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河南省名人>三门峡市名人>灵宝市名人

杨虞卿

杨虞卿人物照片

灵宝名人杨虞卿介绍

唐朝大臣

杨虞卿,字师皋,虢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人。 唐朝时期大臣,追赠太尉杨宁之子。

元和五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擢监察御史,得到宰相李宗闵器重,历任弘文馆学士、给事中、工部侍郎,迁京兆尹。

大和九年,贬虔州司马,卒于任上。

杨虞卿人物生平

杨虞卿,字师皋,虢州弘农人。祖燕客。父宁,贞元中为长安尉。少有栖遁之志,以处士征入朝。有口辩,优游公卿间。窦参尤重之,会参贬,仕进不达而卒。

虞卿,元和五年,进士擢第,又应博学宏辞科。元和末,累官至监察御史。穆宗初即位,不修政道,盘游无节,虞卿上疏谏曰:

臣闻鸢乌遭害则仁鸟逝,诽谤不诛则良言进。况诏旨勉谕,许陈愚诚,故臣不敢避诛,以献狂瞽。

窃闻尧舜受命,以天下为忧,不闻以位为乐。况北虏犹梗,西戎未宾,两河之疮磐未平,五岭之妖氛未解。生人之疾苦尽在,朝廷之制度莫修,边储屡空,国用犹屈。固未可以高枕无虞也。陛下初临万宇,有忧天下之志。宜日延辅臣公卿百执事,凝旒而问,造膝以求,使四方内外,有所观焉。自听政已来,六十日矣,八开延英,独三数大臣仰龙颜,承圣问。其余侍从诏诰之臣,偕入而齐出,何足以闻政事哉!谏臣盈廷,忠言未闻于圣听,臣实羞之。盖由主恩尚疏,而众正之路未启也。夫公卿大臣,宜朝夕接见论道,赐与从容,则君臣之情相接,而理道备闻矣。今自宰相已下四五人,时得顷刻侍坐,天威不远,鞠躬陨越,随旨上下,无能往来。此由君太尊、臣太卑故也。自公卿已下,虽历践清地,曾未祗奉天睠,以承下问,郁塞正路,偷安幸门。况陛下神圣如五帝,臣下莫能望清光。所宜周遍顾问,惠其气色,使支体相辅,君臣喻明。陛下求理于公卿,公卿求理于臣辈,自然上下孜孜相问,使进忠若趋利,论政若诉冤。如此而不闻过失、不致升平者,未之有也。自古帝王,居危思安之心不相殊,而居安虑危之心不相及,故不得皆为圣帝明王。小臣疏贱,岂宜及此,独不忍冒荣偷禄,以负圣朝。惟陛下图之。帝深奖其言。寻令奉使西北边,犒赏戍卒,迁侍御史,再转礼部员外郎、史馆修撰。长庆四年八月,改吏部员外郎。

太和二年,南曹令史李干等六人,伪出告身签符,卖凿空伪官,令赴任者六十五人,取受钱一万六千七百三十贯。虞卿按得伪状,捕干等移御史台鞫劾。干称六人共率钱二千贯,与虞卿厅典温亮,求不发举伪滥事迹。乃诏给事中严休复、中书舍人高钺、左丞韦景休充三司推案,而温亮逃窜。干等既伏诛,虞卿以检下无术,停见任。及李宗闵、牛僧孺辅政,起为左司郎中。五年六月,拜谏议大夫,充弘文馆学士,判院事。六年,转给事中。七年,宗闵罢相,李德裕参知政事,出为常州刺史。性柔佞,能阿附权幸以为奸利。每岁铨曹贡部,为举选人驰走取科第,占员阙,无不得其所欲;升沉取舍,出其唇吻。而李宗闵待之如骨肉,以能朋比唱和,故时号党魁。八年,宗闵复入相,寻召为工部侍郎。九年四月,拜京兆尹。其年六月,京师讹言郑注为上合金丹,须小儿心肝,密旨捕小儿无算。民间相告语,扃锁小儿甚密,街肆汹汹。上闻之不悦,郑注颇不自安。御史大夫李固言素嫉虞卿朋党,乃奏曰:“臣昨穷问其由,此语出于京兆尹从人,因此扇于都下。”上怒,即令收虞卿下狱。虞卿弟汉公并男知进等八人自系,挝鼓诉冤,诏虞卿归私第。翌日,贬虔州司马,再贬虔州司户,卒于贬所。

