育战线久经考验的忠诚战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院长、教授方克立同志,因病于2020年4月2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

方克立人物评价

方克立同志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有识才之眼、爱才之心,更有容才之量、育才之法,倾尽心力奖掖后学、提携晚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耄耋之年仍为繁荣发展当代中国哲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方克立同志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期间,重视学科和教材建设,重视人才培养,善于团结各方人士,用人不拘一格。退出领导岗位和退休后,仍然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和发展。方克立同志为人襟怀坦荡和善可亲,治学厚积薄发宏阔严谨。

方克立同志的逝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重大损失!沉痛悼念方克立同志!

方克立所获荣誉

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84年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1988年人事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方克立补充介绍

  方克立

  (1938-)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哲学家。

  湖南省湘潭人,1938年6月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是知名历史学家方壮猷之子。196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历任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评议组成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国际中国哲学学会驻大陆代表。80年代初期,他开创了新儒学的研究,完成国家"八五"社科规划的重点课题,成为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的负责人,在海内外新儒学研究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要论著有《现代新儒学的历程》、《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国哲学名著选读》、《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中国哲学大辞典》、《中国文化概论》、《二十世纪中国哲学·人物志》、《现代新儒学研究丛书》、《现代新儒家人物与著作》、《现代新儒家学案》、《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

  他是中国哲学界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从大学时期开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接受下来,在几十年的理论研究中加以贯彻,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哲学问题,去观察和解释社会和人生现象,在中国文化、人格修养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1994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他最注重的是对学生人格修养的培养和教育,强调"学习并重,德业双修",要求学生不仅是学习做得好,首先要做人做得好,真正体验、发扬中国哲学的精华。他把精力全用在研究和教学上,认为学术研究是哲学工作者的本份,而培养人才更是个人的乐事和利国利民的大事。1997年5月28日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对他的为人与为学作了专题采访报道。他在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研究和现代新儒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中国文化研究方面与张岱年一起倡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方针,被海外学者视为中国国内马克思主义文化派的代表人物。他多次应邀到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台、港、澳地区出席国际学术会议或考察讲学,成为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研究方面的国际知名学者,在弘扬中华文化精神、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贡献。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方克立”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