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湖北省名人>咸宁市名人>通城县名人

汪宗翰

汪宗翰人物照片

通城名人汪宗翰介绍

清代官员

汪宗翰,号栗庵,湖北省通山县汪家畈人,据《汪氏宗谱》记载:“宗翰,光绪己卯(1879)科举人,拣选知县大挑二等;庚寅(1900)科会试,中第九十二名进士,钦点主事签分吏部。供职三年,改选甘肃镇县知县,加同知衔。辛丑(1902)乡试同考官,调补敦煌县知县。甲辰(1904)大计卓异,赏戴花翎。戊申(1908)调署华亭县事,接补张掖县知县,诰封奉政大夫,晋封中宪大夫。”

汪宗翰人物生平

汪宗翰,号栗庵,湖北省通山县汪家畈人,据《汪氏宗谱》记载:“宗翰,光绪己卯(1879)科举人,拣选知县大挑二等;庚寅(1900)科会试,中第九十二名进士,钦点主事签分吏部。供职三年,改选甘肃镇县知县,加同知衔。辛丑(1902)乡试同考官,调补敦煌县知县。甲辰(1904)大计卓异,赏戴花翎。戊申(1908)调署华亭县事,接补张掖县知县,诰封奉政大夫,晋封中宪大夫。”

1902年,汪宗翰任敦煌县令时,对保护莫高窟藏经洞的文物和文献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他学识渊博,对古代文献有较深的认识,上任敦煌县令后,对当地的风土人情颇具兴趣,曾在当地搜集一些汉简和文物来欣赏研究。当敦煌道士王圆箓送来敦煌经卷时,他十分赞赏,旋即报于上级。

1900年,同为湖北(麻城)人敦煌道士王圆箓发现了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王道士选了一些书法精良的敦煌卷子送给当时的敦煌县令严泽,希望能得到赏赐和嘉奖,可严泽不好此道,也就没有引起他的重视。王道士认为藏经洞里的经卷非常宝贵,就不辞劳苦跑到甘肃道台廷栋那里报告,廷栋认为卷子上的书法还不如自己的好,也没给予重视。一年后,湖南人邬绪棣接任县令,对王道士的报告也不在意,1902年3月,汪宗翰调任敦煌县令,王道士向汪宗翰报告了此事,得到了汪宗翰的高度重视,他旋即向甘肃省教育长官学政叶昌炽写了书面报告,但得到的回答是“就地封存,由王道士看守。”汪宗翰奉命赶到莫高窟藏经洞,与王道士一起细心检点封存文物和文献,责成王道士看管,等候上级处理。他在送给叶昌炽的敦煌绢画上题写了“光绪三十年四月朔奉檄检点经卷画像”等报告文书。遗憾的是,汪宗翰在1906年2月就被调离敦煌县,未能继续保护敦煌文物,但之前对敦煌文物的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离任后,还多次建议新任县令要竭力保护好藏经洞。他在职期间,大力帮助改善百姓生活,深为百姓拥戴,在他前后5任县令中,他建树最高,名声最好。

汪宗翰是一介清官,宣统辛亥年(1911),67岁在九江彭泽退休,在僚友资助下才顺利回到故乡。回到故乡汪家畈后,他还是老骥伏枥,不忘家乡兴衰,大力推广教育,教化村民,深得当地官府称赞。他于民国九年(1920)病逝,终年76岁,葬于通山县闯王镇汪家畈后山,墓碑上记载了汪宗翰生卒年月和仕途履历。在考察中发现,汪宗翰的故居和坟墓与平民无异,可见他确实是一代清官。

汪宗翰主要成就

汪宗翰,是第一位真正发现、并懂得敦煌藏经洞中经卷、画像重大文物价值的清朝官员,是第一位对敦煌藏经洞中经卷、画像文物价值进行过研究的学者,也是最先对敦煌藏经洞中经卷、画像作出了了保护、封存贡献的人,更是首先真实向清朝政府汇报敦煌藏经洞文物古迹、并申请清廷政府妥善保管的官员。就是汪宗翰调往京城后,也一直没有忘记敦煌藏经洞中珍贵的经卷、画像,努力说服朝廷拨资金将文物运往京城妥善保管,通过汪宗翰等人的不懈奔波与努力下,终天不负有心人,于1910年,仅剩的一万卷经文、画像得以运京。汪宗翰为敦煌藏经洞中经卷、画像的封存、上报、最终说服朝廷运京,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试想一下,若是汪宗翰没调往京城任官,不努力奔波说服主要的官员,那些经文、画像又还能保留下多少在国内?)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罗华庆在《发现藏经洞》一书中,有写到时任敦煌县令的汪宗翰。原文为: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这是为敦煌带来辉煌与劫难的日子。住敦煌莫高窟下寺的王道士所雇佣的贫士杨某在磕烟锅时,偶然发现了一个封闭800多年的密室,大批中世纪的稀世珍宝重见天日。这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使敦煌成为世人瞩目的焦事点。