杨虞卿文物记载

新唐书

杨虞卿,字师皋,虢州弘农人。父宁,有高操,谈辩可喜。擢明经,调临涣主簿,弃官还夏,与阳城为莫逆交。德宗以谏议大夫召城,城未拜,诏宁即谕,与俱来。陕虢观察使李齐运表置幕府。齐运入为京兆尹,表奉先主簿,拜监察御史,坐累免。顺宗初,召为殿中侍御史,终国子祭酒。虞卿第进士、博学宏辞,为校书郎。抵淮南,委婚币焉,会陈商葬其先,贫不振,虞卿未尝与游,悉所赍助之。擢累监察御史。

穆宗初立,逸游荒恣,虞卿上疏曰:“乌鸢遭害仁鸟逝,诽谤不诛良臣进。臣敢冒诛献瞽言。臣闻尧、舜以天下为忧,不以位为乐。况今北虏方梗,西戎弗靖,两河有疮痏之虞,五岭罹氛厉之役。人之疾苦积下,朝之制度莫修。边亡见储,国用浸屈,固未可以高枕而息也。陛下初临万几,宜有忧天下心。当日见辅臣公卿百执事,垂意以问,使四方内外灼有所闻。而听政六十日,入对延英,独三数大臣承圣问而已,它内朝臣偕入齐出,无所咨询。谏臣盈廷,忠言不闻,臣实羞之。盖主恩疏而正路塞也。公卿大臣宜朝夕燕见,则君臣情接而治道得矣。今宰臣四五人,或顷刻侍坐,鞠躬陨越,随旨上下,无能往来,此繇君太尊、臣太卑故也。公卿列位,虽陟降清地,曾未奉优眷、承下问。虽陛下神圣如五帝,犹宜周爰顾逮,惠以气色,使支体相成,君臣昭明。陛下求治于宰相,宰相求治于臣等,进忠若趋利,论政若诉冤,此而不治,无有也。自古天子居危思安之心同,而居安虑危之心则异,故不得皆为圣明也。”时又有衡山布衣赵知微,亦上书指言帝倡优在侧,驰骋无度,内作色荒,外作禽荒。辞颇危切,帝诏宰相尉谢。宰相因是贺天子纳谏,然不能用也。俄诏行劳西北边。还,迁侍御史,改礼部员外郎、史馆修撰。进吏部。会曹史李賨等鬻伪告,调官六十五员,赃千六百万以上,虞卿发其奸,賨等系御史府。而虞卿亲吏尝受二百万,亡命,私奴受三十万,虞卿缚奴送狱。三司严休复、高釴、韦景休杂推,賨等皆诛死。虞卿坐不检下免官。

李宗闵、牛僧孺辅政,引为右司郎中、弘文馆学士。再迁给事中。虞卿佞柔,善谐丽权幸,倚为奸利。岁举选者,皆走门下,署第注员,无不得所欲,升沈在牙颊间。当时有苏景胤、张元夫,而虞卿兄弟汝士、汉公为人所奔向,故语曰:“欲趋举场,问苏、张;苏、张犹可,三杨杀我。”宗闵待之尤厚,就党中为最能唱和者,以口语轩轾事机,故时号“党魁”。

德裕之相,出为常州刺史。宗闵复入,以工部侍郎召,迁京兆尹。太和九年,京师讹言郑注为帝治丹,剔小儿肝心用之。民相惊,扃护儿曹。帝不悦,注亦内不安,而雅与虞卿有怨,即约李训奏言:“语出虞卿家,因京兆驺伍布都下。”御史大夫李固言素嫉虞卿周比,因傅左端倪。帝大怒,下虞卿诏狱。于是诸子弟自囚阙下称冤,虞卿得释,贬虔州司户参军,死。

