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湖北省名人>天门市名人

陆羽

陆羽人物照片

天门名人陆羽介绍

古代十圣
唐代茶学家

陆羽(约733—约804),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 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 。唐代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生性诙谐,与女诗人李季兰、诗僧皎然交厚。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唐朝上元初年(760年),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经》三卷,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全唐文》中撰载有《陆羽自传》。曾编写过《谑谈》三卷。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他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世上存留的并不多。《全唐文》存文五篇,《全唐诗》存诗二首。

陆羽人物生平

据《新唐书》和《唐才子传》记载,陆羽因其相貌丑陋而成为弃儿,被遗弃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不知其父母是何许人,后被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在竟陵(湖北天门县)西门外西湖之滨拾得,并收养。

陆羽以《易》自占,得《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其意为鸿雁飞于天上,四方皆是通途,两羽翩翩而动,动作整齐有序,可供效法,为吉兆。按此卦义,当时还没有姓名的陆羽自定姓为“陆”,取名“羽”,又以“鸿渐”为字。这仿佛谕示着:本为凡贱,实为天骄;来自父母,竟如天降。陆羽在黄卷青灯、钟声”梵音“中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等事务。虽处佛门净土,日闻”梵音“,但陆羽并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

陆羽12岁时,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作了优伶。他虽其貌不扬,又有些口吃,但却幽默机智,演丑角极为成功,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

天宝五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

天宝十一年(752年)礼部郎中崔国辅贬为竟陵司马。是年,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崔与羽相识,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

天宝十五年(756年),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巴山峡川。行前,崔国辅以白驴、乌堼牛及文槐书函相赠。一路之上,他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

乾元元年(758年),陆羽来到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栖霞寺,钻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阳。

上元元年(760年),陆羽从栖霞山麓来到苕溪(今浙江吴兴),隐居山间,闭门著述《茶经》。期间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蘑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或诵经吟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每每至日黑兴尽,方号泣而归,时人称谓今之“楚狂接舆’。

贞元三年(787年),怀素与“茶圣”陆羽相识并相交。陆羽亲自为怀素写下了《僧怀素传》。

考察茶叶

唐中陆羽随诚州难民北上,遍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考察搜集了大量第一手的茶叶产制资料,并积累了丰富的品泉鉴水的经验,撰下《水品》一篇,可惜今已失传。但同代文人张又新在《煎茶水记》里,曾详细地开列出一张陆羽品评过的江河井泉及雪水等共二十品的水单。

唐时曾任过衢州刺史的赵磷,其外祖与陆羽交契至深.他在《因话录》里说:‘陆羽性嗜茶,始创煎茶法。鬻茶之家,陶其像置于锡器之间,云宜茶足利。’”

传说之四

从火门山(天门山)上下来之后,年仅十九岁的少年陆羽便心无旁骛,立志于对茶事的研究考察工作。 “安史之乱”后,陆羽一路考察茶事,辗转来到江南的舒州(今安庆境内)、湖州,当时年仅二十四岁,从此定居于此,起早贪黑,跋山涉水,以茶民为友,以茶叶为伴,用大量的实地考察资料充实《茶经》的写作。

陆羽初到江南,结识了时任无锡县尉的皇甫冉,皇甫冉是状元出身,当世名士,为陆羽的茶事活动提供了许多帮助。但对陆羽茶事活动帮助最大而且情谊最深的还是诗僧皎然。皎然俗姓谢,是南朝谢灵运的十世孙。皎陆相识之后,竟能结为忘年之交,结谊凡四十余年,直至相继去世,其情谊经《唐才子传》的铺排渲染,为后人所深深钦佩。皎然长年隐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隐心不隐迹”,与当时的名僧高士、权贵显要有着广泛的联系,这自然拓展了陆羽的交友范围和视野思路。陆羽在妙喜寺内居住多年,收集整理茶事资料,后又是在皎然的帮助下,“结庐苕溪之滨,闭门对书”,开始了《茶经》的写作。

唐代宗曾诏拜羽为太子文学,又徙太常寺太祝,但都未就职。

陆羽轶事典故

陆羽同代文人张又新在《煎茶水记》里记下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州刺史李季卿在扬子江畔,遇见了在此考察茶事的陆羽,便相邀同船而行。李季卿闻说附近扬子江中心的南零水煮茶极佳,即令士卒驾小舟前去汲水。不料士卒于半路上将一瓶水泼洒过半,偷偷舀了岸边的江水充兑。陆羽舀尝一口,立即指出“此为近岸江中之水,非南零水。”李季卿令士卒再去取水,陆羽品尝后,才微笑道:“此乃江中心南零水也。”取水的士卒不得不服,跪在陆羽面前,告诉了实情,陆羽的名气随后也就越发被传扬得神乎其神了。

