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河南省名人>濮阳市名人

吴凑

暂无吴凑人物图片我要提供名人图片

濮阳名人吴凑介绍

唐朝外戚大臣、章敬皇后之弟

吴凑(730年-800年),字号不详,濮州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人。唐朝外戚大臣,章敬皇后之弟, 金吾卫大将军吴溆胞弟。

居官谨慎,才思敏锐,深受皇帝宠爱。唐代宗时,授太子宾客、开府仪同三司, 封濮阳县公,转左金吾卫大将军,谋划并逮捕宰相元载和王缙。唐德宗即位,起为右卫将军, 出任通州、福州、陕州和汴州刺史,检校兵部尚书。 为政勤俭,生活清苦,体察下请,革除弊端,美誉四腾,授右金吾大将军。贞元十四年(798年),任京兆尹,裁抑宫市,削减宫人,节省朝廷开支,兼任兵部尚书。一生谨慎勤勉,奉职有方。

贞元十六年(800年)卒,时年七十一,追赠尚书左仆射,谥号为成

吴凑人物生平

吴凑 ,吴溆弟,章敬皇后之弟也,濮州濮阳人,与兄吴溆同日开府仪同三司,授太子詹事。吴凑以兄弟三品,畏权太盛,固辞太过,乞授卑官,解太子詹事,换检校太子宾客兼太子家令 ,充十宅王使,俱封濮阳县公,累转左金吾卫大将军。

为人小心谨慎,智识周敏,特承顾问,偏见委信。 大历中,滑帅令狐彰、汴帅田神功相次殁于理所。时方藩兵骄,乘戎帅丧亡,人情多梗。唐代宗命吴凑衔命抚慰,至必委曲说谕,随所欲为之奏请,皆得军民和谐,帝深重之。宰相元载弄权,招致贿赂,丑迹日彰。帝恶之,将加之法。恐左右泄漏,无与言者,唯与凑密计图之。大历十二年,及收载于内侍省,同列王缙,其党杨炎、王昂、韩洄、包佶、韩会等,皆当从坐籍没。凑谏救百端,言“法宜从宽,缙等从坐,理不至死。若不降以等差,一例极刑,恐亏损圣德。”由是王缙等得减死,流贬之。大历末,丁继母丧免。

建中初,起为右卫将军,兼通州刺史。贞元初,入为太子宾客,出为福州刺史、御史中丞、福建观察使。为政勤俭清苦,美誉日闻。宰相窦参以私怨恶之,数加谮毁,又言凑风病,不任趋驰。唐德宗召入京师,对于别殿,上令殿上行走,以验其病否,由是悟窦参之诬,因是恶窦参。寻拜陕州大都督府长史、陕虢观察使,以代窦参之党李翼。会刘玄佐卒,以吴凑为检校兵部尚书、汴州刺史、御史大夫、宣武军节度使。时汴州军乱,杀死牙将曹金岸、县令李迈,谋立刘玄佐之子刘士宁。上将遣兵送凑赴镇,召宰臣议。窦参深沮其行,恐军中拒命,乃召回吴凑,授右金吾卫大将军,而以汴宋节度使授刘士宁。

贞元十四年,春夏旱,谷贵,人多流亡。京兆尹韩皋以政事不理黜官。圣上召见吴凑,面授京兆尹,即日令视事,经宿方下制。凑孜孜为理,以勤俭为务,人乐其政。时宫中选内官买物于市,倚势强买物,不充价,人畏而避之,呼为“宫市”。掌赋者多与中贵人交结假借,不言其弊。吴凑为京兆尹,便殿从容论之,曰:“物议以中人买物于市,稍不便于人,此事甚细,虚掇流议。凡宫中所须,责臣可办,不必更差中使。若以臣府县外吏,不合预闻宫中所须,则乞选内官年高谨重者,充宫市令,庶息人间论议。”又奏:“掌闲彍骑、飞龙内园、芙蓉及禁军诸司等使,杂供手力资课太多,量宜减省。”上多从之。

初,府掾吏以吴凑起自戚藩,不谙簿领。凡有疑狱难决之事,多候吴凑将出时方呈,冀免指擿瑕病。吴凑虽仓卒阅视,必指其奸幸之处,下笔决断,无毫厘之差。掾吏非大过,不行笞责;而召面按问,诘责而释之。吏尤惕厉,庶务咸举。文敬太子李謜、义章公主相继薨殁,上深追念,葬送之仪颇厚。召集工役,载土筑坟,妨民农务。吴凑候上顾问,极言之。宗属门吏以吴凑论谏太繁,恐上厌苦,每以简约规之。吴凑曰:“圣上明哲,忧劳四海,必不以公主、太子之钟念而忽疲民。但人多顺旨不言,若再三启谏,必动宸情,则生民受赐。长吏不言,是为阿旨。如穷民上诉,罪在何人?”议者重之。以能政,兼兵部尚书。官街树缺,所司植榆树以补之,凑曰:“榆树非九衢之玩。”亟命易之以槐树。及槐树荫成而吴凑卒,人指树而怀之。

