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湖南省名人>娄底市名人>新化县名人

陈天华

陈天华人物照片

新化名人陈天华介绍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陈天华(1875年-1905年12月8日),原名显宿,字星台,亦字过庭,别号思黄,湖南省新化县荣华乡栗树凤阳坪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华兴会创始人之一、中国同盟会会员、清末革命烈士。

1896年入新化资江书院,1898年入新化实学堂。1903年留学日本,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次年回国参与组织“华兴会”,筹备发动长沙起义。

1905年,在东京与宋教仁创办《二十世纪支那》杂志;辅佐孙中山筹组同盟会,起草《革命方略》;《民报》创刊后任编辑,参与对康、梁保皇派的论战。为抗议日本政府颁布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愤而蹈海殉国,时年30岁。1906年春,其灵柩运回长沙,公葬于岳麓山。

陈天华一生救亡图存、忧国忧民、宣传革命、矢志不移,是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鼓动家和宣传家。所著《猛回头》和《警世钟》成为当时宣传革命的号角和警钟。

陈天华在排满革命、建立民主政体、造就近代国民等一系列问题上的进步主张在当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是一个对中国民主革命有贡献的革命家。

陈天华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陈天华原名显宿,字星台,亦字过庭,别号思黄,湖南新化县知方团(今荣华乡栗树凤阳坪)人。母早逝,父为塾师,幼从父识读,因家境贫寒,乃营小卖以补济,然坚持好学不辍。常向人借阅史籍之类书籍,尤喜读传奇小说,亦爱民间说唱弹词。1895年,陈天华随父迁县城,仍以提篮叫卖为生。

求学阶段

1896年,经族人周济,入新化资江书院,刻苦博览二十四史。

1898年,入新化实学堂(今新化县一中),深受维新思想影响,倡办不缠足会,成为变法运动的拥护者。

1900年,入省城岳麓书院,成绩名列前茅。其时,莅湘某令识其才,欲以女妻之,陈效法汉时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乃婉言谢绝,说:“国不安,吾不娶”(直至蹈海报国之时,终身未娶)。次年转入求实书院。

1903年初,入省城师范馆,不久获官费留学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

革命经历

1903年春,陈天华以官费生被送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师范科。

不久,逢沙俄企图侵占东北三省,拒俄事件发生,

祖国正处主权沦丧境况,陈破手血书寄示湖南各学堂。

湖南巡抚赵尔巽亦为感动,亲临各学堂宣读,并刊登于官报,

还饬令各府、州、县开设武备讲习所,

使湖南全省拒俄运动士气更加高涨。

陈天华在日本积极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

还“日作书报以警世”。同年,先后撰写《猛回头》和《警世钟》两书,

这两部书以强烈的爱国精神和革命勇气,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已迫在眉睫,

指出清朝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号召全国各阶层民众团结起来,

实行排满,“杀那洋鬼子”,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

回国策划起义

1903年冬的11月4日,陈天华和刘揆一、宋教仁、杨毓麟等以庆贺黄兴30岁生日为名,

举行秘密会议,决定组织革命团体——华兴会。

1904年2月15日,陈天华同黄兴、宋教仁在长沙创立华兴会在湖南长沙参与发起秘密革命团体华兴会,

并到江西策动军队起义。不久,因清政府搜捕,陈天华不得不再次东渡日本。

1904年3月,陈天华到达日本后,入法政大学。8月,冒险回国,

准备参加华兴会发动的长沙起义。因事泄失败,又去日本。

1905年1月,日本《万朝报》刊登了一篇文章,预言中国即将被瓜分,

这在中国留日学生中引起了骚动。陈天华当即撰写了《要求救亡意见书》,

要求满清政府实施宪政、救亡图存。他提出,应当实行变法,早定国是,予地方以自治之权,予人民以自由、著述、言论、集会之权。同时,国民应当承担当兵、纳租税、募公债、为政府奔走开导的义务。

1905年6月,陈天华与宋教仁等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7月,孙中山到日本,主张联合各革命团体,组织中国同盟会,陈天华积极赞成。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他任秘书,并被推为会章起草人之一。《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后,他在《民报》上先后发表不少文章和政治小说《狮子吼》。同年11月,日本文部省颁布歧视并限制中国留学生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留日学生发动了抵制这个规则的强大运动。为了激励人心,陈天华在12月7日留下《绝命书》万余字,次日蹈海自杀。著作辑为《陈天华集》。

