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湖北省名人>武汉市名人>黄陂区名人

涂光炽

涂光炽人物照片

黄陂名人涂光炽介绍

著名矿床学家地球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矿床学及地球化学家

涂光炽(1920年2月14日—2007年7月31日),出生于北京,矿床学及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

涂光炽于1937年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后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毕业;1949年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1950年9月回到中国,并担任清华大学副教授;1951年至1954年在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1955年获得副博士学位后回到北京,被分配到北京地质学院从事教学工作;1956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79年至198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7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92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7年7月31日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8岁 。

涂光炽早年参与和领导了祁连山综合地质考察,领导了地球化学所华南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研究,20世纪70年代从事层控矿床、铁矿及金矿研究 。

涂光炽人物生平

1920年2月14日,涂光炽出生于北京,籍贯湖北黄陂。从小跟随父亲在汉口第四小学和武昌实验小学求学 。

1937年,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后,参加革命工作,发动群众、组织抗日的活动。

1938年8月,被指派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五期四大队学习 。

1939年6月,毕业后继续在陕西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40年,进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习,期间参加学生爱国民主运动。

1944年,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毕业。

1946年1月,赴美留学,进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继续攻读地质学专业 。

1949年,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毕业,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担任助理研究员(Research Associate);8月,在纽约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9月,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投入到地球科学的建设事业中。

1950年—1951年,担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并首先在中国开设地球化学课程。

1951年—1954年,在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

1955年,获得副博士学位。从莫斯科大学回到北京后,他被分配到北京地质学院从事教学工作,担任副教授。

1956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同期兼任北京地质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教授。

196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

1956年,参与了制定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长远规划的工作。

1979年9月—1985年12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2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 。

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7年7月31日15时20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88岁 。

涂光炽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涂光炽于20世纪50年代参与和领导祁连山综合地质考察。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铀矿地质改造成矿理论,并推广到其他一些矿床。20世纪70—80年代参与和领导地球化学所华南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研究,提出成岩成矿多成因观点从事层控矿床、铁矿及金矿研究,提出中国层控矿床形成机制、发育特征,富碱侵入岩带特征及金矿类型、找矿方向与北疆矿床分布规律等。20世纪90年代以后从事超大型矿床及低温地球化学研究,提出中国超大型矿床时空分布特点和分散元素地球化学若干规律、西南大面积低温热液成矿域等见解 。2003年立足于地球科学的宏观性和区域性,涂光炽提出了“比较矿床学”。

学术论著

涂光炽.1963.干旱和极端干旱气候条件下硫化物矿床氧化带发育特征.地质学报, 43(4):361—377.

涂光炽.1973.七十年代自然科学领域中一个新生长点——环境科学.环境地质与健康.北京:科学出版社,1—3.

涂光炽.1975.叠加与再造——被忽视了的成矿作用.湖南地质科技情报.铁矿座谈会资料汇编(1):68—75.

涂光炽.1987.华南两个富碱侵入岩带的初步研究.见:花岗岩地质与成矿关系.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1—37.

涂光炽.1988.一些金矿床地质问题的讨论.地质找矿论丛,3(1):1—8.

涂光炽.1989.中国南方几个特殊的热水沉积矿床.见: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编.中国矿床学——纪念谢家辰诞辰90周年文集.北京:学术书刊出版社,189—198.

涂光炽.1990.中国原生金矿类型的划分和不同类型金矿的远景剖析.矿产与地质,1—10.

涂光炽.1991.地球化学走向何方?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3(3):203—209.

涂光炽.1993.关于砂金矿床形成条件及砂金矿床与厚生金矿床空间关系的讨论.见:中国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研究.第一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2—27.

涂光炽主编.1993.新疆北部固体地球科学新进展.北京:科学出版社.

涂光炽.1995.回顾30年来的矿床学.见:王鸿祯主编.中国地质学科发展的回顾.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26—134.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编.1998.高等地球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其中“绪论——兼论地球化学领域近十余年来的若干重要进展”系涂光炽执笔.

涂光炽.1998.贵金属找矿的若干问题讨论.见:陈毓川主编,当代矿产资源勘察评价的理论与方法(186—191).北京:地质出版社.

涂光炽.1998.试论非常规超大型矿床物质组成、地质背景、形成机制的某些独特性——初谈非常规超大型矿床,中国科学(D辑)28卷增刊,1—6.

涂光炽.1999.初议中亚成矿域.地质科学,34(4):397—404.

科研成果奖励

获奖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获奖人员

1982年

华南花岗岩类地球化学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1987年

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1993年

中国金矿主要类型、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

国家黄金管理局一等奖(排名第一)

1996年

《中国矿床》(担任铅锌矿床部分)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5

分散元素矿床和低温矿床成矿作用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涂光炽、高振敏、胡瑞忠、刘家军、赵振华

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涂光炽为自己和青年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下列八句话作为座右铭:设想要海阔天空,观察要全面细致;实验要准确可靠,分析要客观周到;立论要有根有据,推论要适可而止;结论要留有余地,表达要言简意赅 。

涂光炽一再强调:“要学会独立工作”;“研究生不同于大学生,要学会自学”;“要学会查文献,熟习自己研究领域的进展”。每隔一段时间,涂光炽都要亲自主持全室的学术会议,要每个人作各自领域相关问题的调研报告,既活跃了学术空气,又使大家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启发思路、扩展知识,还使每个人学会组织材料、综合分析、准确表达、提高水平 。

