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湖北省名人>黄石市名人>大冶市名人

向海潜

向海潜人物照片

大冶名人向海潜介绍

辛亥革命元勋
湖北省辛亥革命元勋

向海潜(1888~1974),字松坡,大冶县大冶镇人。家贫,年少离家至武汉投新军,后入陆军小学堂,素与会党接近。宣统年间,在武昌组织群英会,大量吸收会党。后并入共进会,与同乡黄申芗在学兵中发展会员。1910年,黄因联合会党反清事泄,逃离武汉,向代黄行事。辛亥武昌起义后任参谋。1912年2月27日,与黄申芗等以群英会为基础,策动军人“倒孙(孙武)”,事后走沪。后参加反袁斗争,发展会党势力。讨袁战争中,奉命镇守江阴城。失败后随孙中山去日本,参加中华革命党。旋回武汉,致力于发展会党势力,后曾参与驱逐军阀王占元的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往来川沪间从事会党活动。1940年去桂林,任李济深高级顾问。派人在上海“开山堂”,掩护留沪兄弟。1946年至上海,组织“洪兴协会",任理事长。又与上海各帮会协商成立“中国建设协会“,为理事长。上海解放前夕举家被裹挟香港,1974年逝世。

向海潜人物生平

向海潜,字松坡,大冶镇和平街人,生于光绪十五年(公元1888年)正月二十日。少家贫,年15即离家去汉参军,入满清陆军小学堂,军籍为第八镇步队第三十二标正兵。辛亥革命后,向海潜历任湖北省都督府参谋、武昌卫戌司令、湖北军务司次长、江苏讨袁(袁世凯)军总参谋长、广州大元帅府援鄂第二混成旅旅长,湘鄂联军总指挥、大元帅府军事委员,湘军援鄂鄂省自治军左翼总指挥、鄂北绥靖处第五路军司令、革命军三十三军第一路军司令、江苏漂水县公安司令兼公安总团团长、江苏省水陆公安管理处次长,漂水、漂阳、高搞联防区区长等职。

创立会党

向海潜喜欢与进步会党接近,认为要推翻清政府,必须组织起来。宣统年间,他在武昌组织“群英会”,仿《水浒》梁山泊故事,基本会员为一百零八人,但实际不止此数。当时的文学社刘复基很赞同并支持他组织群英会这一行动,认为运用这种组织形式,可以大量结纳会党,对革命非常有利。群英会吸引了大量会党参加。后来群英会并入共进会,成了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

向海潜与辛亥革命另一将领黄申芗感情特别深厚,对黄总是言听计从,情同手足。向对黄感情如此深厚,其原因有三:一因黄申梦是大冶还地桥人,有同乡情谊;二是黄申芗能文善诗词,能说会道。向认为黄的才能优于自己。三因黄申芗也是陆军小学堂的学兵,与向海潜同一军籍。黄申芗在学兵中串连发展“共进会”他采用联络帮会的方式,即先换帖子结拜兄弟,再逐渐灌输革命思想,最后填写入会志愿书。

由于向海潜高度信任黄申芗,故自愿将自己组织的群英会与黄申芗的共进会合并,仍称共进会。1910年,黄申芗因联络会党,反抗清军镇压饥民事泄密,清政府指名捉拿黄申莎,黄被迫离汉,共进会由向海潜领导。

投身革命

武昌首义前,向海潜负责与炮队联络;起义时,他率领一些同志攻打汉口,火烧华景街,为武昌起义胜利立下了战功。鄂都督府成立后,他担任参谋兼卫戌司令,但他对会党的联络仍不放松,并在军队中开展活动。1911年9月间,他以参谋的名义到湖南联络会党。先用军队组织的名义部勒会党,继以会党方式团结军队,因为部队中特别是一些下级军官中不少是不同组织的革命同志和会党分子。

向海潜善于团结同志,深受周围同志的爱戴,因而他拥有相当大的一股潜在的湘鄂一带的会党势力。他作战勇敢,多次荣立战功,并荣获勋章数枚,当时的社会各界著名人士联名赠给他一把“万民伞”。