蹈海自绝

1905年12月8日,陈天华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蹈海(从海边的浅处一步步走向海的深处)自杀,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清国留日 学生规则》。陈天华用蹈海这样一种死亡方式来抗议日本,唤醒同胞。他挥笔写下《绝命书》。12月8日晨,陈天华蹈海自杀,年仅30岁。

陈天华自杀后,留下《绝命书》万余言,鼓励人们“去绝非行,共讲爱国”,有《陈天华集》。1906年7月11日,长沙学生与各界数万人,为陈天华举行公葬。

陈天华的死,在当时就引起了很大的轰动。1906年的春天,当陈天华的灵柩运回上海后,中国公学为他和另一位投黄浦江自尽的同盟会员姚宏业举行了一次公葬的会议,到会千余人,会上宣读了姚宏业的遗书和陈天华的绝命辞,大家痛哭流涕,会议决定将陈姚灵柩一起送回家乡湖南,举行公葬。

陈天华轶事典故

智斗师爷

腐败无能的晚清政府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光白银就要赔三千万。晚清政府为了巨额赔款,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加剧了对人民的镇压和对老百姓的搜刮。于是,一班清廷鹰犬四处出动,搞得衙门如虎,衙役如蚁;闹得老百姓鸡犬不宁,水尽鹅飞。平时,衙役们连个屁大的事,也要张贴出又长又臭的告示,弄得街头村巷遍身“创伤",像贴满了横七竖八的膏药。

一向把读书看得比吃饭还重要的少年陈天华,除了读课堂里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声韵启蒙》、《传家宝》外,还见什么就读什么。即使对那些乱七八糟的告示之类,也要认真琢磨一番,有时,还要当着众乡亲的面品评其中的许多荒谬之处。

话说有一日早晨,一群衙役在一位高瘦竹竿师爷模样的的人带领下,在新化县荣华乡过街亭小鹿桥桥头处张贴关于禁止行人乱撕告示的告示,告示是懒婆娘的裹脚布一又长又臭,内容长达1500字。衙役们一边贴,陈天华一边看,还没等他们把告示贴牢,陈天华就看完了。看完告示之后,陈天华直摇头,当即就指出了告示中把“查"字写成了“杳",把“严惩不贷"写成了“严惩不货"。陈天华笑着对那师爷模样的人说:“贷货不分偏受禄!”瘦瘦巴巴的那师爷模样的人闻声打量了一番陈天华,见眼前是一个衣衫破旧,其貌不扬的小小少年,头上还戴着一顶灰不溜秋的破毡帽,便鼻子里马蜂一样“哼”飞出了两声,然后摇头晃脑地说:“人猴莫辨敢狂言?小猴子乳臭未干,还敢在老佛爷面前讲经书,你是癞蛤蟆打呵欠一一不知天高地厚,还敢藐视朝廷命官!”

陈天华并不示弱,反驳道: “过而能改真佛祖,错却不名假命官。未干乳臭假猴子,无礼黄毛真小人!你不但藐视朝廷命官,还竟敢侮辱当朝太后老佛爷,你真的是胆大包天!”那师爷模样听到这猴子般瘦弱的小小少年也敢跟自己对句,不禁老羞成怒地大骂道,心想我不如出一上联来杀杀这小子的威风:小子,我出个对你来对:一轮红日当头罩;

瘦竹竿师爷一出上联,陈天华就立马答出了下联:四面青山入眼来。瘦竹竿师爷心想这小子不可小看,这时一群麻雀叽叽喳喳从他们头上飞过,瘦竹竿师爷眼珠一转,终于又想出一个上联来刁难陈天华:小麻雀饶舌多嘴;陈天华看到瘦竹竿师爷正摇头晃脑地得意地望着自己,这上联不是在暗骂自己管瘦竹竿师爷他们的“好事"嘛,正巧这时一只大老鼠大白天从旁边一木楼上窜下,正大摇大摆地溜人道旁的一个灌木花丛。于是,陈天华马上对出了一个一语双关的下联:大耗子跑马观花!

