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河南省名人>开封市名人>兰考县名人

张从正

张从正人物照片

兰考名人张从正介绍

金元时期四大名医
金代医学家

张从正(公元1156年—公元1228年),字子和,号戴人。 金代医学家,四大名医之一。睢州考城张老庄(今兰考县小宋集北四里北沙岗)人。

张从正张氏私淑刘完素的学术观点,对于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有独到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扩充了三法的运用范围,形成了以攻邪治病的独特风格,为祖国医学的病机理论和治疗方法做出贡献,被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又称为“攻邪派”的代表。他一生著述颇丰,著有《儒门事亲》等。

张从正人物经历

金贞元四年(1156年),张从正生于金朝睢州考城县张老庄(今兰考县小宋集北四里北沙岗) 。 张从正因家乡民权为春秋时期戴国,而自号“戴人”。十余岁时承庭训,跟随父亲学医,博览医书,深究医理,勤奋自坜,弱冠成器,二十余岁悬壶应诊。中年时代,即成一方名医。他用药也以寒、凉为多。他以为风寒等是在天之邪气,雨露等是地之邪气,最容易使人染病 。饮食的酸苦甘咸等是水的各种邪气,也是致病的原因,认为这些病因都不是人体内所应有的,一经致病;就应当祛除体外。祛除方法采用汗、下、吐三法为要,凡风寒痼冷等所致,疾病在下,可用下法;凡是风痰宿食所致,可用吐法。他行医奔波于陈州介徐州、汴京、归德府数十府、州、县,医疾救亡,功绩卓著,深得人民敬仰。张从正后来长期在陈州宛丘县行医,又有人称他为“张宛丘”。

金宣宗兴定年间,谕诏从正,补太医,因非其所愿,不久辞职归里,后与麻知几、常 仲明等讲研医理,著书传世。约于公元1220年前后著成《儒门事亲》,取名的用意是:儒者能明事理,事亲的人就应当知医道。当时因有人对汗下吐三法持有异议、故书中有说、有辨、有诫、有笺、有论、有疏、有十形三疗。还有六门三法等目。旨在于攻,故号攻下派。

金正五年(公元1228年)冬,张从正卒,享年72岁。

张从正一生著述甚多,除今在《儒门事亲》中五卷之外,尚有《心镜别集》一卷、《张氏经验方》二卷、《张子和治病撮要》一卷、《秘传奇方》二卷传世,其余因年代久远,没能流传下来。

张从正文献记载

毛德西.《从考城沿革谈张子和故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1987年03期:“张从正,金代睢州考城郜城人,郜城在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吴屯村。”.

关于张从正的籍贯,张从正在自己的著作《儒门事亲》中就已说明:“考城之郜城,戴人之乡也。”

张从正学术评价

张从正承袭《内经》及张仲景学说,私淑刘河间之学,创 “病由邪生,攻邪已病” 的攻邪学说,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发病学理论。

在临床上,张氏吸取和发挥了前人理论,扩大了汗吐下三法的应用范围,促进了治法理论的发展,并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在情志治疗方面很有特色,为中医心理学的发展有所贡献。

张氏的攻邪理论突破了《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常规用药规律,为后世温病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张从正代表作品

在学术上继承了《内经》《难经》《伤寒论》诸典籍的理论与临床观点,并很推崇刘河间的学术思想。

刘氏于临床上强调六气化火与五志化火的理论,治疗火热病应从表里分治以却散火热之邪。

张氏私淑其谈,但并不侧重于火热病机,而对于刘氏祛邪的观点很有体会,并结合前人的治疗经验,以及个人临床的体会,对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有独到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扩充了三法的运用范围,并在理论上有所阐发,形成了以攻邪 法治病的独特风格,为祖国医学的病机理论和治疗方法做出贡献,被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又称为“攻下派”的代表。《金史本传》对其评价很高,称赞他“精于医,贯穿《素》《难》之学,其法宗刘守真,用药多寒凉,然起疾救死多取效。”

张从正一生写了十余种医著,后被学生辑为《儒门事亲》一书,共十五卷,详细介绍了汗、吐、下三法的学术观点,记载了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并附有医案。此书对研究攻邪派的学术思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张从正后世影响

张从正在前人理论与临床的启示下,为纠正时弊,提出一整套攻邪祛病的理论,并为中医的治疗学充实了很多丰富的内容,成为独具风格的一代名医,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至今仍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深入研究。

张从正补充介绍

  张从正(1156-1228)字子和,号戴人,金睢州考城张老庄(今兰考小宋集北四里北沙岗)人。性豪放,善诗文,广交博识,平易近人。张从正生于兵荒马乱,朝不保夕的岁月,不少医者不加分析滥用温补之法,以为补法才能使患者得到康复。张氏洞察时弊独树一帜,认为治病必先祛邪,“邪去则正安”,人的疾病主要是邪气侵入所致,“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所以他治病“重在驱邪”,驱邪的方法,总结为“攻”。因此,他被后世推崇为攻邪派的宗师,攻邪派又称“攻下派”。

  攻的方法可概括为:汗、吐、下三法,三法的临床应用可以归结为三句话。 “凡在表者皆可汗”、“凡在上者皆可吐”、“凡在下者皆可下”。他将祛除表部之邪的灸、蒸、熏,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 等凡属解表者都归入汗法。发汗之药,辛温和辛凉之药根据病情而施。吐法中包含引诞、嘘气、追泪等法,吐法则应根据病人体质而异,可以一次强吐,也可分几次轻吐。老弱气衰病重者不可施吐,他反对滥用吐法。下法包括催下、下乳、逐水、磨积、破经、泄气等法,根据病情及病势选用药物和剂型,急则用汤,缓则用丸。

  由于他善于总结,对病人的病情判断正确,用药恰当,使他在金世宗至章宗年间已崭露头角,成为当地的名医,以善治内、外、妇、幼各科闻世。金宣宗兴定年间(1217-1221)被选为宫廷御医--太医。但他不为名利地位所感,厌恶陈腐官场,不久即辞归故里,为乡人奔波治疗,在诊疗实践中又不断总结,他并不排斥补法,重视饮食疗法,称“养生当论食补,治疗当论药攻”。他的著述很多,有《儒门事亲》、《秘传奇方》《治法心要》、《治病撮要》等,其中《儒门事亲》共十五卷,是他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他的学术思想,记录了大量值得借鉴的生动病案。著作中不乏心理疗法的案例,对七情所伤,论述更为详尽。他还对针刺放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论述很细致,是对《内经》针刺放血法的发展。

  张从正的理论影响了后代,其实践造福乡里,他与刘守真、李东垣、朱丹溪齐名,被誉为金、元四大医家。

  “张从正”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