1912年2月27日,武昌一部份军人密谋推倒共进会创始人之一、军务部部长孙武的“倒孙之变”,黄申芗、向海潜及其会党组织起了主导作用。

1913年,孙武从日本东京回国,在汉口华景街设立会党总机关,孙武知道黄申芗、向海潜与湖南会党的关系密切,托人与黄。向取得联系。黄、向误以为孙武是孙文之弟,就联名推荐他担任了军务部部长。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总统大权后,一心想复辟帝制当皇帝,黎元洪为了保持既得的副总统和湖北都督的职位,就倒向袁世凯,与革命党人为敌。袁世凯与黎元洪互相勾结,拉拢孙武作帮手,孙武则积极为袁、黎举旗呐喊,四处奔走,他组织“民社”,让黎元洪担任理事长,自己副之。并创办《民声日报》,公开亮出了打击同盟会的旗帜,于是在武昌发生了黄申梦驱逐孙武的“倒孙事件”,为推翻黎元洪作准备。湖北军政府根据倒孙暴动者提出的要求,撤销了孙武的军务部部长的职务。这次倒孙暴动,是由共进会联合武昌教导团、毕血会、将校补充团、学生军以及武昌城内民军等在向海潜、黄申芗的领导下举行的。发动时,先由向海潜打响第一枪作号令。暴动者规定:没有黄大哥和向大哥的许可,任何人都不得自由行动!

倒孙事败后,大批掌了军权的革命党人被解除了军职,黄甲梦被追出国,向海潜也随之离汉去沪。这次“倒孙之变”是反袁斗争的组成部分,事虽败,但向海潜矢志不渝,继续参加了一系列的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以及反对段之贵、王占元对湖北人民残酷统治的斗争。由于向海潜有雄厚的群众基础,所以在反对段、王的斗争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并在斗争中不断地发展了会党组织。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向海潜和黄申兹一同去日本,和其他同志一起加入了同盟会。袁世凯一心想当皇帝,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概,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发动了讨伐袁世凯的战争。孙中山先生命令向海潜率军镇守江阴城,军事失利,人员伤亡惨重。有人建议弃城救人,保存实力,向海潜钉截铁地回答:“人在城在,人亡城亡,就是只剩下一兵一卒,也不能弃城逃走!”孙中山先生闻讯后,急电令其撤退,并说:“我宁可失去江阴要塞,也不可失去向海潜一人!”袁世凯则恨透了向海潜,曾以白银十万两,捉拿活的向海潜。足见向将军作战勇敢,深得孙中山先生的器重,敌人为之恐惧。讨袁失败,向随孙中山去日本活动,与在日本的中华革命党人一道,继续举起反对袁世凯的旗帜。

创立五圣山

1923年朱卓文、梅光培、明德、向海潜、张子廉等五人在上海共同开立洪门五圣山,下分仁文、义衡、礼德、智松、信廉五堂,五人分任各堂山主,推向海潜为总山主,想以上海为基地为洪门打开局面。

五圣山的政治倾向是靠拢国民党,反对北洋军阀的。向海潜、张子廉曾参加过辛亥革命。张子廉在辛亥革命后自杭州迁至上海经营三友实业社、三星棉纺厂等企业。朱卓文、梅光培二人长期在孙中山左右工作。早在辛亥革命时期朱卓文即在美国结识了孙中山, 二次革命前曾接受孙中山的指令赴南京不顾一切地运动江苏陆军第 八师中下级军官率部起事。但孙中山去世后,朱卓文却对继承孙中山遗志、实际负责广东国民政府的廖仲恺极为不满和仇视。朱卓 和胡汉民、胡毅生兄弟勾结一气,密谋暗杀廖仲恺,“他们最初组织一个俱乐部叫文华堂,天天在这里作破坏国民政府的事”。1925年8月20日,朱卓文指使暴徒陈顺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口刺 杀廖仲恺。梅光培是刺廖案的嫌疑犯,梅在受审时确认凶手所用的手枪是朱卓文的,但当粤军总司令部派兵围捕朱卓文时,朱已雇乘电船逃往南海乡下去了。朱卓文、胡汉民用来暗杀廖仲恺的黑社会势力是否与五圣山的仁文堂、义衡堂有关目前还不清楚,但朱卓文、梅光培身为五圣山山主,在开山不久即采取暗杀手段除掉国民党左派领袖,为五圣山抹上了不光彩的第一笔。