不慕荣华

据说,唐代竟陵积公和尚,善于品茶,他不但能鉴别所喝是什么茶,还能分辨沏茶用的水,而且还能判断谁是煮茶人。这种品茶本领,一传十,十传百,人们把积公和尚看成是“茶仙”下凡。这消息也传到了代宗皇帝耳中。代宗本人嗜好饮茶,也是个品茶行家,所以宫中录用了一些善于品茶的人供职。代宗听到这个传闻后,半信半疑,就下旨招来了积公和尚,决定当面试茶。

积公和尚到达宫中,皇帝即命宫中煎茶能手,砌一碗上等茶叶,赐予积公品尝。积公谢恩后接茶在手,轻轻喝了一口,就放下茶碗,再也没喝第二口茶。皇上因问何故,积公起身摸摸长须笑答:“我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亲手所煎。饮惯他煎的茶,再饮别人煎的茶,就感到淡泊如水了。”皇帝听罢,问陆羽在何处?积公答道:“陆羽酷爱自然,遍游海内名山大川,品评天下名茶美泉,如今何处贫僧也难知晓。”

于是朝中百官连忙派人四处寻找陆羽,不几天终于在江南的舒州(今安庆境内)的山上找到了,立即把他召进宫去。皇帝见陆羽虽说话结巴,其貌不扬,但出言不凡,知识渊博,已有几分欢喜。于是说明缘由,命他煎茶献师,陆羽欣然同意,就取出自己清明前采制的好茶,用泉水烹煎后,先献给皇上。皇帝接过茶碗,轻轻揭开碗盖,一阵清香迎面扑来,精神为之一爽,再看碗中茶叶淡绿清澈,品尝之下香醇回甜,连连点头称赞好茶。接着就让陆羽再煎一碗,由宫女送给在御书房的积公和尚品尝。积公端起茶来,喝了一口,连叫好茶,接着一饮而尽。积公放下茶碗,兴冲冲地走出书房,大声喊道:“鸿渐(陆羽的字)在哪里?”皇帝吃了一惊:“积公怎么知道陆羽来了?”积公哈哈大笑道:“我刚才品的茶,只有渐儿才能煎得出来,喝了这茶,当然就知道是渐儿来了。”

代宗十分佩服积公和尚的品茶之功和陆羽的茶技之精,就留陆羽在宫中供职,培养宫中茶师。但陆羽不羡荣华富贵,不久又回到苕溪,专心撰写《茶经》去了。

考察淮南茶

陆羽下榻紫阳洞,被这里的山光水色,泉甘茶香所迷恋,一住就是数年。他平日与崇佛寺、太阳庙、观音洞等院大师为友,互相唱酬。白天赏茶、采茶、晚间谈诗品茶,探讨茶事,著名立说,学识大进。他为了考察淮南茶区,复东出舒州(集贤沐芽)、南下黄州,北上寿州,再回紫阳洞,写出淮南茶初考草稿,其茶经八之出。淮南茶光州(今信阳市潢川县)上,义阳(今信阳)、舒州次,寿州、黄州、蕲州下的简明品定,既依次。

陆羽历史评价

唐代文学家李肇:陆羽有文学,多意思,耻一物不尽其妙,茶术尤著。(《唐国史补》卷中)

唐代官员赵磷:羽性嗜茶,始创煎茶法。(《因话录》卷三)

“古亭屹立官池边,千秋光辉耀楚天。明月有情西江美,依稀陆子笑九泉。”这是清朝人写的一首怀念陆羽的诗。

陆羽主要作品

陆羽多才多艺,《茶经》之外,其他著述亦颇丰。据《文苑英华·陆文学自传》载:“自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刘展窥江淮,作《天之未明赋》,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泗 。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西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吴兴历官记》一卷,《占梦》上、中、下三卷,又据《咸淳临安志》载,陆羽寓居钱唐(今浙江杭州)时作有《天竺灵隐二寺记》和《武林山记》。可惜这些著述传世甚少。 《全唐诗》中收录的陆羽作品有诗二首,句三条、联句十五首。

陆羽后世纪念

故里

天门还有不少与陆羽有关的遗迹。现天门市保存有一座“古雁桥”,传说是当年大雁庇护陆羽的地方。镇北门有一座 “三眼井”,曾是陆羽煮茶取水处。井台旁边有一块后人立的石碑“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碑”,碑上刻着陆羽坐着品茶的情景,颇有韵味。

