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河南省名人>濮阳市名人>濮阳县名人

谢台臣

暂无谢台臣人物图片我要提供名人图片

濮阳名人谢台臣介绍

革命教育家

濮州人(今河南省濮阳市)。名丕阁、字台臣,革命教育家。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考中秀才。1905年入保定高级师范读书,毕业后先后在保定、大名、天津等地中学任教。

谢台臣简介

【谢台臣(1884-1936年)】1922年,在大名创办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并任校长。提出“以作为学”和“师生大成一片”,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实行教育民主。1926年,受中共党员冯品毅影响,倾向革命,大力支持党所领导的革命活动。次年春,经赵纪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自觉把学校作为培养革命人才的阵地,废除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审定的教科书,亲自拟定教育大纲,聘请中共党员王冶秋等讲授马列主义课程,选用李大钊、鲁迅及高尔基的作品为国文教材。还鼓励和带领师生参加革命活动,为革命事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1930年4月,中共直南特委提出以第七师范为核心,组织武装暴动。他从实际出发,提出并坚持正确意见,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帽子,开除党籍。后仍坚持为党工作,于1936年逝世。次年,第七师范广大师生为其建立了“谢台臣纪念碑”。1979年3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党籍。

谢台臣补充介绍

  谢台臣(1884年~1936年) 原名丕阁,濮阳县新习乡鹿斗村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考中秀才。1905年,谢台臣以"一县英才"被保送到直隶省立保定优等师范。毕业后从教于大名直隶省立第十一中学、保定高等师范(前优师)附中、天津同文书院。

  1921年,谢台臣当选为直隶省参议院议员。谢台臣素感冀南教育落后,深恐人才泯灭,多次向议会倡议在冀南办一所学校,以携后学。不久议成,1923年直隶省政府批准在大名新建省立第七师范学校(简称七师),并委任他为校长。谢台臣任职后,首先选聘品学兼优的晁哲甫任教务主任、王振华任训育主任,先后邀请富有学识、思想进步的学者来校任教,并逐步把一些反动、守旧的人员解聘。他积十年教学之经验,睹旧教育制度之弊端,感到教育必须进行变革。七师建校伊始,便按照"五四"运动科学与民主的新思想,参考国内外教育论著,提出"以作为学"的革新主张,走教育救国的道路。

  在实施"以作为学"的过程中,谢台臣要求师生从"作"中探讨理论,再以所获理论去指导"作",最后用"作"验证理论是否正确,使之学用结合。为此,他亲率师生开辟校园,创建学工、学农基地,创建理化实验室,用来服务教学,还不断和师生一起到工厂、农村去实践,渴望把大批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的头脑、劳动的身手、艺术的情趣、改造的魄力"的一代新人。

  谢台臣不仅在自然科学教学上敢于大胆突破,在社会科学教学上更能彻底创新。他断然废除国民政府教育部审定的文科教材,由教员自编。当时,瞿秋白的《社会科学概论》,杨贤江的《教育学大纲》以及李大钊、鲁迅、郭沫若、高尔基、莫泊桑等中外著名作家的文章是他指定选编教材的主要内容。谢台臣自编的《中国历史讲议》一书,一破过去宣传帝王家谱式的讲授传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论证人类历史的发展,使学生明确社会发展的规律。谢台臣极力提倡学生读书自由和个人钻研,鼓励学生订阅《语丝》、《东方杂志》、《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向学生推荐《"左派"幼稚病》、《反杜林论》等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为进一步扩大师生的阅读范围,武装师生的思想,谢台臣特别重视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指派管理人员大量购置进步书籍,并把自己的藏书全部献出。"-"不禁,公开阅读。这在当时,全国少见。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1925年五卅运动和1926年三一八惨案,触动了谢台臣。谢台臣深深地认识到,要进行一项社会变革,单靠讲科学走教育救国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于是开始支持并领导师生开展-、--等社会活动,又发动募捐,支援上海、北京工人

