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名人张鸿盛介绍
张鸿盛,1913年出生在郧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幼年时期,他聪颖好学,品学兼优,深得私塾先生的赏识。1935年考入湖北省立第十一中学(简称联中)。在这里,他除了如饥似渴地吸吮文化知识外,还积极追求进步,时常和共产党员燕若痴等人接近。在燕若痴的熏陶下,他接受了共产主义的启蒙教育,初步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由于他思想进步,联中党支部把他作为发展对象,指派共产党员张华远与他谈话。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他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于1939年冬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鸿盛人物生平
张鸿盛 ,1913年出生在郧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39年冬入党。1940年在郧县朝阳寺学校成立了朝阳寺党支部,张鸿盛任支部书记。他在郧阳城开办“农民服务社”,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1947年12月郧阳城解放后,他走乡串户动员进步青年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到1949年春,郧县境内大股匪徒被消灭,全县范围内形势基本稳定,但在与河南、陕西、郧西等毗邻的一些边境地带,还不时有小股残匪流窜骚扰,威胁着我新生政权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为了尽快平息这场骚乱,保卫新生政权,郧县县委决定派张鸿盛深入匪巢,利用他过去的特殊身份及与匪部有熟人的关系,前往大柳作瓦解土匪的工作。5月,张鸿盛在大柳五台山下同匪营长杨中亭进行了谈话,匪首孙家驹闻讯后速派匪兵在大柳树药铺将张鸿盛绳捆索绑带到匪部,先是威胁利诱,后又施以酷刑。张鸿盛临危不惧,正气凛然,义正辞严地同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被土匪“点天灯”杀害。张鸿盛牺牲时,年仅36岁。1951年,郧县人民政府追认张鸿盛为革命烈士。
张鸿盛人物事迹
在郧县县城以北四十多华里的马鞍山下,有一个响耳河村。这里山峦起伏,流水潺潺,苍松挺拔,山道蜿蜒,革命烈士张鸿盛的忠骨就安卧在这片曾经哺育他成长的土地上。
张鸿盛,1913年出生在郧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幼年时期,他聪颖好学,品学兼优,深得私塾先生的赏识。1935年考入湖北省立第十一中学(简称联中)。在这里,他除了如饥似渴地吸吮文化知识外,还积极追求进步,时常和共产党员燕若痴等人接近。在燕若痴的熏陶下,他接受了共产主义的启蒙教育,初步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由于他思想进步,联中党支部把他作为发展对象,指派共产党员张华远与他谈话。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他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于1939年冬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5月,联中党支部根据对敌斗争的需要决定让张鸿盛以休学为名,回家乡发展农村党组织,开展对敌斗争。根据联中党支部的安排,张鸿盛和同乡同学、共产党员周琦(明玉)一同回到家乡,公开身份是在朝阳寺学校任教师。恰在这时,郧县党组织原派往均县草店在我党创办的文化工作站学习并在该站入党的共产党员贾宗英也回到朝阳寺任教。他们在朝阳寺学校成立了朝阳寺支部,张鸿盛任支部书记。同月,燕若痴被害致死,其妻杞舜华带着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生活拮据,处境困难。张鸿盛将母女二人接到朝阳寺学校居住,安排杞舜华教书,渡过难关。6月,张鸿盛又和周琦把追求进步、经过考验、表现积极的青年学生张国荣吸收入党。
支部建立以后,随着党员的增加,为不断地教育党员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开展对敌斗争,张鸿盛将贾宗英在均县草店文化工作站带回的《共产主义运动中“左派”幼稚病》、《八路军七将领》、《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战中的政治》、《抗战读本》和《新华日报》等四十多本图书和报刊秘密发给党员和进步青年阅读学习。
1940年冬,张鸿盛按照联中党支部关于“利用合法身份,打入敌人内部,开展革命活动”的指示,先后担任国民党桃园乡农会干事长、第五区分部组训委员和执行委员、县参议会参议员等职务。是年12月,联中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大部分共产党员被捕。在时局紧张、白色恐怖笼罩和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张鸿盛一方面利用合法身份作掩护,坚持开展革命活动;一方面到陕西赵川、湖北恩施、江陵等地,积极寻找上级党组织。
