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名人胡文玉介绍
胡文玉(1886~1971)文史学家,教育家。其研究范围广泛,涉及诗词、音韵、历史、典籍、哲学理论、医学、农业、军事诸方面。字鸣盛,湖北应城(今归湖北省孝感市管辖)城关人。
胡文玉人物生平
1927年4月28日,共产党人李大钊被奉系军阀杀害。胡文玉愤然弃职返回应城,被推选为县民大会副主席兼总工会秘书。后出任县教育局长,对县立中心小学的教育教学有诸多的改进,如不准体罚学生,劝导教师上课不要死板着面孔,对学生要善于启发和引导。他还利用职务之便,尽力拥护共产党员和革命者,遂为地方顽固势力所不容。不久辞职,再赴北平从事学术活动。
1929年8月,胡文玉应聘于国立北平图书馆,为该馆编纂委员会委员,兼写经组组长。写经组在胡文玉主持下,重编敦煌遗书目录,名为《敦煌石室写经详目》及《石室写经详目续编》。编辑过程中,专聘周叔迦先生帮助考证。至1935年上述两部目录已经基本草就,著录敦煌遗书约万件,惜因北平图书馆南迁,未能出版。1935年7月,胡文玉应邀赴青岛出任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兼图书馆主任。次年,仍返北平就任故宫博物院特询委员会委员。“七七事变”后,离北平南下,拟取道武汉转赴云贵川。途经广水时,火车遭日机轰炸,交通受阻,方辗转返回应城。1938年10月,县城沦陷,举家迁居黄滩。身栖小楼,终年闭门不出。日寇欲利用其声望,多次“邀请”出任要职,皆为其拒绝。
胡文玉在避居期间,坚持每天看书学习,研习书法,修订古籍,写了约20万字的《唐诗选读》。他坚持不让孙子们上敌战区的学校,免受奴化教育的毒害。为了不荒废学业,他督促其子茂实辅导孩子们学国文、英文,其侄茂绩辅导他们学习数学,自己也抽空指导他们读《左传》、《吕氏春秋》、唐宋名家诗词等。这样使孙辈的兄妹三人在战乱时期不仅没有影响学业,而且都有所学,大有长进。抗战胜利后,胡文玉一家从黄滩迁回城关寓住于设在马坊街的县立中学内,其子茂实担任该校教员。1947年,他主持应城县文献征集委员会的工作,搜集、整理成了5万余字的“应城抗战史料”初稿,以具体翔实的史实,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应城的滔天罪行。
应城解放后,胡文玉被选为湖北省政协委员及湖北省各界代表会议特询代表,驻会常委;后又当选为湖北省人大代表,应城县人大代表。1955年,当选并出任应城县副县长,主管文教卫生工作,长达13年。在任期间,他十分重视和关心应城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常为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入学、升学、教育经费、师资培训以及扫盲等问题,主动找县长、县委文教部门的同志商量,寻求解决办法。1954年应城县第一届人代会上,他和王育之先生联名建议在城关大南门内右侧划拨一块空地,由政府拨款,将设在公园内的原中心小学迁出,新建一所小学。这个建议被大会通过,县政府立即组织财力、物力、人力付诸实施。一年后,新的中心小学(即现在的实验小学)建成。他经常向学校的教师提出“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对县里每年至少集训教师一次,以提高教师思想、教学水平的作法,极表赞同。1957年,学校重视劳动教育却削弱了课堂教学,他为此找县委文教部负责人提意见说:“劳动教育要搞,但学校应以教学为主,学生总得要读书,不读书就不叫学生”。
胡文玉人物简介
