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湖南省名人>怀化市名人>芷江县名人

安芷生

安芷生人物照片

芷江名人安芷生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环境地质学家

安芷生,1941年出生于湖南芷江,环境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62年安芷生毕业于南京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1985年进入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实验室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199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8年获得陈嘉庚科学奖;2006年授聘为复旦大学双聘院士;2011年获得美国沙漠研究所杰出国际科学家奖;201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201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

安芷生长期从事黄土、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研究,包括黄土与环境、地层学、古土壤与古气候学、磁性地层学和微形态学、季风变迁与过去全球气候变化、黄土高原环境保护与治理 。

安芷生人物经历

1941年2月25日,安芷生出生于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原籍安徽省六安市 。

1962年,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 ,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学习,师从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从事第四纪地质及自然环境变化的研究 。

1966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任职,担任助理研究员。1981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进行合作研究(至1982年)。

1985年,进入中科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1985年至1988年)、研究员(1989年-)。

198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行合作研究(至1988年)。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担任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6年5月,担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第五届,1996.05-2000.08)、(第六届,2000.08-2004.07)、(第七届,2004.07-2008.12)。

199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至2002年)。

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6年2月,安芷生授聘为复旦大学双聘院士。

201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个人) 。

2016年5月3日,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

2020年7月,获2019年度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奖。

安芷生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黄土堆积演化方面

安芷生系统地提出了黄土堆积演化模式及其与东亚环境演变乃至全球变化的关系。为确立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及其与深海沉积序列的对比,以及黄土堆积演化与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与刘东生院士一起将中国黄土与深海沉积序列进行了成功的对比,使中国黄土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生物气候纪录的支柱之一,重建了黄土高原的气候历史;提出了黄土堆积演化模式及其与环境演变的关系;由他所领导的研究集体,系统的提出了控制中国环境变迁的东亚季风控制理论,建立了最近240万年、13万年和最近两万年以来中国古环境变化序列。

东亚季风控制论

安芷生系统地提出了控制中国环境变化的东亚季风控制论,提出东亚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和突发事件的证据和规律,并获得国际承认。重建了晚新生代不同时间尺度东亚季风变迁的代用序列:对控制中国中东部环境的古季风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指出了东亚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 。

第四纪磁性地层学

安芷生首先引入了第四纪磁性地层学,最早指出中国240万年前发生的重大地质气候事件,测定了蓝田猿人和澳洲沙漠化年代;率先将第四纪磁性地层学引入中国,最早指出中国240万年前的重大地质气候事件,测定了蓝田猿人和澳洲沙漠化年代;在第四纪地质和全球变化方面,以黄土和有关第四纪沉积物为主要对象,系统地研究了中国黄土的堆积、演化及其与古气候、古环境的关系,并与全球气候变化联系起来。

中国环境变化图景

安芷生重建了最近两万年以来中国环境变化图景,并对古季风变迁机制进行了系统讨论;提出了末次冰期和间冰期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和突发事件的证据和规律,开展了南北半球古气候对比的研究,并获国际承认。论述了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季风演化的关系 。

项目承担&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6年,安芷生先后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较高层次的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

时间

项目名称

奖项

1988年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1989年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91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91年

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4年

《黄土与古季风》

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7年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98年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99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1999年

《西安市大气颗粒物污染及控制》

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0年

《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十五万年来环境演变的动态过程及发展趋势》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五完成人

2001年

《全球增温的历史相似型与14C年代学研究》

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2006年

《东亚季风气候的历史与变率》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8年

《晚中新世以来东亚季风气候的历史与变率》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11年

《中国北方树轮气候学研究》

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2012年

《黄土和粉尘等气溶胶的理化特征、形成过程与气候环境变化》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16年

《亚洲季风变迁与全球气候的联系》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论文著作

截至2016年,安芷生在"Nature"、"Science"、"Geology"、"Quaternary Research"、"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等国外杂志上发表100余篇文章,在中国国内"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杂志上发表文章80余篇,2005年安芷生论文引用率在全国地学研究中排名第一名,在全世界Geo-Science领域排名第九 。