1944年夏季,张鸿盛打入国民党内部担任了县农会理事长。10月,张鸿盛得知大堰乡公所贪污群众盐股金的消息后,便利用县农会理事长的身份,和周琦等人发动乡公所附近的农民300余人,聚集在乡公所门前与乡长李鸿宝进行斗争,李慑于这种威力,不得不答应群众提出的要求,交出贪污分子王光银,取得了全乡每人分得一斤食盐的胜利。
1945年,为了进一步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团结广大人民起来进行对敌斗争,张鸿盛在郧阳城开办“农民服务社”,此举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怀疑。为此,警察局长宋延序还亲自带人到张鸿盛的住所进行搜查,因未抓住任何证据,只好作罢。
1946年7月,我中原军区突围部队途经郧县境内,为了协助部队冲出重围,顺利北上,张鸿盛组织党员计划发动武装暴动,后因周琦、张国荣等营救新四军时被敌人追捕,计划未能实施。
1947年,张鸿盛又派张国荣以教书为名,到大柳再次组织武装暴动。因有叛徒泄密,致使这次暴动失败。张鸿盛随即指示张国荣带着他已掌握的敌情,到郧西迎接解放军。
1947年12月30日,我四纵十二旅在旅长刘金轩的率领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神速奔袭,一举解放了水陆通达、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郧阳城。在庆祝翻身解放的锣鼓声中,张鸿盛更是欢欣鼓舞,怀着胜利的喜悦,投入热烈而紧张的战斗。他一边忙着迎接亲人,亲自帮助部队搜查他过去掌握的敌伪档案,一边走乡串户动员进步青年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红色政权刚刚建立,张鸿盛被组织分配在县民教科工作,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郧县的党员组织关系未能恢复。尽管如此,张鸿盛还是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夜以继日地为党的事业奔波着。
1949年春,郧县境内大股匪徒被消灭,全县范围内形势基本稳定,但在与河南、陕西、郧西等毗邻的一些边境地带,还不时有小股残匪流窜骚扰,威胁着我新生政权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为了尽快平息这场骚乱,保卫新生政权,县委决定派张鸿盛深入匪巢,利用他过去的特殊身份及与匪部有熟人的关系,前往大柳作瓦解土匪的工作。5月,张鸿盛在大柳五台山下同匪营长杨中亭进行了谈话,匪首孙家驹闻讯后速派匪兵在大柳树药铺将张鸿盛绳捆索绑带到匪部,先是威胁利诱,后又施以酷刑。张鸿盛临危不惧,正气凛然,义正辞严地同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并借机向在场的匪兵宣传说:“只有弃暗投明,才是你们唯一的出路。”孙家驹恼羞成怒,咆哮如雷地大声吼道:“快给我宰了,不然我们的人都要被赤化了。”匪徒们一涌而上,将张鸿盛带到大柳王家凹,先砍断双手,后割掉舌头,剜去双眼,打断锁骨,然后捆在树上,将头顶打破倒上油“点天灯”。
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人民的好儿子——张鸿盛光荣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时年36岁。
张鸿盛牺牲后,中共大堰区委将其遗体运回生长、养育他的故土——响耳河村,召开了有1000多人参加的追悼大会,深深地怀念这位受人爱戴的革命先烈。1951年,郧县人民政府追认张鸿盛为革命烈士。
张鸿盛补充介绍
在郧县县城以北四十多华里的马鞍山下,有一个响耳河村。这里山峦起伏,流水潺潺,苍松挺拔,山道蜿蜒,革命烈士张鸿盛的忠骨就安卧在这片曾经哺育他成长的土地上。
张鸿盛,1913年出生在郧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幼年时期,他聪颖好学,品学兼优,深得私塾先生的赏识。1935年考入湖北省立第十一中学(简称联中)。在这里,他除了如饥似渴地吸吮文化知识外,还积极追求进步,时常和共产党员燕若痴等人接近。在燕若痴的熏陶下,他接受了共产主义的启蒙教育,初步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由于他思想进步,联中党支部把他作为发展对象,指派共产党员张华远与他谈话。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他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于1939年冬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5月,联中党支部根据对敌斗争的需要决定让张鸿盛以休学为名,回家乡发展农村党组织,开展对敌斗争。根据联中党支部的安排,张鸿盛和同乡同学、共产党员周琦(明玉)一同回到家乡,公开身份是在朝阳寺学校任教师。恰在这时,郧县党组织原派往均县草店在我党创办的文化工作站学习并在该站入党的共产党员贾宗英也回到朝阳寺任教。他们在朝阳寺学校成立了朝阳寺支部,张鸿盛任支部书记。同月,燕若痴被害致死,其妻杞舜华带着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生活拮据,处境困难。张鸿盛将母女二人接到朝阳寺学校居住,安排杞舜华教书,渡过难关。6月,张鸿盛又和周琦把追求进步、经过考验、表现积极的青年学生张国荣吸收入党。