胡文玉(1886~1971)文史学家,教育家。其研究范围广泛,涉及诗词、音韵、历史、典籍、哲学理论、医学、农业、军事诸方面。字鸣盛,湖北应城(今归湖北省孝感市管辖)城关人。1905年进应城县立高等小学堂。因成绩特别优异,经校方特许提前毕业,免试进入德安府中学堂。1911年8月,他在父亲及大哥的支持下,赴武汉考入江汉大学,先攻读历史,后改学法律,视野逐渐开阔,求学之志愈坚。1913年7月(当时江汉大学已停办),邀约同学刘博平(即刘赜)等进京报考北京大学,以优异成绩进入北大文科(相当于现在的文学院)中国哲学门(相当于现在的哲学系,当时只设中国哲学,无西洋哲学)第一班专修哲学。其时,恰逢章太炎在京举办“国学讲习会”,便师承章氏,研习经学、史学及诸子百家。1918年7月毕业,获北大文学学士学位,旋即受聘于北大国学研究所,协助整理明、清两朝档案,同时兼任国史编纂处湖北省名誉征集员。1921年,改任北京医科专门学校教授。是年5月,参加北京八所国立高等学校教职员联席会议,并出任秘书。在秘书长李大钊的直接领导下,从事进步活动。
胡文玉人物评价
胡文玉先生于1971年10月30日逝世。身后留给子孙的钱财无几,但给社会留下了一笔知识财富,成为人们对他永久的纪念。胡文玉先生有四子两女,长子茂实,出生于1904年,曾用名慕实、振声。1930年毕业于武昌中华大学外国文学系。此后,长期在应城从事教育工作,执教40年,他辛勤耕耘,教育有方,深受历届学生的尊崇和喜爱。
胡文玉补充介绍
胡文玉(1886—1971)字鸣盛。应城城关人。出生于工商业家庭。7岁入塾,德安府中学堂毕业后,先入中华大学攻读法律,后转江汉大学改习历史。1913年7月赴京报考北京大学,入文科专修哲学,师承章太炎研习经史及诸子学说。1918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受聘于“北大”国学研究所,主管整理明、清两朝档案,并兼任国史编纂处湖北名誉征集员。1921年,改任北京医科专门学校教授。是年5月,参加北京八所国立高等学校教职员联席会议,并出任秘书。1924年,胡被选任清宫缮后委员会顾问兼清宫点查清室主任,参与点查清宫文物,筹建故宫博物院。1926年,就任故宫博物院点交委员会委员。故宫开放之初,依照规定,凡参观人员,必须换参观服。临时总执政段祺瑞前往故宫参观,胡文玉亦对段严正指出:“不遵守制度者依例不得参观,这是国家的规定。你既身为政府临时总执政,更当以身示范。”段祺瑞理屈,只得易服参观。1927年4月,胡文玉辞职返回应城,被推选为县民大会副主席兼总工会秘书。大革命失败后,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出任县教育局长,并掩护革命者,遂为地方豪绅所不容。不久辞职,再赴北平从事学术活动。1929年,应聘于北平图书馆,为编纂委员会委员兼写作组长。1935年任山东大学教授。次年,仍返北平就任故宫博物院特询委员会委员。“七七”事变后,离北平南下,拟取道武汉转赴黔贵。途径广水时,火车遭日机轰炸,交通受阻,辗转返回应城。1938年10月,县城沦陷,举家迁居黄滩。日军欲利用其声望,多次“邀请”出任要职,皆为所拒。新中国成立后,胡被选为省政协委员及湖北省各界代表会议特询代表、驻会常委。后又当选为省人大代表,县人大代表。1955年7月,任应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在任期间,主管文教卫生工作,团结各界民主人士和广大知识分子,为发展应城文教卫生事业作出贡献。三年经济困难期间,还多次要求降薪支援国家建设。胡文玉精通法学、哲学,而且对经学、史学、训诂均有很深的造诣,尤精于文字音韵及版本、目录、校勘之学。学风严谨,不囿于旧说,创见颇多。1961年研究《又玄集》,撰《又玄集注》6卷。其著述刊行的有《故宫杂抄》、《四库汇要目录索引》、《韦庄词注》、《唐妇女诗抄》、《扁鹊仓公列传注》、《孟浩然诗集注》、《陈士元年表》、《德安府艺文志》等专著40多种。晚年又先后完成《马克思、恩格斯年表》和《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等专著40余万言。
来源:孝感市志
“胡文玉”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