  的爱国行动。

  1926年8月,谢台臣特邀他的学生冯品毅(时为中共豫陕区委委员)来校任教。二人在交换对国内外时局的看法时,冯品毅总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出精辟见解,使谢台臣耳目一新,很快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真谛。后来,冯品毅在学生中组织读书会,开展党的活动。谢台臣支持学生、中共党员赵纪彬、刘大风、李大山到北京找党接头,并和晁哲甫、王振华集资250块现洋(银元) 当路费。

  1927年春,有人要谢台臣加入国民党,谢台臣以"我看彻底革命的还是共产党"回绝,于是由赵纪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谢台臣注重党组织建设,从1927年到1930年,在师生中发展党员100余人,占全校人数的一半,并努力培植中共 组织--"读书会"、"反帝大同盟",使七师成为一个革命的营垒。

  1927年5月,北伐军节节胜利,谢台臣积极动员师生协同"红枪会",投入反对直鲁军阀占领大名城的斗争。同年7月,"宁汉合流",北伐夭折,革命处于低潮。谢台臣于8月自新乡乔装入汴(开封),与中共河南省委张和尚(张景曾)、周以粟取得联系,了解到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得知党的斗争重点已由城市转向农村,并准备秋收起义。于是,谢台臣速返大名,组织师生响应,巧妙地利用开门办学的合法性,将党员输送到农村,组织农民协会,发展党的组织。大名的儒家寨、濮阳县的井店(今属内黄县)等地的中共地方组织就是这一时期建立的。

  1929年,在濮阳温邢固(今属内黄)事件中,赵纪彬等人不幸被捕。谢台臣闻讯后,赶往狱中探视,乘狱卒离开之机,悄悄对他们说"你们要站稳立场,我们在外边一定设法营救你们"。为此,谢台臣多次奔波"上层"疏通关节,并拿出400块现洋交给党组织做营救费。平时,谢台臣每月交30块银洋作党费,只要党的经费困难,仍慷慨解囊出资补充,而他自己却粗粮布衣,家里也罕见他的接济。

  1929年下半年,河北省委派到直南的巡视员、特派员推行"左"的"立三路线",强行要直南特委举行一系列不切实际的过火行动。谢台臣根据中共六大精神,结合具体情况提出:"以学校为掩护,积蓄力量,待机而动,不应冒险"的正确建议。自以为"一张传单就等于一颗重型 ","只要枪一响,成千上万的群众就来了"的巡视员、特派员们,不仅不采纳他的建议,反诬他为右倾机会主义。一连串的散发传单、飞行-、武装-的举动遭到失败,招来反动派的疯狂镇压与逮捕。1930年夏,"立三路线"的推行者不仅不吸取惨败的教训,反说大名七师主要领导是阻碍-的右倾势力代表,武断地开除了谢台臣等人的党籍。正在北京考察的谢台臣闻讯后,愤然辞职,国民党当局旋派张达夫上任。1931年春,七师师生进行的"驱张挽谢"斗争取得胜利,谢台臣返校复职。这时,谢台臣虽失去了中共组织关系,但对党仍然一片赤诚,尽快地恢复了过去革命传统,使各项教学活动开展起来,继续坚持"……待机而动,不应冒险"的立场。几经失败的特派员,坚持极"左"路线,仍然诬他"右倾"。尽管如此,谢台臣对党一如既往忠贞不渝。反动派要拘捕中共党员师生,谢台臣深入虎穴,据理力争,以身担保。"读书会"受极"左"思潮影响要"抬他(赶走他)",谢台臣委托晁哲甫、王振华去做耐心解释工作。

  1936年,外受国民党反动派攻击谩骂,内遭中共党员师生指责、诬谄的谢台臣,为了党的事业忍辱负重,耕耘着七师这块红色土地,终因身心憔悴,积郁成疾。同年农历二月初四,谢台臣含愤辞世,终年52岁。1937年7月,由大名七师校长王振华发起,师生为教育家谢台臣树碑。抗战时期,又在大名建立"台臣中学"。1947年,邓小平、刘伯承、薄一波、-等领导人在瞻仰纪念碑时,赞誉他为"革命教育家"。1979年3月,中央组织部通知大名、濮阳两县委,为谢台臣平反,恢复党籍和名誉。

  “谢台臣”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