五圣山在建立后遭到了上海青帮势力的箝制和排挤,仅在上海各大寺院的住持、当家和尚及少数国民党军政人员中发展了一些成员。向海潜长时间局限在上海方浜路祥茂里一筹莫展。

向将军长期以湖北为中心,发展洪门组织,到抗日战争爆发时,上至四川,下达江浙,无处不是向海潜的势力范围,所属兄弟尤以国民党军队人员为多,李济深曾是向海潜的山堂会办。1940年,向担任国民党中央革命委员会的高级顾问,参与李济深的反对蒋介石活动而被蒋政权通辑。这时向仍在桂林担任李济深的高级顾问,后经人从中疏通、调解,蒋政府取消了对向的通辑令,并由蒋介石出面,给了他一个“动员委员会常务委员”的头衔,给月薪光洋三百元,用以“锁住”向海潜。名义上是“照顾”他,实则是怕向海潜再“捣乱”。

向虽“官高禄厚”,但仍忧国忧民,不愿过清闲生活。派王惠民去上海“开山堂””,发展帮会势力,以掩护留沪的革命党人。并向蒋介石申请,要求到敌后参加抗日游击战争。蒋恐其真抗日或别有图谋,未予批准。于是向一方面以抗日救国动员委员会常委的身份,号召青年学生北上抗田,一方面大办企业,以实业救国。如合资筹办贵阳群伦实业公司、桂林西南机械工厂、武汉大川轮运公司、汉口妇女缝纫合作社、上海华北股份烟草公司杭州分公司等,他都担任董事长或名誉董事长的职务。

反对内战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向海潜由重庆回上海办理洪门复员,组织上海市协社、洪兴“协会,均自任理事长。又会合上海市各帮会领商议联合。有人提议组党,向则主张组会而不组党。经过协商,成立了“中国新社会建设协会”,向海潜被推选为理事长,徐宽任干事长,聘任章士钊为秘书长。这时,陆军中将樊崧甫撰写了一份《反对内战宣言》,要以“中国新社会建设协会”的名义发表。因措词强硬,不利团结,为了和平,向海潜说服了大家,没有发表。但同意与李济深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合作,因为“民革”是反对内战,主张国共合作,共同建设新国家的。

上海解放前夕,向海潜被国民党反动派列入黑名单中,由特务将其本人、家属强行押上飞机送往香港。全国解放以后,向海潜派袁良驺到上海、北京,分别向陈毅、董必武、李济深、沈钧儒、张执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递交信件,表示拥护人民政府,但这时的向海潜已失去人身自由,不能有所作为了。1974年9月7日病逝于香港,终年86岁。向在海外之家迁居台湾省,向老将军的骨灰移葬于台北市郊,立有向氏夫妇合莹的墓碑。

向海潜补充介绍

  向海潜(1888—1974),字松坡,湖北省大冶市城关和平街人,辛亥革命元勋,创立洪门五圣山。向海潜少怀救国大志,年仅15岁就毅然离家去省城武昌投军。入伍后,向海潜接触进步会党,组织革命力量,秘密从事旨在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的活动。与黄申芗组织的共进会合并在一起,成为武昌起义的基石之一。

  1907年1月,日知会遭受破坏,革命党人并没有被吓倒,反而由原日知会会员组织的各种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黄申芗、覃炳钧(覃秉钧)、戴鸿炳、林兆栋的种族研究会,蔡济民、吴醒汉、张廷辅、王宪章的将校研究团,熊子贞(熊十力)、何季逵的黄冈讲习所,贺公侠、黄元吉、曾省三、江炳灵、梁维亚、汤寿煊(又名行健,字舜卿)的文学研究社,杜邦俊、杨永康、杨秉之的义谱社,吴贡三、李亚东、梁钟汉的铁血军,高尚志、陈孝芬、曾尚武的德育会,向海潜、李绍白的群英会。一共成立了20多个这样的革命团体。这些团体多半建立在军营里,以陆军学堂的学兵和新军中的士兵为主要发展对象。群英会对外称一百零八人,取水浒梁山泊聚义一百零八将之意,实际人数远不止此数。其主要成员有李绍白、刘国祥、吕中秋、熊炳坤(熊秉坤)、秦培鑫、吕尹雄、熊开鉴、姚鸿圣、石玉山、杨庆山、胡开进、罗仁香、丁洪本等。向海潜既以军队组织部勒会党,又以会党方式团结军队。他在党人中拥有一种潜在的势力,因为以他为首的群英会,包含有不同组织的革命同志、会党分子和部队中的下级军官。刘复基十分赞同并支持他组织群英会这一行动,认为运用这种组织形式,可以大量结纳会党成员,而会党素有反清传统,对革命非常有利。事实证明,群英会成员后来无论是在武昌起义还是在阳夏战争中,都表现十分出色,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不可等闲视之。