位于竟陵西湖之滨的陆羽纪念馆,包括陆羽故居、纪念陆羽的古迹、陆羽茶事活动等建筑群,游览该馆,可以获得陆羽事迹和传说的许多信息。

陆羽亭

陆羽亭位于湖北省天门市市区北官池畔,和文学泉相邻。初为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天门知县马士伟所建,后毁于兵燹。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安襄郧兵备使陈大文专程来访陆羽遗迹,并修亭、立碑、兴建涵碧堂。到清末、民初,战乱不已,亭、堂毁于一旦。1956年5月,经周恩来总理过问后,由天门县人民委员会拨专款重建。1961年6月,经天门县文物普查后,公布该亭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园

陆羽故园位于湖北天门中心城区的陆羽出生地西湖,建于1995年,以茶圣陆羽命名,以原西湖为依托,以陆羽在竟陵的生活轨迹为经,以陆羽纷繁多彩的纪念名胜为玮,打造一个陆羽文化群落,供本市百万人民和中外游客游览参观和休息娱乐。占地面积约45公顷,其中三分之二面积为水面,约30公顷。一眼望去,只见湖水茫茫,碧波晶粼,湖光水色,风韵自然。湖中小道纵横交错,道旁垂柳婀娜,修竹婆裟,到处是鲜艳的夹竹桃,满地是盛开的鲜花。入夏,岸柳如烟,波纹如绫,荷似霓裳,莲若翡翠,真可称满湖绿荷翻浪,枝枝玉莲生辉。

陆羽公园建筑以门侧建筑群、陆羽纪念馆和原《天门县志》记载的西湖十景为主,除已建成的古雁桥、西塔寺、新开三舍、陆羽茶楼、涵碧堂外、其余桑苎芦、鸿门楼、东岗草堂、鸳鸯池、陆子亭等景点也将陆续建于湖滨或湖中岛滨,以江南水乡民居青瓦粉墙的地方色彩为主调,使之有机地联系起来,建成一个以陆羽公园为基地的纪念陆羽的名胜古迹保护区。

陆羽纪念馆

陆羽纪念馆位于天门市竟陵城区西湖之滨,是为纪念1260多年前的“茶圣”陆羽而兴建的,是一座以历史文化名人陆羽生平业绩为主题内容的具有古典园林特色的纪念博物馆,2009年被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馆址在陆羽故里——西塔寺原址重建,占地面积9.900平方米。

茶神节

陆羽走后,山民为了纪念他对淮南茶的贡献,在紫阳洞中,也增设了他的神位。定清明节为敬茶神节。民俗保留有:“清明采新茶,试新火”的雅事。

湖州墓地

所属地区:浙江二级地区:湖州市遗迹遗址。

陆羽补充介绍

  陆羽(733-804)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工于诗词,善于书法,因著述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流芳千古。

  陆羽的身世坎坷凄凉,极富传奇色彩。据《天门县志》、《上饶县志》以及陆羽《自传》记载,陆羽大约出生于唐玄宗时的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幼时被弃于天门竟陵的一座小石桥下。当时竟陵龙盖寺主持智积禅师路过小桥时,听到群雁哀鸣和婴儿的啼哭声,禅师寻下桥去看,发现一个婴儿冻得瑟瑟发抖,啼哭不止,一群大雁惟恐婴儿受冻,都张开翅膀为婴儿遮挡寒风,于是禅师抱回婴儿到寺中抚养。后人把这座小石桥称为"古雁桥"。桥附近的街道,称"雁叫街",街口的一座牌坊称为"雁叫关"。

  因为婴儿无姓无名也无法访得父母是谁,智积禅师便用《易经》卜卦,为婴儿取名,占得《渐》卦,卦辞是:"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禅师按照卦辞为婴儿定姓为"陆",取名为"羽",字"鸿渐"。此事在《唐国史补》和《新唐书 陆羽传》中均有记载。

  陆羽长大后,智积禅师教他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教他煮茶。陆羽虽然生长在寺庙之中,与古佛青灯黄卷为伴,但他执意不愿削发为僧。智积禅师见陆羽桀骜不驯,罚他"扫寺院、洁僧厕、牧牛一百二十蹄"。陆羽没有屈服,于十二岁那年逃离寺院做了伶人。