我们又大量调阅了其他人写的相关著作与文章。王道士本名圆箓,一作元录,是湖北麻城人。王道士的墓志上是这样写的:"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则有小洞,豁然开朗,内藏唐经万卷,古物多名,见者多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藏经洞发现之后,王道士首先徒步行走50里,赶往县城去找敦煌县令严泽,并奉送了取自于藏经洞的两卷经文。王道士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引起这位官老爷的重视。可惜的是这位姓严的知县不学无术,只不过把这两卷经文视作两张发黄的废纸而已。王道士只好碰壁而返。

1902年,也就是发现藏经洞的第三年,敦煌又来了一位新知县汪宗翰。汪知县是位进土,对金石学、书法、诗词也很有研究。王道士把希望寄托在这位有学问的知县身上,企盼着他能解决好藏经洞的保护问题。王道士再次登上了"三宝殿",向汪知县报告了藏经洞的情况。汪知县当即带了一批人马,亲去莫高窟察看,并顺手拣得几卷经文带走,汪宗翰取其中几件画像、经卷,其他命令王道士暂作封存。汪宗翰自己研究数日后,感觉这些文物古迹的珍贵,便将这几件画像和经卷托人带给了对很懂金石学的甘肃学政叶昌炽,一希望这位懂古迹的好友认真研究其价值,一方面也希望叶昌炽能够想到保护和处理藏经洞里大量文物的办法。叶氏研究后,自是知道其文物价值之重大,就建议藩台将此宝物运往省府兰州妥藏。光绪三十年三月英甘肃布政司命敦煌县令汪宗翰就地“检点经卷画像”再次封存,并责令王道士妥加保管,不许外流。但王道士等清正清廉、颇有学问的汪宗翰于1906年初调往兰州,黄万春(云南省保山人)、王家彦、张乃诚等新县令上任之后,就一直私自将画像、经卷盗卖给斯坦因等人。就这样,王道士不断地将这些珍贵文物卖往法国、英国、沙俄、日本等国的购买者,宣统二年(1910年),在敦煌文物运京保管之际,他又私藏若干。这批文物在运送途中,不断遭受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空前的洗劫!在这个过程中,汪宗翰发现其文物的珍贵价值,也以实物和书信的方式上报了藏经洞的情况,在任期间,做到了“就地封存”。汪宗翰为发现文物价值、真实上报文物价值、妥善保管封存文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04年秋,敦煌欠收,民众作乱,县令汪宗翰一方面出售自己的画作、书法等作品,还说服当地富庶人家捐钱捐粮,以助灾民度过困境,一方面又号召当地百姓秋种自救等。汪宗翰并不因为由吏部贬职地方县令而意冷,而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因汪宗翰救灾政治有方,护文物有功,朝廷赏其戴花翎五品衔。1906调兰州,戊申(1908)调署华亭县事,接补张掖县知县。后复调吏部,晋封中宪大夫(正四品),又官至吏部待郎、内阁学士等,诰封奉政大夫(从二品)。

汪宗翰补充介绍

  汪宗翰,武昌府通城县梓木里人(黄袍润田老屋)。光绪庚寅年间,恩科会试中第92位进士,钦点在吏部主政。汪宗翰,翰”一作“瀚”,字栗庵。通城县黄袍润田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进士,先在吏部任职,1896年调任甘肃镇原县知县,从此在甘肃省做官。1901年,汪宗翰调回兰州,任主管乡试的内帘考官。1902年,受到排挤的汪宗翰被任命为敦煌县知县,携0幼子出关任职。叶昌炽在1902年8月5日日记中说汪宗翰“以吏部改官作令,签掣镇原,调补边缺,颇悒悒不得志”,可知汪宗翰从北京中央政府的吏部,被一路向西发配,直到敦煌县,确实算得上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人。汪宗翰肯定是很不情愿去敦煌的,但还是于1902年4月28日从邬绪棣手中接管了官印。光绪二十八年至三十年前后任敦煌县令。曾得甘肃学政叶昌炽赏识。藏经洞发现后,他利用职权,获取其中一些写本和绢画精品。光绪二十八年后陆续赠叶氏宋乾德六年水月观音像和“写经卷子本,梵叶本各二”,叶氏以及文物极有价值,建议将藏经洞所贮文物运至兰州保管,因缺经费,光绪三十年三月改命敦煌县检点封存,汪氏实主其事,但未严加保护,而是交王道士就地保管。光绪三十三年,斯坦因与蒋孝琬到敦煌活动,宴席间得见汪氏出示之《敦煌县志》,并得知藏经洞发现经过。同年5月,斯坦因因在莫高窟获取藏经油宝藏而久留甘肃,引起省方怀疑,6月13日乃离去,汪氏对斯坦因诈骗敦煌石室经卷和佛画之行径竟一无所知。同年7月,敦煌发生-;不久平息,旋改任他县。善文,曾为敦煌石室撰对联云:“夏无酷暑,冬不奇寒,四季得中和景象;南倚雪山,西连星海,九州寻岳渎根源。

  “汪宗翰”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