  武昌起义前,向海潜负责与炮队联络。起义后,他率领民军攻打汉口,火烧华景街,为武昌起义的胜利立下了战功。湖北都督府成立,他任参谋。有的文章说,他曾任过武昌卫戍司令。当时是否设立过这一职务,无法考证。此时,他对会党的联络仍不放松。阳夏战争吃紧时,他曾以参谋名义赴湖南,联络会党援鄂。南北议和期间,孙武成立民社,创办《民声报》,公开与中国同盟会和南京临时政府对抗。向海潜对孙武的骄横跋扈、党同伐异本来就不满,孙武竟改变革命立场,投向袁世凯,这令向海潜更加痛恨。1912年2月17日的倒孙事件,他本人和他的群英会起了主导作用,并由他开第一枪,群英会的标志成为事变中的通行证。群英会事变以后,黄申芗去日本留学,他也离开武汉去了上海。

  1913年3月25日,宋教仁被袁世凯派人暗杀,引发二次革命。7月22日,孙中山先生在沪发表讨袁通电。8月8日任命向海潜为江苏讨袁军副参谋长(临时总司令为何海鸣、参谋长为王宪章),率领一支部队镇守江阴。袁世凯对向十分忌恨,曾赏银10万元捉拿他。袁军猛攻江阴城,讨袁军处于敌众我寡之劣势,军事失利,人员伤亡惨重。部下建议他弃城救人,保存实力,向海潜说:“人在城在,人亡城亡。即使我被打得只剩下一兵一卒,也绝不弃城逃走!”孙中山闻讯后,急忙电令向海潜撤退,并对在场人员说:“我宁失江阴一城,绝不可失向海潜一人!”

  二次革命失败后,向海潜- 日本,不久即加入了中华革命党。他曾和黄申芗一起拜见过孙中山。如《孙中山在日本活动秘录(1913.8——1916.4)——日本外务省档案》:“晚七时四十分(1913年12月1日),黄申芗、向海潜、郑林双、丁仁杰、何仲良一起来访,议事,九时三十分离去。本日下午二时二十分,夏述痕、凌钺来访,议事,晚九时三十分离去。下午四时四十分,陈其美来访,五时十分戴天仇(戴季陶)来访,一起议事……”孙中山虽比向海潜年长许多,却按洪门规矩称向海潜为向大哥,因为孙中山早年曾参加过海外洪门组织致公堂。

  反袁斗争

  1915年回国后,向海潜继续参加了一系列反对袁世凯和反对段芝贵、王占元对湖北人民残酷统治的斗争。由于向海潜拥有雄厚的群众基础,所以在反对段、王的斗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据辛亥革命老人卢智泉回忆:“……同志们举熊先生(熊晋槐)为讨袁军总司令,以谋继起。同志们身上都带有三角形的药水刀子,对反动派的走狗,哪里遇到就在哪里跟他们干。革命同志把反动派的走狗往租界上拉,他们把革命同志往华界拖。就这样,侦缉老爷们被党人弄死了不少:熊先生家里就弄死了三个;卢志泉勒死了陈捷三;向海潜、马骥云、吕丹书等杀死了走狗几十个。工程营发难有功的程正瀛,堕落成为王占元的特务,也就是在这个斗争中被党人拉到租界,装入麻布袋沉之长江的。经过党人这种坚决的斗争,王占元的稽查长周三毛甘愿两不相犯。至袁世凯死,黎元洪继任大总统,释放政治犯,反袁斗争始告一段落。”

  1917年,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解散国会,提出拥护约法,恢复国会的主张。他在广州组织 军政府,当选为大元帅,誓师北伐,抗击北洋军阀段祺瑞的军事进攻。孙中山任命向海潜为 军政府军事委员,以后又任命向海潜为大元帅府援鄂第二混成旅旅长、湘鄂联军总指挥、湘军援鄂鄂省自治军左翼总指挥等职。