“你,你活得不耐烦了!”瘦竹竿师爷听了,几乎要暴跳了起来,说罢就要叫衙役抓人, “你有什么权力管本师爷,真是目无尊长,无法无天,给我拿下!”“且慢!你既然是朝廷命官,应该对这布告上的东西记得清清楚楚,有本事的背出来给父老乡亲们听听。”陈天华却不慌不忙地说。

师生情深

陈天华的老师后代说:有很多记载说陈天华的启蒙教育是跟其父幼读,说其父是一个落魄秀才,我外公的说法则完全不同。陈天华的家与外公家只有一江之隔,那时没有柘溪水库,所以鸡犬之声可以相闻。外公的祖父叫陈云帆,是一个饱学的秀才,也是陈姓族长,且兼陈姓子弟的启蒙教师。云帆公看到陈天华天资聪颖,心中甚是喜欢,于是陈天华就寄住在云帆公家中,除了平时帮忙放放牛外,吃住都跟着云帆公。云帆公更是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来对待。那时的陈天华身材瘦小,面部有许多麻子,常流鼻涕,趿拖鞋,不苟言笑,但是读书却是非常认真的。有次吃糍粑时竟把墨当成糖蘸着吃了,一时传为美谈。陈天华在云帆公家中住了多年,直到去资江书院读书才离开。

陈天华对恩师的感情很深。虽然陈天华先后去了长沙和日本,很少有时间回来,但他时刻记着恩师,而云帆公也一直关心他,并且动员族人从经济上予以援助。陈天华与云帆公最后一次会面,应该是1904 年。那次可能是华兴会起事失败后,陈天华连夜潜回家乡,那时已是深夜,云帆公正在祠堂看书,忽然有急促的敲门声,云帆公忙问是谁,门外传来“是我,显宿”的声音。云帆公忙打开门,把高足迎进屋。是夜,师生抵足而眠,云帆公劝陈天华成个家,但陈天华说“胡虏未灭,何以家为”,婉拒了恩师的提议。

第二天天不亮,陈天华就准备离开,云帆公送他到资江边。临别时,陈天华赠与恩师洋伞一把,墨镜一副,银元数枚。但云帆公却愁眉紧锁,说:“显宿,你是走了出去,我那三个不肖子不及你万一,该当如何?”陈天华想了想说:“恩师,你不要着急,将来我有出息了,我那师兄弟难道连少爷也不会当吗?”云帆公这才转忧为喜,回去之后遂将三个儿子改名为大少二少三少。我外公就是陈二少的儿子。也许有人会说,陈天华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是不会讲这样的话的,但彼时那样的情景,他只有如此说,才能解除恩师的后顾之忧,其实这是人之常情。

记忆超群

陈天华在资江书院读书时,他的亲戚托他买本《唐诗三百首》带回,那时的交通工具只有船。从新化县城到家,估计是一天一晚的时间,他就坐在船上,没多久就看完了。到家时,不知怎么回事,那本书竟不见了。亲戚很遗憾,陈天华笑着说,没什么,我给你抄出来。于是找来纸笔,凭着记忆,硬是一首一首地背下并抄出来。二是说陈天华参加革命后,有一次和汪精卫在上海霞飞路游玩。汪精卫也是个记忆力超群的人,于是两人决定打赌,看谁的记忆力好。打赌的方式很简单,就是比记商铺的招牌。别看方式简单,但难度却是非常大的。霞飞路是一条繁华的街道,大大小小的商铺不计其数。比赛的结果是汪精卫输了,输在把两块招牌记反了位置。

陈天华人物评价

陈天华的文章,旨在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痛斥清朝政府是“洋人朝廷”。认为“革命者救世救人之圣药也”,力主拿起武器,号召“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仇人方罢手”。在《猛回头》、《警世钟》里,大声疾呼“改条约,复政权,完全独立;雪国耻,驱外族,复我冠裳”;高呼“万众直前,杀那洋鬼子,杀那投降洋鬼子的二毛子”,“推翻‘洋人的朝廷’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其遗著编为《陈天华集》。

香港举行陈天华的追悼会,千余人参加。次年闰四月初一,其灵柩经黄兴、禹之谟倡议筹办运回长沙,各界不顾官方阻挠,决定公葬于岳麓山。四月初七(1907年5月29日)举行葬仪,长沙全城各校师生纷纷参加,送葬队伍达数万人,绵延十余里,凄凄哀歌。送葬队伍由朱张渡、小西门两处渡河,“适值夏日,学生皆着白色制服,自长沙城中望之,全山为之缟素”。军警站立一旁,亦为之感动,不加干涉。后来毛泽东在《湘江评论》第4号上评价,“这是湖南惊天动地可纪的一桩事”。

