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湖北省名人>宜昌市名人>枝江市名人

董燧

董燧人物照片

枝江名人董燧介绍

明代理学家,学者

董燧(1503-1586),江西省乐安县流坑人,明代理学家,学者。为流坑董氏第二十二世,文肇·淳派胤 昂房人,明代进士、监察御史董时望之孙。董燧于嘉靖十年(1531)中举,历任湖广枝江县知县、福建建宁府同知、南京刑部郎中等职,至万历改元,诏赐四品服色,进阶中宪大夫。他从政清廉,不附权事,有能吏的美称,颇受时人的赏识。嘉靖四十二年(1562)六十一岁时,受人排挤,致仕归乡,与董极、董裕等官绅致力于宗族组织建设和流坑村的整治与完善。此外,董燧继承先祖董德修理学(“心学”)之脉,先后师从欧阳德、王艮、邹守益、聂豹等理学名人,倾心研究陆王心学,用大量精力和时间游学、讲学和著述,成为明代后期理学名士,被曾同亨誉为“理学名家”,江右王门学者因此在他居所的门楣上悬挂“理学名家”匾。著作有《圆通答问》等。

董燧人物简介

董燧(1503-1586),江西省乐安县流坑人,明代理学家,学者。为流坑董氏第二十二世,文肇·淳派胤 昂房人,明代进士、监察御史董时望之孙。

董燧幼时诚实恭顺,相貌英伟。5岁入本村私塾读书,就与众不同。课间休息,别的孩子外出嬉游,而他“独扫一室,据席作字,如在师侧”。人见之,甚觉惊异。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董燧15岁就读于县城的鳌溪书院。嘉靖六年(1527年)与其弟董焕同进廪膳生,次年,兄弟俩皆从永丰县聂豹和刘霖(燧的姑夫)讲学。时下有人议论:“两个好秀才,不读书,只去讲学,可惜跌下水也。”然而,人言末能阻挠其行。

董燧人物轶事

嘉靖十年(1531年),董燧29岁,江西乡试中举,而在次年的礼部会试中落第,他便轻举业,而醉心于王阳明心学(理学)。先至南京,求学欧阳德,获良知之教,并孜孜探讨其学,逾年不归,深得其师的器重。嘉靖十三年冬,邹守益在吉安倡“青原会”,董燧又前参加。次年,董燧再次应试落第,又谒心斋(王艮)于淮南“执贽请业,与居东淘精舍者二年,所尊闻行知服心斋之训不遗余力”。在多年的游学中,董燧结了文坛众多名士,除上述几人外,还有罗洪先、陈九川、罗汝芳、吕楠、湛若水、王龙溪、钱德洪等人。为其学,他专而近于忘我,几度久不回家,又不给家中寄半言片纸,以致流坑一些好事者,多次造谣董燧已死在外面,使其父母惶惑不安。董燧回家后,其父董策对他的落第和游学,并没有丝毫的责怪,反而婉言相劝慰:“中进士由天,讲学由人。子惟尽人事,以俟命于天,慎毋以谤二志。”父亲的明智、宽容使董燧感到莫大的慰藉,因此,对其父非常崇敬和感激。在乡,董燧与永丰的聂豹、刘霖等人会集永丰、乐安两县人士兴崇正会,从之者甚众。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董燧48岁,被选授湖广荆州府枝江县(在今湖北省南部)知县。枝江介于荆巫之间,当南北交通要道,而民众素质低,吏治不振,军民常相互嫉恨、倾轧。董燧经过调查,细心分析其利弊之故,采取教化与整治相结合的办法,振教兴学,整肃吏治,清理公案,为民排忧解难,勤勉不懈。不久,枝江的面貌大为改观,“枝江士民式歌且舞,旁郡闻之,愿质成于枝江者踵接庭下”。不少以往积压的要案、疑案、冤案经董燧之手—一被了结,大振人心。

有一辽藩校尉与一个姓朱的生员争田,辽藩校尉因有势力,自监司以下莫敢问其曲直。董燧受理此案,先经过一番深入调查后,大胆明断是非,为其树石立界,相互不可侵越。使这拖延多年,别人不敢处理的积案得以了结。

施州(今湖北恩施)土酋覃宣抚(少数民族部落首领),被一个想自立为宣抚的人叫良臣连杀其父子四人,当时,宣抚的幼子幸得一个叫李蕴的人暗中背起逃脱,并隐藏起来。因此,引起施州马指挥所的散毛、猎耳、中峒等司为争位而起兵互相仇杀,持续十多年不得了结,虽经上疏朝廷,举兵剿抚,但因情况复杂,地形险阻而未果。治理枝江有名于时的董燧被人推荐而受命处理此事。董燧并不采取用兵之策,而是单人匹马历险阻、穿瘴毒,深入夷寨中,谕以朝廷恩礼,说服各司罢兵,“首缚良臣,罪以叛逆;立覃氏孤,俾世其官;赏李蕴马指挥以保孤之功,因示各司村其反侧”。事件方得以了结。时人对董燧的胆识与才干无不佩服,抚按赞叹地说:“一良有司贤于十万师远矣!”并将董燧列荐于朝,受到朝廷的旌表和奖励。