  团结抗日

  1923年,向海潜来到上海,创立洪门五圣山。1936年,四十多个洪门团体为克服各山头互不联系、在社会上影响不大的弱点,于是打算在上海筹建洪门联合团体。经过酝酿,于上海大境路关帝庙召开洪兴协会成立大会。洪兴协会取义“同心协力,复兴洪门”之意。在当时的上海洪门中,向海潜的势力最大,而汪禹丞的名望最高,因此会议推举向、汪两人为洪兴协会董事长。洪兴协会成立后,事务所就设在浦东大楼五圣山的会所里。洪兴协会成立之际,抗日救亡运动正蓬勃发展,向海潜在理事会上要求具有爱国传统的洪门成员投身抗日斗争。他派代表到英商上海电车公司等企业,向下层洪帮工人弟兄讲演洪门反清故事,号召大家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还召集申新第五、第六、第七纱厂和怡和洋行、和平洋行等工厂企业的工人在大中华酒楼聚餐,告诫大家不仅要抱洪门的义气,还要抱中国人的义气,团结抗日。七七事变爆发后,向海潜更加积极投身于抗日洪流。1937年7月21日,他致电北平宋哲元和二十九军全体将士:“……二十九军的抗战为民族争光,海潜韬晦沪上,愿本孙中山反清精神,率洪门健儿,与敌寇周旋,虽粉身碎骨,亦在所不辞。”为能率洪门为保家卫国出力,向海潜又于次日致电蒋介石说:“我虽不才,愿以在野之身,统率海内健儿,与残暴日军一决生死,一息尚存,义无反顾……悲愤待命,无任屏营!”向海潜还与青帮首领捐弃前嫌,共同发表申明:“有群众数十万人,听候点编指挥!”由于蒋介石轻视,甚至歧视民众的抗日,因此向海潜的愿望没法实现。但是,向海潜仍积极参加上海的抗日活动,他是上海各界抗敌后援会的主席团成员。上海沦陷后,他与五圣山各堂主相约,无论在何地,继续参加抗日。信廉堂堂主张子廉到香港后,召集在港洪门弟兄,成立中华民国香港联合保安队,与港英政府合作,抗击日军对华南的进攻。义衡堂堂主梅光培在香港 、海员和渔民中广收门徒,并创建义勇军参加抗日。礼德堂堂主明德于1938年在河南许昌组织抗日游击队,并请洪帮首领杨庆山为顾问,声势浩大,使日军闻之胆寒。五圣山会办李济深也发动本山弟兄护送大批难民从广东向内地撤退,曾将二百妇女、儿童一直护送到广西桂林。日军占领上海后,向海潜离沪先到武汉活动,后进入万县,最后到重庆。在四川袍哥范绍增(八十八军军长)等人的帮助下,五圣山在四川扩展开来。首先,向海潜将礼字袍哥副总社长廖开孝,仁字袍哥、军统骨干罗国熙,原二十军中将副军长夏炯转入五圣山,然后通过这些洪帮首领将重庆的仁、义、礼各堂袍哥全部转入五圣山。这样,五圣山成为全国势力最大的洪门山头。向海潜在重庆也十分活跃,常到洪门弟兄集中的党政机关和企业访谈,鼓励弟兄们全力抗日。他还派人到湖北组织抗日游击队,以便深入敌后打击日军。

  向往光明

  抗战胜利后,向海潜于1946年回到上海,首先便办理洪门复员,改组洪兴协会,向仍任理事长。时美洲洪门首领司徒美堂来沪,以联合向海潜等,召集全球洪门大会,组建致公党,对抗国民党的- - 。1946年7月25日,洪门恳亲大会在上海举行,向海潜为主席团成员。但由于国民党的干涉和分化瓦解,洪门组建统一、公开、独立的政党的愿望最终成了泡影。此时,蒋介石正积极准备内战,便想通过控制全国帮会组织和武装作为打内战的资本,便将人民行动委员会改建为中国新社会建设协会。1946年10月10日,新社会建设协会在上海丽都花园举行成立大会。向海潜迫于压力作出让步,与杜月笙、杨虎等三人担任了常务理事,军统特务徐亮则担任了书记长(实际负责人)。1946年4月,向海潜六十寿辰,洪门在静安寺设立寿堂,孙科、吴国桢、吴开先、潘公展、王晓籁等国民党要人和社会名流均送礼祝寿,蒋介石也送礼恭贺。这一时期,向海潜还多次在上海大开香堂,广收门徒。向海潜虽然参加了新社会建设协会这种由国民党控制的帮会,但并没有像杜月笙那样为蒋介石反共打内战摇旗呐喊,也没有参加伪国大代表的竞选,相反,在这民族命运决战的时刻,开始向往进步,积极向中共方面靠拢。