涂光炽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从课程、外语、选题、野外考察计划、室内地球化学方法,到审定论文提纲,他都亲自指导。他总是把研究生放在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的或基础研究中最前沿的科研领域中培养锻炼。他放手让研究生在这些领域中钻研,教育他们要有创见、有抱负,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论,不要做书呆子,成为墨守成规者 。

开设课程

1950年,涂光炽回国后,就在清华大学讲授《地球化学》,这是在中国最早开设的地球化学课程 。

1955年1月,涂光炽留苏回到北京,他先到北京地质学院继续任教,开设了《找矿勘探》和《矿床成因》课程。他以当时的经典教材为基础,结合留美期间所做的实验工作和留苏期间在乌拉尔等矿区大量的野外实践,把国际上最新的理论和方法介绍给学生。后来涂光炽到中国科学院任职后仍兼北京地质学院副教授,继续开设上述两门课程。50年代后期,他仍在北京地质学院和北京大学兼课。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地球化学系后,涂光炽多次到该系讲授矿床地球化学课程,后来他担任该系的兼职副主任。

指导学生

1956年,涂光炽从36岁开始,除研究工作外还承担了指导研究生的任务,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外,他从未间断过指导研究生的工作 。涂光炽亲手培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包括:欧阳自远(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赵振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刘丛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献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永章(中山大学),黄伟林(美国),胡耀国(广东),吴丰昌(北京),陈振楼(上海),黄琳(美国),鲁观清(加拿大)等。他指导的博士后包括:胡瑞忠(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周怀阳(同济大学),陈衍景(北京大学),倪师军(成都理工大学),王京彬(中国有色),肖荣阁(地大北京)、胡斌(中南大学)等。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80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85年

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

中国科学院

1987年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俄罗斯科学院

1993年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

1995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地球科学)

何梁何利基金

2005年9月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奖章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

涂光炽人物评价

涂光炽先生是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和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奠基人,他从事地学研究近70年,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观点,为地球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新华网评)

涂光炽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他所钟爱的地球科学事业,在矿床学和地球化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为中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地球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科学时报》评)

涂光炽一生“坦坦荡荡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严严谨谨做学问”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评)

涂光炽后世纪念

纪念涂光炽先生诞辰90周年大会

2010年4月12日,纪念涂光炽先生诞辰90周年大会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在纪念会上,还举行了“涂光炽院士图传”文集等图书的首发和赠送仪式,国家图书馆、中科院图书馆及有关院校代表接受了赠阅 。

涂光炽补充介绍

  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矿床学家、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地学部主任,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涂光炽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7月31日15时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涂光炽同志1920年2月14日出生于北京。1931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受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影响萌发了科学救国兴邦的理想追求。1935年积极组织参与天津学生“一二·一六”--,支援北平的“一二·九”-。1937年10月受“七·七”事变的震撼,和一批热血青年一起弃学从戎。1938年1月在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到西安郊区和临潼做群众宣传工作,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8月受党指派到延安抗大五期四大队学习,于1939年6月毕业后被派往陕西蒲城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0年受党的指派回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复读,在校期间继续从事爱国民主-,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1月经党组织同意赴美留学,其间他组织并负责留美进步学生组织,边学习边工作。1949年8月在纽约加入中国共产党。涂光炽同志1949年8月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博士学位,1949-1950年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副研究员。1950年,按党组织决定,他团结、动员、组织一批留美学者,冲破层层阻挠,于1950年9月20日安抵广州后在清华大学任副教授。1951年,涂光炽同志由国家选派赴苏联莫斯科大学深造,1954年获副博士学位。涂光炽同志于1956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1966年组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并先后任所长、名誉所长。1978年创建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先后任理事长、名誉理事长。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1996年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他先后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是俄罗斯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地质学会终身荣誉会员,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外籍名誉博士。任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七届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涂光炽同志是国内外著名的矿床学家、地球化学家。他从事地学研究近七十年,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观点,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多项国家重大科学奖励。他主持完成的《华南花岗岩类地球化学》,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他主持完成的三卷《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专著,是中国矿床学及地球化学史上一部里程碑性的巨著,该成果于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领导完成的“我国金矿成矿模式,找矿方向及找矿选矿技术方法研究”,199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涂光炽同志晚年仍然坚持科研工作,分别在超大型矿床、分散元素矿床和低温成矿等基础研究领域成绩卓著,并先后于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003年和2005年两次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由于其卓越的科学成就和对国家找矿事业的突出贡献,于1995年获得“何梁何利技术科学奖”、2002年受贵州省人民政府表彰获“贵州省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

  涂光炽同志既是学者又是教育家,将毕生的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的科教事业,教书育人,为我国地学人才的培养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他除了在中国科学院长期培养研究生外,自上世纪50年代起,还先后兼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的教授。他还关心国家基础教育事业,把“贵州省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个人所得全部捐赠,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贫困山区建了一所希望小学。

  涂光炽同志一生始终坚持为科学事业坚贞不渝、无私奉献。他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始终保持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人格魅力。他治学严谨、锐意进取、学术民主,是受到普遍尊重的治学楷模。他的去世是我国科技界和地球科学界的重大损失。我们怀念涂光炽同志,要化悲痛为力量,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涂光炽”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