  陆羽虽然相貌丑陋,且有口吃,但他聪明过人,且机智幽默,不但演丑角很成功,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河南尹李齐物被贬为竟陵太守。李齐物到任之后移风易俗,励精图治,且慧眼识英才,他十分赏识陆羽的才华和抱负,并且非常同情陆羽的身世。李齐物不仅赠送诗书给陆羽,而且介绍陆羽去火门山(今天门市佛子山)邹夫子处读书。陆羽在读书之余,常在龙尾山(今天门市李场镇与石河镇交界处)采野生茶,为邹夫子煮茗。邹看他爱茶成癖,便请人在火门山南坡凿了一眼井,后人称为"陆子泉"。此井清澈如镜,甘冽醇厚,四季常盈,现在佛子山镇的村民们仍用此泉饮用、灌溉。火门山求学,使陆羽真正开始了学子生涯,这对陆羽后来成长为唐代著名文人,被尊为"茶圣"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礼部郎中崔国辅被贬为竟陵司马,在这一年,陆羽也揖别了邹夫子离开了火门山。崔国辅比陆羽足足长四十六岁,但这一老一少,一官一民却结为"忘年之交"。他们交游三年,常在一起品茶鉴水、谈诗论文、谑笑永日,友谊至深。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巴山峡川,行前崔国辅以白驴、乌 牛及文槐书函相赠。崔国辅与陆羽的雅意高谊被载入了《唐才子传?崔国辅传》,传为千古美谈。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陆羽随着陕西涌向南方的难民渡过了长江,沿着长江对今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的江河山川,风物特产,尤其是茶园名泉进行了实地考察。至德二年春(公元 757)陆羽流落到太湖之滨的无锡。到无锡后,陆羽结识了无锡尉皇甫冉。后来陆羽来到吴兴,结识了唐代有名的诗僧皎然,并同居妙喜寺三年。陆羽与皎然心灵相通,相见恨晚。陆羽与皎然的佛俗情缘达到了生死超然的境界,他们的情谊亦被载入了《唐才子传》,为后人所仰慕。

  上元元年(公元 760年)陆羽结庐于苕溪之滨,开始了他"闭门著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谭宴永日"(《陆文学自传》)以及"细写《茶经》煮香茗,为留清香驻人间"的隐居生活。在他隐居期间,一方面继续游历名山大川访泉问茶,广泛搜集资料,一方面同名僧高士保持交往,寻求知音,共研茶道。在结庐苕溪的第二年,即上元二年(761年)秋,陆羽撰写了(《陆文学自传》)。由于陆羽的诚信人品以及对佛学、诗词、书法的造诣,特别是渊博的茶学知识和高超的烹茶技艺,为他在浙江湖州士官僧俗各界赢得了崇高的声望。特别是永泰元年,陆羽的《茶经》初稿完成后,社会名流们争相传抄,广受好评,使得陆羽的声誉日隆。

  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唐代大书法家、大政治家、大诗人颜真卿到湖州任刺史,当时已有一定声望的陆羽和皎然、皇甫曾、皇甫冉、张志和等一批湖州的高僧名士都汇聚到了颜真卿的周围。陆羽的品学才识深得颜真卿的赏识,大历八年到九年,陆羽成为颜真的幕僚,并参与了大型韵书《韵海镜源》的修编勘校工作。

  陆羽划时代的科学巨著《茶经》写作过程前后经历了近三十年时间。据《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考证:陆羽著《茶经》经过学茶启蒙阶段,鉴泉品茶阶段,江南考察和闭门著书阶段,以及修改充实成书阶段,直到建中元年(公元 780年)左右才完成。陆羽以他的人品和丰富的茶学知识名震朝野,朝延曾先后两次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和"太常寺太祝",陆羽都婉辞圣命。陆羽在成名后的晚年,依然是四处品泉问茶,先后到过绍兴、余杭、苏州、无锡、宜兴、丹阳、南京、上饶、抚州等地,最终又返回湖州。于贞元未年(公元804年)陆羽走完了他皓首穷茶之路,悄然逝去,葬于浙江湖州市郊区东南约三十公里处的杼山。