  1947年,中共上海局提出要根据新社会建设协会中成员的政治情况和不同表现,分别对待,争取部分帮会首领,阻止国民党特务利用帮会进行反共和从事破坏活动,促使他们保持中立,或为我所用。中共上海局城市工作部部长张执一秘密会见向海潜,与向海潜恳切交谈,分析形势,希望在这历史转折关头帮助中共。向海潜也诚恳地表示愿意协助共产党。于是,张执一指令帮会工作委员会书记田云樵与向保持联系。此后两年内,向海潜经常向共产党提供重要情报,如国民党战区指挥人员调动,部队调动,蒋介石决定下野等等。向海潜还与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领导人李济深合作,派智松堂的汪云山等秘密加入民革组织。礼德堂堂主樊崧甫也与中共合作。向海潜这些活动,蒋介石不会不知道,因为戴笠早已派人打入了五圣山。1949年初,向海潜的亲信提醒他已被军统监视,向回答:“不要管他!”仍与李济深和共产党来往,准备弃暗投明。这时,蒋介石鉴于洪门的势力大,五圣山的人马遍布各地,不敢贸然行事,遂令毛人凤一定要让向海潜离开上海。上海解放前夕,上海解放前夕,向海潜被特务机关列入黑名单,将其本人和家属劫持押上飞机送往香港。到香港后,向已失去人身自由,但他仍密派王智圣回上海,表示不为国民党所用,拥护人民政府。1953年,向海潜一家被迫迁往台湾。向海潜在台湾除参加洪门活动外,并不参加其他活动。1974年9月7日,向海潜病逝于香港,终年86岁。

  创建首义会

  另外有一件事值得一提,那就是1946年在武昌成立的辛亥首义同志会。辛亥首义同志会的成立,是与向海潜和梁维亚两人的热心和努力分不开的。据《辛亥首义同志会缘起》一文所述:“日寇投降,同志先后来鄂,向海潜、梁维亚两人首先发起组设辛亥首义同志会。第一次在梁宅- ,公推杨玉如为主席,粗议大概。以人数无多,第二次又在梁宅聚议,定名为辛亥首义同志会。向海潜极力主张采用此名。自名称定后,关于立案筹备等事,常在汉口李作栋(李春萱)家中会商。迨立案报备手续办妥,由郭寄生起草章程,于居正来鄂之时,召开大会,正式通过。会中理、监事人数皆系照此章程推定。”由于获得时任湖北省省主席万耀煌、议长何成濬及居正、张知本、王世杰、贺国光的大力支持,辛亥首义同志会于1946年6月15日在武昌正式成立,登记会员1644人。另由辛亥志士后裔张希文、董大威等成立辛亥后裔联励会,企址设在武昌昙华林。

  向海潜移居台湾时,将辛亥首义同志会有关文件、名单等资料带到了台湾。后经旅台的张知本、赵恒惕、马超俊、王世杰等人提出在台复会的提议,又由辛亥志士后裔李志新奔走多年,辛亥首义同志会于1965年6月6日在台复会,更名为辛亥武昌首义同志会。当时旅台的辛亥革命老人所剩无几,参加过首义的更是寥若晨星。此时尚在世的除向海潜外,还有张知本、万耀煌、王世杰、赵恒惕、贺国光、曹珩、马超俊等。有鉴如此,所以除元老会员外,首义同志会又吸收了不少后裔会员和名誉会员。辛亥武昌首义同志会的宗旨无非是发扬辛亥革命精神,继承先烈遗志,光我中华。其任务主要是:关于辛亥革命史料之征集、保管;关于辛亥革命史料之、出版;关于辛亥革命史料之宣扬、激励;关于辛亥革命同志后裔之调查、联络等。

  向海潜去世后,五圣山由其遗孀李志芬接掌。向海潜有二子,长铁铮,次榕铮。1949年上海刚一解放,华东军政委员会就登报寻找留在上海的向铁铮夫妇。联系上后,铁铮要求回湖北,组织代为安排,让他们回到武汉。1951年,中南军政委员会负责人张执一接见了向铁铮,分配他到中南第二工程公司工作。随后,二公司改为华中钢铁公司筹备处,以后又改名为武汉钢铁公司,铁铮就成为武钢的干部了。武钢党政领导对铁铮非常关心,为照顾他的家属,将他的妻子调进武钢工作。向铁铮早已退休。次子榕铮于1953年随父去了台湾,原为军法处少将处长,后升任中将司长,已退役,现任辛亥武昌首义同志会理事长。

  “向海潜”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