【译文】

杨虞卿,字师皋,虢州弘农人。父亲名宁,有高尚的节操,能言善辩,令人高兴。考中明经科,调任临涣主簿,弃官归夏,与阳城结为莫逆之交。德宗召阳城担任谏议大夫,阳城没有应诏任职,诏令杨宁前往劝谕,与阳城一起入朝。杨虞卿考中进士科、博学宏辞科,任校书郎。抵达淮南,给人送婚聘礼金,适逢陈商埋葬他的先人,家中贫穷无法安葬,杨虞卿未曾与他交往过,拿出随身携带的全部礼金资助他。

穆宗刚刚即位,放纵游乐没有节制,杨虞卿上疏说:“老鹰遭到伤害而好鸟消逝,不杀谏诤之臣而良臣进言。我斗胆冒杀头之罪进献没有见识的妄言。我听说尧、舜把天下的忧愁当做忧愁,而不把取得王位当做快乐。何况如今正当北虏强硬,西戎没有平定,两河地区凋敝困苦让人担忧,五岭遭受毒气的侵害。人们的疾苦日益繁重,朝廷的制度没有修正。边防没有现成的储备,国库里的财物渐渐用尽,因此现在不是高枕而卧的时候。陛下刚刚开始处理纷繁的政务,应该以天下之忧为忧。应当每天接见辅政大臣和公卿百官,关心询问,使四海之内朝里朝外的人都能听到陛下的声音。然而陛下临朝政已经六十天了,只有三四个大臣受到圣上的询问罢了,其他朝中大臣同入同出,无所咨询。谏官充满朝廷,却听不到忠正的言论,臣确实感到羞愧。这大概是圣主的恩宠少而进谏之路被堵塞的缘故吧。即使退朝闲居时也应该时时召见公卿大臣,这样才能使君臣之间感情接近而获得治国之道。”当时还有衡山平民赵知微,也上书指出皇帝有倡优在身边,游猎无度,内则荒淫于女色,外则沉迷于田猎。言辞很坦率恳切,皇帝诏令宰相安慰答谢。宰相借此庆贺皇帝能够纳谏,然而皇帝没有采用。

不久诏令杨虞卿前去犒劳西北守边的士卒。回朝后,升任侍御史,改任礼部员外郎、史馆修撰。提升到吏部。适逢曹史李賨等人出卖假任官文书,调任官员六十五人,获赃一千六百多万贯,杨虞卿揭发他们的罪行,李賨等人被关押在御史台。另外与杨虞卿关系亲密的一个官吏曾经受贿二百万贯,逃跑了,他自己家的奴仆受贿三十万贯,杨虞卿捆住奴仆送入狱中。三司严休复、高釴、韦景休一起审问,李賨等人都被处死。杨虞卿因不约束手下人获罪被免官。

李德裕做宰相后,杨虞卿出任常州刺史。李宗闵再次入朝做宰相,召他入朝任工部侍郎,升任京兆尹。大和九年,京城谣传郑注为皇帝炼丹,要挖取小孩子的心肝使用。百姓大为惊恐,关起家门保护孩子。皇帝不高兴,郑注心里不安,而且他一直与杨虞卿有仇,于是就与李训约定上奏说:“这个谣言是从杨虞卿家传出来的,通过京兆尹的侍从流传到京城。”御史大夫李固言向来嫉恨杨虞卿,因此附和其说。皇帝大怒,将杨虞卿关进诏狱。于是杨虞卿的各位子弟自己捆住自己到京城喊冤,杨虞卿被释放后,贬为虔州司户参军,后去世。

杨虞卿补充介绍

  杨虞卿,字师皋,虢州弘农人。 杨宁之子。元和五年进士,为校书郎,擢监察御史。与阳城友好。李宗闵甚器重他,历官弘文馆学士、给事中、工部侍郎,官至京兆尹(首都市长),太和九年七月一日甲申,贬虔州司马,卒于任上