  陆羽对茶学的贡献

  陆羽把中华民族的五行阴阳辩证法、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儒家的中和思想等博大精深的精神浓缩在一碗茶汤之中,他对中国茶文化贡献之大无人可与比肩,所以他死后被奉为"茶圣",祀为"茶神",尊为"茶仙"。早在唐朝,陆羽对茶学的贡献就为同时代人广为赞颂。例如,大国十才子之一的耿伟就曾写诗赞颂陆羽。唐朝以后,随着人们对茶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陆羽也越来越推崇。我们可以把陆羽对茶学的主要贡献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著述《茶经》创立了中国茶道。陆羽对中国茶学的贡献之大莫过于他的三卷《茶经》。《茶经》凝聚了陆羽大半生的心血。《茶经》的著述历时近30年。《茶经》中,陆羽在广泛深入考察,认真博览群书的基础上,不但系统地总结了种茶、制茶、饮茶的经验,而且将儒、释、道三教思想的精华和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理念融入茶事活动之中,突破了饮茶解渴,饮茶保健的生理功能,把茶事活动升华为富有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的高雅文化--茶道,从而为饮茶开创了的新境界。早在唐代的《封氏闻见记》中就对陆羽的贡献做了充分的肯定。

  (二)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陆羽在钻研茶学,撰写《茶经》时,直接或间接地对茶叶生产历史、生态环境、栽培技术、制茶工艺、饮茶习俗、茶叶功效等方面进行了潜心研究,并作出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总结。陆羽的《茶经》问世后至少从两个方面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一是陆羽的《茶经》使饮茶在中国普及成俗,极大地拓展了茶叶消费。二是陆羽在《茶经》中总结了种茶、制茶的科学技术,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中说:"《茶经》是中国学者陆羽著述的第一部完全关于茶叶之书籍,于是在当时中国农家以及世界各有关者俱受其惠。"也就是说《茶经》普及了种茶、制茶的科学技术,指导了茶叶生产实践,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

  (三)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由于陆羽《茶经》的问世,以及陆羽和他的一大批文坛茶友的共同努力,唐代中期茶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旷古0,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茶诗的创造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时期。在唐代286年历史中,在陆羽成名之前(以结庐苕溪为分界)的142年中,收入《全唐诗》及《全唐诗外篇》的茶诗仅十多首。而从陆羽成名到唐朝灭亡的144年里,收入《全唐诗》及《全唐诗外篇》的茶诗多达378首。陆羽对唐代茶文化的发展的推动作用,由茶诗的激增也可见一斑。

  (四)为后代茶人树立精行俭德的榜样。陆羽在《茶经》中把"精行俭德"作为中国茶道道德观的核心。他在第一章"一之源"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陆羽所倡导的"精行俭德"可理解为:行为专诚,德性谦卑,不放纵自己。从陆羽的生平活动中我们可看出他高尚的人品,以及对事业和人生的执著追求。从陆羽的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对名利的淡泊,对爱情专诚,以及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如《六羡歌》、《四悲诗》等作品,充分反映了陆羽本人淡泊名利、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关于陆羽的成就

  《茶经》是陆羽的主要成就,这是《茶经》内容的精彩所致。而且随着文化探究的进展,人们都要追溯到陆羽及其《茶经》的精深之处。历代为《茶经》作序的文人不下六七人,如宋代陈师道为其作序说:"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唐朝之前,茶的饮用主要在南方,到唐朝中期才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皮日休在《茶中杂咏序》中有明确记载。《茶经》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后,各地倾慕,争相仿效,茶的煮饮开始讲究起来。对此,《全唐诗》中就有记载。如李中的《赠谦明上人》有"新试茶经煎有兴,旧婴诗病舍中难"之句,在《晋陵县夏日作》中又有"依经煎绿茗,入竹就清风"之句。唐代僧人齐已也赞称"曾寻修事法,妙尽陆先生"。这些足以说明,陆羽《茶经》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及其在茶叶生产和茶文化方面的开天辟地的意义。

  其实,陆羽的才华远不囿于一业,他博学多能,是著名诗人,又是音韵、书法、演艺、剧作、史学、旅游和地理专家。之所以这样评价,是根据事实记载和资料的全面综合后得出的结论。后来,陆羽因为颜真卿所爱慕,又参与编撰《韵海镜源》,这说明他学术之渊博。当然陆羽更是茶文化专家,茶学、茶文化方面的造诣又远远超过其他方面。陆羽在文学等方面的才华是卓著的,要不然也难以成就《茶经》这一流芳百世的茶文化巨著。朱自振认为:与其说他死后,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为《茶经》所掩盖,倒不如说他生前在茶学方面的成就,被其文学成就而掩盖,他生前是以"词艺卓异"闻名的。陆羽在茶具方面也有贡献,他的形象也为窑主、业主竞利所用。如《唐国史补》载:"巩县陶者,多为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得一鸿渐"。陆羽在茶具上的贡献,在历史上也是有目共睹的。

  “陆羽”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