董燧在枝江5年,“惠泽周洽,百废俱兴”,政绩卓著,名噪一时。有人感念“建宁俗尚侈靡,非得有道者不足镇易之”,而举荐董燧。因此,董燧被擢升为福建建宁府同知。当董燧去任时,枝江士民为念其恩德,为他立去思碑、建生祠。知州陈龙溪、工部右侍郎范蒿和后来成为宰相的张居正等人,为董燧升守建宁和荣膺旌奖,分别撰赠序文,对董燧倍加推崇。

董燧在建宁任上“屡摄郡符,厘奸振滞,敷惠如流”,一改建宁“俗尚侈靡”之气,施政举措大类枝江时,深受士民的赞扬和尊崇。在为政之余,董燧还心系理学,并捐俸修紫阳书院,增置祭田,以业游学,一时王畿等学者会讲于此,从师者甚多。当时,海寇猖獗,而所过无坚城,福宁州(治今福建霞浦)告急。抚院檄文令董燧前往布守,董燧为之精心部署,修城布防。不久城坚防严,使寇避不敢犯,士民赖以安宁。之后,董燧大兴新泉书院,并常以赵大洲、何吉阳、耿楚侗诸名士讲学其中,使当地当时理学极为盛行。

建宁秩满后,董燧由南京左军都督府经历司经历,升南京刑部浙江清吏司员外郎,擢本部四川司郎中。董燧执法严明,人不敢以私相干。当时,芦州有一姓倪的盗贼被捕获,而此盗贼托关系求助于朝中的卢尚书,卢尚书徇私情授意董燧,要求从轻发落。董燧不仅守案不移,反而“持之益力”,以“不有死盗,则有死职”回复,使卢尚书甚为恼怒。加上卢尚书素来不喜欢讲学,而董燧主新泉会讲如故,因此,卢尚上书极恶董燧。官场上受到排挤、年岁已高的董燧便辞官归乡,时为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那年董燧61岁。

在董燧回乡后的20余年中,流坑董氏对其宗族和流坑社区进行了系统的整治建设,董燧是最主要的倡导者和主持者,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过突出贡献。同时,他仍大力倡导心学,经常会友讲学,乐此不倦。

董燧人物著作

为阐述平生所得,董燧著有《蓉山集》《圆通问答》《蓉山会语》《古今人物考》《宋元纲目问答》《临汝源流》《丽泽录》《董氏家志及家诗》《乡约志》等多种文字。其中《蓉山集》16卷被列入《四库全书总目》。董燧为其学穷尽毕生精力,在他临死前的这天晚上,他还命童子秉烛读书,至一更许,淋浴后就寝时,忽然对家人说“吾其逝矣”,家人环侍其旁,而董燧只能睁眼而视,再也不会说话,即逝。时在万历十四年(1586年)五月某日,享年84岁。“一时奔讣哀悼者无间于疏戚远近。”

董燧补充介绍

  (公元十六世纪)

  董燧是明代枝江的知县。江西乐安县举人。

  董燧于嘉靖三十年(1522年)到枝江上任,虽然他已是50多岁,但他积极修军政法,奖励耕织。他为官清廉,身体力行,处处关心人民疾苦。任职四年期间,枝江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据清代乾隆五年《枝江县志》记载:“旧志称其智,识蚁穴,胆折蛟腾,爱士民……去任已过周甲,感德犹同在时。”这说明董燧聪明能干,具有洞察事物的能力,他有胆略,敢于惩治-,伸张正义,是一位深受枝江人民爱戴的父母官。

  他去世后,被后人举荐入崇祀名宦祠。

  董燧写过一篇《过三洲》的诗:

  三洲昔是鸱枭窟,一变今为鸾凤窝。

  物性未应分善恶,人心原自具中和。

  林间雨过花常润,江上春回鸟自歌。

  稍喜丹阳更化地,不妨骑马贲烟萝。

  三洲曾是枝江一大景观,洲上亭台楼阁,花红柳绿,交相辉映。史-载:“关、郭、利三洲,络绎灯火相望,当风平浪定,波光迷离缥缈,殆不啻十洲三岛云。”

  董燧挺立船头,于大江中迎风破浪,望三洲生机勃勃,一派兴旺,自然是心旷神怡,喜上眉梢,便用“三洲昔是鸱枭窟,一变今为鸾凤窝”开篇,歌唱治理后的变化。

  “董燧”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