  杨虞卿,字师皋,虢州弘农人。祖燕客。父宁,贞元中为长安尉。少有栖遁之

  杨虞卿像

  杨虞卿像

  志,以处士征入朝。有口辩,优游公卿间。窦参尤重之,会参贬,仕进不达而卒。

  虞卿,元和五年进士擢第,又应博学宏辞科。元和末,累官至监察御史。穆宗初即位,不修政道,盘游无节,虞卿上疏谏曰:

  臣闻鸢乌遭害则仁鸟逝,诽谤不诛则良言进。况诏旨勉谕,许陈愚诚,故臣不敢避诛,以献狂瞽。

  窃闻尧、舜受命,以天下为忧,不闻以位为乐。况北虏犹梗,西戎未宾,两河之疮磐未平,五岭之妖氛未解。生人之疾苦尽在,朝廷之制度莫修,边储屡空,国用犹屈。固未可以高枕无虞也。

  陛下初临万宇,有忧天下之志。宜日延辅臣公卿百执事,凝旒而问,造膝以求,使四方内外,有所观焉。自听政已来,六十日矣,八开延英,独三数大臣仰龙颜,承圣问。其余侍从诏诰之臣,偕入而齐出,何足以闻政事哉!谏臣盈廷,忠言未闻于圣听,臣实羞之。盖由主恩尚疏,而众正之路未启也。夫公卿大臣,宜朝夕接见论道,赐与从容,则君臣之情相接,而理道备闻矣。今自宰相已下四五人,时得顷刻侍坐,天威不远,鞠躬陨越,随旨上下,无能往来。此由君太尊、臣太卑故也。自公卿已下,虽历践清地,曾未祗奉天睠,以承下问,郁塞正路,偷安幸门。况陛下神圣如五帝,臣下莫能望清光。所宜周遍顾问,惠其气色,使支体相辅,君臣喻明。陛下求理于公卿,公卿求理于臣辈,自然上下孜孜相问,使进忠若趋利,论政若诉冤。如此而不闻过失、不致升平者,未之有也。

  自古帝王,居危思安之心不相殊,而居安虑危之心不相及,故不得皆为圣帝明王。

  小臣疏贱,岂宜及此,独不忍冒荣偷禄,以负圣朝。惟陛下图之。帝深奖其言。寻令奉使西北边,犒赏戍卒,迁侍御史,再转礼部员外郎、史馆修撰。长庆四年八月,改吏部员外郎。

  太和二年,南曹令史李干等六人,伪出告身签符,卖凿空伪官,令赴任者六十五人,取受钱一万六千七百三十贯。虞卿按得伪状,捕干等移御史台鞫劾。干称六人共率钱二千贯,与虞卿厅典温亮,求不发举伪滥事迹。乃诏给事中严休复、中书舍人高钺、左丞韦景休充三司推案,而温亮逃窜。干等既伏诛,虞卿以检下无术,停见任。

  及李宗闵、牛僧孺辅政,起为左司郎中。五年六月,拜谏议大夫,充弘文馆学士,判院事。六年,转给事中。七年,宗闵罢相,李德裕知政事,出为常州刺史。

  虞卿性柔佞,能阿附权幸以为奸利。每岁铨曹贡部,为举选人驰走取科第,占员阙,无不得其所欲;升沉取舍,出其唇吻。而李宗闵待之如骨肉,以能朋比唱和,故时号-。八年,宗闵复入相,寻召为工部侍郎。九年四月,拜京兆尹。其年六月,京师讹言郑注为上合金丹,须小儿心肝,密旨捕小儿无算。民间相告语,扃锁小儿甚密,街肆汹汹。上闻之不悦,郑注颇不自安。御史大夫李固言素嫉虞卿朋党,乃奏曰:“臣昨穷问其由,此语出于京兆尹从人,因此扇于都下。”上怒,即令收虞卿下狱。虞卿弟汉公并男知进等八人自系,挝鼓诉冤,诏虞卿归私第。翌日,贬虔州司马,再贬虔州司户,卒于贬所。

  “杨虞卿”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