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名人刘福胜介绍
刘福胜(1914年—1994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在军旅生涯中,历任红31军91师271团政治处主任、93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红31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93师277团政治处主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营教导员、冀南军区东进纵队1团政委、青年纵队3团政委、新4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0团政委、南军区后勤部政委、冀南军区第5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10纵30旅旅长、河南军区南阳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师长,中南军区空军后勤部政治委员,武汉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94年12月20日因病在红安逝世,终年80岁。
刘福胜人物经历
刘福胜年幼便放牛,没钱读书就跑到祠堂看别的孩子上课,有时候把放牛的事忘了。他父亲送他上了两个月的学,终因无力供学,只好又去放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九十一师二七一团政治处主任,第九十三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三十一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九十三师二七七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一团营政治教导员,冀南军区东进纵队第一团、青年纵队第三团政治委员,新编第四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十团政治委员,冀南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冀南军区第五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南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纵队三十旅旅长,河南军区南阳军分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师长,中南军区空军后勤部政治委员,武汉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
1994年12月20日,因心脏病突发,在家乡“希望工程”现场逝世。
刘福胜获得荣誉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刘福胜补充介绍
原武汉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
刘福胜同志是湖北省红安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转为中共党员。他历任战士、班长、团政治处主任、冀南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分区政治部主任、分区司令员、分区政治委员、师长、中南军区空军后勤部政治委员等职。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他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的多次反“围剿”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了挺进冀南反“扫荡”的多次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了邓县、枣阳等战斗和创建桐柏区政权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刘福胜同志为部队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刘福胜同志,因病于1994年12月20日在湖北省红安县逝世,终年80岁。
刘福胜英名留故乡
[人民日报 1995.03.26第5版 作者:张东波]
湖北省红安县老红军刘福胜,为改建家乡危旧校舍奔波数载,最后倒在新建的校舍旁。
刘福胜离休前任原武汉军区后勤部副政委。1992年4月,刘福胜回到故乡湖北红安县看望乡亲时,发现方刘冲村小学的教室竟是县里屡次下了危房通知书的土泥墙屋。刘福胜心里很不是滋味,当即找到村干部,建议兴建一幢新校舍,并当场捐出1000元钱。乡亲们也纷纷捐钱捐物,新校舍很快破土动工。
但因经费不足,新校舍两度停工。刘福胜又两次回乡捐款2000元。去年12月,他得知已竣工的新校舍因资金不足尚未装门窗时,又冒着严寒抱病驱车200多公里,第四次回故乡。12月20日下午,在与村干部一起研究新校舍安装门窗事宜时,刘福胜突然感到体力不支,刚掏出药丸送到嘴边,便因心脏病发作猝然倒下。
刘福胜去世的消息传开,方刘冲村乡亲们的心碎了:老将军是为伢儿们累死的呀!乡亲们-,要求将刘福胜的骨灰安葬在学校对面的山坡上。
刘福胜一生简朴,两袖清风。他的一件毛衣竟补了几十处,可他却为家乡做了数不清的好事:家乡孩子们每天要涉水上学,他拿出1500元钱,组织乡亲们在村前的河上修起一座水泥桥;村里人畜共用一塘水,他率乡亲引来山泉;村里不通电,他四处奔走,为山沟引来光明……
为了表达乡亲们对刘福胜的怀念之情,方刘冲村党支部、村委会最近决定,将方刘冲村小学更名为“福胜小学”。
“刘福胜”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