陈天华有一部未能登载完毕的小说,名叫《狮子吼》,小说中通过一个梦,描绘了他心中的民主共和国:“他走到一处,看见‘共和国图书馆’的牌子,里面不知有几十万册的书,其中‘有一巨册金字标题《共和国年鉴》’,全国有30多万所大小学堂、6000多万男女学生;陆军、海军,军舰、潜艇、空中战艇等,铁路,邮局,轮船……”这应是陈天华一直在做的,最美丽的民主之梦。

《猛回头》最后说:“或排外,或革命,舍死做去;父而子,子而孙,永远不忘;这目的,总有时,自然达到。”

深受陈天华事迹震动的留日学生,不光一个秋瑾,当时有一个沉默,之后弃医从文的,是鲁迅。而12年后,一位即将赴日留学的青年还不忘此事,写下一首诗表达怀念之情,“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个人,叫周恩来。

他一生救亡图存,宣传革命,是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鼓动家和宣传家。所著《猛回头》和《警世钟》两书,成为当时宣传革命的号角和警钟。

陈天华后世纪念

陈天华墓

陈天华、姚宏业合墓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上的麓山寺左后方。1906年6月公葬于此,墓地面积66平方米。立碑四通,中间两通分别刻“陈烈士天华之墓”,“姚烈士宏业之墓”(姚宏业),左右附碑分别刻“中华民国元年”,“六月湖南公刻”。有拜台、石凳、栏杆等设施,四周环以花岗岩石围。墓地有登山石径导入。1983年,陈天华墓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学纪念

冯亚佛:

吊陈天华烈士

佯狂负笈走神州,极目中原楚客愁。

钟以能鸣真警世,人为猛醒望回头。

五更鼓角凄凉月,万里河山黯淡秋。

国事已无天可问,伤心独蹈海东流。

屈杰:

吊陈天华墓

故园夜色正千重,万里乘风独向东

心沉沧海化啼鸟,月暗东溟隐剑锋。

寄意寒星荃不察,中原犹见旧长弓。

影视形象

2011年电视剧《辛亥革命》:李晓枫饰演陈天华;

陈天华补充介绍

  陈天华,原名显宿,字星台,亦字过庭,别号思黄,知方团下乐村(今荣华乡小鹿村)人。清光绪六年正月二十九日(1875年3月6日)生,中国民主革命杰出的宣传家和活动家。

  陈天华幼丧母,5岁随父(塾师)就读。家贫,尝小卖糖果以补日食。因迷读中国古典小说,糖果常被人取食,不知计值收钱。9岁即嗜读《左传》、《资治通鉴》,尤爱民间说唱弹词,常仿效此类文体,编写短篇通俗小说与山歌小调。少年时期,对清朝封建-、民族压迫深为憎恶,遇乡人称颂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效力清廷之功业者,辄鄙弃不顾,曾书一联于路亭:“莫谓草庐无俊杰,须知山泽起英雄”,以抒发其澄清天下之志。>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经族人周济,天华就读县城资江书院,感于读书机会难得而百倍勤奋。细读中华二十四史,每读书到0佞乱朝,夷酋肆虐,常掩卷长叹。光绪二十四年三月,考入新化实学堂,在此得以博览新学群书,广涉中西史志,常与同学讨论民主自由平等政治学说,见解新颖,“为时流所侧目”。在此时期,陈天华与曾继辉等倡办“不缠足会”,希图消除妇女缠足陋习,并与邹德淹等联名呈禀县署,要求严禁妇女缠足。旋经知县认可,正式成立“新化天足会”,开全省风气之先。