吴凑于唐德宗为老舅,汉魏故事,多退居散地,才免罪戾而已。吴凑自贞元已来,特承恩顾,历中外显贵,虽圣奖隆深,亦由吴凑小心办事,奉职有方故也。吴凑既疾,不召巫医,药不入口,家人泣而勉之。对曰:吾以凡才,滥因外戚进用,起家便授三品,历显位四十年,寿登七十,为人足矣,更欲何求?古之以亲戚进用者,罕有善终,吾得归全以侍先人,幸也。唐德宗知之,令御医进药,不获已,服之。贞元十六年,四月卒,时年七十一,赠尚书左仆射,罢朝一日。

吴凑轶事典故

及属病,门不内医巫,不尝药,家人泣请。对曰:吾以庸谨起田亩,位三品,显仕四十年,年七十,尚何求?自古外戚令终者可数,吾得以天年归侍先人地下,足矣!

先是,街樾稀残,有司莳榆其空,凑曰:"榆非人所荫玩。"悉易以槐,及槐成而凑已亡,行人指树怀之。

吴凑人物评价

《新唐书》:才思敏锐,而谦畏自将;为政勤清,美誉四腾;为人强力劬俭,瞿瞿未尝扰民;

《旧唐书》:小心谨慎,智识周敏,为政勤俭清苦,美誉日闻。

吴凑补充介绍

  吴凑(730年~800年) 唐朝肃宗李亨母亲章敬皇后之弟,濮阳人。吴凑才思敏捷,见识超人,行事谨慎,民孚其望,帝信其忠,一生建树颇多。

  代宗李豫即位后,吴凑与其哥吴溆一同被封为太子詹事、濮阳郡公等职,而吴凑认为自己无功受封,内心不安,因此请求解除太子詹事一职而转任检校宾客兼家令,后累迁为左金吾卫大将军。

  安史之乱后,藩镇势力强大,不少地方拥兵自重。大历年间(766年~779年),滑帅令狐彰、汴帅田神功相继故去,当地军心大乱,民心惶惶。在此危急时刻,吴凑奉命持节来到汴、滑。在这里,吴凑体察民情,考察形势,安抚军心。因谋划周全,措施得力,汴、滑形势转危为安。代宗因此对吴凑倍加器重。

  元载由于当政时间长,权势大,在朝廷中飞扬跋扈,期君弄权,代宗想除掉他。代宗便独诏吴凑暗中商讨策略。元载被除后,又是在吴凑的奏请下,代宗才减免了元载的属从王缙、杨炎等人死刑,显示出了吴凑的才识、仁义和忠贞。

  大历末年,吴凑因继母丧事而辞职。建中初年,又任职为右卫将军,兼任通州刺史。贞元初年,入京任太子宾客,后又出任福州刺史、御史中丞、福建观察使。其后又任右金吾卫大将军。

  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夏,发生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京兆尹韩皋办事不力被免,皇帝亲授吴凑为京兆尹之职。吴凑果然以勤俭为务,不辱君命。关中随即安定下来,吴凑也因此美誉日闻。

  当时,皇宫中的太监到集市上购买物品,他们仗势欺人,强买强卖,市人称他们为"宫市"。吴凑为此启奏皇上说:"太监在集市上购买物品,给百姓带来了很大危害,社会上为此议论纷纷。宫中需要什么东西,可差臣办理。如果因为我作为外府的官吏不适合进宫的话,也应该选派一些年纪大、办事谨慎的官人去购买物品,以平息民愤。"皇帝对他的建议多有采纳。

  吴凑不仅善于管理,也颇长于断讼。起初,府掾吏因为吴凑出身外戚,不熟悉狱讼,心有疑难断决之事,大多等吴凑来时才呈报,以期望不被指责。但吴凑虽仓促阅视,必能指出其中不当之处,下笔决断,也毫无谬误。如果掾吏没有大错,吴凑也不使用鞭笞之刑,而是当面责问其过错。因此,掾吏对他都特别尊敬。

  文敬太子、义章公主先后死去,皇帝因给太子、公主修墓而妨害了农事。吴凑侍服皇帝期间,谈及此事不妥之处。别人劝他说,对皇帝启谏过多会引起皇帝厌恶,而吴凑凛然正色道:"圣上英明果断,必然不会因思念公主、太子而忽视百姓之苦,如果再三启谏必能感动圣上。这样以来百姓就受益了。"皇帝果断听从了他的意见。吴凑也因为善于理政而兼任兵部尚书。

  贞元十六年(800年)四月,吴凑病故,时年71岁。朝廷追封其为尚书左仆射,并为之罢朝一天。

  “吴凑”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