出版时间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1992.07

《黄土、第四纪地质、全球变化 第3集》

刘东生,安芷生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

《黄土、第四纪地质、全球变化 第4集》

刘东生,安芷生,吴锡浩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10

《刘东生文集》

刘东生著;安芷生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07

《黄土 黄河 黄河文化》

安芷生主编

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1999.07

《第四纪地质》

安芷生主编

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4.10

《中国北方干旱化的历史证据和成因研究》

安芷生,丁仲礼,周卫健

北京:气象出版社

人才培养

安芷生培养学生时,注重学生练好基本功,要会做实验,要懂得最基本的科学原理 ,而且由于地学基础研究,牵涉到时间尺度长、空间地域广、资料量庞大的复杂系统,他强调做科研还是要从兴趣出发,为了发现科学真理而工作,这样做研究才能持之以恒 。安芷生注重培养创新型青年人才,截止到2016年,一共培养了12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如张小曳(1998年获得) 、刘禹(2005年获得) 、孙东怀(2007年获得) 、刘晓东(2008年获得)、曹军骥(2009年获得) 、孙有斌(2015年获得) 。

截止到2016年,在安芷生直接和联合指导下已培养出40多名博士、20多名硕士,除了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还在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西北大学培养学生,指导博士生张小曳的毕业论文《中国西北大气气溶胶与黄土堆积》批准199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指导博士生孙东怀的毕业论文《晚新生代黄土高原风尘序列的磁性地层与古气候记录》批准200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培养学生情况如下 :