  光绪二十六年春,就读长沙岳麓书院,凭月考成绩所奖津贴作生活费用。因文章常列前茅,莅湘某令欲以女妻之,天华以“国不安,吾不娶”婉谢。光绪二十八年,循例参加乡试,考卷被推荐,不捷。同年冬,省抚辕部院捡取荐卷,从中选派留学生,陈天华获备取。次年二月获官费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留学期间,见“祖国主权失矣,利权去矣,无在而不是悲观”,因此积极投入中国留日学生爱国活动。时沙俄违约拒不撤走侵入中国东北的军队,天华义愤填膺,积极参加拒俄运动,先后成为留日学生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成员,还“日作书报以警世”,名著《猛回头》、《警世钟》即于此时期写成。“腥风血雨难为我,好个江山忍送人!”“舍死向前去,莫愁敌不在。千斤担子肩上挑,打救同胞出水火。”为救中华,声声血泪。为 列强瓜分中国之暴行,陈天华又啮指作血书寄示湘中学子,要求国人预备死战。“迨天华书到之后,湖南全省士气更为激昂”,甚至巡抚赵尔巽亦至各学堂,宣读血书,并揭之于官报。同年底,陈天华回长沙,参加华兴会,并任《俚语日报》。光绪三十年春末,因湘中劣绅构陷,《俚语日报》被封,陈天华-再渡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同年夏返湘,参加华兴会谋划的长沙起义。十月中旬,长沙起义事泄失败,陈天华脱险转赴上海,与黄兴、杨毓麟、刘揆一等合组启明译书局,作为再次起义秘密机关。旋因清廷查禁《猛回头》、《警世钟》等书甚急,陈天华乃于年度底三次渡海去日本,复入法政大学学习。

  革命屡遭挫折,国家危机日重,陈天华忧心如焚,曾一度同梁启超等联系,并在梁等怂恿下,于光绪三十年十二月(1905年1月)在留学界散发《救亡意见书》,提议由留学生派派代表向清廷-,立即颁布立宪,以救危亡。旋经黄兴、宋教仁等劝阻,原议取消。此后,陈天华进一步坚定了反清革命立场,日夜挥笔撰写《支那最后之方针》、《国民必读》等论文,继续宣传反对帝国主义,推翻清廷的革命思想,在《狮子吼》这篇没有写完的通俗著作中,还具体地写了一个理想中的“民权村”,反映其对中国未来社会的追求。

  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陈天华为主要发起人之一。从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的酝酿联合到同盟会正式成立,陈天华都采取和孙中山等合作的态度,被推为会章起草人之一。同盟会的著名文告《革命方略》即出自其手笔。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创刊后,陈天华担任撰述员,在第一期上发表了《中国革命史论》、《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以及《今日岂分省界之日耶》等论文和时评。

  是年冬,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中国留日学生为此实行总-以示 。陈天华悲愤异常,但又担心留学界不能团结一致,因而对-归国尚有犹豫。当宋教仁请其写文章陈述反对意见时,天华说:“否,徒以空言驱人发难,吾岂为耶?”及至各校同心不谋而合,陈天华受到鼓舞,乃决心支持这一行动,并主张“全体一致,务期始终贯彻,万不可互相参差,贻日人以口实”。然留学生内部意见殊多纷歧,陈天华忧时感事,十一月十二日在东京大森湾投海 。所遗《绝命辞》解释自己的投海行动说:此举在求国人“去绝非行”、“有所警动”、“坚忍奉公力学爱国”,希望以牺牲自己来唤起国人和留学生的觉悟,并 日本报纸对留学生的底毁。陈天华的著作,充满民主革命热情,文章血泪交织,令人振奋。时人辑有《陈天华集》。

  陈天华殉国后,其灵柩于次年闰四月初一日(5月23日)运抵长沙,省会数千学生列队迎棺。初七日,学界不顾当局阻挠,公葬于岳麓山,长沙学生及社会各界送葬者达数万人,哀歌阵阵,队伍延伸十余里,“适值夏日,学生皆着白色制服,自长沙城中望之,全山为之缟素”。灵柩抵山后,即举行公葬仪式,禹之谟当众演说,万众振奋。日本友人宗家小林彦五郎、美国友人-施·孟良佐亦先后临穴演讲,深表哀悼。

  荣华乡 荣华乡位于新化县西北部、大熊山东麓,东与白溪镇毗邻,西与安化县坪口镇、古楼乡接壤,南与琅塘镇隔河相望,北与安化县将军乡搭界。1995年元月撤区并乡,经由原琅塘区的荣华乡与横溪乡合并而成,全乡行政面积125平方公里,有荣白公路、横太公路穿过境内,共有耕地面积14765亩,其中水田10000亩,旱土4663亩,资江大水域面积8000亩,森林覆盖率达60%,荣华乡……

  “陈天华”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