支部建立以后,随着党员的增加,为不断地教育党员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开展对敌斗争,张鸿盛将贾宗英在均县草店文化工作站带回的《共产主义运动中“左派”幼稚病》、《八路军七将领》、《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战中的政治》、《抗战读本》和《新华日报》等四十多本图书和报刊秘密发给党员和进步青年阅读学习。
1940年冬,张鸿盛按照联中党支部关于“利用合法身份,打入敌人内部,开展革命活动”的指示,先后担任国民党桃园乡农会干事长、第五区分部组训委员和执行委员、县参议会参议员等职务。是年12月,联中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大部分共产党员被捕。在时局紧张、-笼罩和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张鸿盛一方面利用合法身份作掩护,坚持开展革命活动;一方面到陕西赵川、湖北恩施、江陵等地,积极寻找上级党组织。
1944年夏季,张鸿盛打入国民党内部担任了县农会理事长。10月,张鸿盛得知大堰乡公所-群众盐股金的消息后,便利用县农会理事长的身份,和周琦等人发动乡公所附近的农民300余人,聚集在乡公所门前与乡长李鸿宝进行斗争,李慑于这种威力,不得不答应群众提出的要求,交出-分子王光银,取得了全乡每人分得一斤食盐的胜利。
1945年,为了进一步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团结广大人民起来进行对敌斗争,张鸿盛在郧阳城开办“农民服务社”,此举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怀疑。为此,警察局长宋延序还亲自带人到张鸿盛的住所进行搜查,因未抓住任何证据,只好作罢。
1946年7月,我中原军区突围部队途经郧县境内,为了协助部队冲出重围,顺利北上,张鸿盛组织党员计划发动武装暴-动,后因周琦、张国荣等营救新四军时被敌人追捕,计划未能实施。
1947年,张鸿盛又派张国荣以教书为名,到大柳再次组织武装暴-动。因有叛徒泄密,致使这次暴-动失败。张鸿盛随即指示张国荣带着他已掌握的敌情,到郧西迎接解放军。
1947年12月30日,我四纵十二旅在旅长刘金轩的率领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神速奔袭,一举解放了水陆通达、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郧阳城。在庆祝翻身解放的锣鼓声中,张鸿盛更是欢欣鼓舞,怀着胜利的喜悦,投入热烈而紧张的战斗。他一边忙着迎接亲人,亲自帮助部队搜查他过去掌握的敌伪档案,一边走乡串户动员进步青年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红色政权刚刚建立,张鸿盛被组织分配在县民教科工作,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郧县的党员组织关系未能恢复。尽管如此,张鸿盛还是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夜以继日地为党的事业奔波着。
1949年春,郧县境内大股匪徒被消灭,全县范围内形势基本稳定,但在与河南、陕西、郧西等毗邻的一些边境地带,还不时有小股残匪流窜骚扰,威胁着我新生政权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为了尽快平息这场-,保卫新生政权,县委决定派张鸿盛深入匪巢,利用他过去的特殊身份及与匪部有熟人的关系,前往大柳作瓦解土匪的工作。5月,张鸿盛在大柳五台山下同匪营长杨中亭进行了谈话,匪首孙家驹闻讯后速派匪兵在大柳树药铺将张鸿盛绳捆索绑带到匪部,先是威胁利诱,后又施以酷刑。张鸿盛临危不惧,正气凛然,义正辞严地同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并借机向在场的匪兵宣传说:“只有弃暗投明,才是你们唯一的出路。”孙家驹恼羞成怒,咆哮如雷地大声吼道:“快给我宰了,不然我们的人都要被-了。”匪徒们一涌而上,将张鸿盛带到大柳王家凹,先砍断双手,后割掉舌头,剜去双眼,打断锁骨,然后捆在树上,将头顶打破倒上油“点天灯”。
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人民的好儿子——张鸿盛光荣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时年36岁。
张鸿盛牺牲后,中共大堰区委将其遗体运回生长、养育他的故土——响耳河村,召开了有1000多人参加的追悼大会,深深地怀念这位受人爱戴的革命先烈。1951年,郧县人民政府追认张鸿盛为革命烈士。
(秦正科)
“张鸿盛”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