毕业时间

论文题目

作者

学位

2016

蒙古高原地形对亚洲季风气候影响的模拟研究

沙莹莹

博士

2016

黄土高原小流域深层土壤水分时空动态研究

傅子洹

硕士

2015

兰州盆地中始新世至早中新世磁性地层与古环境演化

张鹏

博士

2015

过去千年北大西洋涛动的时空演变及与欧亚气候的不稳定关系

徐婷婷

博士

2014

全新世东亚季风降水的区域特征研究

张海伟

博士

2014

我国湖泊沉积物生物硅记录及其环境指示意义:以青海湖为典型案例

刘斌

博士

2014

新疆伊犁和塔城黄土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的古气候变化

李云

博士

2014

现代土壤碳、氢、氮同位素与海拔高度关系的初步探讨

谭柳琴

硕士

2013

基于遥感的青海湖流域植被分类、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研究

王瑾

博士

2013

黄土高原黑碳分布、储量估算及其气候环境指示意义

占长林

博士

2012

陆生环境中生物分子标志物氢同位素组成及其古气候意义

赵江涛

博士

2012

柴北缘冷湖剖面晚新生代高分辨率磁性地层学及其构造意义

蒋毅

硕士

2012

西安市室内空气醛酮类污染物特征研究

白怿

硕士

2011

鹤庆盆地湖相岩芯的磁学性质变化机制及其古环境意义

徐新文

博士

2011

金属薄膜试片在博物馆藏展材料评估中的研究与应用

王升

博士

2011

关中平原高山气溶胶化学组成、粒径分布及源解析

李建军

博士

2011

青海湖流域六类土壤表土有机碳、氮和黑碳的含量特征及储量估算

胡卫国

硕士

2010

庄浪红粘土序列记录的晚渐新世以来气候变化

董吉宝

博士

2010

城市大气二次气溶胶的高分辨率观测与来源分析:以西安为例

刘随心

博士

2010

晚中新世以来青海湖岩心介形虫组合及其环境意义

卢凤艳

博士

2010

末次冰期晚期以来青海湖沉积的岩石磁学研究

艾莉

博士

2010

成都市大气PM2.5的化学组成及对能见度的影响

王启元

硕士

2010

黄土颜色变化的控制因素及其古气候意义

何柳

硕士

2010

中国北方城镇人居环境调查及评价体系建立:以黄河流域为例

李馨

硕士

2009

基于GIS的西北地区环境信息系统开发研究

李旭祥

博士

2009

秦俑馆室内颗粒物的微区分析及微环境实验舱研究

胡塔峰

博士

2009

高准确度的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释光年代学研究

康树刚

博士

2009

长白山区泥炭地有壳变形虫-环境因子转换函数模型研究

李鸿凯

博士

2009

青海湖现代沉积速率分布及控制因素初步研究

刘晓燕

硕士

2008

我国最近2000年高分辨率季风降雨变化

谭亮成

博士

2008

关中平原大气黑碳气溶胶变化规律及成因

朱崇抒

博士

2008

青海湖及邻近地区碳酸盐同位素环境记录与季风-干旱环境变迁

曾承

博士

2008

末次间冰期以来中国黄土序列10Be记录及其古地磁示踪

刘敏

硕士

2008

青海湖流域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

侯昭华

硕士

2008

西安两地树木年轮中某些微量元素的含量与环境变化

他维媛

硕士

2007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室内气溶胶理化特征与来源解析

董俊刚

博士

2007

青海湖一郎剑钻孔岩芯的磁性地层学与古环境记录

符超峰

博士

2007

青海湖地区不同水体介形类分布特征及碳、氧同位素组成初步研究

张玲

硕士

2006

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研究:DNDC模型的验证与应用

张凡

博士

2006

岱海与太湖沉积物记录的最近500年黑碳气溶胶沉积历史和火事件

韩永明

博士

2006

利用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土壤碳同位素组成重建古气候变化

宁有丰

博士

2006

青海湖地区近50年来自然环境变化的某些特征

艾莉

硕士

2005

西沙群岛珊瑚礁磁性地层学与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初步研究

孙志国

博士

2005

黄土高原古粉尘的大气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吴枫

博士

2005

岱海湖泊沉积记录的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

孙千里

博士

2004

阿尔金山索尔库里盆地晚第三系磁性地层研究与青藏高原北部隆升

常宏

博士

2003

石笋记录的最近 5 万年印度季风气候变化

蔡演军

博士

2003

历史文献记录的唐五代时期(618~959AD)中国气候冷暖变化及其与火山喷发的关系

费杰

硕士

2003

最近13,000年中国东北地区植被演化与气候变迁

李小强

博士

2001

中国北方沙漠-黄土边界带陆地环境演化的复原研究

侯甬坚

博士

2001

贺兰山环境变化的树轮宽度和稳定碳同位素记录

马利民

博士

2001

亚洲粉尘,晚新生代黄土高原风尘沉积与季风演化

曹军骥

博士

2000

晚新生代黄土高原风尘序列的石英粒度和沉积通量变化

孙有斌

博士

2000

黄土高原北部晚新生代风尘序列的磁性地层与古气候研究

强小科

博士

1999

内蒙古阴山、陕西子午岭树木年轮对气候要素的重建

刘禹

博士

1999

晚新生代黄土高原风尘记录的周期谱演化特征研究

李力

博士

1998

东亚季风气候变迁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

刘晓东

博士

1998

镇安.佛坪树轮气候学研究

马利民

硕士

1997

不同类型14C样品的前处理及其测年方法的初步研究

郭盘林

硕士

1997

晚新生代黄土高原风尘序列的磁性地层与古气候记录

孙东怀

博士

1997

蓝田段家坡风成红粘土序列的古气候记录

陈宝群

硕士

1997

黄土中碎屑石英记录的末次间冰期气候特征

孙有斌

硕士

1997

黄土高原晚第四纪黄土及湖相沉积物红外光释光测年初步研究

赖忠平

硕士

1996

黄土记录的最近250万年东亚冬夏季风气候变化

鹿化煜

博士

1995

中国西北大气气溶胶与黄土堆积

张小曳

博士

1995

榆林镇北台黄土剖面记录的最近13万年沙漠—黄土过渡带的气候历史

黄湘萍

硕士

1994

陕西黄陵树木年轮稳定碳同位素与气候

李正华

博士

1990

陕西全新世黄土的14C年代学及最近13000年气候变迁

任剑璋

硕士

1990

最近130000年西安、洛川地区黄土稳定同位素研究

林本梅

硕士

1989

渭南沋河流域距今12万年以来气候地层年代学的研究

赵华

硕士

荣誉表彰

时间

奖项/荣誉

参考资料

1991年

第二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2000年

匈牙利科学院授予的洛克兹奖章(Loczy Medal)

2001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8年

陈嘉庚科学奖(地球科学奖)

2011年11月18日

美国沙漠研究所杰出国际科学家奖

2015年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个人)

2016年06月30日

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

2017年05月

全国创新争先奖

2020年

2019年度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奖

2022年

地球科学领域2022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安芷生人物评价

安芷生为解决中国地球环境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具体问题,积极投身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扎根西部三十余年,辛勤耕耘,建立起国际一流地学机构,取得了一系列国际瞩目的创新成果,在地球科学领域为中国科学家赢得了国际声誉,为本领域培养了大批一流英才,以实际行动为落实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做出了表率 。(中共陕西省委评)

安芷生补充介绍

  安芷生,1941年出生于湖南芷江,环境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1962年安芷生毕业于南京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1985年进入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实验室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199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8年获得陈嘉庚科学奖;2006年授聘为复旦大学双聘院士;2011年获得美国沙漠研究所杰出国际科学家奖;201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安芷生长期从事黄土、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研究,包括黄土与环境、地层学、古土壤与古气候学、磁性地层学和微形态学、季风变迁与过去全球气候变化、黄土高原环境保护与治理。

  “安芷生”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